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马里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肉身,感觉,自我,自身感发
马里翁论文文献综述
陈辉[1](2019)在《肉身、感觉与自我——以马里翁为核心的现象学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肉身(身体)及其与自我的关联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现象学议题,而马里翁又是相关讨论的主要代表。通过重读笛卡尔、胡塞尔等哲学家的文本并揭示其内在张力,马里翁确立了以感觉性为本质特征的肉身的不可怀疑性及其相对于理性的优先性,进而揭示出肉身是自我最原初的形象。同时,通过严格的现象学分析,他揭示出,肉身自身感发自身,它超越任何关系和视域的限制,而显现为绝对的充溢现象,它完成了自我的实际性和彻底个体化,将自我给予为被赠予者。根据他的讨论,从知觉功能来看,肉身最终会导向彻底的唯我论,但从其爱欲功能来看,自我的肉身既能通向他者的肉身本身,又能保持自身的绝对个体性。(本文来源于《世界哲学》期刊2019年06期)
王蒙蒙[2](2019)在《物与事件——论马里翁给出概念的激进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物与事件的给出是2008年以来给出现象学的新进路。在第叁次现象学还原之后的一系列工作中,马里翁初步将给出性规定为现象性的样式。将加西亚哲学作为外部碰撞或挑战,不仅有可能突破给出现象学对物的限制,而且能够合法地扩大饱和现象的边界:多一物,即多一种饱和现象。由此,给出概念实现了自身的激进化,即一切物都拥有"它给出"的全部可能性。"它给出"现象,并且这种现象化的实现依赖于物的事件性。承认而不是构造一个绝对"平"的物的丛林,既能避免陷入相关性循环,也拒绝成为一种新的所予神话。(本文来源于《河北学刊》期刊2019年06期)
毛竹[3](2019)在《“我思”还是“我在”——马里翁对海德格尔的批评》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论文《海德格尔与笛卡尔》和《自我是否作用于自身?慷慨与现象学:评亨利对笛卡尔的"我思"的解释》中,马里翁考察了海德格尔对笛卡尔的解读。他指出,海德格尔对笛卡尔的批评,旨在针对胡塞尔现象学中的笛卡尔因素。但马里翁并未将海德格尔中后期"世界图像的时代"讲演中的笛卡尔阐释纳入考察。换言之,马里翁对此问题的整体把握是有所缺憾的。本文试图推进马里翁对"海德格尔与笛卡尔"这个主题的讨论,通过考察《世界图像的时代》中海德格尔对笛卡尔的批评,从整体上把握海德格尔对笛卡尔思想的理解与批评的旨归。(本文来源于《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朱刚[4](2019)在《作为第一哲学的被给予性现象学——马里翁对经典现象学的激进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现象学的最终抱负是重建第一哲学。胡塞尔曾试图以超越论现象学这一经典现象学的形式实现这一抱负。但马里翁认为,经典现象学的叁条原则各有其局限性,并不能保证现象学承担第一哲学的使命。他提出"有多少还原,就有多少被给予"的新原则作为最终原则。这一原则确保了"被给予性"才是第一哲学所孜孜以求的首要者或开端。因此,真正能充当第一哲学的乃是被给予性现象学。(本文来源于《哲学动态》期刊2019年06期)
钱捷[5](2019)在《超越心身对立——从马里翁对笛卡尔的一个新诠释谈起》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代哲学之父笛卡尔留给后世的哲学遗产之一,是心灵与身体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至今仍然困扰着哲学家们。当代法国现象学的重要人物马里翁从"感体"概念入手,一改人们对于笛卡尔哲学的二元论理解,提出在笛卡尔的哲学中存在着具有一元论意味的观念,即作为"第一原初概念"的心身统一的"被动思维"。但是对于笛卡尔哲学的这种新诠释不仅是过度的,而且从根本上说也无益于真正解决心身关系难题。相反,坚持笛卡尔哲学固有的构成性旨趣,我们并非不能摆脱笛卡尔哲学乃至一般意义上的哲学在心身关系问题上的困境。超绝发生学正蕴含着这样一种可能性,我们可以禀承笛卡尔的构成性方法论原则,达成对于心身对立的一种内在的超越。(本文来源于《哲学研究》期刊2019年02期)
施璇[6](2019)在《马里翁的中国行与国内笛卡尔哲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国内笛卡尔哲学研究来说,2017年可以称得上是马里翁之年。这不仅是因为他的中国之行对国内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与震动,还因为这一年出现了数篇高质量的研究马里翁对笛卡尔哲学解读的论文。可以预见,马里翁的这次中国行会在一段时间内持续激发国内学者对笛卡尔哲学的兴趣,而他对笛卡尔哲学的解读思路也将极大地影响国内笛卡尔哲学研究的方向。与此同时,2017年国内笛卡尔哲学研究仍旧延续多样化的态势。笛卡尔站在整个现代哲学的起点,在当代哲学中,笛卡尔的影响仍旧无处不在。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笛卡尔哲学进行研究、反思与批判才是研究笛卡尔哲学的常态与趋势。笔者由衷地期待马里翁的中国行能将更多目光吸引到笛卡尔哲学上。(本文来源于《外国哲学(第叁十六辑)》期刊2019-01-01)
马里翁,贾江鸿,黄作,方向红,朱刚[7](2018)在《一切真实的东西都是普遍的——马里翁(Marion)与中国学者对话录》一文中研究指出2017年11月21日,由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主办,当今欧洲大陆最着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之一、法兰西学院院士Jean-Luc Marion(1946—,中译马里翁或马礼荣)先生与六位中国学者(大部分也是其着作的中译者)进行了一场学术对话。Marion先生是巴黎索邦第四大学荣休教授、芝加哥大学教授、巴黎天主教学院教授。早年以笛卡尔研究叁部曲闻名于世,后又以现象学研究叁部曲惊艳学界,推出了自己的"给予性"现象学;同时在基督教神学和美学领域内也造诣非凡。根据Marion先生学术成就的领域,我们把本次对话的内容记录相应地分为叁部分。Marion先生的发言,现场由张逸靖博士口译,会后由黄作教授重听录音整理成文。现摘录如下,以飨读者。(本文来源于《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6期)
黄金龙[8](2018)在《超越“明见性”——论马里翁给予概念的源初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给予"作为现象学意义上的一种普遍现象,在胡塞尔那里是通过意识自身的明见过程而被描述的,胡塞尔侧重于认知层面的立场使得他将明见性作为事物显现的一个准则,相对失去了对于给予现象的客观描述。马里翁认为胡塞尔的明见性要求使得诸多应被探究的现象被排除在外,这阻碍了对事物本身的观视。我们需要将所有现象的描述都置于一个更恰当的基点之上,这就是被马里翁确立为所有现象之中心的"给予",它是人们能够面向事物本身的一个必要前提。"给予"作为一种根本现象,在现象学描述和还原过程中将自身显现出来,在现象学上具有源初性。(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家》期刊2018年11期)
杜战涛[9](2017)在《马里翁第叁个还原的提出及其简评》一文中研究指出马里翁认为,胡塞尔的还原引向了绝对的(被)给予性,但胡塞尔的还原把给予性限制在了对象性上;在胡塞尔之后,海德格尔的还原也引向了给予性,但把给予性限制在了存在上。在这两个还原之后,马里翁提出了第叁个还原,力图通过深度无聊的悬置,引回到纯粹形式的呼唤,从而使给予性摆脱外在限制,实现其真正的绝对性或无条件性。总体来看,马里翁的第叁个还原的目的在于使还原服务于给予性,其视角既非认识论的也非存在论的,而是绝对的或无条件的,其价值在于赋予那些既非对象性也非存在性的现象以现象学上的权利。(本文来源于《德国哲学》期刊2017年02期)
高吉安,张晋一[10](2018)在《马里翁的激进现象学:一个关于“既予”的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有谁能比马里翁本人更好地呈现出他的计划?在《既予》美国译本的前言中,他写道:《既予》~((2))包含在一个叁部曲中,该叁部曲始于1989年的《还原与给予:胡塞尔、海德格尔与现象学研究》~((3)),完成于2001年的《论超出:饱溢现象研究》。~((4))第一部作品[……]是对那事实上追随着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的(本文来源于《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期刊2018年01期)
马里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物与事件的给出是2008年以来给出现象学的新进路。在第叁次现象学还原之后的一系列工作中,马里翁初步将给出性规定为现象性的样式。将加西亚哲学作为外部碰撞或挑战,不仅有可能突破给出现象学对物的限制,而且能够合法地扩大饱和现象的边界:多一物,即多一种饱和现象。由此,给出概念实现了自身的激进化,即一切物都拥有"它给出"的全部可能性。"它给出"现象,并且这种现象化的实现依赖于物的事件性。承认而不是构造一个绝对"平"的物的丛林,既能避免陷入相关性循环,也拒绝成为一种新的所予神话。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马里翁论文参考文献
[1].陈辉.肉身、感觉与自我——以马里翁为核心的现象学考察[J].世界哲学.2019
[2].王蒙蒙.物与事件——论马里翁给出概念的激进化[J].河北学刊.2019
[3].毛竹.“我思”还是“我在”——马里翁对海德格尔的批评[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4].朱刚.作为第一哲学的被给予性现象学——马里翁对经典现象学的激进化[J].哲学动态.2019
[5].钱捷.超越心身对立——从马里翁对笛卡尔的一个新诠释谈起[J].哲学研究.2019
[6].施璇.马里翁的中国行与国内笛卡尔哲学研究[C].外国哲学(第叁十六辑).2019
[7].马里翁,贾江鸿,黄作,方向红,朱刚.一切真实的东西都是普遍的——马里翁(Marion)与中国学者对话录[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8].黄金龙.超越“明见性”——论马里翁给予概念的源初性[J].社会科学家.2018
[9].杜战涛.马里翁第叁个还原的提出及其简评[J].德国哲学.2017
[10].高吉安,张晋一.马里翁的激进现象学:一个关于“既予”的报告[J].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