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楠溪江彰显自然人文积淀的墙

认识楠溪江彰显自然人文积淀的墙

中国美术学院风景建筑设计研究院浙江杭州310012

摘要:楠溪江的墙是彰显自然人文积淀的墙,其形成所构成的材料、样式、功能等都与楠溪江的乡土士人文化息息相关,是能代表楠溪江特征文化的一种代表符号。

关键词:楠溪江;人文积淀;文化符号

一:墙的基本认识

楠溪江各个村落,大至寨墙、建筑山墙,小至院墙,没有工艺技巧特别精致复杂的,也没有细致华丽的装饰,所有“墙”的特点就是朴素平易。它们所用的材料无非是蛮石、原木等,另外还有一些花木攀爬其上。由蛮石、原木筑成的墙大都保持着它们天然的本性,弯的就是弯的,糙的就是糙的,仿佛信手取来,不施斧凿,便成了寨墙、建筑的山墙以及院墙。使它们成为建筑的一部分,自然的一部分,与人类生活共存,与山川草木共呼吸。

楠溪江的这些寨墙、山墙、院墙、篱墙,除了维护作用外,还有透漏信息和观赏景观的作用,它同时也是一个景观观赏的对象。以下就具体的墙的材料构成做一番解读。

——石

墙多由当地的溪石筑成,当地的人们会根据他们自己的审美美学,根据墙的功能砌成各种墙的形式。村落外围的寨墙由当地的大块蛮石砌筑,寨墙范围大体作矩形,朝主要道路的一面,只有一个寨门,也叫做溪门,一般底大顶小,留一个可供人、牛可以并行的洞口在那边。院墙一般用当地溪石由大到小从低往高砌,表面较平整,侧面会有一个漂亮的弧线,有些朝向主要道路的一面,墙顶会有一米左右的白墙或镂空的砖雕花窗做装饰。

——木

楠溪江的建筑山墙基本不用封火山墙,悬山墙头挑檐很宽,腰檐穿插,建筑山墙下半段多为当地的溪石,上半段由原木组成的山墙构架。细细的、弯曲的原木墙在粗犷的蛮石山墙衬托下,与出檐很深的薄薄的屋顶组成的山墙显得轻盈、生动。当地有些建筑墙体,三面为实墙,正面为木板墙,或一些斜风雨不经常侵蚀的建筑,四周墙都用木头,这些建筑梁、柱、框架全部暴露出来,之间会用木板、木窗或白墙去填充。

——白墙

楠溪江的建筑虽然朴实无华,但有很精敏的艺术处理。高高低低的院墙不仅用大小的溪石权衡比例布置,在它的上部或青砖直砌,或嵌花窗,更利用白灰的元素,经过细致的审美推敲,与不同尺寸和形状的蛮石用灵巧的手法,砌筑出非常美观的富有雕塑美的墙垣。当地也有为节省木板在建筑墙面的较高处用灰条填充,外刷白灰,叫做织壁抹灰墙。这种墙体稳重中蕴含轻巧,既经济又美观,一般多出现于楠溪江村落中的文化建筑中。

——花木

花木作为院墙的一个部分,起到了很好的装饰和邻里交流的作用。当地人一般会把前院的围墙用溪石砌高及胸,墙头放几盆葱、种几颗菜、栽几片开花的仙人掌。墙里墙外的人隔着花木打招呼聊天,墙外的人被墙头的花木吸引、驻足,花木已然成为墙的一个部分。

贰:墙的空间美学

——引导与暗示

“含而不发、显而不露”、“欲显而隐、欲露而藏”,都是为了避免开门见山、一览无余。而远处在浙南山区的楠溪江古村落,却有着与中国古典园林同样神韵的空间营造手法。以弯曲的石头墙把人流引向某个确定的方向,并暗示另一空间的存在,所谓曲径通幽,也确实使人产生向往和期待情绪。

如芙蓉古村的街巷,行在其中,石墙多有曲折,道路将尽之处,原以为无路可寻,或忽有老树一株呼之欲出,或以山墙一面而立于前方,宛如指引我等径直而入,果然转折间有是另一番田地,似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空间豁然开朗,使人们循着一定的方向与途径能够发现景之所在。

——起伏与层次

起伏表达墙高低错落的韵律感,层次表达墙前后交叠的景深感,起伏与层次使得景观空间整体富有变化和节奏感。楠溪江村落中的墙,不仅仅是单调的垒石而砌,随着建筑的排列以及院门的选址,不同的墙,不同高低以及不同位置的排列,组成了一首首丰富多彩的墙的协奏曲。如所到的蓬溪古村,墙宇间参差林立,时而是高不可攀,时而是纵身可越,时而又是互相交叠层层景深,原本不大的一个小山村,却是小中见大,内容丰富而多样。

——主从与序列

主从变化、步移景换形成了景观的空间序列。从楠溪江古村落巷道空间景观的变化来看,正是由墙所形成的线状空间,其间穿插建筑山墙,农家院门,或进或退,或是连绵巷道的遥不见底,忽而又是峰回路转的进入另一番天地。其中的空间趣味也只有身临其境才能感知了的。

二:墙的自然人文积淀

“墙”字由“土”和“啬”构成,字面上解释是一种种植和编织泥土的活动。墙的这种性质好比人之衣帽鞋袜,衣帽鞋袜不仅为主人起装饰屏障、防寒防晒作用,还衬托出主人(建筑、环境本身)的内在气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厚重的寨墙

楠溪江流域的村落大小不等,在历史上因为许多村落始迁祖为避世乱而来,当地又不能完全避免战难和村落间的械斗,所以自卫意识很强,村子在早期就筑了防御性很强的围墙,限定了村子的规模。这些以大块蛮石砌筑,2米多高,底厚1~1.5米,顶厚近1米寨墙的产生,既是先民对于忧患的防备,又是对于家族势力的一种维护。

除了防御与限定,村落中的寨墙在更多时候还有其他多种的功能。如塘湾《郑氏宗谱》中的“新城记”所说:“是城也,可以为屏藩,可以为琐钥,可以为村坊之风脉,可以为洪水之堤防。一举告成,百端藉利,殆有合乎王公设险以守其国之道欤?”防洪、聚气、疆界,仅仅是一段朴实无华的寨墙,却是楠溪江自然人文积淀的体现。

——生动的院墙等

楠溪江民居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几乎每家都有一个院子,用围墙把它围起来,形成一个外挤内松,外面都是一些小弄堂,里面却藏着一个个单独和“天”对话的小宇宙。

院落的围墙,从创作方式讲,既不像四个立面的填充式土墙砖墙,又有别于园林中的花墙。这种墙除了防护围合作用外还透露信息和观赏自然景观的作用。做得一人多高,使人不能轻易翻墙进去,又要使院中的竹林、树木透露出来,让人在墙外就看到家庭的生气和主人的身份,更重要的还是让院子里的人看到外面的世界,诚如曾国藩所说,农家构筑院子重要的不是院里有什么,而是看出去有什么。为什么院墙除了不应太高外,还要开漏窗,原因就在于此了。也正是这一功能上的区别,比起粗狂朴实的寨墙来,院墙要显的生动的多,花式种类也层出不穷。

“墙”还有一个重要涵义就是形成一种“场所感”和景观的情境,楠溪江古村落是渗透到乡土生活中的士人所建,于自然山水之间,细微之处总可见士人情怀的印记。每面墙都感觉天然生成,与山川草木相生相息,但事实上,它们都是经过精心设计、推敲,巧妙配合而成,是对原木、蛮石、花木本性、本色、本形美发现的结果。同时把空间的分隔与景色的渗透联系统一起来,有而似无,有而生情,体现了景观的情境。

三:墙的解读意义

楠溪江的墙是彰显自然人文积淀的墙,其形成所构成的材料、样式、功能等都与楠溪江的乡土士人文化息息相关,是能代表楠溪江特征文化的一种代表符号。现今,放眼全国,地域文化特色的景观减趋衰微,很多地域特征在弱化或消失,无法形成具有鲜明个性的“中国景观”。

因此,本次对楠溪江古村落中各式墙的解读除了在空间美学上的指导意义之外,景观还要具有文化标识性,通过挖掘可利用的一切要素,与自身的需求相结合,结合现代的景观处理手法,形成生动的景观个性,成为具有文化特征的主题景观。只有深具自然、人文积淀的景观才是具有生命的,才能成为独特的风景。

标签:;  ;  ;  

认识楠溪江彰显自然人文积淀的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