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同性恋电影论文-陈宏霖

男同性恋电影论文-陈宏霖

导读:本文包含了男同性恋电影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身体,欲望,身份表达,同性恋电影

男同性恋电影论文文献综述

陈宏霖[1](2018)在《身体、欲望与身份表达——关锦鹏同性恋电影的叁个层面》一文中研究指出关锦鹏"出柜"后创作的两部同性恋电影仍然透露着超越两性的独特性别意识,其对男性身体的展示一方面提供具有注视快感的视觉奇观,另一方面显现出对传统性别气质规范的挑战;影片试图通过表现同性恋的情感欲望来呈现同性恋者现实的境况,找寻有别于异性恋机制的新主体;而其中的主人公对情欲与爱情的肯定意味着对同性恋身份的宣示,同时也是导演自身同性恋身份经验的表达。(本文来源于《文教资料》期刊2018年35期)

袁爱清,孙强[2](2018)在《构型与裂变:华莱坞同性恋电影题材的叙事解构与人格塑形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同性恋题材的电影叙事中,角色自我人格形象的塑形离不开个体自我复杂的心理历程。象征父权秩序的缺失和身体所遭受的化学"阉割"造就着主体对象人格形象初次的塑形,当然也离不开其它因素的影响。非现实情境下演绎角色的浸染、同性间本体欲望满足的初次意识觉醒、视觉镜像界面的自恋式认同,都是造成其自我人格形象定型化的二次塑形。当前语境下,以异性恋为主导的社会秩序结构,现实伦理道德桎梏和世俗的偏见注定同性爱恋的结局不可能完美。当客体对象的情感爱恋发生了转移,主体对象心理呈现出被剥夺感,其主体对象人格形象塑形中开始出现裂变。尽管主体对象外在行为表现为对自我的放纵,但其深层心理依旧是对这份纯粹爱恋的坚守。主体对象超越了自我,实现了自我构型完结的最终阶段,以从一而终的裂变行为方式宣示自己对这份爱恋特有的纯粹。通过对同性恋主体对象人格形象塑形过程的追溯,意在为特殊群体留余生存空间,解蔽原初意义上的认知模式。(本文来源于《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5期)

马榕那[3](2018)在《当代同性恋电影中的同妻形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打破社会大众对同妻群体的刻板化印象,丰富对中外同妻群体的认知,切实改善同妻的现实困境,本文立足于中外同性恋电影中的同妻形象展开了研究,并进一步探究电影中同妻形象的社会建构。本研究主要采用影视文本分析法与案例分析法,选取了中外涉及同妻角色的经典同性恋电影来具体分析同妻形象,不仅丰富了以往主要以虚拟田野调查为主的研究方法,还丰富了关于同妻群体的研究内容。同时本文在身体社会学及女性主义的视角下,深入剖析了同性恋电影中同妻形象的身体表征与文化形塑之间的关联,指出同妻形象折射出的同妻境况,其根源在于性别文化机制的规训作用。研究发现,中外同性恋电影中的同妻形象并非是单一性的。结合电影文本,对同性恋电影中同妻形象的论述由身体形象、角色扮演及行为表现叁个维度展开:第一,同妻的身体形象是以女性身体魅力来挽救婚姻的貌美同妻、因丈夫性情冷淡而另觅新欢的性感同妻,或是为达一定目的而生育孩子的可怜同妻;第二,同妻在婚姻生活中往往扮演着母亲、妻子等多重角色,功能残缺的婚姻使同妻无法满足角色规范而导致角色扮演失败;第叁,同妻的行为选择表现出稳定并类型化的特征,她们或努力捍卫婚姻、或乐观接受现实、或面对社会或家庭的压力做出无奈的选择。为了使研究更好地关照现实,因此对同妻形象的形塑进行了文化溯源,探究作用于形象塑造的背后文化机制,经过案例分析发现剧中同妻的形象是性别话语规训的结果,是适应性别秩序的需要而塑造的。由此,提升同妻的身体主体性意识,建立女性话语,帮助同妻改善女性身体社会建构的现状,从而构建一种性别平等、相互尊重、和谐共处的性别文化是改变同妻现实生活困境的关键所在。(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8-06-01)

张莺[4](2018)在《华语女同性恋电影中的女性形象》一文中研究指出同性恋在艺术作品作为一种表达方式有着悠久的历史,同性恋电影也是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华语男同性恋电影的发展比女同性恋电影的发展更加夺人眼球,这和电影的创作人员的构成有关,也和女同性恋被无视的现状有关。华语同性恋电影因华语世界地地域广阔性以及历史的悠久性,呈现不同的地域及时间特点。本文将通过地区因素将华语女同性恋电影划分为叁个板块:中国香港女同性恋电影,中国台湾女同性恋电影,中国内地以及海外华语女同性恋电影。最后一个板块的划分的缘由是中国内地及海外华语电影的数目较少,特点不如前两者的明确,所以放在一起讨论。香港的女同性恋因香港对同性恋接受程度较高,同性恋电影的数量较多,类型也丰富,由早期少时电影中的妓女形象到中期的偏激防抗角色到后期的优秀城市独立女性形象角色,香港女同性恋电影的发展也见证着香港受众及创作人员对同性恋认识的改变。而台湾女同性恋电影有受日本殖民的影响有着悲剧色彩,青春校园中的文艺角色也有其独特之处。通过对不同地域的华语女同性恋电影的梳理可以得出电影受历史环境的影响呈现不同的特点,随着国际同性恋运动的开展,同性恋电影与人们对同性恋的认知互相影响。总体来说华语女同性恋电影的发展还稍显稚嫩,但是随着人们对同性恋的了解越来越全面,创作人员也由同性恋电影有最初作为猎奇元素吸引观众而转向对同性恋自身的描写。(本文来源于《江西财经大学》期刊2018-06-01)

谭力[5](2018)在《华语同性恋电影作品的创作与传播流变》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受到社会环境和文化的影响,华语同性恋电影的创作与传播经历了较复杂的流变过程。以"失语""小众""狂欢"和"隐语"四个关键词来概括其流变的过程并分析原因,不仅能进一步认识华语同性恋电影的艺术特点和创作环境,还能较好地梳理华语同性恋电影创作、传播的发展历史和趋向,找到当前制约华语同性恋电影创作发展的症结所在,为进一步拓宽相关研究领域、衍生新的研究主题提供重要依据。(本文来源于《电影文学》期刊2018年09期)

杨文慧[6](2018)在《文化研究视角下的华语女同性恋电影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2017年5月24日,中国台湾正式成为亚洲首个“同性婚姻合法化”地区,同性恋议题也再次回归到大众视野并引发热议。随着人类文明进程的不断发展,同性恋作为一种现实存在的情感模式已经被逐渐知晓,以该群体为题材的影视文本亦持续涌现,但相比对男同性恋的诸多关照,对女同性恋群体的呈现则显得有所忽视与偏颇。本研究第一部分首先介绍了同性恋现象的现实存在背景,并阐释了电影与社会现实两者间的相互指涉,并选取了世界同性恋电影史中具有标志性节点的女同性恋影片;第二部分通过对华语女同性恋电影的梳理,包括中国香港、中国台湾、中国大陆地区等,根据其内容演变及拍摄策略,归纳总结出不同区域的影视文本特性;第叁、四部分为本论文重点。第叁章以文化研究视角切入,其下的叁小节分别为精神分析理论、“凝视”的观看模式、基于从结构主义到后现代主义以及后人类学转换的权力争斗等理论所统领,结合具体文本内容,力求深刻剖析华语女同性恋电影背后的文化逻辑与意识形态斗争,揭示出父/男权、异性恋霸权是如何运作且合法内化为自然的;第四部分创新性地运用python编程语言,建立影评情感倾向词库,将受众反馈纳入研究体系,弥补了以往仅对传播者——电影单向讨论的不足,拓宽了考察视阈,并获得了科学、有力的数据支持。第五部分建立在前两章的基础之上,针对华语女同性恋电影中隐喻的文化内涵、权力建构,分析其面临的困境及前瞻可能。(本文来源于《西北政法大学》期刊2018-04-12)

杨静[7](2018)在《1997年以来泰国同性恋电影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泰国同性恋电影的书写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在3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泰国同性恋电影迅速发展,经历东南亚危机之后,进入1997年以来的泰国同性恋电影更是呈现出“井喷”之势,不仅在数量上收获颇丰,还先后出现了诸如《人妖打排球》、《美丽拳王》、《暹罗之恋》、《曼谷之恋》、《让爱发光》等众多高艺术水准的影片,自此,泰国同性恋电影从边缘地带跻身主流银幕之上,在国内电影市场赢得一席之地的同时,也受到国外观众的好评和业界的青睐。1997年以来泰国同性恋电影的成功是在西方同性恋电影视听语言基础上进行本土化叙述的有机结合。1997年以来泰国同性恋电影通过对俊美的外在形象、青春的主题表达和唯美的影像画面呈现出“小清新”的审美特征,以一种美好、舒适的观感体验来完成同性之间的情感诉求。与此同时,1997年以来泰国同性恋电影主动迎合主流文化,在满足大众固有的期待视野之余,对同性恋者的行为做派、性格特征和心理活动等进行多元化塑造,一定程度上真实地反映了泰国同性恋者的社会生活和生存状态。除此之外,由于泰国深受小乘佛教的影响,1997年以来泰国同性恋电影中时常出现佛教元素,在同性之爱表达上也充满着浓厚的佛教文化气息,这也是区别于其他国家同性恋电影的地方所在。因此,在全球化语境下,1997年以来泰国同性恋电影对于探索民族电影的本土化发展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8-03-27)

周婷[8](2018)在《新世纪以来华语同性恋电影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同性恋文化和人类历史相生相伴,同性恋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一方面满足了人们娱乐消费的心理需求,另一方面也折射出一个时代下同性恋群体的生存状况,反映出社会价值和人文景观形态。新世纪华语同性恋电影在延续以往创作传统的同时,也因时代变化有了自己的特色,比如同性恋电影数量增多、关注同性恋话语以及女同性恋电影崛起等等,有效促进了主流群体和边缘群体的交流。本文以21世纪为时间节点,首先,分析同性恋电影在两岸叁地的发展状况,再总结提炼出同性恋电影多样的艺术形象。其次,从共性角度分析华语同性恋电影的叙事主题,聚焦同性恋者的生活方式,分析港台地区电影的商业化元素叙事特色。随后,从美学的角度分析同性恋电影镜头下的男色和意象之美,探索同性恋电影走进主流的合适渠道。最后结合女性主义和相关社会学原理,分析新世纪华语同性恋电影中传达出的,具有代表性的亚文化或同性恋话语。(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大学》期刊2018-03-25)

蓝芳梅[9](2017)在《香港女同性恋电影的形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同性恋现象与人类生活相生相伴,作为人类文明中的一种亚文化,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坎坷的发展历程。随着现代社会对同性恋现象的理解和包容度的提升,以同性恋为题材的电影开始在艺术领域初露端倪。香港女同性恋电影自1972年楚原的《爱奴》开始了新纪元,此后以女同性恋为主角的电影进入香港电影人的制作范畴。从现有香港女同性恋电影来看,它们多数借助影像呈现女同性恋者在父权和异性恋霸权的双重压制下的生活样态,由此引申出社会各界对女同性恋者性别认同、身份认同、边缘化等问题的思考。就本论文而言,主要以香港女同性恋电影中的形象为研究对象,探讨电影中所塑造的女性形象、男性形象和父母形象,其中女性形象呈现“生活在别处”与被套上异性恋模式的状态,男性形象固守父权制和男权制,父母形象则是女同性恋者自我建构的肯定者和参照物。这一系列形象的构塑,向我们展示了女同性恋者的生活空间和心理世界,籍此挖掘不公平待遇背后的权力机制。绪论部分简单介绍了中国女同性恋的发展历史和香港女同性恋电影发展的概况,概括了国内外研究现状及选题特色和创新之处。正文包括四章。第一章为香港女同性恋电影概述,论述了香港文化的特点,女同性恋的概念、成因以及香港女同性恋电影的发展状貌。第二章论述了香港女同性恋电影中的女性形象。该章把女性形象分为叁类:男权社会下的传统女性形象,异性恋模式中生成的理想型女性形象和“男性化”女性形象,以及唯美懵懂的少女形象。叁类女性形象共同折射出女同性恋在传统和现实中的生存状态。第叁章探讨了香港女同性恋电影中的男性形象,将之分为正面型和负面型两类,继而通过拉康叁角模式对男性形象进行分析,以更好的揭示形象背后的深层意蕴。第四章则论述了社会结构中的女同性恋形象建构,通过对家庭关系中父母形象和恋人形象的塑造来进一步诠释女同性恋现象,其中父亲是一种缺席的状态,母亲为镜中之“我”,恋人则是自我的一种投射。结语部分对上述内容进行了总结。女同性恋电影不仅向人们呈现了同性恋的存在,更向人们展示了同性恋者的生活空间和心理世界。指出有的女同性恋电影通过透视女同性恋者的艰难处境,促使人们去反思这些不公平待遇背后的权力机制,思索未来可能的出路。(本文来源于《广西民族大学》期刊2017-04-01)

龙婷,张玉兰[10](2016)在《以中西同性恋电影为例比较同性恋形成原因》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逐渐改变和大众传媒的发展,反映同性恋的文学作品也陆续搬上银幕。影片《霸王别姬》和《模仿游戏》因成功塑造了同性恋角色——程蝶衣和艾伦图灵而成为中西同性恋电影代表。个人性格、同性对象的庇护是中西同性恋倾向形成的共同原因,而不同原因则是在生活环境、个人遭遇和经历方面。以两部经典电影为例分析中西同性恋倾向形成原因异同有助于增加人们对中西同性恋文化的了解,提高社会对同性恋文化的关注和理解。(本文来源于《科技展望》期刊2016年28期)

男同性恋电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同性恋题材的电影叙事中,角色自我人格形象的塑形离不开个体自我复杂的心理历程。象征父权秩序的缺失和身体所遭受的化学"阉割"造就着主体对象人格形象初次的塑形,当然也离不开其它因素的影响。非现实情境下演绎角色的浸染、同性间本体欲望满足的初次意识觉醒、视觉镜像界面的自恋式认同,都是造成其自我人格形象定型化的二次塑形。当前语境下,以异性恋为主导的社会秩序结构,现实伦理道德桎梏和世俗的偏见注定同性爱恋的结局不可能完美。当客体对象的情感爱恋发生了转移,主体对象心理呈现出被剥夺感,其主体对象人格形象塑形中开始出现裂变。尽管主体对象外在行为表现为对自我的放纵,但其深层心理依旧是对这份纯粹爱恋的坚守。主体对象超越了自我,实现了自我构型完结的最终阶段,以从一而终的裂变行为方式宣示自己对这份爱恋特有的纯粹。通过对同性恋主体对象人格形象塑形过程的追溯,意在为特殊群体留余生存空间,解蔽原初意义上的认知模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男同性恋电影论文参考文献

[1].陈宏霖.身体、欲望与身份表达——关锦鹏同性恋电影的叁个层面[J].文教资料.2018

[2].袁爱清,孙强.构型与裂变:华莱坞同性恋电影题材的叙事解构与人格塑形研究[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

[3].马榕那.当代同性恋电影中的同妻形象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

[4].张莺.华语女同性恋电影中的女性形象[D].江西财经大学.2018

[5].谭力.华语同性恋电影作品的创作与传播流变[J].电影文学.2018

[6].杨文慧.文化研究视角下的华语女同性恋电影解读[D].西北政法大学.2018

[7].杨静.1997年以来泰国同性恋电影研究[D].西南大学.2018

[8].周婷.新世纪以来华语同性恋电影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8

[9].蓝芳梅.香港女同性恋电影的形象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7

[10].龙婷,张玉兰.以中西同性恋电影为例比较同性恋形成原因[J].科技展望.2016

标签:;  ;  ;  ;  

男同性恋电影论文-陈宏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