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酥油论文-唐大山

西藏酥油论文-唐大山

导读:本文包含了西藏酥油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酥油糌粑,《西藏日报》

西藏酥油论文文献综述

唐大山[1](2019)在《既有高度又散发着酥油糌粑味的副刊——以2019年2月19日西藏日报副刊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打开2019年2月19日《西藏日报》副刊,浏览《文学》与《艺术》两块版面,读到的是政治高度,嗅到的是酥油糌粑味。文艺作品如何兼具政治高度与酥油糌粑味,一直是副刊编辑和作者共同追求的目标。政治必须讲。有人认为,与新闻作品相比,报纸副刊的政治性弱得多,甚至可以不讲政治。实践中,这真是错到天边了。《西藏日报》是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本文来源于《新闻战线》期刊2019年14期)

李婕妤,马传国,王英丹,季敏,李胜[2](2018)在《6种市售西藏酥油理化指标及物理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西藏酥油是从牦牛牛奶中提取的油脂产品,在西藏地区作为藏民主要的食物来源,同时还是宗教活动中制作酥油花和酥油灯必不可少的原料,其制作工艺复杂繁琐且不易储存。以西藏地区的6种市售西藏酥油产品为研究对象,测定了其主要成分及理化指标,使用气相色谱仪、脉冲核磁共振仪、流变仪、差示扫描量热仪和X-射线衍射仪分别测定了酥油的脂肪酸组成、固体脂肪含量、流变学性质、热力学性质以及晶型。结果表明,西藏酥油产品主要含有棕榈酸(28%~34%)、油酸(21%~37%)和硬脂酸(9%~19%),高含量的饱和脂肪酸是西藏酥油呈现固体状态的原因,且它们都含有少量的反式脂肪酸。6种酥油的固体脂肪含量和热力学性质表明其熔化温度的范围较大,因此具有很好的可塑性,可用于制作酥油花。酥油的流变学性质表明其弹性模量(G′)均大于黏性模量(G″),呈现类固体性质,均属于剪切变稀流体。XRD结果表明,6种酥油产品均以β'晶型为主,呈现出柔软的质地,因此,西藏酥油具有起酥、搅打、可塑性等功能,可以作为食品和酥油花的原料。(本文来源于《河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3期)

洛曲[3](2018)在《基于傅里叶变换近红外光谱的西藏酥油品质快速检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酥油是藏区特有的乳制品,也是生活在高海拔地区居民摄取能量的重要物质来源。酥油的主要成分是脂肪和蛋白质,脂肪含量占80%以上且功能性脂肪酸含量比其他乳制品多具较高的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随着人们对酥油的需求量大幅增加,市面上酥油掺假,以次充好等情况屡现不鲜,而且酥油常常因储存不当而滋生大量有害微生物,高温水分的环境还能引起其氧化酸败产生对人体健康不利的物质。酥油品质传统检测方法过程繁琐、耗时长、需要大量有机试剂且结果受到主观影响。因此建立一套快速、准确的酥油品质检测分析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傅里叶变换近红外(FTNIR)光谱具有快速、便捷、零污染、重现性好等优点。本文采集西藏不同地区具有代表性的酥油样品54个,利用FTNIR光谱技术建立酥油脂肪、蛋白质和水分含量以及过氧化值测定方法,利用国标方法对所建立方法进行验证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54份酥油样品,分别按照国标法测定其脂肪、蛋白质和水分含量、脂肪酸组成及其含量、酥油过氧化值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酥油中脂肪是其主要组成成分,脂肪含量均高于80 g/100g,蛋白质的含量范围为0.89~1.07 g/100g,水分含量范围为14.8~20.08 g/100g。酥油主要的脂肪酸为油酸、棕榈油酸、硬脂酸和二十四单烯酸,此4种脂肪酸含量占总脂肪酸的60%以上,其中棕榈油酸含量最多其平均含量约为25.98 g/100g。54个酥油过氧化值最低为0.07 mmol/kg,最高为2.95 mmol/kg。(2)基于FTNIR光谱建立藏区酥油中脂肪和蛋白质的定量分析模型。结果表明:在组分的特征波段(脂肪9500~9000 cm~(-1)、7500~7000 cm~(-1)、5000~4500cm~(-1),蛋白质10800~10400 cm~(-1)、7200~6800 cm~(-1)、6000~5600 cm~(-1)、4400~4000 cm~(-1))内采用标准正态变量变换(SNV)+二阶导数+Savitazky-Golay滤波法(S-G滤波法)对原始光谱进行预处理后结合偏最小二乘法(PLS)建立酥油脂肪和蛋白质定量分析模型,模型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994和0.997,交叉验证均方差(RMSECV)分别为4.09%和0.286%,主成份个数分别为6和7,此模型拟合良好,校正集样品的实测值与预测值相关度最高。用配对t检验方法对模型验证结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验证集样本的预测值和实测值之间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基于FTNIR光谱的酥油脂肪和蛋白质定量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3)基于FTNIR光谱建立水分定量模型的最佳参数:特征波段为6665~7198 cm~(-1)和5066-5599 cm~(-1),最佳预处理为SNV+一阶导数+S-G滤波法。在此条件下建立的模型的r值最高(0.917),RMSECV最低(2.21%),建模效果最好。筛选特征波段使模型的光谱变量从全波段缩小到两个小波段,结合优选出的光谱预处理方法,建模效果得到明显提高。配对t检验表明,FTNIR光谱预测值与实测值之间无显着性差异,说明此模型运用于定量测定藏区酥油中水分含量是可行的。(4)基于FTNIR光谱建立藏区酥油过氧化值定量模型。采用SNV结合二阶导数和S-G滤波法对原始光谱进行预处理,通过组合区间偏最小二乘法(Si PLS)筛选出12000~11467 cm~(-1)、10933~10400 cm~(-1)、7200~6666 cm~(-1)、6133~5600 cm~(-1)四个高相关光谱波段,在此条件下建立酥油过氧化值PLS定量分析模型。优化后的模型的r值为0.957,RMSECV为0.834%。通过配对t检验考察其预测能力,结果显示p=0.324>0.05,说明模型预测值与传统方法实测值之间存在良好的线性关系,FTNIR光谱技术定量分析藏区酥油过氧化值是可行的。(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8-05-01)

扎西穷达,央拉,刘吉爱,朱肖翔[4](2018)在《西藏牦牛酥油研究现状和展望》一文中研究指出酥油作为最常食用和原料使用的物品,在西藏自治区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同时具有鲜明特征和实用性十分强的食品,牦牛酥油亟待更多的研究、检测、风险监控和安全监测。西藏牦牛酥油从简介、特征、价值、几项重要指标、现状和发展等方面进行综合性阐述和分析。综合了解西藏牦牛酥油的风味物质、营养价值和质量安全现状,进行初步比较和分析。展望西藏牦牛酥油的标准制定、安全检测、食品加工研发等研究提供了基础。(本文来源于《西藏科技》期刊2018年04期)

李彦[5](2016)在《“全国广播西藏行”:写“酥油味”报道》一文中研究指出来自全国广播电台的35名,7天时间走访山南、林芝、日喀则、拉萨等地,通过连线、动态报道以及专题新闻、网络互动、图片等多种形式,展现西藏自治区成立50年来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西藏人民广播电台总编室主任拉巴对《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说,“全国广播(本文来源于《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期刊2016-05-20)

刘峻[6](2016)在《尽情绽放的西藏民间工艺——酥油花》一文中研究指出西藏传统民间艺术"酥油花"是中国特有的、具有强烈民族气质和风格的艺术形式。酥油花的制作工艺复杂,题材内容丰富,对藏民族的历史、宗教、生活和艺术等有着其特殊的文化传播功能。(本文来源于《山西青年》期刊2016年06期)

潘虎,次顿,李颖,达娃卓玛,魏娜[7](2016)在《西藏酥油中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A基因检测及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旨在了解西藏酥油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携带肠毒素A(sea)毒力基因及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型情况。方法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35株酥油来源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的sea毒力基因并利用PFGE分型技术对上述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全基因组分析,DNA酶切图谱用Bio Numerics软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35株金黄色葡萄球菌中sea毒力基因检出率为8.6%(3株);PFGE图谱聚类分析共得到5大簇和25种PFGE型别。结论建立的金黄色葡萄球菌PFGE分型数据库分子型别较多,对西藏地区酥油中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食物中毒的防控与溯源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卫生检验杂志》期刊2016年01期)

达娃卓玛[8](2015)在《西藏不同地区酥油微生物指标比较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分析西藏不同地区酥油微生物菌群分布情况。方法选取日喀则、拉萨、那曲3地具有代表性的酥油样品60份,依据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标准,对样品中7项微生物指标进行监测和统计分析。结果西藏各地酥油微生物指标中菌落总数平均为(3.71±1.13)g-1(对数值),霉菌及酵母总数平均为(3.97±1.33)g-1(对数值),大肠菌群平均为(0.79±1.42)g-1(对数值),致病微生物中除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检出外,其余均未检出。结论西藏叁地区酥油卫生质量均较差,菌落和霉菌总数超标严重。日喀则地区酥油卫生质量相对其余两地较好。(本文来源于《西藏科技》期刊2015年08期)

达娃卓玛[9](2015)在《西藏酥油地方标准微生物指标的初步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220份西藏酥油样品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真菌进行检测分析,发现西藏酥油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为100%,真菌检出率为94.3%,超标率为73.2%,主要真菌种类为有益酵母茵,起腐败作用的只有白地霉1种。西藏酥油地方卫生微生物现行标准DB54/001-2004中存在对霉菌表述与检测方法不一致,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规定不能真实反映西藏酥油卫生质量现状的问题。建议地方标准修改对霉菌的表述,完善对霉菌的检测方法后再做限量;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规定应结合当地酥油卫生质量现状修改"不得检出"为限量规定。(本文来源于《西藏农业科技》期刊2015年02期)

耀婕[10](2013)在《飘香酥油茶 浓浓西藏情》一文中研究指出西藏,那是一片距离我们很遥远的土地。在那片土地上,一切都是那么神秘而独特,不同的气候,不同的风景,不同的生活习惯,不同的宗教信仰,甚至不同的衣着打扮。没错,那是一片有着深厚文化底蕴且富有独特魅力的神圣净土,吸引着无数人想身临其境去感受这份神秘。西藏特殊的地域和气候造就了其截然不同的饮食习惯,再加上语言的不同,使我们想要念出某些食物名称都要颇费周折。西藏饮食可能给人的第一感觉是很粗犷,其实则不然。粗犷只是单从做法上来(本文来源于《科学之友(上旬)》期刊2013年11期)

西藏酥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西藏酥油是从牦牛牛奶中提取的油脂产品,在西藏地区作为藏民主要的食物来源,同时还是宗教活动中制作酥油花和酥油灯必不可少的原料,其制作工艺复杂繁琐且不易储存。以西藏地区的6种市售西藏酥油产品为研究对象,测定了其主要成分及理化指标,使用气相色谱仪、脉冲核磁共振仪、流变仪、差示扫描量热仪和X-射线衍射仪分别测定了酥油的脂肪酸组成、固体脂肪含量、流变学性质、热力学性质以及晶型。结果表明,西藏酥油产品主要含有棕榈酸(28%~34%)、油酸(21%~37%)和硬脂酸(9%~19%),高含量的饱和脂肪酸是西藏酥油呈现固体状态的原因,且它们都含有少量的反式脂肪酸。6种酥油的固体脂肪含量和热力学性质表明其熔化温度的范围较大,因此具有很好的可塑性,可用于制作酥油花。酥油的流变学性质表明其弹性模量(G′)均大于黏性模量(G″),呈现类固体性质,均属于剪切变稀流体。XRD结果表明,6种酥油产品均以β'晶型为主,呈现出柔软的质地,因此,西藏酥油具有起酥、搅打、可塑性等功能,可以作为食品和酥油花的原料。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西藏酥油论文参考文献

[1].唐大山.既有高度又散发着酥油糌粑味的副刊——以2019年2月19日西藏日报副刊为例[J].新闻战线.2019

[2].李婕妤,马传国,王英丹,季敏,李胜.6种市售西藏酥油理化指标及物理特性分析[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3].洛曲.基于傅里叶变换近红外光谱的西藏酥油品质快速检测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8

[4].扎西穷达,央拉,刘吉爱,朱肖翔.西藏牦牛酥油研究现状和展望[J].西藏科技.2018

[5].李彦.“全国广播西藏行”:写“酥油味”报道[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6

[6].刘峻.尽情绽放的西藏民间工艺——酥油花[J].山西青年.2016

[7].潘虎,次顿,李颖,达娃卓玛,魏娜.西藏酥油中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A基因检测及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型研究[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6

[8].达娃卓玛.西藏不同地区酥油微生物指标比较及分析[J].西藏科技.2015

[9].达娃卓玛.西藏酥油地方标准微生物指标的初步探讨[J].西藏农业科技.2015

[10].耀婕.飘香酥油茶浓浓西藏情[J].科学之友(上旬).2013

标签:;  ;  

西藏酥油论文-唐大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