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界层柱浓度论文-赵盖博,边昌伟,徐景平

边界层柱浓度论文-赵盖博,边昌伟,徐景平

导读:本文包含了边界层柱浓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潮流,风浪,底剪切应力,悬浮物浓度

边界层柱浓度论文文献综述

赵盖博,边昌伟,徐景平[1](2019)在《潮流和风浪对海底边界层剪切应力和悬浮物浓度影响的观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潮流和风浪是浅海底边界层沉积物再悬浮和垂向输运的主要动力,对底剪切应力和悬浮物浓度有显着影响。本文基于2018年2月23日~3月2日在山东半岛东侧进行的一次原位座底连续观测,利用高频点式流速仪(ADV)和浊度计(RBR-TU)的观测结果定量研究了潮流和风浪对底剪切应力和悬浮物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弱风浪情况下,底剪切应力跟潮流流速的平方显着相关。但是在强风浪海况下(有效波高大于1 m),底剪切应力受控于风浪的影响。潮流通过平流输运作用和局地再悬浮作用影响悬浮物浓度分布,而波浪主要通过局地再悬浮影响悬浮物浓度。定量研究潮流和风浪对底边界层剪切应力和悬浮物浓度的影响有助于认识沉积动力过程,进而优化目前沉积物输运模型中的参数化方案,达到定量预测沉积物输运过程的目的。(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11期)

谭敏,谢晨波,王邦新,吴德成,马晖[2](2018)在《北京2014年冬季边界层高度与颗粒物浓度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拉曼激光雷达已经广泛应用于大气气溶胶、大气温度和水汽的空间分布及时间演变特征测量。为了获取北京污染期间大气气溶胶边界层的特征,2014年11月~2015年1月期间在中国科学院大学雁栖湖校区利用拉曼激光雷达进行连续观测。使用梯度法处理激光雷达观测数据得到边界层高度,同时与国家环保部提供的当地颗粒物浓度数据进行对比。观测期间灰霾天共出现15天,污染天出现27天,干净天出现24天。灰霾天、污染天和干净天叁种情况下的平均大气边界层高度范围分别为0.6~0.9、0.9~1.3、1~1.9 km;PM_(2.5)的质量浓度范围分别为143~203、77~90、17~34μg/m~3;PM_(10)的质量浓度范围分别为170~271、103~153、33~78μg/m~3。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地区大气边界层高度对近地面颗粒物浓度具有明显的负相关影响。干净天、污染天和灰霾天下的PM_(2.5)和PM_(10)的质量浓度变化率随大气边界层高度降低而依次增大。灰霾天大气边界层高度引起的PM_(2.5)质量浓度平均变化率为-242.4μg·m~(-3)/km,约为污染天(-114.8μg·m~(-3)/km)的两倍,干净天(-77.4μg·m~(-3)/km)的叁倍;灰霾天大气边界层高度引起的PM_(10)质量浓度平均变化率为-224.2μg·m~(-3)/km,约为污染天(-117.6μg·m~(-3)/km)的两倍,干净天(-90.4μg·m~(-3)/km)的两倍。(本文来源于《红外与激光工程》期刊2018年07期)

戚慧雯[3](2018)在《夹卷对香港郊区大气边界层内臭氧浓度影响的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夹卷是大气边界层与自由大气进行能量和物质交换的重要途径,对边界层动力结构及边界层内温度、水汽和各种污染物浓度具有重要影响。本文采用香港地区2002-2016年臭氧探空资料(World Ozone and Ultraviolet Radiation Data Center,WOUDC)以及地面3个站点(塔门TP、东涌TC和中西区CW)资料,运用多种统计分析方法,对香港观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近15a臭氧的时空变化特征。同时,利用化学-地表-大气-土壤(CLASS)模式定量评估夹卷过程对远郊地区大气边界层内臭氧(O3)浓度的影响,并与大气化学反应贡献进行对比,结合地面O3、NOx及边界层高度、位温和比湿等观测资料与再分析资料对CLASS模拟结果进行定量评估。得到以下结论:(1)就臭氧月平均年变化而言,近15a臭氧浓度整体呈现缓慢增长的趋势;就臭氧季节变化而言,臭氧最低值出现在二月和七月,其高值出现在四月和十月,呈现春秋高,夏冬低的特征;(2)在对流层臭氧浓度的垂直变化上,对流层高层臭氧浓度在2002-2016年呈下降的趋势,相反,对流层中层与低层臭氧浓度有一定程度的升高,其中低层升高的较快;(3)CLASS模式能较为真实地模拟夹卷和大气光化学反应对远郊地区大气边界层臭氧浓度的影响,且当自由大气层内臭氧浓度达到一定浓度时,两者对边界层内臭氧峰值影响相当;(4)数值试验结果进一步揭示,夹卷对控制氮氧化物(NOx)和可挥发性有机化学物(VOC)排放源控制效果具有重要影响,在春季,当O3跳跃值增大到一定时,可完全抵消源排放减排控制的效果,而在秋季,当O3跳跃值绝对值不断增大时,能使节源减排效果愈加明显。本研究旨在提醒为有效控制近地层臭氧浓度制定人为污染源减排措施时必须考虑自由大气层臭氧的夹卷贡献。(本文来源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期刊2018-06-01)

王成刚,李颖,曹乐,严家德,安俊琳[4](2017)在《苏州东山冬季大气边界层结构特征及其对污染物浓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2015年1月15—27日在苏州东山气象观测站系留气艇观测数据以及细颗粒物浓度观测资料,对东山大气边界层结构特征及其对污染物垂直结构分布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苏州东山地区冬季空气污染过程的边界层结构演变比较典型,夜间稳定边界层高度约为200 m,白天最大边界层高度可达1 000m。边界层内污染物垂直结构分布易受边界层高度的影响,较低的大气边界层高度可使细颗粒物在近地层持续累积;反之,边界层高度较高,湍流发展旺盛,颗粒物垂直分布均匀。夜间大气边界层稳定,逆温结构多发,导致近地面出现细颗粒物堆积。风的垂直结构对细颗粒物空间分布也存在显着影响,在风速较小的低空层细颗粒分布较多,而风速较大的中高层的分布较少。(本文来源于《热带气象学报》期刊2017年06期)

廖志恒,范绍佳[5](2017)在《北京边界层温度结构及其对地面PM_(2.5)浓度的控制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2008-2016年北京气象探空站(WMO站号:54511)的温度探空资料,结合同期美国大使馆监测的PM_(2.5)资料,分析了北京边界层温度结构特征,并探讨其对地面PM_(2.5)浓度的控制效应。本文除了传统的逆温统计分析,还利用自组织特征映射(Self-Organizing Map,SOM)对边界层温度廓线进行了分类表征。逆温统计结果(表1)表明:逆温是北京大气边界层的主要特征;贴地逆温和悬空逆温均在秋冬季节发生更为频繁,其中贴地逆温发生频率在60%以上,悬空逆温发生频率在50%以上。3×3 SOM分类结果(图1)表明:北京大气边界层近中性层结(Node 1)出现频率为21%,极稳定层结(Node 9)出现频率为12%;近中性层结在春季出现最为频繁,极稳定层结在冬季出现最为频繁;SOM输出的4种典型边界层温度结构(Node 1,3,7和9)在很大程度上表征了无逆温、悬空逆温、贴地逆温和两种逆温同时存在的4种情况。无论何种逆温条件下,近地面PM_(2.5)浓度均较无逆温日有所增长。PM_(2.5)浓度与逆温强度、逆温厚度存在显着的正相关(r>0.2),与悬空逆温的基底高度则存在显着的反相关(r=-0.11)。当贴地逆温和悬空逆温同时存在时,近地面PM_(2.5)浓度达到131.9±93.5μg/m~3,几乎是无逆温日的2倍(无逆温日PM_(2.5)浓度:68.5±51.9μg/m3)。不同SOM温度廓线型(Nodes)条件下的PM_(2.5)日变化(图2)表明:近地面PM_(2.5)浓度的日变化型主要受控于边界层温度结构。参照Jia et al.(2008),平均增长基线(Base)与增长峰值(Peak)标注于图2。结合各Nodes对应的逆温特征表明:悬空逆温决定PM_(2.5)增长基线,贴地逆温决定PM_(2.5)增长峰值。高污染日的出现(如Node 9)主要受控于悬空逆温和贴地逆温的共同作用。(本文来源于《第34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10 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论文集》期刊2017-09-27)

张云海,王扬锋,杨洪斌,邹旭东[6](2017)在《盘锦湿地边界层特征及其与颗粒物浓度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2015年11月10~20日盘锦湿地秋冬典型时期低空观测资料,分析了盘锦湿地低空风速、风向、温度的特征对及大气混合层高度、稳定度的变化规律。利用观测数据,对比风廓线幂指数,分析了低空风垂直变化规律情况。并利用颗粒物浓度资料与混合层高度进行了相关。结果表明:盘锦湿地低空层结风温特征与周边区域具有相同的特征;湿地地区随着高度的增加,风速逐渐加大。200~300m高度之间有一个风速相对稳定区域,存在风向切变;不同稳定度条件下,垂直方向风速廓线形式与典型乡村地区的情况具有一致性;不稳定层结中混合层高度呈现明显的日变化特征。随着混合层高度的变化,颗粒物浓度也响应产生变化。(本文来源于《第十五届海峡两岸气胶技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7-09-06)

董春卿,张洪涛,武永利,郭媛媛,王扬[7](2016)在《边界层物理过程对太原冬季静稳天气细颗粒物浓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准确的空气质量数值预报模式依赖于精确的气象条件模拟,尤其依赖于大气边界层的准确模拟。为理解边界层过程如何影响空气污染物的传输与混合,利用WRF-Chem模式不同边界层方案进行敏感性试验,针对山西冬季典型静稳天气,对地面温度场、地面风场、PM_(2.5)浓度及边界层内部的动力和热力层结进行模拟分析,并与观测资料进行对比,分析不同PBL方案对于气象要素和PM_(2.5)浓度分布的模拟能力,探讨边界层内部热力层结和湍流输送差异对PM_(2.5)浓度模拟的影响。结果表明:2种边界层方案均能较好模拟出冬季静稳天气背景下地面温度、风速及PM_(2.5)浓度的空间分布和日变化特征,气温模拟的较大误差主要出现在夜间,而地面风速和PM_(2.5)浓度的模拟结果在午后误差较大;相对于YSU方案,局地MYJ方案模拟的温度、风场和PM_(2.5)浓度的误差更小,模拟结果更接近于实况观测。地面PM_(2.5)浓度的模拟误差可能与近地面逆温层、混合层及地面风速等的模拟误差有关;不同边界层参数化方案导致的边界层内热力层结和湍流输送的模拟差异,可能是影响近地面PM_(2.5)浓度模拟差异的主要原因;夜间MYJ方案逆温层厚度较厚,地面PM_(2.5)模拟浓度较低;午后MYJ方案混合层高度较低,加之地面风速较弱,导致地面PM_(2.5)模拟浓度较高。(本文来源于《第33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10 城市、降水与雾霾——第五届城市气象论坛》期刊2016-11-01)

董春卿,郑有飞,武永利,郭媛媛,王扬[8](2016)在《边界层方案对山西冬季一次静稳天气PM_(2.5)浓度模拟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准确的空气质量数值预报模式依赖于精确的气象条件模拟,尤其依赖于大气边界层的准确模拟.为理解边界层过程如何影响空气污染物的传输与混合,利用WRF-Chem模式不同边界层方案(YSU和MYJ)进行敏感性试验,针对山西冬季典型静稳天气,对地面温度场、地面风场、PM_(2.5)浓度及边界层内部的动力和热力层结进行模拟分析,并与观测资料进行对比,分析不同PBL方案对于气象要素和PM_(2.5)浓度分布的模拟能力,探讨边界层内部热力层结和湍流输送差异对PM_(2.5)浓度模拟的影响.结果表明:2种边界层方案均能较好模拟出冬季静稳天气背景下地面温度、风速及PM_(2.5)浓度的空间分布和日变化特征,气温模拟的较大误差主要出现在夜间,而地面风速和PM_(2.5)浓度的模拟结果在午后误差较大;相对于YSU方案,局地MYJ方案模拟的温度、风场和PM_(2.5)浓度的误差更小,模拟结果更接近于实况观测.地面PM_(2.5)浓度的模拟误差可能与近地面逆温层、混合层及地面风速等的模拟误差有关;不同边界层参数化方案导致的边界层内热力层结和湍流输送的模拟差异,可能是影响近地面PM_(2.5)浓度模拟差异的主要原因;夜间MYJ方案逆温层厚度较厚,地面PM_(2.5)模拟浓度较低;午后MYJ方案混合层高度较低,加之地面风速较弱,导致地面PM_(2.5)模拟浓度较高.(本文来源于《中国环境科学》期刊2016年06期)

夏冬,范绍佳,廖志恒[9](2015)在《东莞城市大气边界层结构特征及其对气溶胶浓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1方法和资料此次观测使用的经纬仪进行探空观测。实验一般每天进行8次探空观测,时间分别为6时,8时,10时,14时,16时,18时,20时,23时。利用探空球携带的温度探空仪的温度探测结果结合双经纬仪确定不同时刻的气球高度,可得到不同高度的温度。通过双经纬仪小球基线测风和低空探空观测,可得到观测期间大气近地层3公里以下不同高度的风向、风速和温度廓线。此外还用到气溶胶以及常规气象观测数据。(本文来源于《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0 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期刊2015-10-14)

夏冬,范绍佳,廖志恒[10](2015)在《东莞城市大气边界层结构特征及其对气溶胶浓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大气边界层结构决定了大气的扩散能力,对气溶胶浓度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利用2014年1月东莞市一次小球探空观测实验观测数据及气溶胶浓度的监测资料,分析了东莞市大气边界层结构特征及其对地面气溶胶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冷空气和系统风影响减弱时,局地环流与弱的主导风场相互作用,东莞容易出现复杂边界层结构。弱的风切变和逆温层的共同作用,尤其是强的贴地逆温层,使东莞大气扩散能力大幅下降,会导致地面气溶胶浓度迅速升高。海风辐合线或弱切变线会进一步减弱东莞大气扩散能力,导致地面气溶胶累积。(本文来源于《2015年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期刊2015-08-06)

边界层柱浓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拉曼激光雷达已经广泛应用于大气气溶胶、大气温度和水汽的空间分布及时间演变特征测量。为了获取北京污染期间大气气溶胶边界层的特征,2014年11月~2015年1月期间在中国科学院大学雁栖湖校区利用拉曼激光雷达进行连续观测。使用梯度法处理激光雷达观测数据得到边界层高度,同时与国家环保部提供的当地颗粒物浓度数据进行对比。观测期间灰霾天共出现15天,污染天出现27天,干净天出现24天。灰霾天、污染天和干净天叁种情况下的平均大气边界层高度范围分别为0.6~0.9、0.9~1.3、1~1.9 km;PM_(2.5)的质量浓度范围分别为143~203、77~90、17~34μg/m~3;PM_(10)的质量浓度范围分别为170~271、103~153、33~78μg/m~3。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地区大气边界层高度对近地面颗粒物浓度具有明显的负相关影响。干净天、污染天和灰霾天下的PM_(2.5)和PM_(10)的质量浓度变化率随大气边界层高度降低而依次增大。灰霾天大气边界层高度引起的PM_(2.5)质量浓度平均变化率为-242.4μg·m~(-3)/km,约为污染天(-114.8μg·m~(-3)/km)的两倍,干净天(-77.4μg·m~(-3)/km)的叁倍;灰霾天大气边界层高度引起的PM_(10)质量浓度平均变化率为-224.2μg·m~(-3)/km,约为污染天(-117.6μg·m~(-3)/km)的两倍,干净天(-90.4μg·m~(-3)/km)的两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边界层柱浓度论文参考文献

[1].赵盖博,边昌伟,徐景平.潮流和风浪对海底边界层剪切应力和悬浮物浓度影响的观测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谭敏,谢晨波,王邦新,吴德成,马晖.北京2014年冬季边界层高度与颗粒物浓度的相关性研究[J].红外与激光工程.2018

[3].戚慧雯.夹卷对香港郊区大气边界层内臭氧浓度影响的模拟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8

[4].王成刚,李颖,曹乐,严家德,安俊琳.苏州东山冬季大气边界层结构特征及其对污染物浓度的影响[J].热带气象学报.2017

[5].廖志恒,范绍佳.北京边界层温度结构及其对地面PM_(2.5)浓度的控制效应[C].第34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0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论文集.2017

[6].张云海,王扬锋,杨洪斌,邹旭东.盘锦湿地边界层特征及其与颗粒物浓度关系研究[C].第十五届海峡两岸气胶技术研讨会论文集.2017

[7].董春卿,张洪涛,武永利,郭媛媛,王扬.边界层物理过程对太原冬季静稳天气细颗粒物浓度的影响[C].第33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0城市、降水与雾霾——第五届城市气象论坛.2016

[8].董春卿,郑有飞,武永利,郭媛媛,王扬.边界层方案对山西冬季一次静稳天气PM_(2.5)浓度模拟的影响[J].中国环境科学.2016

[9].夏冬,范绍佳,廖志恒.东莞城市大气边界层结构特征及其对气溶胶浓度的影响[C].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0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2015

[10].夏冬,范绍佳,廖志恒.东莞城市大气边界层结构特征及其对气溶胶浓度的影响[C].2015年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2015

标签:;  ;  ;  ;  

边界层柱浓度论文-赵盖博,边昌伟,徐景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