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新疆地质学会成立40周年暨学术研讨会在乌鲁木齐召开

庆祝新疆地质学会成立40周年暨学术研讨会在乌鲁木齐召开

一、庆祝新疆地质学会成立四十周年暨学术讨论会在乌鲁木齐举行(论文文献综述)

邴波[1](2020)在《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国家形象建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现代国家体系中,国家形象的建构关乎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与声誉。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其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如何建构中国国家形象已经成为中国崛起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并将深刻影响中国的内政外交及国际地位。作为国家形象的重要体现,新疆的独特地缘及多元文化所塑造的新疆形象对建构国家形象的意义重大。而在中国电影中占据独特地位的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是参与建构新疆形象乃至国家形象的一支重要力量,它不仅重塑了人们对新疆少数民族的文化想象,而且成为建设中国政治共同体和文化共同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国家形象认知具有多维性,从文化维度来看,建构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基础之上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国家形象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国家理想与现实中“和谐中国”建设目标相融合的产物。建构与传播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国家形象既有利于国内各民族确立文化共同体,又与中国和平崛起的东方大国形象相一致。本文主要以1949年以来中国大陆生产的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为研究对象。通过文本细读、田野调查、史论结合等方法,结合文艺学、电影学、文化人类学、影视民俗学、影视传播学等理论,将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发展历程与国家形象的生产、传播、影像化变迁相结合,分析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如何塑造与传播国家形象的不同侧面,挖掘电影译制、发行、放映、“走出去”、获奖对国家形象传播的重要意义,重点探究空间、性别、导演及民俗如何建构理想化的国家形象,思考国家形象的影像化建构及传播策略。通过这一研究,一方面对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60余年的发展历程进行总结,另一方面发现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塑造国家形象的内在表现规律,为其在“一带一路”背景下“走出去”提供理论支持。全文主要内容分为三大板块:绪论、正文和结语,正文又分为四个方面,即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国家形象的生产与传播、表达、策略,重点在于生产、传播及表达。绪论部分是全文的引言,阐释本选题的背景、意义和价值,概述本文的研究中心,界定相关概念和梳理文献,阐明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一章是全文的理论基础建构部分。通过新疆形象与国家形象、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国家形象与“和谐中国”国家形象、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与国家形象之间的内在关联,阐明建构新疆形象对国家形象的意义,为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建构国家形象提供理论支持。第二章是文章的历史回顾部分。梳理了社会历史语境中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生产、传播及国家形象的影像变迁。依据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生产的时代烙印,将国家形象的影像生产与传播分为“新中国”(1949—1966)奠基期、“新时期”(1977—1999)拓展期及“新世纪”(2000年以来)繁荣期三个阶段,探讨各阶段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生产、传播及国家形象的演变轨迹,指出国家形象塑造与各时期社会政治、文化、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事实,其建构过程既是对历史的追寻,也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第三章到第六章是论文重点展开部分。采取文本分析法,定位不同变量空间、性别、导演及民俗在国家形象形成中的作用和地位,且分别展开论述:第三章借鉴媒介地理学、文化地理学及生态人类学的“空间”理论挖掘地理空间、地理景观及生态空间意义上的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在空间表达意义上的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以多向度方式展示了国家形象,使观众可以通过空间认同获得国家归属感。第四章借鉴性别理论,通过不同历史时期的性别观念和两性生存境遇的差异性分析,展示性别与国家形象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从性别话语系统中透视国家形象的塑造策略。第五章借鉴身份理论,探讨文化传统及民族身份多元化的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导演,如何在中华文化的长期浸染下,通过文化互动实现多元文化的和谐共存,以作品中导演的家国情怀及融化于叙事中的家国同构模式实现对国家的认同,完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国家形象坚守者的导演形象塑造,从而表现出鲜明的一体化倾向。第六章借鉴文化人类学及影视民俗学相关理论,将影视民俗表达的多元一体作为建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国家形象的重要内容,“多元化”侧重于各少数民族电影的繁荣发展与同一少数民族电影中不同类型(物质、社会、精神)民俗文化的多层展演,而挖掘民俗和谐文化因素及以集体记忆方式建构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记忆则成为实现民俗文化“一体化”表达的有效途径。第七章针对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在建构及传播国家形象上出现的问题,提出影像化建构及传播策略。新疆的特殊地缘性决定了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一直是维护“民族团结”与“稳定”的意识形态主战场,要考虑如何将“战场”与“市场”有机融合,最大限度回归电影产业的本质属性。因此针对电影在影像化建构及传播方面存在的不足,分别从创作者与传播者的角度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即从创作者来说要提升内容质量,书写真实新疆故事,汇聚新疆正能量;从传播者来说,架设好电影桥梁,传播和谐国家形象。结论部分是全文的总结部分。对全文作出总结,展望未来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发展,且对实现国家形象的理想化表达提出遵循或借鉴的原则。

朱玉麒[2](2019)在《黄文弼旧藏李征书信及相关文献笺证》文中研究指明引言2019年7月,在吐鲁番学家李征(1927—1989)先生逝世三十周年之际,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在新疆师范大学黄文弼研究中心、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吐鲁番学研究院的协助下,举办了李征先生的追思活动,并将其骨灰安葬于吐鲁番交河沟西雅尔村平顶山墓地。考古学家黄文弼(1893—1966)先生的后人委派黄小玲女士为代表,专程前来参加活动,并将黄

司贵珍[3](2019)在《《中国西部文学》与20世纪90年代新疆汉语文学创作》文中研究说明《中国西部文学》是一个具有50年历史的新疆文学期刊,创刊之初名为《天山》,前后经过六次更名最终确定为《西部》,并且沿用至今。作为新疆重要的汉语文学期刊,是新疆文学构成的重要部分,不仅能展现新疆文学的原生状态,还能从其流变窥探出新疆当代文学的变化。《天山》在20世纪90年代为响应西部大开发并且为创办更具西部特色的文学,其在90年代更名为《中国西部文学》,本文选取1990年至1999年间的《中国西部文学》进行研究,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探索期刊与汉语文学创作的关系。本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章具体梳理20世纪90年代《中国西部文学》的发展流变,展现期刊在市场经济席卷下的艰难处境与经营策略。第二章通过对期刊文本的细读,总结出《中国西部文学》的三大风格特色,分别是彰显时代主旋律、走向通俗化与对人性欲望的书写。第三章探讨期刊与新疆20世纪90年代汉语文学创作的关系,是本篇论文的创新点,也是研究重点,通过对期刊的梳理与文本细读,挖掘出期刊与文学创作之间的关系:《中国西部文学》不仅为90年代新疆汉语文学创作培养“新生代”作家,还推动并且引领汉语文学创作潮流。通过研究还发现,《中国西部文学》对新疆当代汉语文学创作的影响反映出主流意识形态对文学创作的引导与推进,围绕期刊展开的文学活动——文学会议、学术会议、征文活动与文学评论是影响推动汉语文学创作的具体因素,也是主流意识形态影响文学创作的具体表现。

王新春[4](2012)在《中国西北科学考查团考古学史研究》文中指出中国学术团体协会西北科学考查团(简称“西北科学考查团”)是在1927年由中国学术团体协会与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合作组建的学术考察团体。它是近现代第一个由中国人主持的西北科学考察团体,成员包括了中国、瑞典、德国、丹麦等国的学者,考察时间长达8年,考察地域包括了中国北方、西北、中部的十二个省份,考察内容涵盖了地理学、大地测量学、地质学、古植物学、古无脊椎动物学、古脊椎动物学、考古学、民族学、气象学、动物学、植物学等十多个学科领域。本文以西北科学考查团的考古作为主要研究内容,从学术史的角度出发,对西北科学考查团的考古调查和研究成果进行专题研究,力图全面、系统、细致地总结考察团在中国西北地区的田野考古和研究成果,探讨其在近现代中国学术史上的价值和意义。以此为目的,本论文分为七个章节进行论述:第一章首先对西北科学考查团组建的背景、过程和影响进行论述,指出了考古方面是中国学术界与斯文·赫定争议的核心,分析中国学者和斯文·赫定在考古学方面的态度和作为。第二章全面论述了西北科学考查团的考古工作。本文首次将非考古专业学者的考古活动纳入了研究范畴,展现了西北科学考查团田野考古的完整面貌,促进了人们对近现代中国西北考古认识更加全面和完整。第三章以调查搜集品的流散和保存为核心,首先梳理整个西北科学考查团的搜集品的运输情况,弄清考古搜集品的内容和运输过程,然后对斯文·赫定借出考古搜集品的规定、流程等问题进行细致的研究,最后细致调查、梳理了考古搜集品的存放地点、损失情况、流散情况和最后的保存地。第四章概述了中国和瑞典的考古研究着述,主要论述西北科学考查团所获文书的刊布与研究状况,并在细节方面进行了考证。第五章论述了瑞典学者的考古研究情况,以期展现瑞典关于西北科学考查团考古研究成果之全貌,并对这部分研究的价值和意义进行评述。第六章对西北科学考查团的两位专门的考古学者贝格曼与黄文弼进行专题研究,系统总结两位学者的研究成果和价值,并从学术背景、考察目的、考察内容、研究方法等方面对二人的考古和研究进行对比,分析东西方视野下的中国西北考古研究之异同,并对他们在现代中国西北考古中的意义和价值进行探讨。第七章通过三个方面的论述,分析西北科学考查团的考古研究与近代中国考古学之兴起和发展之间的关系及对中外学术发展的影响,从而对其在中国考古学发展史中的地位有一准确的定位。

孟可[5](2010)在《一滴油,一滴血》文中指出第一章农民的儿子们11934年夏,中国工农红军突破国民党军队第五次围剿,开始两万五千里长征。与此同时,中国地质学界开始孕育一场革命。在欧洲讲学的中国地质学家李四光正针对传统地质科学的不幸,不止一次地在讲演和着

强月新,谭泽锋[6](2005)在《盘点与回望——’2005中国媒体年度发展报告》文中研究指明 媒体经营盘点传媒市场走势政府媒体规制建设新媒体发展回望媒体发展动向与走势预测2005年,中国传媒市场风起云涌,出现众多新动向。纵观整个传媒产业的经营和发展,真可谓"几家欢喜几家愁"——报业出现"拐点",平面媒体广告增长率大幅降低;广播媒体注重深层开发和内容的拓展创新;电视媒体呈现出两极分化的趋势;以互联网、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迅速成为广告投资新的热点;出版业步入调整期;跨媒体、跨行业经营规模不断扩大,跨地区办报则处于政策性的停滞状态;报业集团改革进入新阶段;面对纸媒利润渐薄

张克锋[7](2005)在《使转、提按笔法与书风》文中提出邱振中先生把丰富复杂的笔法分解为三种基本的运动:绞转、提按、平动。绞转是一种笔毫锥面在纸面上的旋转运动,平动是指“笔杆与纸面距离不变时笔锋的各种直线运动(直线平动)和曲线运动(曲线平动)”①。邱先生所定义的“绞转”不同于传统书学里所讲的“使转”。传统书学里所说的使转属于平动(曲线平动),正如孙过

梁东元[8](2004)在《原子弹往事》文中提出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蘑菇云,好像都看腻了。听说"揭密""解密",就会嗤之以鼻。读这部《原子弹往事》,才发现所知其少。历史是旧的,感觉却是新的。四十多年前的屈辱艰辛,总能让我们震撼,是因为即便是扬眉吐气的今天,中华民族依然面临内忧外患。

本刊编辑部[9](2003)在《庆祝新疆地质学会成立四十周年暨学术讨论会在乌鲁木齐举行》文中提出 庆祝新疆地质学会成立四十周年暨学术讨论会于2003年11月18日在乌鲁木齐昆仑宾馆大礼堂举行.出席会议的有自治区人民政府、中国地质学会、自治区科协、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和自治区地矿局及历届理事长、各单位代表,共200余人.上午会议由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厅长哈尼巴提·沙布开主持,自治区人民政府副秘书长俞贞贵宣读了自治区党委常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

翁永庆,鲁星,于延斌[10](2000)在《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十年记事(1987-1997)》文中认为摘记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1987年成立至1997年召开该会成立十周年大会期间学会活动的大事。

二、庆祝新疆地质学会成立四十周年暨学术讨论会在乌鲁木齐举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庆祝新疆地质学会成立四十周年暨学术讨论会在乌鲁木齐举行(论文提纲范文)

(1)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国家形象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主要概念界定
        三、选题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与分析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现状分析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与国家形象建构
    第一节 新疆形象与国家形象
        一、国家整体形象
        二、新疆局部形象
    第二节 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与国家形象
        一、电影塑造国家形象
        二、电影中的国家形象内涵
        三、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与国家形象
第二章 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国家形象的生产与传播
    第一节 新中国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国家形象的奠基(1949—1966)
        一、奠基期国家形象的生产
        二、奠基期国家形象的传播
    第二节 新时期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国家形象的拓展(1977—1999)
        一、拓展期国家形象的生产
        二、拓展期国家形象的传播
    第三节 新世纪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国家形象的繁荣(2000年以来)
        一、繁荣期国家形象的生产
        二、繁荣期国家形象的传播
第三章 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国家形象的空间表达
    第一节 “空间”概述
    第二节 地理空间中的领土与边界
        一、领土认同
        二、地理形象
        三、国防意识
    第三节 地理景观中的城市与乡村
        一、地理景观
        二、城市与乡村
        三、城市、乡村空间中的新疆与新疆的城市、乡村空间
    第四节 生态空间中的绿洲与草原
        一、生态空间、生态人类学与新疆生态空间
        二、绿洲生态空间
        三、草原生态空间
第四章 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国家形象的性别表达
    第一节 新中国的女性形象与男性形象
        一、“被突出”与“被遮蔽”的女性形象
        二、“被压抑”与“被潜藏”的男性形象
    第二节 新时期的女性形象与男性形象
        一、寻找女人
        二、寻找男子汉
    第三节 新世纪的女性形象与男性形象
        一、多元化的女性形象
        二、理想化的男性形象
第五章 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国家形象的导演表达
    第一节 多元化的导演形象
        一、作为国家形象启蒙者与维护者的汉族导演形象
        二、作为民族文化传承者与探索者的少数民族导演形象
        三、文化互动
    第二节 不同民族导演共同的“家国情怀”与“家国同构”叙事
        一、家国情怀
        二、家国同构叙事
第六章 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国家形象的民俗表达
    第一节 民俗与电影
        一、民俗
        二、影视民俗
        三、影视民俗与国家形象
    第二节 民俗文化的多元化表达
        一、物质民俗文化
        二、社会民俗文化
        三、精神民俗文化
    第三节 民俗文化的一体化表达
        一、挖掘影视和谐文化因素
        二、建构中华共有文化记忆
第七章 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国家形象的影像化建构及传播策略
    第一节 影像化建构及传播困境
        一、内容创新不足
        二、传播渠道障碍
        三、“走出去”路途曲折
    第二节 影像化建构及传播策略
        一、书写真实新疆故事
        二、传播和谐中国形象
结语
附录: 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目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黄文弼旧藏李征书信及相关文献笺证(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十一
余论

(3)《中国西部文学》与20世纪90年代新疆汉语文学创作(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90年代《中国西部文学》的期刊概貌
    第一节 90年代《中国西部文学》的社会处境
    第二节 90年代《中国西部文学》的期刊“新貌”
    第三节 90年代《中国西部文学》的选文策略
第二章 90年代《中国西部文学》的风格特色
    第一节 彰显时代主旋律
        (一)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坚守
        (二)对倡导主流价值观报告文学的关注
        (三)对彰显主旋律征文活动的青睐
    第二节 走向通俗化
        (一)栏目设置
        (二)题材选择
        (三)叙事方式
    第三节 人性欲望的书写转变
第三章 《中国西部文学》与20 世纪90 年代新疆汉语文学创作
    第一节 培养“新生代”作家
        (一)广泛与重点并行的培养方式
        (二)沈苇——90年代优秀青年诗人代表
    第二节 对新疆当代汉语文学创作潮流的引领
        (一)引导文学创作展现“西部哲理”
        (二)引领了对个体生命意识的关注与书写
    第三节 影响文学创作方向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致谢

(4)中国西北科学考查团考古学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西北科学考查团概述
    第二节 八十年来西北科学考查团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材料、方法、论文结构
第一章 西北科学考查团的组建
    第一节 斯文·赫定前四次中亚考察
    第二节 西北科学考查团之缘由
    第三节 斯文·赫定与翁文灏签订的协议
    第四节 斯文·赫定与中国学术团体协会的谈判
    第五节 中、瑞合作成功的原因、意义
第二章 西北科学考查团的田野考古工作
    第一节 西北科学考查团在内蒙古的考古
    第二节 西北科学考查团在新疆的考古
    第三节 西北科学考查团在蒙、甘、宁的考古
    第四节 绥新公路察勘队的考古
第三章 考古搜集品的运输、保存与流散
    第一节 考古搜集品的运输
    第二节 考古搜集品的保存与借出
    第三节 国内的考古搜集品
第四章 西北科学考查团的考古研究成果(一)
    第一节 中、瑞考古研究论着
    第二节 居延汉简的整理与刊布
    第三节 高本汉、伯希和与居延汉简
    第四节 黄文弼西域文献的整理与刊布
    第五节 袁复礼所获回鹘文《玄奘传》的刊布与研究
    第六节 瑞典所获西域文献的刊布与研究
第五章 西北科学考查团的考古研究成果(二)
    第一节 内蒙古史前史的研究
    第二节 蒙新地区纺织品研究
    第三节 内蒙古额济纳河流域考古研究
第六章 贝格曼与黄文弼的考古研究
    第一节 贝格曼与中国西北考古
    第二节 黄文弼的西北考古研究
    第三节 贝格曼与黄文弼中国西北考古研究之比较
第七章 西北科学考查团与近代中国考古学之兴起
    第一节 西北科学考查团的考古渊源
    第二节 西北科学考查团与考古实践
    第三节 西北科学考查团考古研究的影响
结论
附录一:西北科学考查团成员论着目录
附录二:斯文·赫定博士领导的中国西北科学考察报告集
参考文献
后记

四、庆祝新疆地质学会成立四十周年暨学术讨论会在乌鲁木齐举行(论文参考文献)

  • [1]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国家形象建构研究[D]. 邴波. 山东大学, 2020(09)
  • [2]黄文弼旧藏李征书信及相关文献笺证[J]. 朱玉麒. 吐鲁番学研究, 2019(02)
  • [3]《中国西部文学》与20世纪90年代新疆汉语文学创作[D]. 司贵珍. 新疆大学, 2019(12)
  • [4]中国西北科学考查团考古学史研究[D]. 王新春. 兰州大学, 2012(10)
  • [5]一滴油,一滴血[J]. 孟可. 中国作家, 2010(16)
  • [6]盘点与回望——’2005中国媒体年度发展报告[J]. 强月新,谭泽锋. 中国媒体发展研究报告, 2005(00)
  • [7]使转、提按笔法与书风[J]. 张克锋. 书法, 2005(11)
  • [8]原子弹往事[J]. 梁东元. 当代, 2004(06)
  • [9]庆祝新疆地质学会成立四十周年暨学术讨论会在乌鲁木齐举行[J]. 本刊编辑部. 新疆地质, 2003(04)
  • [10]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十年记事(1987-1997)[J]. 翁永庆,鲁星,于延斌. 编辑学报, 2000(04)

标签:;  ;  ;  ;  ;  

庆祝新疆地质学会成立40周年暨学术研讨会在乌鲁木齐召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