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斯特干热河谷论文-喻阳华,秦仕忆,钟欣平

喀斯特干热河谷论文-喻阳华,秦仕忆,钟欣平

导读:本文包含了喀斯特干热河谷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喀斯特干热河谷,花椒林,母岩,元素含量

喀斯特干热河谷论文文献综述

喻阳华,秦仕忆,钟欣平[1](2018)在《喀斯特干热河谷花椒林母岩化学组成与元素含量随海拔的分异》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母岩化学组成和元素含量随海拔的分异规律,能够深入挖掘养分潜力。以喀斯特干热河谷不同海拔花椒林的母岩为研究对象,采用环境矿物学的研究方法,分析不同母岩的基本化学性质、化学组成与元素含量。结果表明:1)研究区母岩全碳为9.81~12.36 g/kg,全钾为2.27~3.63 g/kg,速效钾为16.11~99.66 mg/kg,总体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全氮、有效氮、全磷、有效磷均未检出;2)SiO_2、Al2O_3、Fe_2O_3、Ca O、MgO、Na_2O的质量百分数分别为0.71%~6.26%、0.36%~2.15%、0.14%~0.90%、39.01%~53.86%、1.41%~12.01%、0.022%~0.031%,除MgO、Na_2O外,均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3)Cl含量随海拔升高而增加,Pb、Sr、As、Se、Mo含量随海拔的变异规律不明显,Mn、Cu、Zn、Cr、Cd、Ti、Ni、Co、TS、B含量总体随海拔升高而降低。该区母岩的化学成分呈现低海拔富集的特征。(本文来源于《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2期)

廖洪凯,李娟,龙健[2](2013)在《喀斯特干热河谷植被类型和小生境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和基础呼吸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贵州西南部典型喀斯特干热河谷地区荒草地(Ⅰ)、小灌丛(Ⅱ)、灌木疏林(Ⅲ)、灌木林(Ⅳ)和乔木林(Ⅴ)下一般土壤、石缝土壤和石沟土壤为研究对象,对比研究其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可溶性有机碳(DOC)、易氧化有机碳(EOC)和基础呼吸量(BR)的变化。结果表明:土壤MBC、DOC含量分别为123.2~616.8 mg kg-1和76.6~258.6 mg kg-1,EOC、BR含量分别为1.62~8.32 g kg-1和15.9~41.6 CO2μl g-1h-1。不同植被类型下,一般土壤、石缝土壤和石沟土壤MBC、DOC、EOC和BR含量均表现为:Ⅴ>Ⅳ>Ⅲ>Ⅱ>Ⅰ,差异显着,且土壤EOC与土壤总有机碳的比值总体也呈增加趋势。同一植被类型中,与一般土壤和石缝土壤相比,石沟土壤中EOC和DOC表现出了较高的含量水平。相关性分析表明,MBC、DOC和EOC可以作为喀斯特干热河谷地区土壤有机碳变化的敏感性指标。(本文来源于《土壤通报》期刊2013年03期)

廖洪凯,龙健,李娟,杨江江,冯业强[3](2012)在《西南地区喀斯特干热河谷地带不同植被类型下小生境土壤碳氮分布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西南地区典型喀斯特干热河谷地带乔木林、灌木林及草丛下所覆盖的土面、石面、石沟、石洞、石缝、石槽和石坑7类小生境土壤样品碳氮含量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内小生境表层土壤中有机碳和全氮的含量分别介于10.6~103.7 g/kg和1.16~6.39 g/kg之间,变幅较大;不同植被类型下小生境土壤碳氮的含量分布存在明显差异,乔木林下小生境土壤碳氮平均含量较草丛增加100%以上,灌木林下小生境土壤碳氮的空间变异性最小,小生境土壤碱解氮在各植被类型下服从正态分布,有机碳及全氮则服从右偏态分布;小生境相对开放的土面、石面、石坑及石沟普遍较石槽、石缝及石洞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含量高,而碱解氮的变化规律不明显。在同种植被类型下,土壤有机碳与全氮、碱解氮、速效磷和碳氮比均表现出良好的相关性。(本文来源于《土壤》期刊2012年03期)

陈永毕,兰安军[4](2009)在《喀斯特干热河谷石漠化综合治理模式与技术支撑体系——以贵州省花江示范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贵州喀斯特地域结构的基本特征是高原-峡谷结构,亦即是由两大差异显着但又密切相关的地域单元——高原区和峡谷区共同组成。通过分析花江干热河谷喀斯特生态环境表现出的缺土、缺水、植被覆盖率低、土地总体生产力水平低下等特征,笔者提出了干热河谷区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生态农业和绿色产业模式以及技术支撑体系,并针对在石漠化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行性建议。(本文来源于《现代地理科学与贵州社会经济》期刊2009-03-01)

李庆宏[5](2007)在《喀斯特干热河谷柑橘生长发育及部分生理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长期“干”与“热”是喀斯特干热河谷的主要特点。本研究以贵州省花江峡谷这一典型喀斯特干热河谷长期干旱下的实生成年红橘(C.tangerina Tanaka)为试材,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以正常供水(土壤相对含水量为60—65%)为对照,对喀斯特干热河谷柑橘的生长发育及部分生理特性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与对照相比,在喀斯特干热河谷长期干旱下,柑橘物候期延迟,一年仅抽发春梢、秋梢2次梢;春梢、秋梢抽发的质量和整齐度较差,新梢长度仅是正常供水下的1/3,新叶数量仅为正常供水下的1/2;树冠顶端新梢自然枯死率较高,春梢达63%,秋梢达51%。果实在8月中旬以前发育缓慢,9月以后果实生长发育进程加快;成熟期单果重仅是正常供水下单果重的1/2;在果实生长发育期中,果实单果重、水分含量、干物质积累、营养元素积累出现负增长现象。通过对喀斯特干热河谷长期干旱和正常供水条件下柑橘叶片组织解剖比较及柑橘树体养分测定发现,在喀斯特干热河谷长期干旱下,柑橘叶片的叶面积变小、叶片增厚、叶片的气孔收缩,密度增大、栅栏组织加厚及海绵组织变薄;柑橘叶片的Ca、Fe、Cu适量;N、K、Mg、B缺乏,Mn、Zn元素严重缺乏。研究结果表明,在喀斯特干热河谷长期干旱下,柑橘的叶片失水率、水势、相对含水量降低,临界水分饱和亏增大;脯氨酸、可溶性糖含量明显增高。与对照相比,在喀斯特干热河谷长期干旱下,柑橘叶片的Pn季节性日变化呈单峰曲线。在5月、7月和11月,于12:00时出现最高峰,6:00达到最小值;在9月、次年1月及3月,于10:00时出现最高峰,6:00达到最小值;Pn季节性变化表现为单峰曲线,9月份Pn最高,以后逐渐下降,11月份Pn值最低;次年1月Pn变化不大,维持较低水平,1月后,Pn逐渐上升。Tr季节性日变化与Pn季节性日变化相似,呈单峰曲线。在5月、7月和11月,峰值出现在12:00,在9月、次年1月及3月,峰值出现在10:00,以后显着下降,于6:00达到最小值。Tr季节性变化呈单峰曲线,9月最大,次年1月最小,3月后开始回升。(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期刊2007-06-01)

龚德勇,周明强,刘凡值,班秀文,周正邦[6](2005)在《贵州喀斯特干热河谷区银合欢丰产栽培技术规程》一文中研究指出银合欢[Leucaena glauca(L.) Bernth]为含羞草科银合欢属的直立小乔木,其根系发达,具根瘤菌,树干直立,一般树高3~10m,冠幅2~6m。贵州省亚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于2000年引入贵州栽培5年来,在贵亚热带低热地区和喀斯特干热河谷区都表现出良好的地区适应性和较高的栽培利用价值。由于银合欢适应性好、抗旱力强、生长快和嫩枝叶、嫩果荚含有丰富蛋白质,有“蛋白质仓库”之称。是贵州亚热带低热河谷区特有的高蛋白木本饲料和水土保持作物(本文来源于《耕作与栽培》期刊2005年06期)

龚德勇,周明强,班秀文,刘凡值,周正邦[7](2005)在《贵州喀斯特干热河谷区木豆丰产栽培技术规程》一文中研究指出木豆[Cajanuscajan(Linn)Millsp]为近年引入贵州并在亚热带低热河谷区大面积栽培利用的多年生常绿灌木植物,系蝶形花科木豆属中的一个栽培种。一般树高2-3m,冠幅1.5-2.5m,干径3-5an,枝叶繁茂。栽培上或以籽粒作粮食、蔬菜,或以嫩枝叶作饲草饲料,或作水土保持栽培。因其耐旱耐瘠、生长迅速、植被覆盖效果好等特点,是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和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的优势作物之一。现根据“喀斯特干热河谷区木豆、银合欢综合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的相关试验示范资料进行总结提炼形成了贵州喀斯特干热河谷区木豆丰产栽培技术规程供各地发展木豆种植参(本文来源于《耕作与栽培》期刊2005年05期)

孙建昌,韦继波,周家维[8](2004)在《顶坛喀斯特峰丛干热河谷山地林草建植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顶坛喀斯特峰丛干热河谷山地的特点 ,介绍了花椒、石榴、翅荚木等树种的造林技术 ,皇竹草、菊苣等牧草的种植技术。(本文来源于《贵州林业科技》期刊2004年04期)

喀斯特干热河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贵州西南部典型喀斯特干热河谷地区荒草地(Ⅰ)、小灌丛(Ⅱ)、灌木疏林(Ⅲ)、灌木林(Ⅳ)和乔木林(Ⅴ)下一般土壤、石缝土壤和石沟土壤为研究对象,对比研究其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可溶性有机碳(DOC)、易氧化有机碳(EOC)和基础呼吸量(BR)的变化。结果表明:土壤MBC、DOC含量分别为123.2~616.8 mg kg-1和76.6~258.6 mg kg-1,EOC、BR含量分别为1.62~8.32 g kg-1和15.9~41.6 CO2μl g-1h-1。不同植被类型下,一般土壤、石缝土壤和石沟土壤MBC、DOC、EOC和BR含量均表现为:Ⅴ>Ⅳ>Ⅲ>Ⅱ>Ⅰ,差异显着,且土壤EOC与土壤总有机碳的比值总体也呈增加趋势。同一植被类型中,与一般土壤和石缝土壤相比,石沟土壤中EOC和DOC表现出了较高的含量水平。相关性分析表明,MBC、DOC和EOC可以作为喀斯特干热河谷地区土壤有机碳变化的敏感性指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喀斯特干热河谷论文参考文献

[1].喻阳华,秦仕忆,钟欣平.喀斯特干热河谷花椒林母岩化学组成与元素含量随海拔的分异[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2].廖洪凯,李娟,龙健.喀斯特干热河谷植被类型和小生境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和基础呼吸的影响[J].土壤通报.2013

[3].廖洪凯,龙健,李娟,杨江江,冯业强.西南地区喀斯特干热河谷地带不同植被类型下小生境土壤碳氮分布特征[J].土壤.2012

[4].陈永毕,兰安军.喀斯特干热河谷石漠化综合治理模式与技术支撑体系——以贵州省花江示范区为例[C].现代地理科学与贵州社会经济.2009

[5].李庆宏.喀斯特干热河谷柑橘生长发育及部分生理特性[D].贵州大学.2007

[6].龚德勇,周明强,刘凡值,班秀文,周正邦.贵州喀斯特干热河谷区银合欢丰产栽培技术规程[J].耕作与栽培.2005

[7].龚德勇,周明强,班秀文,刘凡值,周正邦.贵州喀斯特干热河谷区木豆丰产栽培技术规程[J].耕作与栽培.2005

[8].孙建昌,韦继波,周家维.顶坛喀斯特峰丛干热河谷山地林草建植技术[J].贵州林业科技.2004

标签:;  ;  ;  ;  

喀斯特干热河谷论文-喻阳华,秦仕忆,钟欣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