导电复合织物论文-王文聪,范静静,丁超,王鸿博

导电复合织物论文-王文聪,范静静,丁超,王鸿博

导读:本文包含了导电复合织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羧基化碳纳米管,聚吡咯,毛织物,导电性能

导电复合织物论文文献综述

王文聪,范静静,丁超,王鸿博[1](2019)在《多功能复合导电毛织物的制备及其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制备多功能复合导电织物,将羧基化碳纳米管(NWCNTs-COOH)和聚吡咯(PPy)逐层交替沉积在毛织物表面。借助数字万用表测试不同工艺条件下所得织物的电导率,优化复合导电毛织物的制备工艺;并对最优工艺下制备的复合导电毛织物的结构、耐洗涤性、抗菌性和表面润湿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羧基化碳纳米管分散液质量浓度为1. 0 mg/m L,吡咯溶液浓度为1. 00 mol/L,六水合叁氯化铁溶液浓度为1. 00 mol/L,氧化聚合时间为30 min,氧化聚合温度为0℃,组装次数为5时,复合导电毛织物的导电性能相对最优,电导率达到110 S/m左右;羊毛表面覆盖有MWCNTs-COOH/PPy多层膜,经10次洗涤后织物电导率下降至98. 8 S/m,耐洗性良好;该复合导电毛织物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明显的抑制能力,且疏水性有所提高。(本文来源于《纺织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范静静,王鸿博,傅佳佳,王文聪[2](2019)在《层层自组装的碳纳米管复合导电棉织物制备》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开发导电棉织物并改善其导电性能,采用层层自组装技术,将羧基化碳纳米管和氨基化碳纳米管用于棉织物的导电整理。以电导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分析对羧基化碳纳米管和氨基化碳纳米管的质量浓度、组装时间以及组装层数进行优化,并研究在优化工艺条件下制备的复合导电棉织物的表面形貌、化学结构和耐水洗牢度。结果表明:羧基化碳纳米管、氨基化碳纳米管质量浓度均为1. 5 mg/m L,组装时间为15 min,组装层数为8时,复合导电棉织物的电导率为3. 42 S/m,具有较好的导电性;经10次洗涤后棉织物电导率降为2. 88 S/m,具有很好的耐洗效果。(本文来源于《纺织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俞俭,逄增媛,魏取福[3](2018)在《银/聚苯胺/羊毛复合导电织物的制备及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等离子体-原位聚合法制备聚苯胺/羊毛复合导电织物,再采用磁控溅射技术在其表面均匀沉积金属银,制备银/聚苯胺/羊毛复合导电织物。采用场发射扫描电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热重分析、四探针和测色配色仪等对试样进行分析表征。结果表明:采用等离子体-原位聚合能够较好地在羊毛织物上形成较均匀、连续的聚苯胺层,再继续溅射银层后,织物表面导电性能可以提高约15倍,热稳定性和均匀性也有所提高,可以对聚苯胺层起到有效的保护作用。(本文来源于《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陈卓明,杨盈,何姗,刘晓霞,姜浩[4](2018)在《高导电石墨烯/银复合棉织物的制备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结合浸渍-还原法和磁控溅射技术制备导电性能优异的石墨烯/银复合导电棉织物。探讨不同质量分数的氧化石墨烯(GO)和溅射功率对石墨烯/银复合棉织物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KH-560硅烷偶联剂对棉织物进行预处理,能明显改善复合棉织物的耐水洗性能,从而改善其导电持久性;采用GO质量分数为0.8%以及溅射功率为300 W制备的石墨烯/银复合棉织物具有最优的导电性能,其表面方阻值为13.62Ω/sq;随着溅射功率增加至300 W,复合棉织物的水静态接触角增大至147.4°,其疏水性能得到明显的增强。(本文来源于《上海纺织科技》期刊2018年08期)

范静静[5](2018)在《基于碳纳米管复合体系导电棉织物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棉织物服用性能优良,因具有手感柔软、透气性好、穿着舒适等特点应用广泛。但棉织物属于绝缘材料,本身电阻比较大,在实际生产与生活过程中极易发生静电现象,引发燃烧、爆炸等灾害,甚至会威胁人们的健康,因此研发具有导电性能的棉织物意义重大。随着纺织行业的发展,开发导电棉织物,改善织物的导电性能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本文基于层层自组装技术,将碳纳米管与聚吡咯应用于棉织物,从而赋予棉织物优良的导电效果,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叁个部分:首先,采用羧基化碳纳米管(MWNT_S-COOH)和氨基化碳纳米管(MWNT_S-NH_2)通过层层自组装技术对棉织物进行改性,制备复合导电棉织物。以电导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分析探究MWNT_S-COOH浓度、MWNT_S-NH_2浓度、组装时间以及组装层数对复合导电棉织物导电性能的影响,并在优化工艺条件下利用扫描电镜(SEM),傅里叶红外光谱测试(FT-IR)对复合导电棉织物进行表面形貌观察、红外光谱表征。结果表明:MWNT_S-COOH浓度为1.5 mg/mL,MWNT_S-NH_2浓度为1.5 mg/mL,组装时间为15 min,组装层数为8层时,复合导电棉织物的导电性能较好,电导率为3.42 S/m。FT-IR证明MWNT_S-COOH和MWNT_S-NH_2成功组装在棉织物表面,而SEM则表明制备的复合导电棉织物表面粗糙度增加,纤维表面被均匀的复合膜所覆盖。其次,采用MWNT_S-COOH和聚吡咯(PPy)通过层层自组装技术对棉织物进行改性,制备复合导电棉织物。以电导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分析探究MWNT_S-COOH浓度、吡咯单体(Py)浓度、叁氯化铁(FeCl_3)浓度、氧化聚合时间以及组装层数对复合导电棉织物导电性能的影响,并在优化工艺条件下通过SEM、FT-IR、X射线电子能谱(XPS)对复合导电棉织物表面形貌、分子结构、表面元素分布与含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MWNT_S-COOH浓度为1.0 mg/mL,Py浓度为1.0 mol/L,FeCl_3浓度为1.0 mol/L,氧化聚合时间为30 min,组装层数为5层时,复合导电棉织物的导电性能较好,电导率可达103.85 S/m。FT-IR和XPS分析均证明棉织物表面存在MWNT_S-COOH和PPy,同时表明PPy已掺杂,SEM则表明制备的复合导电棉织物表面粗糙度增加,纤维表面形成致密的导电通路,当组装层数达到5以上时会引起PPy团聚。耐久性测试表明:复合导电棉织物经10次洗涤后电导率由103.85 S/m下降为90.78 S/m,具有良好的耐洗效果。最后,在优化工艺条件下,除了明显改善导电性能外,织物的电磁屏蔽、防紫外线性能、疏水性能也得到提高,测试结果表明:组装层数n为5时,在频率为8~12 GHz范围内织物的屏蔽效能均大于20 dB,具有一定的电磁屏蔽效果,且主要以吸收为主;UVA透射比为0.04%,织物的防护系数高达3000以上,织物具有优异的防紫外线性能;织物对水的接触角达到160°,达到超疏水效果,使得棉织物由亲水变疏水,可用于各类防护面料;同时对织物服用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采用层层自组装整理后,织物的耐磨次数提高300.0%,织物的经纬向强力保留率分别达到94.57%和88.83%,透湿性仅下降7.87%,急弹折皱回复角和缓弹折皱回复角分别下降7.45%和5.17%,但对织物的透气性影响稍大,下降76.57%。(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期刊2018-06-01)

赵洪涛[6](2018)在《石墨烯/纳米银复合导电功能织物制备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纺织品的作用和功能早已超过了传统的遮羞蔽体、保暖美化的理念,正在逐步走向功能化和智能化,而导电织物是制备智能化纺织品的重要材料。因此,开发具有优异导电性能的织物可以快速推动纺织品智能化的进程,促进纺织产业的转型升级。本课题采用石墨烯和纳米银作为导电功能项,利用电泳沉积、化学原位等方法对织物进行表面改性,从而赋予传统织物优良的导电性能。主要研究内容如下:一、以改进Hummers’法自制的氧化石墨烯(GO)为前驱体,通过电泳沉积(EPD)技术在聚酰胺织物表面沉积形成纳米尺度的层迭GO薄膜,然后通过热处理去除含氧基团将GO还原为还原氧化石墨烯(r GO),使聚酰胺织物的一面均匀附着石墨烯纳米微片,制备石墨烯改性聚酰胺织物。所制备的改性聚酰胺织物不仅具有优异的导电性能(3.3 S/m),还被赋予良好的导热(导热系数0.521 W/m?K)、疏水(接触角96.7°)和紫外防护性能(UPF>500,UVA<0.2%)。二、采用硝酸银(Ag NO3)和聚乙烯吡咯烷酮(PVP)混合溶液为原料,抗坏血酸(L-AA)为还原剂,利用化学原位的方法在聚氨酯(PU)改性的涤纶(PET)织物表面合成、沉积纳米银粒子(Ag NPs)以赋予涤纶导电性,随后在银改性织物表面再喷涂一层水溶性聚氨酯构建PU/Ag/PU叁明治结构,获得耐磨的涤纶导电织物。测试发现,经过1050次摩擦后织物的电阻没有明显上升,1500次的摩擦后织物结构仍能保持完整。研究发现叁明治结构的构建不仅极大增强了织物的耐磨性,还明显提升了织物的导电性能。特别地,当Ag NO3浓度为0.5%时,具有叁明治结构织物电导率(18.32 S/m)是普通结构织物电导率(3.85×10-6 S/m)的4.76×106倍。叁、联合电泳沉积和化学原位法制备聚氨酯涂覆的石墨烯/纳米银/棉导电织物(CGAP)。首先利用EPD技术将少量氧化石墨烯纳米微片沉积到棉织物的表面,还原后制得棉/r GO复合织物(棉/r GO),再通过化学原位在棉/r GO织物表面沉积少量纳米银粒子(Ag NPs)以制备棉/还原氧化石墨稀/银复合织物(棉/r GO/Ag),最后通过电喷涂在织物表面涂覆一层聚氨酯制得CGAP复合织物。研究发现,银的加入改善了织物的导电性,使织物的电热效果得到极大提升。测试结果表明,当施加电压为6 V时,织物便能在30 s内获得120℃以上的稳定温度,电热效果极好。(本文来源于《青岛大学》期刊2018-05-17)

汪婷,傅佳佳,王鸿博,陈太球,蒋春燕[7](2017)在《基于电子束辐照的聚苯胺/棉复合导电织物的制备与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了聚苯胺/棉复合导电织物,并对其结构和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过硫酸铵与苯胺的物质的量比为0.8,苯胺浓度为0.45 mol/L,盐酸浓度为0.5 mol/L,氧化时间为4 h,反应温度为0~5℃时,棉织物电阻降至最小值1.281 kΩ·cm,织物增重率为17.91%,棉织物的导电性能有一定的提高。此外,在优化后的原位聚合工艺的基础上,探讨了电子束辐照方式对织物导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共辐照方式可改善导电性能,织物电阻率下降了59.48%,而预辐照方式反而使织物导电性能变差。(本文来源于《材料导报》期刊2017年S2期)

泰钰[8](2017)在《导电玻璃纤维织物及其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进步,电子产品和设备的使用在不断增加,这些电子产品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电磁辐射,电磁辐射不仅会对电子产品造成相互的干扰,而且对人们的健康也会有一定的危害。因此,人们对于电磁辐射的防护日益关注。目前防护产品的材料常用金属涂层方法得到。目前使用较广的金属涂层方法有导电涂料、真空镀膜、溅射镀膜、喷涂和化学镀膜等。在这些金属涂层技术中,化学镀技术是一种较优越的金属涂层方法,这是由于化学镀法是一种操作简单、成本低廉的技术,而且所得镀层均匀,导电性良好,适用于复杂形状的金属或非金属基体材料。目前大部分的纤维都可采用化学镀的方法进行金属化。金属化的纤维织物不仅具有纤维织物的柔性及其本身的一些优异性能,而且还拥有金属镀层的导电性能,因而金属化纤维织物已成为一种功能性新材料,在导电填料、电磁屏蔽、医疗、记忆性材料等领域有潜在的应用前景。环氧树脂(EP)由于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绝缘性能和成型工艺性能等,是目前使用较多的用来制备具有优异性能材料的基体,可与玻璃纤维、碳纤维和混杂纤维及其织物等复合制备功能性复合材料,拓宽其在电子、国防和其它工业等领域的应用。本文以玻璃纤维织物为基体材料,采用化学镀的方法制备了钴/玻璃纤维织物(Co/GFF)和镍/玻璃纤维织物(Ni/GFF),之后采用Ni/GFF和玻璃纤维织物分别作为填料,EP作为基体,制备了镀镍玻璃纤维织物/环氧树脂(Ni/GFF/EP)和玻璃纤维织物/环氧树脂(GFF/EP)复合材料。首先研究了玻璃纤维织物表面预处理过程中的粗化工艺,改善织物表面的亲水性及镀层与纤维基体间的结合性能;其次研究了化学镀钴(镍)过程中的化学镀参数对其导电性及微观形貌的影响,最后在此基础上制备了Ni/GFF/EP和GFF/EP复合材料,研究了其力学性能及屏蔽性能。本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所述:1)采用NaOH溶液对玻璃纤维织物表面进行粗化处理,通过研究粗化液浓度、温度以及时间对其产物的导电性、结合力以及微观形貌的影响,得到适宜的粗化条件:粗化液浓度40 g/L;粗化温度60℃;粗化时间30 min。此粗化条件可使玻璃纤维织物的比表面积与表面活性增加,从而提高了纤维织物基体与金属镀层之间的粘结性。2)采用化学镀方法在玻璃纤维织物表面获得了完整致密且均匀的钴镀层和镍镀层,成功制得了Co/GFF和Ni/GFF材料,研究了化学镀过程中的工艺参数对产物微观形貌与导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Co/GFF和Ni/GFF的体积电阻率分别为1.61×10-2Ω·cm和6.25×10-3Ω·cm,在频率范围为2-18 GHz内,两种材料的屏蔽性能分别为37-43 dB和58-61dB。Co/GFF的饱和磁化强度随反应温度的升高在不断升高,而矫顽力随反应温度的升高在不断下降。此外,对镀镍玻璃纤维织物工艺进行了放大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按比例放大试验后所得样品的导电性能优异,约为5.0×10-3Ω·cm,而且Ni/GFF复合材料表面包覆一层完整、均匀且致密的金属镍镀层。3)以Ni/GFF和玻璃纤维织物分别为填料,EP为基体,制备了Ni/GFF/EP和GFF/EP复合材料。对Ni/GFF/EP和GFF/EP的屏蔽性能、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Ni/GFF/EP的弯曲强度和冲击强度分别为225.59 MPa、11.54 kJ·m-2,相对于GFF/EP的弯曲强度和冲击强度分别下降了53.6%、14.83%。但是Ni/GFF/EP的屏蔽性能在2-18 GHz范围内可以达到64-76 dB,相比于Ni/GFF的屏蔽性能有很大的提升。这是由于Ni/GFF/EP的导电性能增加以及玻璃纤维织物层与层间存在间距使得复合材料的多次反射性能增加,从而使得Ni/GFF/EP的屏蔽性能得到大幅度的提升。(本文来源于《中北大学》期刊2017-04-08)

邵福[9](2017)在《织物纤维表面导电聚合物碳复合材料的构筑及电化学电容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能源的开发与使用一直是人类发展的核心主题,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核能、风能、潮汐能、太阳能等新型能源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与普及。在能源存储器件研究方面,电化学电容器逐渐成为了研究的重点。电化学电容器作为一种介于传统电容器和电池之间的新型环保储能器件,具有比传统电容器更高的能量密度以及比电池更高的功率密度。[1]与此同时,在电子器件微型化与智能化的发展背景下,人们对储能器件的轻便性、柔韧性、能量密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具备轻便、柔性、高能量密度特性的电化学电容器将有非常大的发展前景。本课题使用织物作为电极材料基底制备出了具有轻薄、柔性性能优异、能量密度高、循环稳定性好、成本低廉等诸多优点的柔性电化学电极材料。课题选用涤纶织物作为电极材料基底,以碳材料(石墨烯和碳纳米管)在涤纶纤维表面构筑叁维连续导电网络,并在导电网络表面进一步生长聚苯胺赝电容材料来提升电极的电化学性能。并合理的制备出了聚苯胺/石墨烯/涤纶复合电极与聚苯胺/碳管/石墨烯/涤纶两种复合织物柔性电极材料,探索其在柔性电化学电容器的应用。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包括:(1)选择涤纶织物作为电极基底,使用简单的浸渍-烘干工艺在涤纶纤维表面包裹片状GO,然后使用NaBH_4化学还原法将包裹在纤维表面的GO还原为石墨烯,制备出了石墨烯/涤纶导电材料。系统地研究了不同还原条件对电极材料电阻的影响。最终将制备出的石墨烯/涤纶导电材料的方阻优化至316W/sq。(2)使用优化好的石墨烯/涤纶导电材料作为基底,采用原位聚合法在石墨烯/涤纶纤维表面生长了一层致密、多孔的聚苯胺纳米线阵列。通过对原位聚合工艺进行优化制备出了电化学性能最佳的聚苯胺/石墨烯/涤纶复合电极。工作中系统地研究了不同合成条件对其电极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在苯胺和过硫酸铵摩尔比为4:1,反应温度为0℃,反应时间为12h的最佳合成条件下,所制备出的聚苯胺/石墨烯/涤纶复合电极在电流密度为1A/g时,其比电容达到了1293F/g,并表现出了优异的循环稳定性和柔性性能,在8A/g的电流密度下充放电3000次后电容保留率达到了95%。与此同时,该柔性电极折迭1000次后电极的电容和电阻基本没有变化。为进一步检测该电极在实际应用中效果,本工作以聚苯胺/石墨烯/涤纶复合电极材料作为电极,PVA/H_2SO_4作为固态电解质,PET透明薄膜为密封材料,组装出了全固态对称电化学电容器。该电容器在扫描速率为5m V/s条件下,比电容可达251F/g,在柔性测试中也表现出了良好的柔性电化学性能。(3)利用多壁碳纳米管,通过电沉积工艺在前期制备的石墨烯/涤纶导电材料上进一步构筑碳基叁维导电网络,制备出了碳管/石墨烯/涤纶复合电极。系统地研究了不同合成条件对电极材料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最终优化出的碳管/石墨烯/涤纶电极电阻为170W/sq。在5m V/s扫描速率下,面电容是0.0925F/cm~2。为进一步提升碳管/石墨烯/涤纶复合电极的电化学性能,本工作进一步在碳管/石墨烯/涤纶电极表面生长聚苯胺,从而制备出了聚苯胺/碳管/石墨烯/涤纶复合织物电极材料。该复合电极的面电容可达到0.952F/cm~2(比电容476F/g),3000次充放电后的电容保留率达到了76%,并且该电极在柔性测试中表现出了良好的电化学性能。(本文来源于《东华大学》期刊2017-01-11)

李世慧[10](2017)在《基于聚噻吩及其衍生物导电复合织物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聚噻吩及其衍生物导电复合织物兼具金属的导电性和高分子材料的加工性,且重量轻、韧性好、具有较好的环境稳定性、电导率易于调节,因此在电磁屏蔽、电致变色、超级电容器等领域中有极具潜力的应用前景。本文以涤纶织物为基底,制备聚噻吩及其衍生物/涤纶导电复合织物,并在此基础上制备碳纳米管/聚噻吩及其衍生物/涤纶导电复合织物,并研究复合织物表面结构对其导电性及导电稳定性(耐环境稳定性、耐家用洗涤和耐摩擦性能等)的影响,为导电织物的理论研究和应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首先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聚噻吩/涤纶(PTh/PET)复合织物,探讨噻吩与无水氯化铁的摩尔比(O/M)、噻吩浓度、聚合温度、时间及盐酸浓度等因素对复合织物增重率及方阻的影响,确定PTh/PET复合织物导电性能最佳时的制备工艺为:噻吩浓度为0.17mol/L,O/M比为4:1,20℃氧化聚合20min,盐酸掺杂浓度为1mol/L。此时复合织物增重率为14%,表面方阻为10.4kΩ/□。经研究发现,该复合织物具有较好的环境及耐摩擦稳定性,但其耐家用洗涤性能较差;乙醇作为还原剂可还原PTh/PET复合织物表面的聚噻吩,使其由氧化态变为还原态,共轭结构有所破坏,颜色由暗红色变为猩红色且导电性能明显下降;综合考虑复合织物的导电性能及实际应用情况可得出,盐酸是制备PTh/PET复合织物较为适宜的掺杂剂。碳纳米管(CNT)能够与含有π电子的导电聚合物通过π-π非共价键结合形成较为稳定的结构,使其不仅具有较高的导电性能,同时还具有较好的导电稳定性。采用浸渍-烘干法制备碳纳米管/涤纶(CNT/PET)复合织物,然后以其为基底,制备碳纳米管/聚噻吩/涤纶(CNT/PTh/PET)复合织物。经研究发现,CNT/PTh/PET复合织物表面的导电颗粒较为铺展且紧密。CNT/PTh/PET与PTh/PET复合织物相比,增重率基本相同的条件下,导电性能却提高1个数量级,且耐家用洗涤性能也有所提高;其与CNT/PET复合织物相比,增重率较大,导电性能却有所下降,但其具有更好的环境稳定性、耐家用洗涤和耐摩擦性能,尤其是耐湿摩擦性能。最后研究典型的聚噻吩衍生物聚(3,4乙烯二氧噻吩)(PEDOT)。通过原位聚合法和浸渍-烘干法制备聚(3,4乙烯二氧噻吩)/涤纶复合织物(PEDOT/PET)。经研究发现,PEDOT在原位聚合法制得的复合织物表面成颗粒状,而在浸渍-烘干法制得的复合织物表面呈膜状。由于连续的膜状能够形成较好的导电网络,因此浸渍-烘干法制得的PEDOT/PET复合织物具有更好的导电性能。以CNT/PET织物为基底,采用浸渍-烘干法制备CNT/PEDOT/PET复合织物。经研究发现,CNT/PEDOT在织物表面形成均匀且紧密的复合膜,与CNT和PEDOT单独使用时导电性能提高了1个数量级,且其形成的CNT/PEDOT/PET复合织物与CNT/PET和PEDOT/PET复合织物相比,具有更好的环境稳定性、耐家用洗涤和耐摩擦性能。(本文来源于《东华大学》期刊2017-01-10)

导电复合织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开发导电棉织物并改善其导电性能,采用层层自组装技术,将羧基化碳纳米管和氨基化碳纳米管用于棉织物的导电整理。以电导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分析对羧基化碳纳米管和氨基化碳纳米管的质量浓度、组装时间以及组装层数进行优化,并研究在优化工艺条件下制备的复合导电棉织物的表面形貌、化学结构和耐水洗牢度。结果表明:羧基化碳纳米管、氨基化碳纳米管质量浓度均为1. 5 mg/m L,组装时间为15 min,组装层数为8时,复合导电棉织物的电导率为3. 42 S/m,具有较好的导电性;经10次洗涤后棉织物电导率降为2. 88 S/m,具有很好的耐洗效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导电复合织物论文参考文献

[1].王文聪,范静静,丁超,王鸿博.多功能复合导电毛织物的制备及其性能[J].纺织学报.2019

[2].范静静,王鸿博,傅佳佳,王文聪.层层自组装的碳纳米管复合导电棉织物制备[J].纺织学报.2019

[3].俞俭,逄增媛,魏取福.银/聚苯胺/羊毛复合导电织物的制备及性能[J].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2018

[4].陈卓明,杨盈,何姗,刘晓霞,姜浩.高导电石墨烯/银复合棉织物的制备及性能研究[J].上海纺织科技.2018

[5].范静静.基于碳纳米管复合体系导电棉织物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江南大学.2018

[6].赵洪涛.石墨烯/纳米银复合导电功能织物制备及性能研究[D].青岛大学.2018

[7].汪婷,傅佳佳,王鸿博,陈太球,蒋春燕.基于电子束辐照的聚苯胺/棉复合导电织物的制备与表征[J].材料导报.2017

[8].泰钰.导电玻璃纤维织物及其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中北大学.2017

[9].邵福.织物纤维表面导电聚合物碳复合材料的构筑及电化学电容性能研究[D].东华大学.2017

[10].李世慧.基于聚噻吩及其衍生物导电复合织物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东华大学.2017

标签:;  ;  ;  ;  

导电复合织物论文-王文聪,范静静,丁超,王鸿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