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电定位数据论文-张岚晶

闪电定位数据论文-张岚晶

导读:本文包含了闪电定位数据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呼和浩特,闪电定位,雷暴日,对比

闪电定位数据论文文献综述

张岚晶[1](2019)在《呼和浩特地区闪电定位监测数据与雷暴日观测数据对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高呼和浩特地区雷暴资料和闪电定位资料在雷电活动监测预警、预报工作中的应用价值以及为了呼和浩特市防雷减灾工作的深入展开。文章利用呼和浩特市闪电定位资料和人工观测雷暴日资料,通过数理统计法对呼和浩特市各旗县两种雷电观测方法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两种雷电观测方法一致性与差异性。(本文来源于《内蒙古科技与经济》期刊2019年10期)

曾庆锋,力梅,兰红平,江崟,罗红艳[2](2018)在《闪电定位数据替代雷暴日人工观测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深圳市为例,对近10 a闪电定位、人工观测雷暴日、天气雷达及探空资料进行分析,探讨闪电定位数据替代雷暴日人工观测的合理性和可行性。结果表明:(1)闪电定位数据与雷达回波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可用于替代雷暴日的人工观测。(2)基于最小二乘法,得到闪电定位数据与人工观测雷暴日最优匹配的半径范围为9. 24 km,在该半径范围内,闪电定位得到的雷电日与人工观测雷暴日的年平均误差2. 8 d,平均误差率4. 3%。通过雷暴日和闪电定位数据之间的比例关系分析,发现两种观测数据的一致性较好。(3)雷暴日和雷电日的环流形势和天气系统基本相同,两种天气条件下温、湿廓线的相关系数均为0. 99,且具有基本一致的环境物理条件。人工观测雷暴日和基于闪电定位得到的雷电日随闪电定位取值半径的变化特征及其二者关系的分析表明,闪电定位数据替代人工观测雷暴日的方法和结果具有较好的合理性。(本文来源于《干旱气象》期刊2018年05期)

陈星宇,马端良[3](2018)在《闪电定位数据在雷电灾害调查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该利用闪电定位数据,按照《雷电灾害调查技术规范》(QX/T103-2009)要求,通过实例,从落雷点与事故点的水平距离、雷电流电磁辐射的影响距离、落雷和事故发生的时间等叁个主要方面来开展雷电灾害调查工作,分析判断灾害成因。(本文来源于《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19 雷电物理和防雷新技术——第十六届防雷减灾论坛》期刊2018-10-24)

石湘波,沈一平,丁烨毅,郑玲,王焕邦[4](2018)在《基于探测效率的闪电定位数据对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两套不同闪电定位系统的差异存在,无法准确分析目标闪电定位系统的站点数目、布置几何形状及站间距对其探测效率的影响。本文通过对浙江省气象局和宁波市气象局两套相同设备、相同参数、相同处理软件、不同测站数、不同测站间距、不同布站位置的ADTD闪电定位系统的地闪数据对比分析,用以初步研究布站数目、站间距以及布站位置对ADTD闪电定位系统的探测效率的影响。本文选取省市系统两套闪电定位数据,运用综合数理统计的方法并结合地闪密度图对两套系统的地闪数据进行分析。以宁波市陆域行政区域为参照,对两套定位数据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两套系统对雷电天气的探测效率均较高,尤其是市系统。两套数据的地闪总数的时段分布趋势基本一致,其相关系数达0.9969,但地闪次数有很大差异,市系统的各个时段地闪数据明显多于省系统。在地闪数据空间分布上,省市两套系统地闪密度高值区分布位置大致相同,但高值区面积存在较大差异。两套系统地闪数据的差异主要是地闪次数相差较大,地闪数据空间分布也有较大差异。1两套系统对不同雷电流幅值地闪的探测效率的差异分析通过上述分析发现两套系统地闪数据存在差异,由于该类系统主要的探测参数是雷电流幅值和极性,因此可通过对不同雷电流幅值的探测效率角度来分析两套系统数据存在差异的原因。通过分析发现,省系统对雷电流幅值0-30KA地闪的探测效率要低于市系统。其中在0-10kA一档,省系统所探测的地闪次数仅为市系统所探测的1%。在10-20kA一档,省系统所探测的地闪次数提高到市系统所探测的35%。而到20-30kA一档,省系统所探测的地闪次数已将近市系统所探测的90%。随着地闪雷电流幅值的增加,省系统所探测到地闪次数大幅增加,当雷电流幅值大于30kA时,省系统所探测的地闪次数已经超过市系统。从地闪次数上来看,市系统对大幅值雷电流地闪探测效率比省系统要低。分析发现两套地闪数据在定位算法上有较大差异。省系统雷电流幅值0-30kA的地闪,多站定位算法的地闪次数所占地闪总数的比例都较低。随着雷电流幅值的增加,多站定位算法的所占比例有明显上升。而市系统雷电流幅值0-30kA的地闪,多站定位算法的地闪次数所占地闪总数的比例都较低。随着雷电流幅值的增加,多站定位算法的占比有所上升,显。通过对省系统的各档雷电流幅值与该档雷电流幅值范围内的多站定位算法的地闪数所占该档地闪总数的比例进行了线性回归分析发现,当雷电流幅值0-50kA时,该比例与雷电流幅值增加而增加,两者相关系数为0.9712,有很好的相关性。而雷电流幅值大于50kA,该比例基本稳定在94%-96%,多站定位算法比例就趋于稳定,与雷电流幅值的增加无明显相关。而市系统各档雷电流幅值与该档雷电流幅值范围内的多站定位算法的地闪次数所占地闪总数的比例之间的无明显相关,在雷电流幅值大于10kA,该比例就稳定在57%-75%。2两套系统对不同区域的探测效率差异分析现从地闪数据的空间分布来分析,市系统的雷电流幅值0-30kA的两站定位算法的地闪主要分布在市系统测站周围或测站围线以外区域。省系统测站周边也有雷电流幅值0-30kA的两站定位算法的地闪分布。可见,测站对其周边的小雷电流幅值地闪探测效率较高。省系统探测到的雷电流幅值0-30KA的地闪次数要明显少于市系统。市系统在任何区域内的探测效率均高于省系统。市系统与省系统的雷电流幅值大于30kA的多站定位算法的地闪在空间分布上,在市系统四个测站的围线内,省市两套系统的地闪密度分布相似度较高,而在测站围线以外区域地闪密度差异较大,市系统的雷电流幅值大于30kA的两站定位算法的地闪在测站围线以外区域分布相对较多,而省系统两站定位算法的地闪数量较少,地闪密度较小,分布也较分散。从上述分析发现,省市两套系统在测站围线内外的地闪分布有较大差异,这些差异可能是由两套系统在测站围线内外不同的探测效率和探测精度造起的。各档雷电流幅值的地闪次数市系统均多于省系统,省系统所探测到的雷电流幅值大于30kA的地闪次数只有市系统的90%左右,而在雷电流幅值0-30kA,省系统探测到的地闪次数则更低,只有市系统46%左右。这说明在市系统测站围线内,市系统对各档雷电流幅值的地闪的探测效率均高于省系统。在测站围线外,市系统所探测到雷电流幅值大于30kA的地闪次数只有省系统的87%,市系统所探测到雷电流幅值0-30kA的地闪次数却大大超过省系统。在研究区域内,市系统的多站定位算法的地闪次数所占地闪总数的比例为75.6%高于省系统,省系统为69%。而在测站围线外区域,市系统的这个比例为46.6%,当雷电流幅值大于30kA后,这个比例才提高到70%并趋于稳定,而在测站围线内,这个比例高于80%。省系统的多站定位算法的地闪次数所占地闪总数的比例为64%。由此可见,相比省系统,市系统在测站围线内外探测效率存在较大差异,测站围线内的地闪更容易被测站探。(本文来源于《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19 雷电物理和防雷新技术——第十六届防雷减灾论坛》期刊2018-10-24)

霍沛东,马海鹏,李京校,李如箭,朴文[5](2018)在《北京市闪电定位数据与人工观测雷暴日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北京地区首次开展闪电定位系统(Lightning Location System,LLS)数据与人工观测雷暴日的关系研究,解决北京地区人工观测雷暴日停止后雷暴日数据无法获取的问题。选取北京地区2008—2011年LLS监测数据,以20个人工观测站为圆心,1 km为间距,统计各站周围半径(r)1~20 km圆形区域内LLS监测的闪电次数及雷电日数。采用直接替代法、地闪密度法和二元法计算雷电日,分别从全市年平均雷电日及各站年平均雷电日2个方面与人工观测雷暴日数进行比较,寻求最适合北京地区的LLS资料转换为雷暴日数方法,建立转换关系。结果表明:当r=13 km时,LLS监测年平均雷电日数与人工观测年平均雷暴日数最为接近。在直接替代法、地闪密度法和二元法计算所得的结果中,二元法效果最好,直接替代法次之,地闪密度法效果最差。对于单个观测站,各站周围的地闪密度与人工观测雷暴日数没有统一的函数关系,采用直接替代法得到的各站等效观测半径来确定各站的雷暴日数较为准确。该结果表明了北京地区LLS数据与人工观测雷暴日之间的关系,使雷暴日可作为基础数据继续应用于北京地区的雷电防护和研究中。(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8年20期)

范旻琪,李政[6](2018)在《基于闪电定位数据的雷击风险评估精细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雷击风险评估是灾害评估的一个分支,是防雷减灾工作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目前雷击风险评估中描述致灾环境的参数是年平均雷击大地密度,它由人工观测雷暴日数计算得到。主要介绍了用ADTD系统记录的闪电定位数据代替计算的优点和具体方法,以及用闪电定位数据归纳闪电活动规律再结合建筑物的特殊使用性质优化值的方法。(本文来源于《湖北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13期)

程萌,王秀丽[7](2017)在《基于闪电定位数据的鲁西南地区雷电灾害易损度区划》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明确不同县区雷电灾害风险的高低,防御和减轻雷电灾害,利用鲁西南地区闪电定位资料、土壤电阻率数据、经济社会数据,选取地闪密度、强雷电流分布、土壤电阻率、人口密度、单位面积GDP为影响因子,采用层次分析法和加权综合评价法,建立雷电灾害易损度区划模型,以县区为单位,将该地区雷电灾害易损度区划为5个等级,绘制区划图,并利用历史雷灾频次对区划结论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地闪密度高值区位于曹县和东明,这两个县区的雷电灾害易损度最高;郓城和牡丹区的强雷电流分布密度大,易损度次高;巨野和定陶的易损度居中;鄄城的地闪密度最小,成武的土壤电阻率和人口密度较低,两者划为易损度次低区;单县由于强雷电流分布密度最低,划为易损度低风险区。易损度和历史雷灾数据正相关,且相关性较好,密切程度较高,回归显着。(本文来源于《气象与环境科学》期刊2017年04期)

陈星宇,马端良[8](2018)在《闪电定位数据在雷电灾害调查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文利用闪电定位数据,按照《雷电灾害调查技术规范》(QX/T103-2009)要求,通过实例,从落雷点与事故点的水平距离、雷电流电磁辐射的影响距离、落雷和事故发生的时间等3个主要方面来开展雷电灾害调查工作,分析判断灾害成因。(本文来源于《中低纬山地气象》期刊2018年01期)

林伟楠[9](2017)在《数据挖掘在闪电定位资料分析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简要介绍了地闪定位系统,探讨数据挖掘技术及其功能介绍,重点列举数据挖掘在闪电定位资料分析中的应用。(本文来源于《农业与技术》期刊2017年24期)

冯真祯,张烨方,郑栋栋,张泉峰,杨超[10](2017)在《闪电定位密度数据泰森多边形优化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从识别、修订闪电定位监测数据异常值、提高闪电定位监测产品准确度的目的出发,以闪电定位栅格密度图为研究对象,结合人工观测雷电日数据及国内外对小电流幅值闪电数据剔除的研究成果,引入泰森多边形、数据分布假设检验、异常值(五数概括)处理算法等模型,建立了可用于判别和优化闪电定位监测数据栅格密度异常值的方法,以福建省为例,对该方法进行了实例应用。结果表明,在福建省西、北部区域,闪电定位监测数据存在一定探测误差或数据丢失的情况,并使用人工观测雷电日数据对这些异常值所在的区域进行了修订,该方法适用于闪电定位仪覆盖数量较少区域的闪电定位监测数据异常值识别与优化应用。(本文来源于《气象科技》期刊2017年06期)

闪电定位数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深圳市为例,对近10 a闪电定位、人工观测雷暴日、天气雷达及探空资料进行分析,探讨闪电定位数据替代雷暴日人工观测的合理性和可行性。结果表明:(1)闪电定位数据与雷达回波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可用于替代雷暴日的人工观测。(2)基于最小二乘法,得到闪电定位数据与人工观测雷暴日最优匹配的半径范围为9. 24 km,在该半径范围内,闪电定位得到的雷电日与人工观测雷暴日的年平均误差2. 8 d,平均误差率4. 3%。通过雷暴日和闪电定位数据之间的比例关系分析,发现两种观测数据的一致性较好。(3)雷暴日和雷电日的环流形势和天气系统基本相同,两种天气条件下温、湿廓线的相关系数均为0. 99,且具有基本一致的环境物理条件。人工观测雷暴日和基于闪电定位得到的雷电日随闪电定位取值半径的变化特征及其二者关系的分析表明,闪电定位数据替代人工观测雷暴日的方法和结果具有较好的合理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闪电定位数据论文参考文献

[1].张岚晶.呼和浩特地区闪电定位监测数据与雷暴日观测数据对比分析[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9

[2].曾庆锋,力梅,兰红平,江崟,罗红艳.闪电定位数据替代雷暴日人工观测初探[J].干旱气象.2018

[3].陈星宇,马端良.闪电定位数据在雷电灾害调查中的应用[C].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9雷电物理和防雷新技术——第十六届防雷减灾论坛.2018

[4].石湘波,沈一平,丁烨毅,郑玲,王焕邦.基于探测效率的闪电定位数据对比分析[C].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9雷电物理和防雷新技术——第十六届防雷减灾论坛.2018

[5].霍沛东,马海鹏,李京校,李如箭,朴文.北京市闪电定位数据与人工观测雷暴日关系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8

[6].范旻琪,李政.基于闪电定位数据的雷击风险评估精细化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8

[7].程萌,王秀丽.基于闪电定位数据的鲁西南地区雷电灾害易损度区划[J].气象与环境科学.2017

[8].陈星宇,马端良.闪电定位数据在雷电灾害调查中的应用[J].中低纬山地气象.2018

[9].林伟楠.数据挖掘在闪电定位资料分析中的应用[J].农业与技术.2017

[10].冯真祯,张烨方,郑栋栋,张泉峰,杨超.闪电定位密度数据泰森多边形优化方法[J].气象科技.2017

标签:;  ;  ;  ;  

闪电定位数据论文-张岚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