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小来源论文-王娟,王孟卿,刘晨曦,李玉艳,毛建军

大小来源论文-王娟,王孟卿,刘晨曦,李玉艳,毛建军

导读:本文包含了大小来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丽蚜小蜂,饲养寄主,搜寻行为,寄生产卵

大小来源论文文献综述

王娟,王孟卿,刘晨曦,李玉艳,毛建军[1](2019)在《不同饲养寄主来源的丽蚜小蜂的个体大小及寄主搜寻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寄生蜂对寄主的寄生能力与其自身个体大小及搜寻行为密切相关,进而影响其控害潜能。饲养寄主不同是引起寄生蜂种群生物学特性及控害能力差异的重要原因。本研究分别以温室白粉虱和烟粉虱作为扩繁寄主,经多代连续扩繁,各自建立起稳定的丽蚜小蜂种群(分别以W1和W2表示),以这两种小蜂种群为天敌试虫,利用奥林巴斯体视显微镜观察并测量了丽蚜小蜂的头宽、体长及后足胫节长短。采集带有温室白粉虱和烟粉虱的3~4龄若虫的番茄叶片,放入培养皿(直径=12cm)中,接入丽蚜小蜂(羽化时间<24h)单头蜂后用保鲜膜封口,于奥林巴斯体视显微镜下观察记录了其搜寻及寄生行为,结果显示:小蜂W1的头宽、体长及后足胫节长均稍大于小蜂W2的相应参数。W1和W2的寄主搜寻行为基本相似,主要包括行走(搜寻寄主)、静止或整姿、遇到寄主(用触角敲打检查)、产卵,其中行走是出现频率最多的搜寻行为,常以触角端部敲击叶面,呈现区域性搜寻行为,表现为丽蚜小蜂在一个寄主粉虱若虫上产卵结束后会在该寄主区域临近范围内继续搜寻其他寄主。W1寄生温室白粉虱的产卵时间及寄生产卵过程总持续时间分别为228.69s和252.69s,显着长于寄生烟粉虱的对应时间,分别为191.76s和216.97s,表明温室白粉虱更容易被发现和有效寄生。W1和W2在烟粉虱上产卵后处理寄主时间存在显着差异,分别为4.03s和5.00s。本研究结果对规模化人工扩繁、生物防治实践中有效利用丽蚜小蜂防治粉虱类害虫具有重要科学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10-23)

霍江波,于淑霞,薛建波,陈娟,王珺[2](2019)在《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物病变部位、病变大小、来源层次的探查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超声内镜在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物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8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大兴教学医院治疗的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物患者120例,共计144处病变,比较超声内镜与病理结果。结果 144处病变中,以间质瘤、平滑肌瘤为主,分别占42.36%和38.19%;超声内镜诊断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物性质与病理结果一致性Kappa值为0.747,P <0.05,诊断符合率为83.33%;超声内镜诊断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物来源层次与病理结果一致性Kappa值为0.955,P <0.05,诊断符合率为97.22%。结论超声内镜在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物诊断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能准确判断病变来源。(本文来源于《中华保健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03期)

刘志君,莫光珍,张书溢,易图永[3](2017)在《不同寄主来源的葡萄霜霉病菌的孢子囊大小和致病力分化的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减少葡萄霜霉病在经济上造成的损失,采集湖南、福建、江西叁省的不同地区、不同葡萄品种的19份葡萄霜霉病菌,检测了它们的孢子囊大小和在‘户太八号’、‘夏黑’、‘醉金香’、‘紫秋葡萄’、‘维多利亚’5个不同葡萄品种的致病力差异。通过保湿培养病原菌,再接至健康叶片上,根据孢子萌发法测长度和叶盘法测其致病力。结果表明,采自不同葡萄品种的霜霉病菌孢子囊大小存在一定的差异,来源于‘刺葡萄’的病原菌孢子囊明显大于来源于‘巨峰’、‘红地球’上的霜霉病菌孢子囊;来源于江西的菌株致病性普遍较强,而来源于湖南的菌株致病性普遍较弱。欧美杂交种葡萄,如‘户太8号’、‘夏黑’、‘醉金香’,其病情指数相对较低;欧亚杂交种和东亚种葡萄,如‘维多利亚’,‘紫秋葡萄’,其病情指数相对偏高。上述结果表明,采集自不同寄主的葡萄霜霉病菌的致病力和孢子囊大小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分化。(本文来源于《农学学报》期刊2017年07期)

王涛,洪炀,傅志强,曹晓丹,吕超[4](2016)在《大、小鼠来源32d日本血吸虫凋亡相关基因表达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大鼠为日本血吸虫的非适宜宿主,而小鼠为日本血吸虫的适宜宿主。前期研究表明细胞凋亡影响了日本血吸虫在不同适宜性宿主体内的生长发育,然而血吸虫中存在哪些凋亡相关基因及凋亡通路?哪些凋亡相关基因可能影响血吸虫的生长发育相关文献报道较少。本研究构建了日本血吸虫全基因组本地BLAST数据库,利用人的凋亡基因为索引搜索到了15个日本血吸虫凋亡相关基因。同时收集了大、小鼠来源32 d日本血吸虫,利用荧光定量PCR分析了32 d虫体中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鉴定了大鼠和小鼠两种不同适宜性宿主来源32 d日本血吸虫差异表达的凋亡相关分子,为探讨日本血吸虫与不同适宜性宿主的相互作用机制提供了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期刊2016年03期)

王涛[5](2016)在《大、小鼠来源日本血吸虫凋亡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分析及Sjcaspase3/7的克隆、真核表达和生物学功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日本血吸虫病是一种危害严重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仍是我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截止到2013年底,我国仍推算有血吸虫病人18多万例。至今,仍没有理想的血吸虫病疫苗可在现场应用,血吸虫病防治仍主要依靠大规模的吡喹酮化疗,且已有血吸虫对吡喹酮产生抗药性的报道。因此,迫切需要筛选治疗血吸虫病新药物。细胞凋亡是细胞程序性死亡的一种主要方式,日本血吸虫细胞凋亡的研究可为日本血吸虫新药靶的筛选提供新思路。本研究通过对日本血吸虫全基因组信息挖掘,鉴定了15个日本血吸虫凋亡相关基因。通过RT-PCR技术分析了这些凋亡相关基因在适宜性宿主BALB/c小鼠和非适宜性宿主Wistar大鼠来源的不同时期的日本血吸虫中的转录水平和表达差异,对其中重要的差异表达基因Sjcaspase3/7进行了克隆、真核表达及生物学功能分析,为深入研究日本血吸虫凋亡机制和新药靶的鉴定奠定了基础。1.大、小鼠来源日本血吸虫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分别收集了BALB/c小鼠和Wistar大鼠来源14d,23d,32d,42d四个时期共八组日本血吸虫虫体,利用Trizol提取虫体的总RNA并反转录成cDNA。利用日本血吸虫全基因组本地BLAST数据库搜索,共获得了15个与日本血吸虫细胞凋亡相关的基因。通过RT-PCR分析了这15个凋亡相关基因在不同宿主和不同期别的表达情况。初步分析结果表明两种宿主来源的日本血吸虫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存在差别,其中早期(14d)虫体中凋亡基因表达差异较小,但自23d起,大鼠来源虫体中凋亡相关基因高表达数量明显高于小鼠来源虫体,这可能是影响日本血吸虫在非适宜性宿主大鼠体内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之一。进一步分析表明日本血吸虫至少存在一条完整但相对简单的内源性凋亡通路(线粒体通路)。本研究为深入研究日本血吸虫与宿主的相互作用机制和日本血吸虫的凋亡机制奠定了基础。2.日本血吸虫Sjcaspase7的克隆、真核表达及生物学功能分析本研究对日本血吸虫凋亡基因Sjcaspase7进行了克隆并成功构建了真核表达质粒pXJ40-FLAGSjcaspase7。IFA结果显示Sjcaspase7成功在Hela细胞中表达。Western Blotting结果分析表明重组蛋白Sjcaspase7分子量约为36KDa。Caspase酶活检测实验结果表明rSjcaspase7重组蛋白具有切割底物DEVD的活性,同时该活性可以被抑制剂Z-DEVD-FMK所抑制。流式细胞术分析结果表明Sjcaspase7可诱导Hela发生早期细胞凋亡。通过体外RNA干扰筛选首先得到一组对Sjcaspase7干扰效果明显的小干扰RNA(SiRNA-883)。体内干扰实验也证明了SiRNA-883对日本血吸虫Sjcaspase7的表达具有一定的干扰效果。动物实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虫体Sjcaspase7基因下调表达了32.59%;干扰组虫荷数和肝脏虫卵数分别下降了30.77%和28.85%。同时,对各组虫体Caspase酶活检测发现干扰组酶活比对照组下降了89.73%,结果表明Sjcaspase7对日本血吸虫的生长和发育产卵可能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为深入研究日本血吸虫凋亡基因Sjcaspase7的生物学功能及日本血吸虫的凋亡机制奠定了理论基础。3.日本血吸虫Sjcaspase3的克隆、真核表达及生物学功能分析利用PCR技术扩增获得Sjcaspase3基因的编码序列,其ORF含900bp,编码299个氨基酸,理论分子量为33509.7Da,理论等电点为6.39。Real-time PCR分析表明该基因在检测的各阶段日本血吸虫中普遍表达,其中21d表达量最高,42d雌虫表达量高于42d雄虫。成功构建了pXJ40-FLAG-Sjcaspase3重组质粒并转染到Hela细胞内,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ting分析表明Sjcaspase3成功在Hela细胞中表达。酶活实验提示重组rSjcaspase3蛋白具有切割特异性底物天冬氨酸-谷氨酸-缬氨酸-天冬氨酸(DEVD)的活性。流式细胞术分析表明Sjcaspase3可诱导Hela细胞发生早期细胞凋亡。本研究为深入探讨Sjcaspase3的生物学功能及日本血吸虫细胞凋亡机制奠定了基础。综上,本研究对不同适宜性宿主大鼠和小鼠不同期别的日本血吸虫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进行了比较分析,对大、小鼠来源虫体差异表达的凋亡基因Sjcaspase7和Sjcaspase3进行了克隆、表达和生物学功能初步分析。本文为深入研究日本血吸虫的凋亡机制及抗血吸虫新药靶的筛选提供了重要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6-05-01)

周刘丽[6](2016)在《浙江天童木本植物功能性状种内变异的大小、来源和空间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功能性状多样性作为生物多样性的一部分,最初主要关注生态系统中不同物种间功能性状的差异(即种间变异)。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种内变异不仅是群落功能性状多样性的主要来源,而且在许多情况下,种内变异往往具有与种间变异相似的生态效应,对群落构建和生态系统功能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因而,对种内变异深入系统的研究有助于本研究更深刻地理解群落构建的内在机制。本文以浙江天童20公顷常绿阔叶林动态样地内4.84公顷固定样地作为研究对象。选择样地内30个常见种(频度大于50),在测定和分析各物种四个功能性状(单叶面积、比叶面积、干物质含量、胸径)的基础上,对种内变异作了以下深入系统的分析:首先,通过混合线性模型以及方差成分分析法计算种内变异种间变异的相对大小;接着通过基于Rao二次熵指数的多样性分解方法,计算种内性状的α多样性以及β多样性;最后,通过空间取样,计算不同空间尺度上各物种不同功能性状的种内变异值,并利用计算机模拟不同过程对应的点格局分布得到新的种内变异一空间尺度关系。本研究旨在回答以下科学问题:1)研究样地内种内变异、种间变异的相对大小,是否种内变异的量较种间变异的量是不可忽略的;2)种内变异在不同空间尺度上的分解——种内功能性状的α、β多样性(简称种内α、β多样性)格局是怎样的,与空间尺度又有何关系?3)种内变异一空间尺度关系及对应生态过程。研究表明:1)研究样地内常见种皆存在不同程度的种内变异,且种内变异的大小依赖于选取的性状和物种。整体而言,本研究中选取的四个功能性状的种内变异较种间变异而言,不仅不是可忽略的,反而占了很大的比例:对干物质含量(LDMC)、单叶面积(MLA)、比叶面积(SLA)、胸径(DBH)四个功能性状,种内变异占总功能性状变异的比例依次为54.4%、21.6%、48%、44%。且种内变异主要来源于样方内变异:对于LDMC、MLA、SLA、DBH四个功能性状,种内变异-样方内变异依次占种内变异变异86.8%、84.5%、63.3%、50.5%。此外,种内变异与物种频率、多度之间存在负相关,即常见种具有较小的种内变异,而稀有种种内变异较大。2)在小尺度上,由于取样面积小,样方内个体数目较少、环境异质性较弱,且相邻个体的基因或许具有更高的相关性,此时种内性状α多样性较小;随着尺度的增大,样方内个体数目增大,且样方内环境异质性逐渐增强,种内性状α多样性也随之增大。与之相反,在小尺度上,不同样方间生境异质性较强,且属于不同样方间的个体基因差异或许更大,因而不同样方里的个体会产生较大的差异,进而种内性状β多样性较大;随着空间尺度的增大,样方间差异逐渐变小,种内性状β多样性也随之减小。3)在小尺度上,样方内环境异质性较弱,且个体数量较少,因而种内变异较小;随着样方尺度的增大,样方内环境异质性增强,且个体数目增加,因而由表型可塑性以及遗传多样性增加导致的种内变异增大;到尺度包含几乎所有类型生境时种内变异达到最大值不再增加,开始进入平台期,并沿渐近线趋于饱和。且环境过滤过程对实际群落种内变异一空间尺度关系的解释度最高,扩散限制过程对单叶面积、干物质含量这两个性状具有与环境过滤相当的解释度。因而本研究认为种内功能性状的变异是中性和生态位过程相互影响的结果,两种生态过程并非完全对立。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分析浙江天童常绿阔叶林30个常见种功能性状种内变异的大小、来源以·及空间结构,揭示了种内变异的相对重要性、种内功能性状α、p多样性格局以及种内变异随空间尺度的变化趋势及其内在机制。种内变异大小较种间变异大小而言,不仅不是可忽略的,而且量非常可观。与传统功能性状α、p多样性相似,种内α多样性随空间尺度的增大而增大,反之,种内p多样性随空间尺度的增大而减少。随着样方尺度的增大,种内变异增大,到尺度包含几乎所有类型生境时种内变异达到最大值不再增加,开始进入平台期,并沿渐近线趋于饱和。种内功能性状的变异是中性和生态位过程相互影响的结果,两种生态过程并非完全对立。(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6-05-01)

黄晓庆,孔祥久,孔繁芳,刘薇薇,王玉倩[7](2015)在《不同寄主来源的葡萄霜霉病菌致病力测定及孢子囊大小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对采自我国不同地区、不同主栽葡萄品种‘红地球’、‘巨峰’及‘赤霞珠’上的12份葡萄霜霉病菌的致病力及孢子囊大小进行了比较和分析,结果表明:采自不同葡萄品种的病原菌对感病葡萄品种‘奥迪亚无核’叶片的致病力具有明显差异,其中‘巨峰’及‘红地球’来源的病原菌致病性较强,明显大于‘赤霞珠’来源的病原菌致病力;采自不同葡萄品种的霜霉病菌孢子囊大小存在一定的差异,‘赤霞珠’来源的病原菌孢子囊明显大于‘巨峰’及‘红地球’来源的霜霉病菌孢子囊。上述结果表明,采自不同寄主的葡萄霜霉病菌的致病力及孢子囊大小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分化。(本文来源于《植物保护》期刊2015年03期)

党坦,刘志刚,蒋红梅,谭支良,汤少勋[8](2013)在《粗饲料来源和颗粒大小及其纤维成分的表面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旨在研究3种粒度下饲料原样及其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的比表面积大小,为揭示纤维素降解的机理提供理论根据。采用5×3试验设计,即5个品种(水稻秸秆、玉米秸秆、小麦秸秆、桂牧1号杂交象草和苜蓿)和3种颗粒大小〔0~0.15 mm(PS1)、0.15~0.3 mm(PS2)、0.3~0.9 mm(PS3)〕,每个处理设3个重复,测定样品的比表面积。结果表明:不同粗饲料样品原样比表面积有显着差异(P<0.0001),按水稻秸秆>小麦秸秆>玉米秸秆>桂牧1号>苜蓿的顺序依次显着降低;NDF与ADF比表面积则按水稻秸秆>小麦秸秆>桂牧1号>玉米秸秆>苜蓿的顺序依次减小。5种饲料ADF比表面积都显着高于(P<0.0001)原样;饲料颗粒越小,比表面积越大,粗饲料原样PS1比PS3高52.2%(P<0.0001)。粗饲料NDF,PS1比PS2高23.6%(P<0.0001),PS2比PS3高13.6%(P<0.0001);ADF,PS1比PS2大16.4%(P<0.0001),PS2比PS3大13.8%(P<0.0001)。结果表明,通过化学方法处理或提高粉碎水平,可显着提高粗饲料纤维成分或粗饲料比表面积,比表面积增大有利于微生物对粗饲料的降解。(本文来源于《饲料广角》期刊2013年23期)

殷玉生,张帆,钱路,郑斯竹,安榆林[9](2012)在《大小蠹来源地的COⅠ基因标记》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大小蠹属昆虫是重要的林木害虫,我国口岸有多次截获记录,确定大小蠹的来源地可以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大小蠹的检验检疫工作。【方法】测定了5种高风险大小蠹(红脂大小蠹、红翅大小蠹、中欧山松大小蠹、落叶松大小蠹和间大小蠹)共12个样本的线粒体DNA细胞色素氧化酶C亚基Ⅰ基因(COⅠ)的部分序列。【结果】利用巢式PCR技术,在不同种类的大小蠹样本中均获得了530bp的靶标片段,比对分析显示,不同种大小蠹之间的COⅠ序列差异显着,同种大小蠹不同个体之间的COⅠ序列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差异不显着。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大小蠹可以明显分为2支,其中,间大小蠹单独为一分支,另一分支由红脂大小蠹、红翅大小蠹、中欧山松大小蠹和落叶松大小蠹组成;同时,同种大小蠹不同个体的来源情况在进化树中有一定体现。【结论与意义】COⅠ基因可以较好地反映样本的来源地,对今后制定大小蠹的具体检验检疫措施有实际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生物安全学报》期刊2012年03期)

李建平[10](2011)在《动量词“行”产生的时代及其来源——兼论“大小行”的语源》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语文》2009年第5期载范崇峰《敦煌医方量词两则》一文(以下简称"范文"),对敦煌医方中的两个量词"行"和"累"进行了讨论,拜读数过,获益匪浅。但范文对动量词"行"产(本文来源于《中国语文》期刊2011年02期)

大小来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在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物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8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大兴教学医院治疗的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物患者120例,共计144处病变,比较超声内镜与病理结果。结果 144处病变中,以间质瘤、平滑肌瘤为主,分别占42.36%和38.19%;超声内镜诊断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物性质与病理结果一致性Kappa值为0.747,P <0.05,诊断符合率为83.33%;超声内镜诊断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物来源层次与病理结果一致性Kappa值为0.955,P <0.05,诊断符合率为97.22%。结论超声内镜在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物诊断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能准确判断病变来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大小来源论文参考文献

[1].王娟,王孟卿,刘晨曦,李玉艳,毛建军.不同饲养寄主来源的丽蚜小蜂的个体大小及寄主搜寻行为研究[C].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2].霍江波,于淑霞,薛建波,陈娟,王珺.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物病变部位、病变大小、来源层次的探查分析[J].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19

[3].刘志君,莫光珍,张书溢,易图永.不同寄主来源的葡萄霜霉病菌的孢子囊大小和致病力分化的测定[J].农学学报.2017

[4].王涛,洪炀,傅志强,曹晓丹,吕超.大、小鼠来源32d日本血吸虫凋亡相关基因表达分析[J].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2016

[5].王涛.大、小鼠来源日本血吸虫凋亡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分析及Sjcaspase3/7的克隆、真核表达和生物学功能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6

[6].周刘丽.浙江天童木本植物功能性状种内变异的大小、来源和空间结构[D].华东师范大学.2016

[7].黄晓庆,孔祥久,孔繁芳,刘薇薇,王玉倩.不同寄主来源的葡萄霜霉病菌致病力测定及孢子囊大小比较[J].植物保护.2015

[8].党坦,刘志刚,蒋红梅,谭支良,汤少勋.粗饲料来源和颗粒大小及其纤维成分的表面特性研究[J].饲料广角.2013

[9].殷玉生,张帆,钱路,郑斯竹,安榆林.大小蠹来源地的COⅠ基因标记[J].生物安全学报.2012

[10].李建平.动量词“行”产生的时代及其来源——兼论“大小行”的语源[J].中国语文.2011

标签:;  ;  ;  ;  

大小来源论文-王娟,王孟卿,刘晨曦,李玉艳,毛建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