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天名精内酯酮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天名精内酯酮,小麦全蚀病菌,线粒体呼吸链,细胞色素bc_1复合体
天名精内酯酮论文文献综述
王梅[1](2018)在《天名精内酯酮对小麦全蚀病菌呼吸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全蚀病是由小麦全蚀病菌(Gaeumannomyces graminis var.tritici Walker)引起的一种分布较广、为害性较强的世界性病害,该病为一种土传病害,一旦发生较难根除。天名精内酯酮是一种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广泛分布于菊科天名精属植物中,对小麦全蚀病菌具有显着抑制作用,具有进一步开发利用的价值,但该化合物对小麦全蚀病菌的抑菌机制尚不清楚。课题组前期经荧光示踪法、免疫荧光法以及免疫金法亚细胞定位等研究中发现天名精内酯酮在小麦全蚀病菌中作用的细胞器为线粒体,且对生物氧化有一定影响。本研究以小麦全蚀病菌为供试菌株,从组织病理学观测、生化与分子生物学水平研究以及同源模建与分子对接等手段对天名精内酯酮作用靶标进行初步鉴定。取得如下主要结果:1、测定天名精内酯酮对小麦全蚀病菌的抑菌活性以及与线粒体呼吸链旁路呼吸酶抑制剂水杨肟酸(SHAM)的增效作用。结果表明:天名精内酯酮对小麦全蚀病菌有显着的抑制作用,EC_(50)为40.30μg/mL。天名精内酯酮与SHAM的共毒系数为146.1显着大于120,表明天名精内酯酮与SHAM有显着增效作用。因此,推测天名精内酯酮对供试菌株线粒体呼吸链有显着抑制作用。2、测定天名精内酯酮对供试菌株线粒体呼吸链复合酶I、II、III、IV、V、I+III、II+III以及柠檬酸合酶(CS)的浓度和时间效应,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分析了相关酶基因mRNA的相对表达量。结果表明:天名精内酯酮处理供试菌株后,呼吸链复合酶活性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尤其是复合酶III、I+III和II+III。EC_(30)、EC_(50)和EC_(70)浓度处理下,天名精内酯酮可致供试菌株呼吸链复合酶III的活性分别降低了约30%、60%、87%,复合酶I+III的活性分别降低了26%、45%和76%,复合酶II+III的活性分别降低了50%、60%、85%。供试菌株呼吸链复合酶III、I+III和II+III的活性与天名精内酯酮处理浓度和时间呈负相关;且线粒体呼吸链复合酶III基因GgCyc对天名精内酯酮较为敏感。由此推测呼吸链复合酶III是天名精内酯酮潜在靶蛋白之一。3、建立小麦全蚀病菌原生质体遗传转化体系,并将潮霉素磷酸转移酶基因(hph)转入供试菌株基因组DNA中。结果表明:小麦全蚀病菌产生原生质体较佳条件为:1 mL1.4%裂解酶中,0.035 g菌丝在31℃、90 rpm酶解2.2 h,产生的原生质体为9.83×10~7原生质体/mL,原生质体活力达到96.27%。在此条件下转化hph,转化率为46-54个转化子/μg DNA。小麦全蚀病菌原生质体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为构建小麦全蚀病菌突变菌库奠定基础。4、构建成功供试菌株呼吸链复合酶III基因GgCytc_1、GgCytb和GgIsp的RNAi以及过表达突变菌株,并进一步测定了突变菌株菌丝生长速率、菌落形态以及对H_2O_2和天名精内酯酮的敏感性。结果表明:沉默突变菌株?GgCytc1、?GgCytb和?GgIsp的菌丝变细,端部分枝减少,菌丝生长速率较慢,对H_2O_2产生的氧化压敏感性有一定程度降低。沉默突变菌株?GgIsp对天名精内酯酮的敏感性显着降低,EC_(50)为156.18μg/mL,而过表达突变菌株OEIsp对天名精内酯酮较为敏感EC_(50)为25.88μg/mL。由此推测,复合酶III铁硫蛋白亚基是天名精内酯酮潜在靶标之一。5、测定野生型菌株及突变菌株的黑色素含量、过氧化物酶、漆酶、菌株致病性、离体和活体条件下呼吸链复合酶III活性以及线粒体氧消耗速率。结果表明:(1)与野生型和过表达菌株相比,天名精内酯酮(100μg/mL)处理后,沉默菌株?GgCytc_1、?GgCytb、?GgIsp以及天名精内酯酮抗性菌株24-HN-1(实验室保存)的黑色素含量显着增加(约50-100%)。(2)天名精内酯酮EC_(80)处理后,野生型菌株及突变菌株的过氧化物酶活性显着增加,而?GgIsp的过氧化物酶活性与对照相比无显着差异。?GgCytc_1、?GgCytb、?GgIsp和24-HN-1的漆酶活性显着降低(约47,37,41和44%),其致病力较弱与漆酶活性一致。(3)在离体条件下,用天名精内酯酮(0、EC_(20)、EC_(80))处理后,除了?GgIsp和24-HN-1呼吸链复合酶III活性并无显着变化,其余菌株呼吸链复合酶III活性均显着降低;在活体条件下,天名精内酯酮EC_(20)处理后,呼吸链复合酶III活性均有一定程度增加,EC_(80)处理后,复合酶III活性显着受到抑制,但是?GgIsp和24-HN-1呼吸链复合酶III活性变化并不显着。(4)抗霉素A(20μg/mL)处理菌株后,小麦全蚀病菌野生型菌株、?GgCytc_1、?GgIsp、24-HN-1、OECytc_1、OECytb和OEIsp的线粒体氧消耗速率显着受到抑制(约95、89、92、58、92、92和88%),而沉默突变菌株?GgCytb的线粒体氧消耗速率无明显变化;天名精内酯酮(EC_(80))处理菌株后,小麦全蚀病菌野生型菌株、?GgCytc_1、?GgCytb、24-HN-1、OECytc_1、OECytb和OEIsp的线粒体氧消耗速率显着受到抑制(约81、77、78、58、72、73和70%),而沉默突变菌株?GgIsp的线粒体氧消耗速率无显着变化。由上述结果推测铁硫蛋白亚基是天名精内酯酮的潜在靶标之一。6、以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呼吸链复合酶III细胞色素c_1(Cytc1),细胞色素b(Cytb)和铁硫蛋白(ISP)亚基的叁维结构为模板,通过SWISS-MODEL软件对供试菌株Cytc1、Cytb和ISP亚基进行了同源模建以及活性腔预测,并将天名精内酯酮分别与Cytc1、Cytb和ISP亚基的活性腔进行分子对接。结果表明:Cytc1、Cytb和ISP亚基活性腔中的八个氨基酸残基(Tyr200、Arg194、Gly47、Gln43、Leu225、Arg171、Gln166和Tyr230)可能为天名精内酯酮的结合位点。综上所述,天名精内酯酮对供试菌株线粒体呼吸链有显着抑制作用,且呼吸链复合酶III是其潜在的靶蛋白之一。结合课题组前期研究结果推测天名精内酯酮作用机制为:天名精内酯酮在供试菌株线粒体中富集,影响呼吸链复合酶活性,尤其是复合酶III,阻断呼吸链电子传递,致能量形成受阻,线粒体中积累大量ROS,引起供试菌株一系列的氧化胁迫,最终线粒体释放凋亡因子,引起细胞凋亡而达到抑菌目的。(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8-11-01)
王兰英[2](2018)在《天名精内酯酮在小麦全蚀病菌内亚细胞定位及对菌体细胞凋亡的诱导》一文中研究指出天名精内酯酮属于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广泛分布于天名精属的多种植物中。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无公害农药中心首次报道了该化合物的农用活性,并通过系统测试表明该化合物具备开发为新型杀菌剂的潜质,但该化合物的作用机理尚不明确。亚细胞定位对于揭示杀菌剂的作用机理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本研究以小麦全蚀病菌Gaeumannomyces graminis var.tritici(Ggt)为供试靶标菌,采用荧光示踪技术、免疫荧光技术以及免疫胶体金技术研究天名精内酯酮的靶向细胞器,并在此基础之上,测定其对靶标菌氧化胁迫与细胞凋亡的诱导,以期初步明确天名精内酯酮的作用机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设计合成天名精内酯酮荧光标记物TTY,以线粒体探针MitoTrackerR Green FM和细胞核探针RedDot?为共定位探针,研究TTY在小麦全蚀病菌内的亚细胞分布。结果表明,TTY在菌丝内的分布区域与MitoTrackerR Green FM探针很好的重迭,其皮尔森共定位系数为0.83。因此,推测天名精内酯酮作用的细胞器是线粒体。2、制备天名精内酯酮多克隆抗体TPAbs-4,以线粒体探针MitoTrackerR Red CMXRos作为共定位探针,采用免疫荧光法研究天名精内酯酮在靶标菌内的亚细胞定位。结果表明,荧光二抗Anti-Mouse IgG(whole molecule)-FITC在菌丝细胞内的分布和线粒体探针(MitoTrackerR Red CMXRos)能够很好的重迭,其皮尔森共定位系数为0.86。由此推断,天名精内酯酮分布于线粒体。3、制备天名精内酯酮单克隆抗体F2B4,该抗体对天名精内酯酮敏感性强,其IC_(50)为2.05 ng/mL,且特异性好,与天名精内酯醇交叉反应率仅为1.8%,与γ-苯基-α-亚甲基-γ-丁内酯无明显交叉反应。随后,采用免疫胶体金法观察天名精内酯酮在靶标菌内亚细胞定位,结果表明:(1)经天名精内酯酮孵育30 min,细胞膜上有大量的胶体金颗粒排列;1 h后,胶体金颗粒向细胞质和线粒体迁移,细胞膜、细胞质及线粒体均有分布;2 h后,胶体金颗粒主要分布在线粒体上,其它细胞器未见分布。(2)经天名精内酯酮孵育2 h,线粒体的脊清晰可见,而孵育6 h、12 h线粒体的脊逐渐变得模糊,孵育48 h线粒体脊消失且出现空泡化。这些结果再次证明了天名精内酯酮作用的细胞器为线粒体。4、检测天名精内酯酮对靶标菌氧化胁迫的诱导,结果表明:(1)经天名精内酯酮孵育3 h,菌丝内出现活性氧迸发,且6 h后线粒体膜电位明显降低。(2)天名精内酯酮能够抑制线粒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谷胱甘肽还原酶(GR)的活性,同时促进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性,从而使谷胱甘肽(GSH)含量显着降低,导致ROS消除通路受阻,ROS蓄积,造成氧化胁迫。(3)抗氧化系统中,GR对天名精内酯酮最敏感,其IC_(50)值低于3.125μg/mL,由于天名精内酯酮能够与其活性中心起催化作用的半胱氨酸残基反应,推测该酶可是天名精内酯酮的潜在靶标作用靶标之一。5、检测天名精内酯酮对靶标菌细胞凋亡的诱导,结果表明,经天名精内酯酮孵育2h,可检测到磷脂酰丝氨酸(PS)外翻;孵育6 h DNA明显受损,TUNEL检测结果为阳性,DNA电泳条带200 bp处出现明显弥散状,且弥散区域随着时间延长变大。同时,相关基因Ggmet1和Ggmet2的表达量显着上调。以上结果证明天名精内酯酮可诱导小麦全蚀病菌的细胞凋亡。综上所述,天名精内酯酮作用细胞器为线粒体,该化合物可以诱导靶标菌产生氧化应激与细胞凋亡。结合前期研究结果推测其作用机理为:天名精内酯酮进入靶标菌后在线粒体内逐渐富集,影响线粒体复合酶III的活性,阻断线粒体呼吸链电子传递,影响能量生成;同时对GR等抗氧化酶的抑制作用导致ROS蓄积,使线粒体膜通透性增加,激活线粒体介导的细胞凋亡通路,最终使得菌体死亡。(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8-05-01)
张莹[3](2016)在《小麦全蚀病菌对天名精内酯酮的抗药性菌株选育》一文中研究指出天名精内酯酮是从菊科植物大花金挖耳(Carpesium macrocephalum Franeh.et Sav.)中提取的倍半萜内酯化合物,是有潜质开发成新型杀菌剂品种的高效广谱杀菌活性物质。为进一步研究天名精内酯酮的作用机理,本研究以小麦全蚀病菌(Gaeumannomyces graminis)为靶标菌进行室内抗药突变体诱导,采用药剂筛选和紫外加药剂筛选方法获得遗传稳定的抗药突变体,为天名精内酯酮及其类似物的进一步研发和合理使用提供依据,同时为天名精内酯酮作用机理的研究提供材料。主要得到以下结果:1.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来自农业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陕西、河南和河北的4株小麦全蚀病菌(分别记为JK、SX、HN和HB)对天名精内酯酮的敏感性,EC50值分别为53.06μg/mL、49.90μg/mL、45.36μg/mL和108.11μg/mL,不同来源菌株间EC50值差异显着,最大最小相差2.4倍。天名精内酯酮对4株小麦全蚀病菌均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2.通过药剂筛选和紫外加药剂筛选两种方法共获得5株低等抗药性菌株。其中药剂选择突变频率为0.01,获得4株抗药性菌株,分别为SX31-5、HN32-6、HN32-7和HN32-9,EC50值分布在239.98~335.92μg/mL之间,抗性水平为4.85~6.79倍;紫外加药剂筛选突变频率为1.04×10~(-4),获得1株,为SX-ZWYJ,EC50值为199.62μg/mL,抗性水平为4.04倍;得到的5株抗药突变菌株形态学均发生明显变化。3.抗药突变菌株的遗传稳定性测定表明:在不带药的PDA平板上继代培养9代后,抗药性菌株SX31-5的EC50值显着下降,遗传稳定性较差;SX-ZWYJ、HN32-6、HN32-7和HN32-9等4个抗药性菌株的EC50值均无明显下降,表明这4株抗性菌株的遗传稳定性较好。4.抗药突变菌株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表明:所有低抗菌株的菌落生长速率与初始菌株相比均显着降低,且随着抗性水平的升高,菌落直径变小;抗性菌株的致病力均显着低于初始菌株,且随着抗性水平的升高,致病力明显降低;抗药性的产生并未导致最适生长温度这一生物学特性发生变化,所有抗药性菌株的最适生长温度与初始菌株相同,均为26℃;抗药性的产生可致菌株最适生长pH值升高,除抗药性菌株HN32-7和HN32-9的最适生长pH值为7外,其余3株抗药突变菌株的最适生长pH值均为6,与敏感菌株相同。(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6-05-01)
何泽瑜,韩立荣,刘雪茹,冯俊涛,张兴[4](2016)在《天名精内酯酮多克隆抗体的制备》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合成并鉴定天名精内酯酮人工抗原,制备天名精内酯酮多克隆抗体,为天名精内酯酮作用靶标的免疫化学定位奠定基础。【方法】通过天名精内酯酮4位羰基和盐酸氨基脲氨基的亲核加成反应制备半抗原天名精内酯酮缩氨基脲(CN),使用MS和NMR对其结构进行鉴定;采用戊二醛法将半抗原和载体蛋白牛血清蛋白(BSA)和卵清蛋白(OVA)偶联,合成天名精内酯酮免疫原(CN-BSA)和包被原(CN-OVA),采用紫外吸收扫描法、红外光谱法对免疫原及包被原进行鉴定;用制备好的免疫原免疫健康BALB/c小鼠获得天名精内酯酮多克隆抗体,通过间接非竞争ELISA法测定其效价。【结果】成功制备了天名精内酯酮免疫原(CN-BSA)和包被原(CN-OVA),获得了效价为128 000的天名精内酯酮多克隆抗体。【结论】成功制备了天名精内酯酮多克隆抗体。(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04期)
何泽瑜[5](2015)在《天名精内酯酮间接竞争酶联免疫分析方法(IC-ELISA)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天名精内酯酮是从菊科天名精属植物天名精(Carpesium abrotanoides)中分离得到的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具有较高的广谱抑菌活性。大量研究表明,该化合物具备开发为新型植物源杀菌剂的潜力。随着对其研究的深入,急需建立一种高效、灵敏的定量分析方法,以用于该化合物的环境毒理及抑菌作用机理等的研究。鉴于此,本研究设计、合成了天名精内酯酮半抗原和人工抗原,制备了天名精内酯酮多克隆抗体,建立了天名精内酯酮间接竞争酶联免疫分析方法(IC-ELISA)。主要结果如下:1.设计、合成了天名精内酯酮半抗原和人工抗原。以天名精内酯酮和Boc-甘氨酸、Boc-β-丙氨酸、N-Boc-γ-氨基丁酸为原料,合成了3种天名精内酯酮半抗原:天名精内酯酮甘氨酸酯(CG)、天名精内酯酮丙氨酸酯(CB)和天名精内酯酮丁氨酸酯(CD),经1H NMR、13C NMR、MS分析,合成产物即为目标化合物;采用戊二醛法合成了6种人工抗原CG-BSA、CB-BSA、CD-BSA、CG-OVA、CB-OVA和CD-OVA,并用红外光谱扫描法、SDS-PAGE法和MALDI-TOF/MS法确定了人工抗原的成功制备。2.制备了天名精内酯酮多克隆抗体。以3种免疫原CG-BSA、CB-BSA和CD-BSA分别免疫BALB/c小鼠,经过5次免疫后,均获得了特异性抗血清,效价分别为128000,34000和256000。3.建立了天名精内酯酮的IC-ELISA分析方法。用筛选出的抗体CG-Ab,在优化条件下(抗体稀释24000倍,包被原CD-OVA浓度为4 ug/mL,pH 7.0,0.4 mol/L Na+浓度,10%甲醇),建立了天名精内酯酮IC-ELISA分析方法。天名精内酯酮IC-ELISA抑制反应曲线在0.05~50 ug/mL标样浓度范围与抑制率有较好的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y=-27.076x+55.521,R2=0.9857,抑制中浓度IC50=1.60μg/mL,检测限为IC10=0.053μg/mL。4.以建立的天名精内酯酮IC-ELISA分析方法,进行了自来水和甘蓝中的添加回收率试验,当自来水中的添加浓度为0.5~10 ug/mL时,回收率为87.2%~102.8%,变异系数为1.3%~7.1%;当甘蓝中的添加浓度为3.0~30 ug/g时,回收率为86.4%~107.1%,变异系数为2.5%~11.3%。本研究建立了天名精内酯酮的间接竞争酶联免疫分析方法,该方法能够实现天名精内酯酮快速、高效、灵敏的痕量分析,为天名精内酯酮作用机理及环境毒理学研究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5-05-01)
韩兴帅,许丹,冯俊涛,张兴[6](2014)在《天名精内酯酮的抑菌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明确天名精内酯酮对11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杀菌活性,为天名精内酯酮的开发利用提供基础资料。【方法】以小麦纹枯病菌、番茄灰霉病菌、番茄叶霉病菌、南瓜枯萎病菌、黄瓜炭疽病菌、小麦全蚀病菌、小麦赤霉病菌、苹果炭疽病菌、苹果干腐病菌、小麦条锈病菌和辣椒疫霉病菌11种病菌为供试病原菌,采用生长速率法、孢子萌发法、盆栽药效试验和组织法,从离体和活体2个方面评价天名精内酯酮的杀菌活性。【结果】天名精内酯酮对小麦纹枯病菌、小麦全蚀病菌、小麦赤霉病菌、辣椒疫霉病菌、苹果炭疽病菌、黄瓜炭疽病菌、苹果干腐病菌、南瓜枯萎病菌、番茄灰霉病菌和番茄叶霉病菌菌丝生长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EC50在4.894 7~43.856 9mg/L,其中对小麦全蚀病菌的毒力最高,EC50为4.894 7mg/L;对小麦赤霉病菌、黄瓜炭疽病菌、番茄灰霉病菌、番茄叶霉病菌和辣椒疫霉病菌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差异较大,其中对黄瓜炭疽病菌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最高,EC50为6.876 5mg/L;盆栽药效试验表明,天名精内酯酮对小麦全蚀病、小麦条锈病、黄瓜炭疽病和辣椒疫霉病均具有较好的保护效果和一定的治疗效果,其中对小麦全蚀病的药效相对较好,1 000mg/L剂量下保护效果和治疗效果分别为85.48%和64.98%;活体组织法结果表明,天名精内酯酮对番茄灰霉病控制效果较低,1 000mg/L剂量下的保护和治疗效果分别为45.5%和19.9%。【结论】天名精内酯酮对病原真菌均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表现出一定的广谱性,尤其对小麦全蚀病的药效最佳,具有进一步研究和开发为植物源杀菌剂的潜质。(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4年08期)
谷超[7](2014)在《天名精内酯酮荧光标记物的合成及其在小麦全蚀病菌中的初步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天名精内酯酮是从大花金挖耳(Carpesium macrocephalum Franch. Et Sav.)中分离得到的一种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具有较强和较广谱的抑菌活性。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无公害农药研究服务中心对其抑菌活性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并对其抑菌机理进行了初步探究。在前期的研究基础上,本文以天名精内酯酮为母体,在其C-4号位上连接MIA作为荧光集团,合成荧光标记物TY。随后对其进行了荧光特性检测及抑菌活性测试,最后进行了激光共聚焦(CLSM)检测,对其在小麦全蚀病菌中的初步作用位点进行了初步确定。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以天名精内酯醇为底物,通过DCC/DMAP催化酯化反应在其C4-号位羟基上连接MIA作为荧光集团。反应后得到淡黄色晶体,经1HNMR、13CNMR检测确定其为目标产物TY。2.对荧光标记物TY进行了不同溶剂中荧光产率及不同pH下荧光强度的测定及计算,发现其在低极性溶剂环己烷中荧光量子产率(Φ)为0.85,较参照物硫酸奎宁(Φ=0.55)较高,具有较好的荧光性能。同时发现其在酸性及中性水溶液中荧光强度变化不大,而在碱性(pH8~12)条件下,荧光强度急剧增加,最大值约为酸性和中性条件下的8.5倍,然而TY在强碱环境中(pH>12)会发生荧光猝灭现象。3.以天名精内酯酮为对照药剂,通过对标记物TY进行活性测定。结果发现,TY对小麦全蚀病菌、番茄灰霉病菌、黄瓜炭疽病菌的菌丝生长均有一定抑制效果,其EC50分别为80.54mg/L、96.35mg/L、64.2mg/L,同时对照药剂天名精内酯酮的EC50分别为63.00mg/L、69.7mg/L、38.90mg/L。同时还发现其对番茄灰霉病菌、黄瓜炭疽病菌的孢子萌发具有一定抑制作用,EC50分别为45.10和21.00mg/L,而对照药剂天名精内酯酮的EC50分别为25.36和9.168mg/L。由此可以推定标记物活性并未明显下降,可以用来进行初步定位研究。4.在对经10min,30min,60min、24h和48h染色后的菌体进行观察,发现10min时菌体内部开始发出荧光且呈弥散式分布,30min后荧光逐渐聚集成点,至60min时并无太大变化,经染色24h后死亡的菌丝开始出现。后用现有的线粒体荧光探针MitoTracker Red CM-H2XRos(Invitrogen-M7513)作为对照,进行共同染色,发现其光点重合,可证明其初步作用位点位于线粒体处。(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4-05-01)
王德龙,冯俊涛,张兴[8](2013)在《天名精内酯酮酯类衍生物的抑菌活性及构效关系初步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进一步明确天名精内酯酮酯类化合物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抑菌活性及其构效关系,采用悬滴法测定38种天名精内酯酮酯类衍生物对番茄灰霉病菌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目标化合物对番茄灰霉病菌均有一定的抑菌活性,其中,2-氯乙酯(2)和4-吡啶甲酯(34)2个衍生物的抑菌活性均高于天名精内酯酮,分别为12.89mg/L和15.82mg/L,其余衍生物的活性较天名精内酯酮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构效分析表明,天名精内酯4-位取代基的改变对衍生物的抑菌活性有较大影响,引入短链烷基和杂环时衍生物的活性有所提高,而引入长链饱和烷基和芳香基会使活性降低。(本文来源于《西北农业学报》期刊2013年11期)
韩兴帅[9](2013)在《天名精内酯酮在植物体中内吸传导方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天名精内酯酮是广泛存在于菊科植物中的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无公害农药研究服务中心对其抑菌活性进行了初步研究,基本明确了天名精内酯酮杀菌活性强度和杀菌谱,初步评价了该化合物的应用前景。在前期基础上,本研究较为系统测地试了天名精内酯酮在作物体内的吸收及传导方式,以期为天名精内酯酮的开发应用及其作用机理研究提供依据。得到以下研究结果:1.天名精内酯酮内对4种植物病害的室内药效选取单子叶作物小麦和双子叶作物黄瓜为供试对象,通过不同施药方式下的盆栽药效试验测定了天名精内酯酮在作物体内的吸收及传导方式。采用室内盆栽法分别测定了天名精内酯酮在喷雾和灌根施药方式下对2种叶部病害(小麦白粉病和黄瓜白粉病)及2种根部病害(小麦全蚀病和黄瓜枯萎病)的室内药效。结果表明:(1)天名精内酯酮通过叶面喷雾施药对小麦白粉病和黄瓜白粉病菌具有较高的防效:1000mg/L剂量对小麦白粉病和黄瓜白粉病的保护和治疗效果分别为76.63%和70.72%、71.22%和75.62%,但对对小麦全蚀病和黄瓜枯萎病2种根部病害无明显药效。(2)在灌根施药方式下,天名精内酯酮对2种叶部病害和2种根部病害均有较好的药效,1000mg/L剂量下对小麦白粉病、黄瓜白粉病、小麦全蚀病及黄瓜枯萎病的保护和治疗效果分别为70.23%和68.60%、70.98%和67.67%、78.71%和62.77%及54.55%和45.74%。说明天名精内酯酮可被作物的根部很好的吸收并向上传导至地上组织,而由叶部吸收向而下传导的效果不明显。2.天名精内酯酮的内吸传导性能的HPLC检测利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测定了小麦和黄瓜的根对土壤和水体中天名精内酯酮的吸收及向上传导方式,以及由叶部吸收并向下传导的方式。结果表明:(1)单子叶作物小麦对土壤和水体中的天名精内酯酮均有较强的吸收和向上传导作用。土壤处理中,4h后,小麦茎叶样品中天名精内酯酮含量为9.4μg·g-1,60h后达到最大值,为64.7μg·g~(-1);小麦对水体中的天名精内酯酮具有更强的吸收及传导性能,在处理4h后,小麦茎叶样品中天名精内酯酮的含量即达77.9μg·g~(-1),24h后高达350.4μg·g~(-1)。(2)双子叶作物黄瓜对土壤和水体中的天名精内酯酮表现出了与小麦类似的吸收传导规律。土壤处理中,4h后,黄瓜茎叶样品中天名精内酯酮含量为5.8μg·g-1,60h后达到最大值,为43.0μg·g~(-1);水体处理中,4h后黄瓜茎叶样品中天名精内酯酮的含量为57.6μg·g~(-1),24h后达到最大值,为309.7μg·g~(-1),至48h取样结束时仍有191.8μg·g~(-1)的含量。(3)对小麦和黄瓜叶部进行药剂喷雾处理,72h内在根部样品中未检测到天名精内酯酮含量。这些结果与盆栽药效试验中的表现相一致,即天名精内酯酮可以很好的被单、双子叶作物的根部吸收并向上传导,而不能由上向下传导。(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3-05-01)
刘刚[10](2012)在《天名精内酯酮对小麦白粉病有较好药效》一文中研究指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近期研究发现,天名精内酯酮对小麦白粉病有较好药效。天名精内酯酮是从菊科天明精属植物大花金挖耳中分离得到的、具有较强杀菌活性的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研究人员采用温室盆栽试验,测定了天名精内酯酮对小麦白粉病的药效;采用离体叶段法,测定了天名精内酯酮对小麦白粉病菌孢子萌发及其菌落扩展的影响;利用生物电镜技术,观察了天名精内酯酮对小麦白粉病菌菌丝形态和超微结(本文来源于《农药市场信息》期刊2012年24期)
天名精内酯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天名精内酯酮属于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广泛分布于天名精属的多种植物中。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无公害农药中心首次报道了该化合物的农用活性,并通过系统测试表明该化合物具备开发为新型杀菌剂的潜质,但该化合物的作用机理尚不明确。亚细胞定位对于揭示杀菌剂的作用机理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本研究以小麦全蚀病菌Gaeumannomyces graminis var.tritici(Ggt)为供试靶标菌,采用荧光示踪技术、免疫荧光技术以及免疫胶体金技术研究天名精内酯酮的靶向细胞器,并在此基础之上,测定其对靶标菌氧化胁迫与细胞凋亡的诱导,以期初步明确天名精内酯酮的作用机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设计合成天名精内酯酮荧光标记物TTY,以线粒体探针MitoTrackerR Green FM和细胞核探针RedDot?为共定位探针,研究TTY在小麦全蚀病菌内的亚细胞分布。结果表明,TTY在菌丝内的分布区域与MitoTrackerR Green FM探针很好的重迭,其皮尔森共定位系数为0.83。因此,推测天名精内酯酮作用的细胞器是线粒体。2、制备天名精内酯酮多克隆抗体TPAbs-4,以线粒体探针MitoTrackerR Red CMXRos作为共定位探针,采用免疫荧光法研究天名精内酯酮在靶标菌内的亚细胞定位。结果表明,荧光二抗Anti-Mouse IgG(whole molecule)-FITC在菌丝细胞内的分布和线粒体探针(MitoTrackerR Red CMXRos)能够很好的重迭,其皮尔森共定位系数为0.86。由此推断,天名精内酯酮分布于线粒体。3、制备天名精内酯酮单克隆抗体F2B4,该抗体对天名精内酯酮敏感性强,其IC_(50)为2.05 ng/mL,且特异性好,与天名精内酯醇交叉反应率仅为1.8%,与γ-苯基-α-亚甲基-γ-丁内酯无明显交叉反应。随后,采用免疫胶体金法观察天名精内酯酮在靶标菌内亚细胞定位,结果表明:(1)经天名精内酯酮孵育30 min,细胞膜上有大量的胶体金颗粒排列;1 h后,胶体金颗粒向细胞质和线粒体迁移,细胞膜、细胞质及线粒体均有分布;2 h后,胶体金颗粒主要分布在线粒体上,其它细胞器未见分布。(2)经天名精内酯酮孵育2 h,线粒体的脊清晰可见,而孵育6 h、12 h线粒体的脊逐渐变得模糊,孵育48 h线粒体脊消失且出现空泡化。这些结果再次证明了天名精内酯酮作用的细胞器为线粒体。4、检测天名精内酯酮对靶标菌氧化胁迫的诱导,结果表明:(1)经天名精内酯酮孵育3 h,菌丝内出现活性氧迸发,且6 h后线粒体膜电位明显降低。(2)天名精内酯酮能够抑制线粒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谷胱甘肽还原酶(GR)的活性,同时促进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性,从而使谷胱甘肽(GSH)含量显着降低,导致ROS消除通路受阻,ROS蓄积,造成氧化胁迫。(3)抗氧化系统中,GR对天名精内酯酮最敏感,其IC_(50)值低于3.125μg/mL,由于天名精内酯酮能够与其活性中心起催化作用的半胱氨酸残基反应,推测该酶可是天名精内酯酮的潜在靶标作用靶标之一。5、检测天名精内酯酮对靶标菌细胞凋亡的诱导,结果表明,经天名精内酯酮孵育2h,可检测到磷脂酰丝氨酸(PS)外翻;孵育6 h DNA明显受损,TUNEL检测结果为阳性,DNA电泳条带200 bp处出现明显弥散状,且弥散区域随着时间延长变大。同时,相关基因Ggmet1和Ggmet2的表达量显着上调。以上结果证明天名精内酯酮可诱导小麦全蚀病菌的细胞凋亡。综上所述,天名精内酯酮作用细胞器为线粒体,该化合物可以诱导靶标菌产生氧化应激与细胞凋亡。结合前期研究结果推测其作用机理为:天名精内酯酮进入靶标菌后在线粒体内逐渐富集,影响线粒体复合酶III的活性,阻断线粒体呼吸链电子传递,影响能量生成;同时对GR等抗氧化酶的抑制作用导致ROS蓄积,使线粒体膜通透性增加,激活线粒体介导的细胞凋亡通路,最终使得菌体死亡。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天名精内酯酮论文参考文献
[1].王梅.天名精内酯酮对小麦全蚀病菌呼吸链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8
[2].王兰英.天名精内酯酮在小麦全蚀病菌内亚细胞定位及对菌体细胞凋亡的诱导[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8
[3].张莹.小麦全蚀病菌对天名精内酯酮的抗药性菌株选育[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
[4].何泽瑜,韩立荣,刘雪茹,冯俊涛,张兴.天名精内酯酮多克隆抗体的制备[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5].何泽瑜.天名精内酯酮间接竞争酶联免疫分析方法(IC-ELISA)初步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
[6].韩兴帅,许丹,冯俊涛,张兴.天名精内酯酮的抑菌活性[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
[7].谷超.天名精内酯酮荧光标记物的合成及其在小麦全蚀病菌中的初步定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
[8].王德龙,冯俊涛,张兴.天名精内酯酮酯类衍生物的抑菌活性及构效关系初步分析[J].西北农业学报.2013
[9].韩兴帅.天名精内酯酮在植物体中内吸传导方式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
[10].刘刚.天名精内酯酮对小麦白粉病有较好药效[J].农药市场信息.2012
标签:天名精内酯酮; 小麦全蚀病菌; 线粒体呼吸链; 细胞色素bc_1复合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