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豌豆新品种萌TY-2

优质豌豆新品种萌TY-2

一、优质豌豆新品种蒙TY—2(论文文献综述)

尹晓凡[1](2021)在《苜蓿LTR反转录转座子分析及IRAP分子标记开发》文中认为植物种质资源保护、鉴定、利用等方面与分子标记开发及遗传多样性研究密切相关。苜蓿品种之间遗传差异的降低使得依据传统经验和直观的表型鉴定变得愈加困难。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作为最重要和广泛种植的豆科牧草,且具有较高的营养和经济价值,对于其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对加速其育种进程具有重要意义。在苜蓿育种过程中,利用分子标记可大大提高品种鉴定的准确性和育种效率。长末端重复序列(Long terminal repeat,LTR)反转录转座子在植物基因组中广泛分布,基于其开发的各类分子标记具有良好的多态性、稳定性和高信息量等优势,被广泛用于物种品种鉴定、种质资源评价等方面。本研究基于蒺藜苜蓿和紫花苜蓿基因组数据,对LTR反转录转座子进行了开发、鉴定、分析及应用,并基于两者LTR数据结合反转录转座子插入位点间扩增多态性(IRAP)分子标记分别对40份国内外紫花苜蓿种质资源在遗传多样性等各个维度进行了评价。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分别在蒺藜苜蓿和紫花苜蓿基因组水平鉴定、分析和筛选了LTR反转录转座子。基于蒺藜苜蓿信息共鉴定出431个潜在的LTR反转录转座子,其中Gypsy家族105个、Copia家族96个、其余未知230个。这些反转录转座子在各个染色体上均有分布,其中Gypsy和Copia家族比率为1.09。相同方法,基于紫花苜蓿信息共鉴定筛选出2,283个潜在LTR,其中Gypsy家族603个、Copia家族326个、其余未知1,354个,其中Gypsy和Copia家族比率为1.85。2.从蒺藜苜蓿和紫花苜蓿基因组水平分别设计开发了大量LTR反转录转座子间扩增多态性(IRAP)标记,并对40份紫花苜蓿种质资源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基于蒺藜苜蓿LTR数据,按照其染色体位置信息共获得69对IRAP引物。对国内外40份紫花苜蓿种质资源进行了遗传多样性评价与应用,筛选出37对多态性引物组合共扩增出总条带数(Total bands,TB)325个,平均每个标记可产生8.8个,多态性条带(Polymorphic bands,PB)268个;多态性条带比率(Percentage of polymorphic bands,PPB)从50%到100%不等,平均值为79.9(4);多态信息含量(Polymorphic information content,PIC)的范围为0.34-0.88,平均值为0.69。蒺藜苜蓿37对多态性引物组合间,C3-G4与C6-G4之间引物相关性最高,相关系数达到0.95,说明两者扩增出的带型最为相似,带型分布差异最小;引物C2-C1与C2-G2、C2-G4之间相关系数为-0.31,说明C2-C1分别与两对引物之间带型排布相关性差异最大。聚类分析(UPGMA)中以0.82为阈值可将40份供试材料分为4类,其分组结果与不同材料地理分布信息以及STRUCTURE结构分析相对一致。根据紫花苜蓿LTR数据随机选择了15个上游和下游引物,随机组合共产生225对IRAP引物。筛选出18对多态性引物组合,扩增出总条带数(TB)221个,每个标记平均可产生12.3个;多态性比率(PPB)从42.9%到100%,平均值为79.8(4),与蒺藜苜蓿多态性比率(79.9%)相似;多态信息含量(PIC)的范围为0.67至0.91,平均值为0.85,高于蒺藜苜蓿平均PIC值(0.69)。18对引物组合间,引物F4-R10与F4-R9之间相关性最高,相似系数达到0.84,说明两对引物之间扩增出的带型最相似,差异最小;而引物F4-R3与F4-R9之间,相关性最差(-0.19),结合后可区分出更多的品种;引物F4-R3与F3-R15相关性系数也达到了-0.18,同时F4-R3与F3-R14之间相关性系数也达到了-0.13。聚类分析(UPGMA)中以0.79为阈值可将40份供试材料分为4类,其分组结果与不同材料地理分布信息以及STRUCTURE结构分析也相对一致。本研究首次在蒺藜苜蓿和紫花苜蓿基因组水平上开发了基于LTR反转录转座子的IRAP分子标记,并对其在紫花苜蓿种质资源中的应用进行了评价。获得的大量IRAP分子标记可对后续苜蓿品种的鉴定保护以及遗传背景分析提供技术支撑。

李艳红[2](2013)在《前茬作物对连作花生生理特性、产量和品质的调控作用》文中研究说明本试验于20112012年在山东农业大学农学实验站内进行。通过池栽,选用花生品种780-15和丰花1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连作年限对花生生理特性和产量品质的影响及种植不同前茬作物对连作花生的调控作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连作对花生生物学性状的影响及其调控连作均抑制了两品种的营养生长,降低了出苗率、主茎高、侧枝长和主茎绿叶数,且随连作年限的延长而加重。多年连作(DN),780-15主茎高、侧枝长和主茎绿叶数分别降低16.62%、9.09%和9.87%;丰花1号分别降低20.38%、12.05%和15.25%。连作降低了花生植株根、茎、叶和果干重,但提高了根冠比。780-15分别降低3.64%、3.07%、2.84%和5.81%;丰花1号分别降低6.09%、3.39%、2.84%、13.20%。表明,丰花1号植株对连作的响应较780-15敏感。种植不同的前茬作物对两花生品种农艺性状的影响不同。种植小麦显着提高了780-15的主茎高、侧枝长、主茎绿叶数和总干物重,分别比对照增加40.15%、32.86%、62.82%和11.20%;种植大蒜提高了780-15的主茎高,比对照增加18.61%;种植菠菜对780-15植株性状影响不大。种植小麦显着提高了丰花1号的主茎高、主茎绿叶数和总干物重,分别增加18.48%、31.73%和9.26%;种植大蒜分别增加了7.79%、23.21%和4.91%;种植菠菜对丰花1号植株性状影响不明显。三种前茬作物对连作花生两品种的分枝数影响不显着。表明小麦茬显着促进了连作花生的主茎高、侧枝长、主茎绿叶数和总干物重,其次是大蒜茬;菠菜茬对植株的影响不明显。两品种相比,780-15提高幅度较丰花1号大。2连作对花生生理特性的影响及其调控连作降低了花生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和根系活力,且随着连作年限的增加,降低幅度增大,并有随生育期推进而加重的趋势。连作多年,780-15分别降低27.88%、27.11%和36.15%;丰花1号分别降低28.62%、33.84%和73.38%。表明连作降低了花生叶片和根系的生理功能,且780-15较丰花1号耐连作。种植三种前茬作物提高了两品种生育前期的叶绿素含量和全生育期的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花针期两品种均以小麦茬提高最明显,其次是大蒜茬、菠菜茬。提高了花生叶片的硝酸还原酶活性,两品种前期均以大蒜茬提高效果最明显,其次是小麦茬,后期以菠菜茬提高效果最明显。提高了花生的根系活力,结荚期达到显着性差异,两品种均是小麦茬最大,菠菜茬最小,大蒜茬居中。表明三种前茬作物对连作花生生理特性起到一定的正调控作用,且小麦茬最好,其次是大蒜茬,再次是菠菜茬。3连作对花生产量的影响及其调控连作降低了两品种荚果的出仁率、单株结果数和产量,随着连作年限的增加,减产越严重。产量下降的原因是花生荚果的千克果数增多和籽仁的千克仁数增多,使果重下降、单粒荚果增多和果实充实度差。780-15和丰花1号两品种多年连作的产量分别比对照低9.85%和15.42%,780-15比丰花1号较耐连作。三种前茬作物提高了连作花生荚果的产量和单株结果数,两品种均以小麦茬提高效果最明显,其次是大蒜茬、菠菜茬。小麦茬780-15和丰花1号的产量分别较对照高15.77%和14.60%,780-15的产量较生茬花生高2.07%,丰花1号的产量和连作两年花生的产量相当;780-15和丰花1号大蒜茬产量分别较对照高11.57%和11.30%,780-15的产量和生茬花生产量相当,丰花1号的产量较连作三年花生产量高1.01%;菠菜茬对产量提高效果不明显。三种前茬作物降低了连作花生荚果的千克果数和籽仁的千克仁数,提高了果重和仁重。小麦茬提高效果最好,其次是大蒜茬、菠菜茬。两品种相比,780-15提高幅度大于丰花1号。4连作对花生品质的影响及其调控连作降低了花生籽仁的蛋白质含量、可溶性糖含量、脂肪含量和O/L,随着连作年限的增加,品质变劣越严重。连作多年,780-15分别比对照下降0.82%、13.71%、6.89%和17.58%;丰花1号分别比对照下降1.50%、13.23%、6.89%和25.95%。丰花1号籽仁中各品质指标下降幅度略大于780-15。三种前茬作物均提高了连作花生780-15籽仁的蛋白质含量、游离氨基酸含量、淀粉含量和蔗糖含量;提高了丰花1号籽仁的脂肪含量、O/L比值,降低了其籽仁的蛋白质含量、游离氨基酸含量、蔗糖含量和淀粉含量。大蒜茬和菠菜茬显着提高了780-15籽仁的脂肪含量、O/L比值,降低了籽仁的可溶性糖含量;小麦茬降低了其脂肪含量、O/L比值,提高了籽仁的可溶性糖含量。小麦茬显着提高了丰花1号籽仁中的可溶性糖含量;而大蒜茬和菠菜茬降低了籽仁中的可溶性糖含量。

王述民,张宗文[3](2011)在《世界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现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2010年发布的《第二份世界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现状报告》[1]及相关资料,综述了全球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保护和发展现状,内容包括种质多样性概况、原生境保护、非原生境保护、评价与利用、国家计划与管理、国际和地区合作、获取与利益分享以及对粮食安全和可持续农业的贡献。文章最后分析了我国存在的差距,提出了加强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保护和发展的建议。本文数据较新,内容齐全,是资源管理者、保护者和利用者的重要参考材料。

刘海河[4](2005)在《西瓜G17AB核雄性不育两用系的不育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西瓜G17AB细胞核雄性不育系为试材,对其雄性不育遗传规律及花药和雄花蕾发育过程中的细胞学、超微结构、生理生化特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对育性基因进行了RAPD和AFLP标记,并对雄花蕾发育过程中的mRNA进行了差异显示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西瓜雄性不育系的农艺性状比较及遗传分析 对西瓜G17AB雄性不育材料的不育株和可育株的农艺性状进行了比较观察,结果发现不育株与可育株的性状差异仅表现在雄花器上,不育花药瘦小而皱缩,不产生花粉。遗传分析表明,不育性状由一对核隐性基因所控制。 2.西瓜G17AB雄性不育花药的细胞学及组织化学研究 西瓜G17AB雄性不育两用系细胞学观察表明,败育发生于四分体形成之前,花粉母细胞不能进行正常减数分裂,出现多核现象后解体,无花粉粒形成。不育花药绒毡层细胞分化异常,败育后期,药壁细胞解体,药室收缩变形。组织化学染色显示雄性不育花药组织内的不溶性多糖和蛋白质含量均低于可育花药。 3.西瓜G17AB雄性不育系花药发育超微结构研究 利用透视电镜技术对不同发育时期西瓜G17AB核雄性不育系的花药超微结构进行了对比观察,结果表明:不育花药的绒毡层细胞分化异常,细胞体积小,细胞器少,减数分裂过程中,绒毡层细胞内的物质降解消失,形成仅残留细胞壁的空腔;而不育花药的小孢子母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细胞质内液胞增多,在液泡消失之后,细胞器畸变,细胞质凝结成团,导致发生质壁分离现象,并最终降解消失。在此基础上对西瓜雄性不育的原因进行了讨论。 4.西瓜细胞核雄性不育系的生理生化特性分析 以西瓜G17AB细胞核雄性不育两用系为试材,对不同发育时期的不育与可育

孟德,胡有林[5](2001)在《优质豌豆新品种蒙TY—2》文中研究说明

二、优质豌豆新品种蒙TY—2(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优质豌豆新品种蒙TY—2(论文提纲范文)

(1)苜蓿LTR反转录转座子分析及IRAP分子标记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反转录转座子研究进展
        1.1.1 LTR反转录转座子的起源与进化
        1.1.2 LTR反转录转座子的结构、特征与分类
        1.1.3 LTR反转录转座子的转录机制
        1.1.4 LTR反转录转座子的功能
        1.1.5 基于LTR反转录转座子的分子标记及应用
    1.2 苜蓿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1.2.1 紫花苜蓿概况
        1.2.2 蒺藜苜蓿概况
        1.2.3 紫花苜蓿遗传多样性研究
    1.3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技术路线图
        1.3.1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2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苜蓿LTR反转录转座子分析与开发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数据来源
        2.1.2 LTR预测
        2.1.3 引物设计与合成
        2.1.4 引物分类
    2.2 结果与分析
        2.2.1 LTR反转录转座子鉴定与分类
        2.2.2 LTR反转录转座子在染色体上的分布
    2.3 讨论
第三章 苜蓿IRAP分子标记在紫花苜蓿种质遗传多样性分析中的应用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DNA提取与检测
        3.1.3 PCR扩增与凝胶电泳
        3.1.4 引物多态性分析
        3.1.5 引物相关性分析
        3.1.6 遗传统计和聚类分析
        3.1.7 种群结构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IRAP标记多态性分析
        3.2.2 引物间扩增结果相关性分析
        3.2.3 UPGMA聚类分析
        3.2.4 STRUCTURE种群结构分析
    3.3 讨论
第四章 结论及展望
    4.1 结论
    4.2 创新点
    4.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2)前茬作物对连作花生生理特性、产量和品质的调控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连作对花生生长发育的影响
        1.2.1.1 连作对花生植株性状的影响
        1.2.1.2 连作对作物根部的影响
        1.2.1.3 连作对花生根瘤数量的影响
        1.2.2 连作对花生光合性能的影响
        1.2.2.1 连作对花生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1.2.2.2 连作对花生光合速率的影响
        1.2.2.3 连作对花生叶面积系数(LAI)的影响
        1.2.3 连作对花生抗氧化酶的影响
        1.2.4 连作对花生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1.2.5 连作对花生土壤及田间病虫害的影响
        1.2.6 连作对花生荚果产量的影响
        1.2.7 覆膜栽培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1.2.8 花生连作障碍的原因
        1.2.8.1 花生连作土壤及主要根际微生物类群的变化及与产量和速效养分的关系
        1.2.8.2 花生连作土壤酶活性的变化
        1.2.8.3 花生连作土壤中营养元素含量的变化
        1.2.8.4 化感物质积累
        1.2.8.5 连作花生根系分泌物自毒作用研究
        1.2.9 缓解花生连作障碍的主要措施
        1.2.9.1 选用高产耐连作的品种
        1.2.9.2 施用微生物制剂,包括拮抗菌、菌根菌和其他促生有益微生物
        1.2.9.3 施用有机肥和连作专用肥
        1.2.9.4 模拟轮作的增产效果
        1.2.9.5 地膜覆盖增产的栽培技术
        1.2.9.6 采用压土盖沙、土地深翻和冬前翻耕技术
        1.2.9.7 加强管理,及早预防病虫害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2.3.1 生育动态分析
        2.3.2 生理指标
        2.3.2.1 根系活力测定
        2.3.2.2 叶绿素含量
        2.3.2.3 光合测定
        2.3.2.4 叶绿素荧光参数测定
        2.3.2.5 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的测定
        2.3.2.6 叶片脯氨酸含量的测定
        2.3.3 花生产量测定
        2.3.4 籽仁品质性状的测定
        2.3.4.1 籽仁粗蛋白质含量
        2.3.4.2 籽仁氨基酸组分测定
        2.3.4.3 籽仁游离氨基酸含量的测定
        2.3.4.4 籽仁粗脂肪含量测定
        2.3.4.5 脂肪酸组分及含量、油酸/亚油酸比
        2.3.4.6 籽仁可溶性糖、蔗糖和淀粉含量的测定
    2.4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连作年限对花生生理特性、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3.1.1 不同连作年限对花生植株性状的影响
        3.1.2 不同连作年限对花生植株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3.1.3 不同连作年限对花生生理特性的影响
        3.1.3.1 对花生叶片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3.1.3.2 对花生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1.3.3 对花生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3.1.3.4 对花生叶片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3.1.3.5 对花生根系活力的影响
        3.1.4 不同连作年限对花生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3.1.5 不同连作年限对花生籽仁品质的影响
        3.1.5.1 对花生籽仁蛋白质含量、可溶性糖含量、脂肪含量和 O/L 的影响
        3.1.5.2 对花生籽仁游离氨基酸含量、蔗糖含量和淀粉含量的影响
    3.2 前茬作物对连作花生生理特性、产量和品质的调控作用
        3.2.1 前茬作物对连作花生植株性状的调控作用
        3.2.2 前茬作物对连作花生干物质积累的调控作用
        3.2.3 前茬作物对连作花生叶片光和性能的调控作用
        3.2.3.1 对连作花生叶片净光合速率的调控作用
        3.2.3.3 对连作花生叶片气孔导度的调控作用
        3.2.3.4 对连作花生叶片胞间二氧化碳浓度的调控作用
        3.2.4 前茬作物对连作花生叶片叶绿素含量的调控作用
        3.2.5 前茬作物对连作花生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的调控作用
        3.2.6 前茬作物对连作花生根系活力的调控作用
        3.2.7 前茬作物对连作花生产量及产量构因素的调控作用
        3.2.8 前茬作物对连作花生籽仁品质的调控作用
        3.2.8.1 对连作花生籽仁脂肪、脂肪酸组分及 O/L 的调控作用
        3.2.8.2 对连作花生籽仁蛋白质、游离氨基酸和碳水化合物的调控作用
        3.2.8.3 对连作花生籽仁中氨基酸含量的调控作用
4 讨论
    4.1 不同连作年限对花生生理特性、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4.1.1 不同连作年限对花生生长发育的影响
        4.1.2 不同连作年限对花生生理特性的影响
        4.1.3 不同连作年限对花生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4.2 前茬作物对连作花生生理特性、产量和品质的调控作用
        4.2.1 三种前茬作物对连作花生生长发育的调控作用
        4.2.2 三种前茬作物对连作花生生理特性的调控作用
        4.2.3 三种前茬作物对连作花生籽仁品质的调控作用
5 结论
    5.1 连作对花生生理特性、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5.2 前茬作物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连作对花生的抑制作用
        5.2.1 前茬作物对连作花生生长发育及生理特性的调控作用
        5.2.2 前茬作物对连作花生产量的调控作用
        5.2.3 前茬作物对连作花生籽仁品质的调控作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3)世界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世界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多样性概况
2 原生境保护现状
    2.1 野外生态系统多样性保护
    2.2 农业生态系统多样性保护
3 非原生境保护现状
    3.1 种质收集情况
    3.2 基因库现状
        3.2.1 基因库类型
        3.2.2 保存的作物种类和范畴
        3.2.3 保存的材料类型与来源
    3.3 保存设施建设与分布
    3.4 种质安全备份与繁殖更新
    3.5 种质数据与信息管理
    3.6 种质交换
4 评价与利用现状
    4.1 种质资源鉴定与评价
    4.2 种质创新与遗传基础拓宽
    4.3 种质分发与利用
5 国家计划、培训与方法现状
    5.1 国家计划
    5.2 教育与培训
    5.3 国家政策和立法
6 国际和地区合作现状
    6.1 协作网
    6.2 国际组织活动
    6.3 国际和地区协定
    6.4 国际融资机制
7 获取与利益分享现状
    7.1 获取与利益分享的国际法律和政策框架
    7.2 获取与利益分享进展
    7.3 《国际条约》下的农民权利落实
8 世界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对粮食安全和可持续农业的贡献
    8.1 种质资源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8.2 种质资源与粮食安全
    8.3 种质资源与经济发展和收入增加
9 小结

(4)西瓜G17AB核雄性不育两用系的不育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植物雄性不育机理研究进展
    1.植物雄性不育的类型及遗传机制研究
        1.1 植物雄性不育的类型
        1.2 植物雄性不育的遗传机制
    2.植物雄性不育的细胞学研究进展
        2.1 植物雄性不育的花药特征
        2.2 植物雄性不育的细胞学特征
        2.3 植物雄性不育的超微结构特征
    3.植物雄性不育的生理生化研究进展
        3.1 物质代谢与雄性不育
        3.2 能量代谢与雄性不育
        3.3 活性氧代谢与雄性不育
        3.4 植物激素与雄性不育
    4.植物雄性不育基因的分子标记研究进展
        4.1 分子标记的类型及其特点
        4.2 分子标记在作物雄性不育研究上的应用
        4.3 展望
    5.植物细胞核雄性不育基因的研究进展
        5.1 绒毡层特异表达的细胞核雄性不育基因
        5.2 在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表达的核雄性不育基因
    6.mRNA差别显示技术研究进展
        6.1 DDRT-PCR的基本原理及过程
        6.2 DDRT-PCR的优点及存在问题
        6.3 DDRT-PCR方法的改进
        6.4 DDRT-PCR技术应用
        6.5 DDRT-PCR应用现状及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研究报告
    第一章 西瓜雄性不育系的农艺性状及遗传分析
        1.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农艺性状观测
        1.2.2 花药的扫描电镜观测
        1.2.3 不育性状的遗传检验
        2.结果与分析
        2.1 不育株与可育株农艺性状比较
        2.2 不育与可育花药的扫描电镜比较观测
        2.3 不育性状的遗传分析
        3.讨论
        3.1 西瓜G17AB雄性不育的遗传特性及产生原因
        3.2 不同西瓜雄性不育材料育性基因之间的关系
        3.3 西瓜G17AB雄性不育系的研究和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西瓜G17AB雄性不育花药的细胞学及超微结构研究
        第一节 西瓜G17AB雄性不育花药的细胞学及组织化学研究
        1.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细胞形态学对比观察
        2.1.1 造孢细胞时期
        2.1.2 花粉母细胞时期
        2.1.3 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
        2.1.4 小孢子发育期
        2.2 组织化学对比分析
        2.2.1 不溶性多糖的变化
        2.2.2 蛋白质的变化
        3.讨论
        3.1 西瓜G17AB雄性不育的败育时期和方式
        3.2 西瓜花药绒毡层细胞异常与雄性不育的关系
        3.3 花药组织中不溶性多糖和蛋白质含量的变化与雄性不育的关系
        参考文献
        第二节 西瓜G17AB雄性不育系花药发育超微结构研究
        1.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结果与分析
        2.1 不育花药与可育花药药壁组织细胞的超微结构比较
        2.2 不育小孢子与可育小孢子发育的超微结构比较
        3.讨论
        3.1 绒毡层分化异常与雄性不育的关系
        3.2 小孢子发育过程中的液泡化与雄性不育的关系
        3.3 细胞器的差异与不育的关系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西瓜细胞核雄性不育系生理生化特性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生理生化指标测定
        1.2.2 同工酶电泳
        1.2.3 可溶性蛋白SDS-PAGE凝胶电泳分析
        1.2.4 内源激素含量测定
        1.2.5 自由多胺含量测定
        2.结果与分析
        2.1 同工酶分析
        2.2 可溶性蛋白SDS-PAGE电泳分析
        2.3 多胺含量的变化
        2.4 激素含量分析
        2.5 其它生理生化指标的分析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西瓜细胞核雄性不育育性基因的分子标记
        第一节 西瓜RAPD-PCR体系的优化及核雄性不育育性基因的标记
        1.1 材料及来源
        1.2 试剂和仪器
        1.3 基因组DNA的提取
        1.4 PCR反应体系的优化试验设计
        1.4.1 RAPD-PCR体系正交优化方案
        1.4.2 模板DNA浓度的筛选
        1.4.3 退火温度及反应循环次数的确定
        1.5 育性基因分子标记
        1.5.1 不育池和可育池的构建
        1.5.2 引物筛选
        1.5.3 遗传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RAPD反应体系的正交优化
        2.2 不同模板DNA浓度对扩增效果的影响
        2.3 不同退火温度及循环次数对PCR扩增影响
        2.4 育性基因分子标记的结果
        2.5 雄性不育分离群体的分析
        3 讨论
        3.1 采用正交实验设计优化RAPD-PCR体系的可行性
        3.2 西瓜雄性不育基因的标记研究
        3.3 RAPD标记的可靠性
        参考文献
        第二节 西瓜核雄性不育AFLP标记及序列分析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DNA的提取
        1.2.2 AFLP反应
        1.2.3 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
        1.2.4 银染显色
        1.2.5 差异条带的回收
        1.2.6 差异条带的回收、重扩增及纯化
        1.2.7 差异条带的分子克隆
        1.2.8 Southern点杂交
        1.2.9 DNA序列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基因组DNA的提取与纯化
        2.2 酶切连接和预扩增结果分析
        2.3 AFLP引物的筛选
        2.4 F_(1/6)和F_(3/3)特异片断的克隆测序
        2.5 Southern点杂交验证
        2.6 序列分析
        3.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西瓜细胞核雄性不育系雄花蕾的mRNA差异表达分析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1.1 植物材料
        1.1.2 菌株及质粒
        1.1.3 主要试剂及酶类
        1.2 方法
        1.2.1 西瓜雄花蕾总RNA的提取
        1.2.2 反转录PCR(RT-PCR)
        1.2.3 电泳及染色
        1.2.4 差异cDNA条带的回收、重新扩增和纯化
        1.2.5 差异cDNA条带的克隆、鉴定和测序
        1.2.6 差异条带的序列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 西瓜雄性不育系RNA的检测
        2.2 混合取样的科学性分析
        2.3 可育与不育雄花蕾的差别cDNA条带的筛选
        2.4 差别cDNA片断的克隆及测序
        2.5 差别cDNA片断序列同源性对比分析
        3.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讨论
全文结论
附录
致谢

四、优质豌豆新品种蒙TY—2(论文参考文献)

  • [1]苜蓿LTR反转录转座子分析及IRAP分子标记开发[D]. 尹晓凡. 兰州大学, 2021(09)
  • [2]前茬作物对连作花生生理特性、产量和品质的调控作用[D]. 李艳红. 山东农业大学, 2013(05)
  • [3]世界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现状[J]. 王述民,张宗文.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1(03)
  • [4]西瓜G17AB核雄性不育两用系的不育机理研究[D]. 刘海河. 南京农业大学, 2005(05)
  • [5]优质豌豆新品种蒙TY—2[J]. 孟德,胡有林. 现代农业, 2001(01)

标签:;  ;  ;  ;  

优质豌豆新品种萌TY-2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