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荒野哲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格拉斯,《荒野猎人》,生存信念
荒野哲学论文文献综述
李秀萍[1](2019)在《困境·信念·生存:电影《荒野猎人》的哲学内核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电影是现代文明的一门重要艺术门类,它深刻地刺激了当代人类的思维方式,而哲学作为文明的重要意识形态组成部分也同样影响着人类的思想内涵[1]。许多电影学者都在哲学上有着深厚的修养,他们不断从哲学中获得灵感与资源并加入电影的"思维方式"当中,尤其是存在主义哲学在生存困境叙事上的体现让生命哲学从无形走入了现实生活。哲学跨入电影领域在当代对电影创作者的启发也源源不断,所以电影与哲学是一种(本文来源于《电影评介》期刊2019年13期)
高山[2](2019)在《荒野审美与荒野价值的超验主义哲学渊源——以梭罗的《瓦尔登湖》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很多自然文学作品都以对荒野的审美欣赏为主题,自然文学对塑造美国人的荒野审美力起到了很大作用,但自然文学背后事实上是一种哲学思想的支撑。爱默生作为美国超验主义哲学的创立者,其形而上学和认识论对美国自然文学中的核心主题之一——荒野审美起到了巨大的支撑作用。本文以梭罗的《瓦尔登湖》为例,探讨爱默生创立的超验主义哲学如何深刻影响梭罗的荒野审美以及荒野具有价值这一观念的形成。(本文来源于《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高山[3](2017)在《浪漫主义哲学的自然观与美国的荒野保护》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在荒野保护和国家公园体制建设上所取得的卓越成就中,一个重要因素来源于众多个体的推动。而激发个体进行荒野保护的巨大精神动力来源于启蒙批评时期卢梭的浪漫主义和受浪漫主义影响而创立的美国超验主义思想,以爱默生为代表,梭罗和缪尔将超验主义推向实践。卢梭和爱默生都把自然看成是体现了一种精神的存在,而且对荒野都有特别的审美偏好。他们二人都把对荒野的认知、审美和至善联系起来。卢梭和爱默生的自然观直接影响了美国的荒野保护。(本文来源于《中国园林》期刊2017年06期)
李敬尧[4](2017)在《美国荒野保护观的生态哲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人与自然矛盾日渐突出的今天,生态问题成为了当代国际学术研究的重要话题。而美国作为当今的超级大国,在环境问题上的理念与政策走向一直备受关注。自19世纪起,美国的环境保护主义者们便开始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由于美国独特的地理环境,荒野日益成为了美国开发与环境保护争论的焦点,由此美国荒野保护理念及其实践成为了美国发展和环境保护历史进程中较为重要的议题之一。论文从生态哲学角度出发,通过对相关着作和政策文献的深层挖掘,对美国荒野保护观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概括和解读。绪论主要介绍了美国荒野保护观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以及相关文献综述。第一章主要对美国荒野保护观做了历史的考察,分析了荒野保护观产生的背景及其兴起与发展。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是美国荒野保护观诞生的时期,在此之前,美国正经历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由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对资源环境的破坏随之日益严重。美国在文化上崇尚自由民主并渴望寻找与欧洲不同的文化根基,同时,随着生态学、进化论等自然科学的诞生,人们对自然的认识有所改观。在此时代背景下,浪漫主义最先关注荒野,并且展开了浪漫主义的荒野保护运动。然而,此时并没有从哲学层面展开深层研究,直到超验主义的代表梭罗提出了基于超验主义的荒野保护观,才将荒野保护提升到了哲学层面加以思考。美国荒野保护观便在荒野保护运动的推动下孕育产生,其发展过程也充满争议。所以,荒野保护者们不断地修正荒野保护观,试图让其符合时代进步所需。第二章主要介绍了美国荒野保护观的流派及内容。在学界,对美国荒野保护观并没有流派的分类,笔者根据各流派的思想特征对其进行尝试性分类,依据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对荒野保护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的不同,将从生态哲学角度美国主要的荒野保护观分为四大类,即基于超验主义的荒野保护观、弱人类中心主义的荒野保护观、自然保护主义的荒野保护观以及生态整体主义的荒野保护观,并分别对其内容展开了较为深入的分析。第叁章主要阐述了美国荒野保护观的共识与争论。在美国荒野保护观中,不管是人类中心主义还是非人类中心主义,两者都在荒野价值和荒野保护的必要性上是认同的。除了学术共识以外,主要争论有关于荒野保护的具体方式之争、模式之争、公平之争以及本质之争。在美国荒野保护观影响不断扩大的同时,争议也随之扩大,从本国内部的公平问题扩大到与第叁世界的公平问题,不仅有生态整体主义的内部争论也有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争论。虽然争论频发,但是也推动了荒野保护观的进步与发展。第四章主要分析了美国荒野保护观的影响及对我国的启示。美国荒野保护观对本土和国际均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国家公园制度的建立、相关法案的完善以及民间环境组织的发展都与美国荒野保护观的推动相关。如今全球建立了上千个国家公园,各国对荒野保护均有所关注,这些成果与美国荒野保护观密不可分。于我国而言,美国荒野保护观产生发展的历史时期与我国当前有相似之处,所以对我国当前生态文明建设有积极的启示意义。在城市化进程中美国荒野保护观和荒野保护立法等对策举措以及期间产生的生态哲学理念方面,对我国的生态哲学的发展与荒野保护决策与实践均有参考价值。目前,生态问题是我国关注的焦点,荒野保护不仅随着生态哲学的研究而突显学界研究的前沿领域,而且也正在越来越多地进入国家和地方政府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与公众生态环保实践之中。自2008年我国第一个国家公园于黑龙江建成,国家公园制度随之成为我国荒野保护的方式之一。当然,我国依然处于发展中国家,所以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并重更适用于我国国情。环境问题不是一天能够解决的,我国荒野保护的研究与实践依然任重而道远。(本文来源于《苏州科技大学》期刊2017-06-01)
张倩[5](2016)在《《荒野生存》:人性的哲学吊诡之作》一文中研究指出《荒野生存》是一部用生命谱写的充斥着自然情怀与生命存在意识的挽歌,影片中的男主角在荒野之中获得生命的终极自由与解脱,但是,这种自由情怀与生命存在却较为狭隘。事实上,如果承认人类的生活,为过度理性所统辖,那么人性中的所有可能性可能都会因此而摧毁。《荒野生存》中的男主角正是在这种过度理性的统辖之下,才偶然地洞悉了伪君子父母,恶棍政客,物欲世界的不堪真相,其对这些真相的太深思考,显然是一种与现实悖反式(本文来源于《电影评介》期刊2016年21期)
张娜[6](2016)在《花园与荒野之间——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观照下的科幻叙事》一文中研究指出从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观的文化转向出发重新审视科幻小说中独特的时空叙事性语言游戏之价值,认为其介于现实性和虚构性之间的叙事性值得进一步挖掘。(本文来源于《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4期)
曹继光[7](2016)在《存在与教育——电影《荒野生存》所提示的教育哲学意蕴》一文中研究指出关于《荒野生存》美国影片《荒野生存》改编自着名作家乔恩·科莱考尔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而成的散文集《阿拉斯加之死》,讲述了一个年轻人为问询生命真相而毅然投身荒野悟道的故事。主人公克里斯家境优越,毕业于名校,并被保送哈佛攻读硕士学位,前程似锦。但是,他放弃了哈佛,脱去了所有文明的外套,成为一名"超级流浪汉",走进阿拉斯加寻找生命的归乡之路。在荒野中,他找到了生命的意义和重回人群的洒脱。然而,四个(本文来源于《中国教师》期刊2016年08期)
郑梅花[8](2016)在《从《荒野的呼唤》中透视“人性”与“野性”的哲学思索》一文中研究指出《荒野的呼唤》是自然主义代表人物杰克·伦敦最负盛名的一部中篇小说。该小说一改传统小说的写作手法,以动物巴克为主人公,借助巴克在生存环境的变化中从文明社会回归原始荒野的故事,杰克伦敦用细腻的笔触赋予巴克以"人性",通过对巴克的"野性"与"人性"的剖析来揭露当时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为积蓄财产的尔虞我诈。(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4期)
毛严正[9](2016)在《荒野哲学的发展与对环境伦理价值观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荒野哲学的思想伴随着荒野保护运动兴起于美国,经过自然作家、生态学家和哲学家等多股力量的合力推动,特别是经梭罗、利奥波德和罗尔斯顿等荒野保护先行者的不懈努力,对荒野哲学思想的探索不断深化,荒野哲学范畴的规范不断完善。荒野哲学思想不仅改变了美国的荒野保护政策,更对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价值观向生态中心主义转变产生了莫大影响。(本文来源于《商》期刊2016年05期)
吕卫丽,叶海涛[10](2015)在《罗尔斯顿哲学思想中的荒野之美》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以来,人与自然的关系处于一种日益对抗的恶化状态。上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霍尔姆斯·罗尔斯顿指出一种助力于生态改善的哲学发展新态势——生态哲学,并建构了旨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解的环境伦理。"荒野"是罗尔斯顿生态哲学的一个重要关键词,是他构建环境伦理并为该伦理寻求合法性的重要支撑。在罗尔斯顿的学术思想中,荒野呈现出和谐、美丽与优雅,成为人类在物质和精神上的故乡和栖居之所。(本文来源于《教育教学论坛》期刊2015年39期)
荒野哲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美国很多自然文学作品都以对荒野的审美欣赏为主题,自然文学对塑造美国人的荒野审美力起到了很大作用,但自然文学背后事实上是一种哲学思想的支撑。爱默生作为美国超验主义哲学的创立者,其形而上学和认识论对美国自然文学中的核心主题之一——荒野审美起到了巨大的支撑作用。本文以梭罗的《瓦尔登湖》为例,探讨爱默生创立的超验主义哲学如何深刻影响梭罗的荒野审美以及荒野具有价值这一观念的形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荒野哲学论文参考文献
[1].李秀萍.困境·信念·生存:电影《荒野猎人》的哲学内核探究[J].电影评介.2019
[2].高山.荒野审美与荒野价值的超验主义哲学渊源——以梭罗的《瓦尔登湖》为例[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3].高山.浪漫主义哲学的自然观与美国的荒野保护[J].中国园林.2017
[4].李敬尧.美国荒野保护观的生态哲学研究[D].苏州科技大学.2017
[5].张倩.《荒野生存》:人性的哲学吊诡之作[J].电影评介.2016
[6].张娜.花园与荒野之间——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观照下的科幻叙事[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7].曹继光.存在与教育——电影《荒野生存》所提示的教育哲学意蕴[J].中国教师.2016
[8].郑梅花.从《荒野的呼唤》中透视“人性”与“野性”的哲学思索[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6
[9].毛严正.荒野哲学的发展与对环境伦理价值观的影响[J].商.2016
[10].吕卫丽,叶海涛.罗尔斯顿哲学思想中的荒野之美[J].教育教学论坛.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