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质发生论文-魏继环

胶质发生论文-魏继环

导读:本文包含了胶质发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不同护理模式,脑胶质瘤患者,术后护理,应用效果

胶质发生论文文献综述

魏继环[1](2019)在《不同护理模式在脑胶质瘤患者术后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不同护理模式在脑胶质瘤患者术后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方法将2016年3月至2018年2月90例脑胶质瘤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施行常规化护理干预,实验组应用系统化护理。比较两组脑胶质瘤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术后康复治疗依从性、术后住院时间;护理前后患者焦虑和抑郁自评分值;肢体功能障碍、高热等脑胶质瘤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实验组脑胶质瘤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 <0.05;实验组术后康复治疗依从性、术后住院时间优于对照组,P <0.05;护理前两组焦虑和抑郁自评分值相近,P> 0.05;护理后实验组焦虑和抑郁自评分值优于对照组,P <0.05。实验组肢体功能障碍、高热等脑胶质瘤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05。对照组肢体功能障碍、高热、癫痫各有4例、3例和2例,总发生率是20%;实验组肢体功能障碍、高热、癫痫各有1例、0例和1例,总发生率是4.44%。结论系统化护理在脑胶质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确切,可减轻患者不良情绪,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患者康复依从性和满意度,缩短住院时间,减轻焦虑抑郁心理。(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指南》期刊2019年30期)

孟庆涛,张程程,李晓波,陈瑞[2](2019)在《星形胶质细胞活化在细颗粒物加重SD雄性大鼠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空气污染是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社会问题暴露,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2.5μm的可吸入颗粒物(PM2.5)与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增加有关,但潜在的神经毒性机制仍有待确定。方法:本研究将成年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ON)、PM2.5暴露组(PM)、缺血性卒中(IS)、缺血性卒中及PM2.5暴露组(IS-PM)四组。采用脑中动脉闭塞法(MCAO)构建大鼠缺血性脑卒中模型,连续7天每日进行神经行为评估。对照组的大鼠每天鼻内滴注20μlPBS,连续滴注7天;PM2.5组大鼠每天鼻内滴注20μl PM2.5悬液(浓度为10 mg/mL),连续7天。采用开放场实验对大鼠的自主运动和探索行为进行了评价。收取大鼠海马、大脑皮层和中脑组织做病理学分析,研究测定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阳性星形胶质细胞活化和炎症反应。结果: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与对照组相比,IS组的大鼠的总移动总距离和移动速度明显降低,PM组的大鼠在第7天显示出总移动距离和移动速度的降低;与CON和PM组相比,IS-PM组的大鼠的总移动距离和速度显着的降低;与IS组相比,IS-PM组的总移动距离和速度显着降低。与CON组相比,PM组的大鼠的神经元结构无明显差异;IS和IS-PM组的大鼠的海马CA1区神经元排列紊乱,神经元细胞核萎缩,并且在大脑皮层和海马区观察到叁角形的致密核,脑皮质区细胞水肿明显。免疫组化的结果显示,与CON组(6.2±0.41)相比,PM组GFAP阳性细胞数量无明显变化(5.55±0.38),IS组大鼠的中脑GFAP阳性细胞数量显着升高(8.6±0.76),而皮质和海马区无明显升高,IS-PM组大鼠的中脑GFAP细胞数量明显增加(13.27±0.9),皮质和海马区的GFAP阳性细胞数量无明显变化。在IS和IS-PM组,星形胶质细胞在中脑表现为细胞体增大、变厚;与CON组相比,PM组的大鼠的海马内iNOS阳性细胞的数量没有明显变化,IS和IS-PM组的iNOS阳性细胞数量显着增加(6.8±1.07和7.20±0.49)。结论:星形胶质细胞的激活和炎症反应可能在缺血性脑卒中起促进作用,而PM2.5暴露可能加剧缺血性脑卒中大鼠的神经行为改变,增强缺血性脑卒中大鼠星形胶质细胞活性,减少其自发运动和探索性运。(本文来源于《2019全国呼吸毒理与卫生毒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9-10-25)

张越,张立娟,张进强,韩岳,林文娟[3](2019)在《小胶质细胞促进神经发生在增强个体应激适应性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髓系来源的小胶质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主要免疫细胞,它通过监测(sensing)、自稳(housekeeping)和防御(defensing)等措施,参与生理调节与病理变化。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小胶质细胞在应激所致的认知与行为损伤中发挥重要作用,神经发生的变化是其重要实现途径。白细胞介素10(IL-10)是一种抗炎性细胞因子,可诱导小胶质细胞呈现神经保护表型。在我们的研究中发现,应激易感小鼠神经发生缺失,并与小胶质细胞激活标志物相关;构建AAV-GFAP-IL10表达载体可在小鼠海马稳定表达,并诱导小胶质细胞从炎性激活状态向促神经发生表型转变;IL-10过表达小鼠可逆转应激所致的新生神经元减少,增强动物抗应激能力;小胶质细胞促神经发生效应与其吞噬凋亡神经前体细胞相关;清除小胶质细胞、敲低小胶质细胞IL-10受体、阻断促神经发生等措施可消除IL-10介导的抗应激作用。研究工作表明成年神经发生可能缓冲应激的病理损害,依赖于小胶质细胞促神经发生作用减缓抑郁样行为。近年来,学术界对曾经"沉寂"的小胶质细胞给予了极大的关注,探索其在健康和病理状态下的形态和功能的动态变化,丰富了"认识脑、保护脑、开发脑"的科学内涵。着眼于小胶质细胞对神经发生的调节作用,在治疗情感障碍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9-10-19)

李熹,张旭,吴曙智,吴程程,王笑[4](2019)在《从RORα调控的小胶质细胞M1/M2表型转换的角度探讨脑梗死发生的分子生物学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维甲酸相关孤核受体α(RORα)调控小胶质细胞M1/M2表型转换在脑梗死发病中的作用机制。方法①定向诱导原代小胶质细胞向M1/M2型转化,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内RORα及M1标记物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M2标记物精氨酸酶1(Arg-1)的表达。②建立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小鼠模型,Western blot检测各个时间点(6 h、24 h、3天和7天)脑组织中iNOS、Arg-1、RORα的表达。③小鼠侧脑室注射RORα-siRNA,72 h后构建MCAO模型,缺血再灌注后3天,神经行为学评分(Longa评分)对脑功能进行评估,取脑组织,Western blot检测脑组织中iNOS、Arg-1、RORα的表达。④侧脑室注射RORα过表达慢病毒,于7天后构建MCAO模型,缺血再灌注后3天,神经行为学评分(Longa评分)评估小鼠脑功能。结果脂多糖/γ干扰素(LPS/IFN-γ)可诱导小胶质细胞向M1型转化,白细胞介素4/白细胞介素13(IL-4/IL-13)可诱导小胶质细胞向M2型转化,与对照组比较,RORα在M2型小胶质细胞中表达显着升高,在M1型小胶质细胞表达显着降低(P<0.01)。脑缺血再灌注后,与假手术组比较,iNOS在6 h明显升高并达到高峰,随后表达逐渐下降,Arg-1在3天、7天逐渐升高,RORα在脑缺血再灌注后3天达到最高,7天时明显降低,说明脑缺血损伤后早期以M1型小胶质细胞为主,脑缺血损伤晚期以M2型小胶质细胞为主,RORα在脑缺血损伤中期即M1/M2型小胶质细胞共存期呈现高表达。下调RORα表达后,MCAO小鼠神经行为学评分显着升高,脑功能损伤较为严重。下调RORα后,Arg-1、RORα蛋白表达量显著下降,而iNOS蛋白表达明显增加;上调RORα表达后MCAO小鼠神经行为学评分明显下降,脑功能损伤得到改善;过表达RORα后,Arg-1的表达量显着升高,而iNOS的表达明显较少。结论 RORα可通过调控小胶质细胞由M2型向M1转化参与脑梗死后脑损伤机制。(本文来源于《中国动脉硬化杂志》期刊2019年08期)

孙志,邢效如,揣兰香[5](2019)在《脑胶质瘤患者抗血管生成治疗中缺血性卒中和颅内出血发生情况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脑胶质瘤患者抗血管生成治疗(AT)中的缺血性卒中(IS)和颅内出血(ICH)发生情况。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9年3月间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叁医院收治的237例复发性脑胶质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AT过程中IS和ICH发生率及临床特征。结果 237例患者共监测到IS患者6例,ICH患者5例,IS和ICH发生率为4. 6%,男8例,女3例。6例IS患者中,男4例,女2例;年龄39~74岁,中位年龄62岁;包括3例腔隙性卒中,1例心源性卒中,1例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1例不明原因卒中; 83. 3%(5/6)患者存在1项或多项IS风险因素; IS发病时5例患者肿瘤病情稳定,1例患者肿瘤进展。6例患者确诊后5例患者口服抗血小板治疗,1例合并房颤患者口服抗凝治疗。其中2例患者未进一步抗胶质瘤治疗,3例患者恢复贝伐单抗治疗未发生进一步中枢系统血管事件; 6例患者诊断IS后中位生存时间为8个月。5例ICH患者中,4例瘤内出血,1例硬膜下出血; 4例发病于肿瘤进展时,1例发病于肿瘤稳定期; 40%的患者存在ICH风险因素; 1例行硬膜下血肿减压术,1例行脑室-腹腔分流术; 2例未行进一步抗胶质瘤治疗,1例采用细胞毒性药物治疗,2例采用单抗治疗出现肿瘤进展,但未进一步出血。ICH诊断后中位生存期为3个月。结论复发性脑胶质瘤患者接受贝伐单抗抗血管生成治疗过程中IS和ICH发生率较高,发生IS和ICH后患者生存时间减短,IS患者生存时间高于ICH,如何安全有效应用贝伐单抗,减少IS和ICH发生率及改善其预后,尚需要进一步研究探讨。(本文来源于《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期刊2019年08期)

曹飞,王琴琴[6](2019)在《小胶质细胞介导的神经炎症在帕金森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与年龄相关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主要病理特征是中脑黑质多巴胺神经元的特异性减少及包含α突触核蛋白聚集体在内的路易小体的形成,然而目前黑质多巴胺神经元退行性病变的具体分子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神经炎症参与PD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而小胶质细胞介导的神经炎症在多巴胺神经元退行性病变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将综述小胶质细胞介导的神经炎症在PD病理过程中的作用机制,为PD的分子机制及治疗提供新的理论基础和药物靶点。(本文来源于《济宁医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卜慧莲,郭海明,焦鹏飞,徐富兴,樊肖冲[7](2019)在《趋化因子CXCL13通过诱导星形胶质细胞活化参与骨癌痛的发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趋化因子C-X-C配体13(CXCL13)及其受体趋化因子C-X-C受体5(CXCR5)对星形胶质细胞活化的影响,从而探讨CXCL13参与骨癌痛的内在机制。方法建立大鼠骨癌痛模型,鞘内注射星形胶质细胞抑制剂-氟代柠檬酸和鼠来源CXCL13重组蛋白,观察对大鼠痛阈的变化,给骨癌痛大鼠鞘内注射CXCR5小干扰核糖核酸(siRNA),采用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其脊髓内星形胶质细胞活化状态;培养原代星形胶质细胞,采用Transwell和EdU方法观察CXCL13重组蛋白对星形胶质细胞迁移和增殖功能的影响。结果 CXCL13重组蛋白可促使骨癌痛的形成,与生理盐水组比较,氟代柠檬酸预防骨癌痛模型大鼠的痛阈下降(P<0.05),并对抗CXCL13重组蛋白诱导的痛阈下降(P<0.05,与CXCL13重组蛋白组比较),CXCR5 siRNA可减少骨癌痛大鼠脊髓内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变化。CXCL13重组蛋白孵育可增加原代星形胶质细胞的迁移和增殖(P<0.05,与生理盐水组比较)。结论在骨癌痛大鼠体内,CXCL13通过结合星形胶质细胞表面的CXCR5,诱导星形胶质细胞活化,进而促使骨癌痛的形成。(本文来源于《肿瘤基础与临床》期刊2019年03期)

王亚南[8](2019)在《LncRNA HDAR结合hnRNPQ-DHX9复合体调控胶质瘤发生发展的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脑胶质瘤(Gliomas)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具侵袭性的恶性肿瘤之一。对于大多数高级别脑胶质瘤患者而言,其肿瘤细胞增殖更为旺盛,迁移扩散和侵入邻近脑组织的能力更强、速度更快,使得患者的中位存活时间仅有15个月。但是目前的治疗手段,无论是手术还是术后同步放化疗对脑胶质瘤的治疗效果均不理想,对于术后复发等问题也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迄今为止世界上对于脑胶质瘤的研究虽然很多,但是其发病机制仍不明了。最新的研究表明,脑胶质瘤细胞的增殖,侵袭,迁移和凋亡等生物性状均与肿瘤细胞的表面受体、转录因子调控等的调节机制有关。因此,利用分子靶向治疗手段来特异性的阻断或者激活肿瘤细胞的某些信号通路,从而将肿瘤细胞特异性清除,可以为胶质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预后提供帮助。LncRNA(Long Noncoding RNA)是一类长度大于200nt的非编码RNA,过去科学家们一直认为它是基因组转录的“噪音”。但是随着对lncRNA相关研究的增多,其越来越多的功能被发现。人们证实lncRNA可以通过DNA层面、转录和转录后调控等多个机制水平发挥作用,密切参与了染色质修饰、基因组印记、转录激活/干扰、发育和肿瘤等多种重要的调控过程。大量研究表明,lncRNA在脑胶质瘤发生和发展的生物过程中亦具有关键的调节作用。最新的数据表明lncRNA和短链非编码RNA之间的交叉调节会增加胶质母细胞瘤亚类的表型多样性。HnRNPQ(Heterogeneous Nuclear Ribonucleoprotein Q),由SYNCRIP 基因编码,是一种高度保守的RNA结合蛋白,其在果蝇和哺乳动物的神经和肌肉的发育过程具有重要的作用。HnRNPQ的失调或功能障碍会导致严重的心肌病和神经变性类疾病。在哺乳动物中,hnRNPQ可以调控小鼠胚胎皮质神经元神经突触的长度和数量以及新生轴突的生长。在果蝇胚胎中,hnRNPQ可以调节基于细胞质囊泡的信使RNA(mRNA)转运。在分子水平上,hnRNPQ能够调节mRNA的编辑,转运,翻译和降解。虽然对于hnRNPQ在其他疾病中的的研究已经很丰富,但是目前还没有关于其在脑胶质细胞瘤中的相关研究报道。DHX9(DExH-box helicase 9)也称作RHA(RNA Helicase A),是一种ATP依赖的RNA解螺旋酶,是解旋酶DEAH蛋白家族中的一员。DHX9包含2个拷贝的双链RNA结合结构域、DEXH核心结构域和RGG盒。DHX9的RNA结合域和RGG盒能影响和调节RNA解旋酶活性。RNA解旋酶DHX9在细胞的增殖分裂中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它的正确表达不仅可以使DNA在复制过程中保持保真性,还可以修复损伤的碱基序列,从而确保基因组的稳定性。同时DHX9在转录组水平和翻译水平上也发挥着修复作用,所以DHX9的正常表达对细胞的正常分裂增殖不可或缺。在肿瘤细胞中,DHX9会根据细胞胞内环境的不同以及和哪个分子伴侣相互作用,从而在不同的肿瘤中发挥不同的作用。VGF(Nerve Growth Factor Inducible)是 1985年由Levi等用神经生长因子(NGF)处理嗜铬细胞瘤细胞(PC12)后,被迅速诱导并大量复制的一段cDNA序列,由这段序列编码产生的的具有67KD的蛋白质也被称作VGF。先前的研究表明这种分泌的神经肽可以参与能量稳态,神经发生,突触发生和精神疾病的发生发展。近年来部分研究也提示VGF在肿瘤的发生机制中也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此项研究中,我们利用lncRNA芯片对脑胶质瘤肿瘤组织和对应的肿瘤周围以及正常脑组织进行了lncRNA表达谱检测,通过对芯片结果进行差异分析,我们筛选并确定了在脑胶质瘤中显着上调的一条lncRNA NONHSAT069243,并根据后续的机制研究结果将其命名为lncRNA HDAR(hnRNPQ-DHX9 Associated RNA)。我们进一步通过体内和体外实验证实降低lncRNA HDAR的表达确实可以抑制脑胶质瘤的增殖、侵袭和转移等生物学性状。在机制层面,我们的研究表明lncRNA HDAR可直接与异质核核糖核蛋白Q(hnRNPQ),RNA解螺旋A(DHX9)结合,并进一步通过促进VGF mRNA的降解,进而在脑胶质瘤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作用。我们通过体外培养胶质瘤细胞系U87和U251,利用cck8、EDU、FISH、Transwell迁移侵袭实验、Q-PCR实验、Western Blot实验、免疫荧光染色、细胞转染和RNA干扰等实验方法,在体外检测了lncRNA HDAR对脑胶质瘤细胞系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进一步利用RNA pull down实验结合蛋白质质谱分析探索了 lncRNA HDAR和hnRNPQ-DHX9蛋白复合体的结合作用,并通过RNA-Seq分析确定了lncRNA HDAR与hnRNPQ-DHX9的下游靶基因VGF。此外,我们也利用裸鼠颅脑原位肿瘤种植的方法对lncRNA HDAR在促进脑胶质瘤发生的过程进行了体内验证。本次研究可以为脑胶质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寻找新的靶点。研究方法1.明确lncRNA HDAR在胶质瘤中的表达以及细胞定位收集不同级别胶质瘤肿瘤组织,利用Q-PCR的方法检测lncRNA HDAR的表达量。利用荧光原位免疫杂交技术(FISH)检测lncRNA HDAR在脑胶质瘤细胞U87、U251中的表达位置。2.研究lncRNA HDAR对胶质瘤细胞一般生物学功能的影响构建lncRNA HDAR真核表达载体和shRNA,用慢病毒包装后,感染U87、U251细胞系,建立lncRNA HDAR过表达及敲除稳定单克隆细胞模型。(1)检测lncRNA HDAR对于胶质瘤增殖能力的影响利用之前构建的稳转细胞株分别使用CCK8比色法、EDU掺入的实验方法检测细胞的增殖能力。(2)检测lncRNA HDAR对胶质瘤侵袭和迁移能力的影响利用之前建立的lncRNA HDAR敲除稳转细胞株,使用Transwell迁移实验和Matrigel侵袭实验的方法检测lncRNA HDAR敲除对于胶质瘤细胞的侵袭和迁移能力有怎样的影响。3.动物实验将20只裸鼠随机分成两组,分别收集U87NC细胞和U87siHDAR细胞,裸鼠颅内注射进行原位成瘤实验,并对他们的生存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分别收集U87NC细胞和U87siHDAR细胞,进行裸鼠颅内注射进行原位成瘤实验。每组10只,观察裸鼠生存情况,之后处死小鼠取脑组织标本,脱水固定后进行HE染色。4.探究lncRNA HDAR调控胶质瘤发生发展的机制(1)利用RNA pull down实验方法,通过质谱分析鉴定捕获的蛋白。(2)分别使用蛋白相应抗体对RNA pull down结果进行Western Blot检测。(3)通过RNA pull down实验和RIP实验验证上述实验结果。(4)构建lncRNA HDAR分段序列,重复RNA pull down实验确定lncRNA HDAR与下游蛋白的结合位点。(5)探究lncRNA HDAR,hnRNPQ,DHX9蛋白复合体调控的下游靶点。(6)利用Q-PCR等方法对下游靶点进行验证。研究结果1.Q-PCR显示lncRNA HDAR在恶性胶质瘤肿瘤组织中表达量明显增加,FISH实验显示lncRNA HDAR在胶质瘤细胞的细胞核细胞质均有表达。2.(1)与对照组相比较,lncRNA HDAR敲除组细胞的cck8数值在24h,48h,72h明显减少,表明敲除lncRNA HDAR后可以抑制胶质瘤细胞的活性。EDU实验结果同样表明lncRNA HDAR敲除组的阳性细胞数量比例减少。(2)Transwell迁移实验和Matrigel侵袭实验结果显示lncRNA HDAR敲除组穿过小室的细胞数明显减少,表明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降低。3.在体实验同样证明敲除lncRNA HDAR能够抑制胶质瘤的增殖,增加裸鼠的生存率。4.RNA pull down实验证明hnRNPQ和DHX9与lncRNA HDAR链的结合位置不同。5.1ncRNA HDAR与hnRNPQ-DHX9复合体结合协同调控VGF mRNA的稳定性。结论1.lncRNA HDAR在脑胶质瘤中表达量明显上调。2.LncRNA HDAR促进胶质瘤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迁移能力。3.LncRNA HDAR与hnRNPQ-DHX9的物理性结合。4.敲除lncRNA HDAR可以提高VGF mRNA的稳定性,降低VGF的降解。(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9-05-24)

蒋庆玲[9](2019)在《β-Arrestins对小胶质细胞极化的调节在帕金森病发生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作为全球第二大神经退行性疾病,影响着无数患者的身心健康。PD包含叁大主要病理特征:中脑黑质致密部(Substantia nigra pars compacta,SNc)多巴胺能神经元进行性丢失、路易小体(Lewy body,LB)沉积以及慢性神经炎症。相应的,患者主要出现以下临床症状:运动障碍、肌肉强直、静止性震颤等运动症状,并伴有嗅觉减退、睡眠障碍、精神症状、认知障碍等非运动症状。大量研究表明PD是由多种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引起的,其确切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因此PD仍然是一种不能治愈的疾病。临床治疗上主要用左旋多巴(Levodopa,L-Dopa)弥补缺失的多巴胺(Dopamine,DA),从而缓解PD的运动症状,但这种疗法治标不治本,无法治愈PD或延缓疾病的进一步发展,且长期服用还会引发一系列的并发症,如运动障碍(L-Dopa-induced dyskinesias,LIDs)、症状波动等。因此,亟需深入探究PD的致病机制,为开发治疗PD的新型疗法提供方向。慢性神经炎症是PD的病理特征之一,在PD的发生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神经炎症与多巴胺能神经元退变密切关联,在炎症条件下,活化的胶质细胞释放促炎因子和神经毒性因子,如细胞因子、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和补体蛋白等,这会导致神经元损伤和变性。随着疾病进展,退变的神经元会释放腺苷叁磷酸(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α-突触核蛋白(α-Synuclein,α-Syn)进一步激活胶质细胞,形成恶性的慢性炎症状态。并且多巴胺能神经元对胶质细胞引发的神经毒性更为敏感,导致SNc区胶质细胞活化增殖。小胶质细胞作为脑内固有免疫细胞,在神经炎症中扮演重要角色。活化的小胶质细胞主要表现为两种表型:M1型促炎表型和M2型抗炎表型。M1型小胶质细胞产生促炎因子、趋化因子、ROS和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对神经元产生毒性损伤作用。M2型小胶质细胞会产生抗炎因子、神经营养因子,促进神经元存活和组织修复。研究发现PD进程中存在M1/M2型小胶质细胞表型转化,表现为M2型小胶质细胞减少,而M1型小胶质细胞增多。因此深入研究M1/M2型小胶质细胞表型转化机制,促进小胶质细胞由M1型向M2型转化,是阻止PD发展的新策略。β-抑制性蛋白(β-Arrestins,ARRBs)最初因能够介导G蛋白偶联受体(G-protein-coupled receptors,GPCRs)脱敏而被发现并命名,随后人们发现ARRBs还介导了受体的内化、泛素化和降解,并且可以作为支架蛋白与胞内多个分子发生结合,触发ARRB依赖性的信号通路,在炎症反应和炎性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本实验前期发现ARRB2能够与NOD样受体蛋白3(NOD-like receptor protein-3,NLRP3)结合并抑制NLRP3小体组装、活化,这是多巴胺D2受体(Dopamine D2 receptor,DRD2)和β2肾上腺素受体(β2-Adrenoreceptor,β2AR)发挥抗炎作用的关键机制。同时文献报道ARRB2参与LIDs的发生,敲除ARRB2加重LIDs,过表达ARRB2减轻LIDs。这些结果提示研究ARRBs可能参与PD的病理机制,然而ARRBs与PD发生的相关性尚未报道。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本文第一部分运用Arrb1~(-/-)和Arrb2~(-/-)小鼠制备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1-Methyl-4-phenyl-1,2,3,6-tetrahydropyridine,MPTP)PD模型,在整体水平探究ARRBs与PD的相关性。结果显示,ARRB1敲除减轻PD小鼠中脑SNc区多巴胺能神经元丢失和胶质细胞增殖活化,同时抑制PD小鼠中脑组织中M1型标志物的表达,并促进M2型标志物的表达;而ARRB2敲除加重PD小鼠中脑SNc区多巴胺能神经元丢失和胶质细胞增殖活化,同时升高PD小鼠中脑组织中M1型标志物的表达,而降低M2型标志物的表达。在此基础上,本文第二部分工作进一步在离体水平上研究ARRBs对小胶质细胞极化的调节作用以及对中脑神经元存活的影响。结果显示,ARRB1促进M1型并抑制M2型小胶质细胞极化,干扰ARRB1减轻M1型小胶质细胞条件培养基(Conditioned medium,CM)引起的多巴胺能神经元损伤;ARRB2抑制M1型并促进M2型小胶质细胞极化,敲除ARRB2加重M1型小胶质细胞CM引起的多巴胺能神经元损伤。基于此,本文第叁部分阐明ARRBs调节小胶质细胞表型转化的分子机制。结果显示,干扰ARRB1抑制NF-κB、STAT1信号通路并促进STAT6通路的活化,干扰ARRB2促进NF-κB、STAT1信号通路并抑制STAT6通路的活化。继而我们运用转录组学测序试图寻找ARRB1和ARRB2在调节小胶质细胞极化中发挥相反作用的关键节点分子,结果显示,Nprl3是ARRB1和ARRB2在M1型小胶质细胞表型转化中发挥相反作用的关键分子,Samd4是ARRB1和ARRB2在M2型小胶质细胞表型转化中发挥相反作用的关键分子。综上所述ARRB1和ARRB2在PD的病理过程中起着重要但相反的作用,ARRBs通过Nprl3和Samd4调节小胶质细胞M1/M2表型的转化,从而影响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存活,进而参与PD的病理过程。第一部分β-Arrestin1/2与帕金森病发生的相关性研究目的:研究ARRBs在PD发生中的作用。方法:采用WT小鼠制备MPTP急性模型,运用Western Blot检测小鼠中脑组织中ARRB1和ARRB2蛋白表达水平,运用免疫荧光检测SNc区ARRB1和ARRB2表达及与离子钙接头蛋白-1(Ionized calcium binding adaptor molecule-1,Iba-1)阳性小胶质细胞共定位情况。采用WT、Arrb1~(-/-)和Arrb2~(-/-)小鼠制备MPTP急性模型,运用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e,TH)、胶质源性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 protein,GFAP)和Iba-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中脑脑片多巴胺能神经元丢失、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活化情况;提取中脑组织RNA,运用RT-PCR检测M1/M2型小胶质细胞表型标志物的mRNA水平;提取中脑组织蛋白,运用Western Blot检测M1/M2型小胶质细胞表型标志物的蛋白水平。结果:1)MPTP急性模型小鼠中脑组织中ARRB1表达上调,ARRB2表达下调,且在Iba-1~+小胶质细胞上表现出相同的趋势;2)敲除ARRB1减轻MPTP急性模型小鼠中脑SNc区多巴胺能神经元丢失和胶质细胞活化,同时减少中脑组织中M1型标志物的表达,并促进M2型标志物的表达;3)敲除ARRB2加重MPTP急性模型小鼠中脑SNc区多巴胺能神经元丢失和胶质细胞活化,同时增加中脑组织中M1型标志物而减少M2型标志物的表达。结论:ARRBs可能通过调节小胶质细胞极化参与PD的病理过程,并且ARRB1和ARRB2的作用相反。第二部分β-Arrestin1/2对小胶质细胞极化的调节及其对神经元的影响目的:研究ARRBs对小胶质细胞M1/M2表型的调节作用及对神经元存活的影响。方法:培养WT新生小鼠原代小胶质细胞,给予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100 ng/ml)和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20 ng/ml)或白介素-4(Interleukin-4,IL-4,20 ng/ml)刺激,24 h后应用Western Blot检测ARRBs表达水平。转染siRNA干扰原代小胶质细胞中ARRB1的表达,48 h后运用Western Blot检测干扰效率。转染ARRB1 siRNA的小胶质细胞给予LPS+IFN-γ或IL-4刺激,6 h后应用RT-PCR检测M1型标志物(IL-6、IL-1β、TNF-α、iNOS)或M2型标志物(Arg1、Ym1、CD206)mRNA水平,观察干扰ARRB1对小胶质细胞表型转化的影响。培养WT和Arrb2~(-/-)新生小鼠原代小胶质细胞,给予LPS+IFN-γ或IL-4刺激,6 h后应用RT-PCR检测M1型标志物或M2型标志物mRNA水平,观察敲除ARRB2对小胶质细胞表型转化的影响。培养WT小鼠骨髓源性巨噬细胞(Bone marrow derived macrophage,BMDM),转染ARRB1 siRNA 48 h后给予LPS+IFN-γ或IL-4刺激,6 h后应用RT-PCR方法检测M1型标志物或M2型标志物mRNA水平;24 h后收集细胞上清,ELISA检测促炎细胞因子(IL-6、IL-1β、TNF-α)或抗炎因子(TGF-β、IL-10)蛋白水平;或提取细胞总蛋白,Western Blot检测iNOS或CD206蛋白表达水平;或运用细胞免疫荧光检测CD16或CD206表达水平,观察干扰ARRB1对巨噬细胞表型转化的影响。培养WT和Arrb2~(-/-)小鼠BMDM,给予同样的刺激,运用同样的检测方法观察敲除ARRB2对巨噬细胞表型转化的影响。培养WT小鼠BMDM,转染pcDNA-Arrb1或者pcDNA-Arrb2质粒,24 h后运用Western Blot检测过表达效率。转染相应质粒的BMDM给予LPS+IFN-γ或IL-4刺激,6 h后应用RT-PCR方法检测M1型标志物或M2型标志物mRNA水平,观察过表达ARRB1或ARRB2对巨噬细胞表型转化的影响。干扰ARRB1或敲除ARRB2的小胶质细胞给予LPS+IFN-γ刺激,24 h后收集小胶质细胞CM刺激中脑原代神经元,24 h后运用CCK8、Hoechst33342染色、Western Blot、TH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方法观察神经元损伤情况。结果:1)LPS+IFN-γ刺激升高ARRB1表达而降低ARRB2表达,与之相反,IL-4刺激降低ARRB1表达而升高ARRB2表达;2)干扰ARRB1表达抑制LPS+IFN-γ刺激引起的M1型小胶质细胞标志物的mRNA水平(Il-6、Il-1b、Tnf、Nos2)升高,并促进IL-4引起的M2型小胶质细胞标志物的mRNA水平(Arg1、Ym1、Mrc1)升高;3)敲除ARRB2增加LPS+IFN-γ刺激引起的M1型小胶质细胞标志物的mRNA水平升高,并降低IL-4引起的M2型小胶质细胞标志物的mRNA水平升高;4)下调ARRB1抑制LPS+IFN-γ刺激引起的M1型巨噬细胞标志物的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IL-6、IL-1β、TNF-α、iNOS、CD16)升高,并促进IL-4引起的M2型巨噬细胞标志物的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CD206、TGF-β、IL-10)升高;5)过表达ARRB1促进LPS+IFN-γ刺激引起的M1型巨噬细胞标志物的mRNA水平升高,并抑制IL-4引起的M2型巨噬细胞标志物的mRNA水平升高;6)ARRB2敲除增加LPS+IFN-γ刺激引起的M1型巨噬细胞标志物的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升高,并降低IL-4引起的M2型巨噬细胞标志物的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升高;7)过表达ARRB2抑制LPS+IFN-γ刺激引起的M1型巨噬细胞标志物的mRNA水平升高,并促进IL-4引起的M2型巨噬细胞标志物的mRNA水平升高;8)下调小胶质细胞ARRB1减轻M1型小胶质细胞CM引起的中脑神经元损伤;9)敲除小胶质细胞ARRB2加剧M1型小胶质细胞CM引起的中脑神经元损伤。结论:ARRB1和ARRB2在调节小胶质细胞/巨噬细胞极化中起着重要但相反的作用,该作用可以影响多巴胺能神经元存活。第叁部分β-Arrestin1/2调节小胶质细胞/巨噬细胞极化的机制和相互关系的研究目的:研究ARRBs调节小胶质细胞/巨噬细胞极化及发挥相反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培养WT小鼠BMDM,转染ARRB1 siRNA或者ARRB2 siRNA 48 h后给予LPS(100 ng/ml)+IFN-γ(20 ng/ml)或IL-4(20 ng/ml)刺激,2 h后应用Western Blot检测IKKβ、p65、STAT1或者STAT6的磷酸化和总蛋白表达水平,观察干扰ARRB1或ARRB2对NF-κB、STAT1、STAT6通路的影响。培养WT小鼠BMDM,给予LPS+IFN-γ或IL-4刺激,1 h后提取细胞总蛋白,运用免疫共沉淀(Co-Immunoprecipitation,Co-IP)检测ARRB1或ARRB2与IKKβ、p65、STAT1或者STAT6结合情况。培养WT小鼠BMDM,转染ARRB1 siRNA或者ARRB2 siRNA,48 h后给予LPS+IFN-γ刺激,1 h后提取细胞总蛋白,运用Co-IP检测ARRB2或ARRB1与p65结合情况。培养WT和Arrb2~(-/-)新生小鼠原代小胶质细胞,给予LPS+IFN-γ或IL-4刺激,6 h后提取细胞总RNA进行转录组学测序,经筛选分析、RT-PCR验证、干扰蛋白表达,找到ARRB1和ARRB2发挥相反调节作用的关键分子。结果:1)干扰ARRB1抑制LPS+IFN-γ刺激引起的IKKβ、p65和STAT1蛋白的磷酸化水平升高,促进IL-4刺激引起的STAT6蛋白的磷酸化水平升高;2)干扰ARRB2促进LPS+IFN-γ刺激引起的IKKβ、p65、STAT1蛋白的磷酸化水平升高,抑制IL-4刺激引起的STAT6蛋白的磷酸化水平升高;3)ARRB1和ARRB2在LPS+IFN-γ刺激下均与p65发生结合,ARRB1和ARRB2均不与IKKβ、STAT1、STAT6结合;4)干扰ARRB1增强LPS+IFN-γ刺激下ARRB2与p65的结合,反之,干扰ARRB2增强LPS+IFN-γ刺激下ARRB1与p65的结合;5)干扰ARRB1和敲除ARRB2的M1型小胶质细胞中Il12rb1、Lpar1、Nprl3变化趋势相反,干扰ARRB1下调这叁种基因表达,敲除ARRB2上调这叁种基因表达;6)干扰ARRB1和敲除ARRB2的M2型小胶质细胞中Samd4变化趋势相反,干扰ARRB1上调Samd4基因表达,敲除ARRB2下调Samd4基因表达;7)干扰Nprl3进一步增强ARRB1敲除对M1型小胶质细胞极化的抑制作用而部分取消ARRB2敲除对M1型小胶质细胞极化的促进作用;8)干扰Samd4部分取消ARRB1敲除对M2型小胶质细胞极化的促进作用而进一步增强ARRB2敲除对M2型小胶质细胞极化的抑制作用。结论:ARRB1和ARRB2通过差异调节Nprl3和Samd4的表达以及NF-κB、STAT1和STAT6通路的活化从而在小胶质细胞/巨噬细胞表型转化中发挥相反的作用。综上所述,本文工作的主要创新之处在于:1.发现ARRB1和ARRB2在PD发生中具有至关重要且相反的作用本研究发现,ARRB1敲除减轻PD小鼠中脑SNc区多巴胺能神经元丢失、胶质细胞增殖活化,而ARRB2敲除加重PD小鼠中脑SNc区多巴胺能神经元丢失、胶质细胞增殖活化。提示ARRB1与ARRB2都参与PD发生,且作用相反,为靶向GPCRs或者ARRBs的PD药物研发提供理论依据。2.阐明ARRBs通过调节小胶质细胞表型转化影响多巴胺能神经元存活本研究表明,干扰ARRB1抑制M1型并促进M2型小胶质细胞极化,从而减轻M1型小胶质细胞CM引起的多巴胺能神经元损伤;敲除ARRB2促进M1型并抑制M2型小胶质细胞极化,从而加重M1型小胶质细胞CM引起的多巴胺能神经元损伤。这些结果表明ARRBs通过调节小胶质细胞表型转化影响多巴胺能神经元存活从而参与PD的病理过程,为研发靶向于小胶质细胞表型调节的神经保护剂提供了实验依据。3.阐明ARRBs调节小胶质细胞表型转化的分子机制本研究揭示,Nprl3是ARRB1和ARRB2在M1型小胶质细胞表型转化中发挥相反作用的关键分子,Samd4是ARRB1和ARRB2在M2型小胶质细胞表型转化中发挥相反作用的关键分子,为靶向小胶质细胞表型调节的药物研发提供重要靶点。(本文来源于《南京医科大学》期刊2019-05-01)

郑文霞[10](2019)在《Sortilin激活小胶质细胞炎症反应参与自闭症发生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闭症(autism)又称自闭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是一种严重的中枢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语言交流困难,社会交往障碍,重复刻板行为是其叁大核心临床症状。在美国ASD发病率约为1/68个新生儿,我国的发病率约在1%左右,占儿童神经精神疾病首位。目前认为自闭症的发生是遗传、环境和生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现在已明确与自闭症发生相关的致病基因有600多种,如:FMR1、MECP2、NLGN3/4、NRXN1、SHANK3、TSC1/2、PTEN等。杨锋教授所带领团队,在对人染色体1q13.2联动区域基因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中发现SORT1基因是自闭症易感基因。Trampush等研究发现SORT1基因是认知相关功能基因,其突变将导致认知功能的改变,并与神经系统疾病、退行性变、自闭症的发生密切相关。Arti等证实,自闭症患者SORT1基因编码蛋白sortilin高表达,能够通过活化m TOR通路,参与小胶质细胞病理过程,抑制sortilin蛋白的表达,将有助于自闭症的治疗。小胶质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中休眠的巨噬细胞,也是固有免疫细胞,在中枢神经系统的炎症和免疫应答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研究认为,小胶质细胞的慢性长期激活对神经元有害。大量临床资料显示,自闭症患儿血清中IFN-γ、IL-1β、IL-6和TNF-α含量显著增加,脑脊液中MCP-1、IL-6、IFN-γ、IL-8、MIP-1β和其它促炎因子及调节性细胞因子显著增多。NF-κB是重要的核转录因子,NF-κB信号通路参与机体的炎症反应、固有免疫反应、以及适应性免疫等生理、病理过程的调节,NF-κB信号通路的病理性激活会导致慢性炎症、免疫缺陷、脑退行性变等多种疾病的发生。最新研究发现,sortilin可以通过与P75NTR结合从而激活NF-κB通路,结合课题组前期的工作,自闭症患者外周血中的sortilin和炎症因子显着高于正常人群,但是sortilin是否经NF-κB通路激活小胶质细胞参与自闭症发生发展过程,未见报道,为此,本研究在建立VPA自闭症大鼠模型基础上,观察在脑发育中sortilin的表达,确定sortilin是否参与自闭症发生过程,然后从小胶质细胞炎症反应角度,探讨了sortilin参与自闭症发生调控的可能机制。第一部分Sortilin在自闭症患者和VPA模型大鼠中的表达目的:研究sortilin在自闭症患者和VPA模型大鼠中的表达情况方法:1.用ELISA方法检测3-12岁11名自闭症患儿和13名正常儿童血清中sortilin含量。2.通过给孕12.5d大鼠600 mg.kg-1腹腔注射VPA,对其子代进行行为学检测,经叁箱实验、社交实验和旷场实验,检测模型大鼠的社会交往能力,捋毛实验检测其刻板重复行为,以建立VPA自闭症大鼠模型。3.Western blot方法检测sortilin在VPA自闭症大鼠海马发育不同时间的表达。结果:1.ELISA结果:自闭症患儿血清sortilin是明显高于正常儿童的。2.Western blot结果:VPA自闭症模型鼠在海马整个早期发育(P7D、P14D、P35D)过程中,sortilin均是高于CON组的。结论:自闭症患儿血清和VPA自闭症大鼠脑组织中sortilin都明显增高,结合对人染色体1q13.2联动区域基因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结果,我们认为SORT1基因是自闭症易感基因,SORT1基因编码的蛋白sortilin参与自闭症发生过程的调节。第二部分sortilin激活炎症反应参与自闭症发生的机制目的:探讨sortilin是否参与了自闭症炎症反应及发生机制方法:1.Western blot检测VPA自闭症模型大鼠海马中IL-1β、IL-18的表达,免疫荧光染色观察VPA模型大鼠海马小胶质细胞的数量和形态。2.为了进一步验证sortilin与炎症反应间的关系,我们采用si RNA技术,特异性的敲减VPA自闭症大鼠海马组织中SORT1基因,然后再次用免疫荧光方法检测小胶细胞的数量与形态的变化,Western blot检测IL-1β和IL-18的表达。3.为了探讨炎症反应是否通过NF-κB信号通路诱发炎症因子的产生,我们采用了免疫荧光检测海马脑组织中p65的动态表达。核转录因子NF-κB通常以p50-p65异二聚体的形式与其抑制性蛋白IκB结合呈非活化状态。NF-κB通路的激活表现为NF-κB的解离,异二聚体p65-p50进入细胞核,与DNA上的κB位点结合,启动DNA转录等过程。故特别观察了p65的在胞浆和胞核的动态变化过程。结果:1.Western blot结果:VPA大鼠海马中IL-1β、IL-18表达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免疫荧光结果:小胶质细胞的数量、突起均明显高于对照组。2.当特异性的敲减VPA自闭症大鼠海马组织中SORT1基因后,IBA-1免疫荧光发现:与未敲减组相比,海马小胶质细胞的数量与活性均明显降调;Western blot结果:与未敲减组相比,IL-1β和IL-18均降低。3.免疫荧光观察到:VPA自闭症大鼠海马组织中,p65在胞核的表达增多,p65入核现象明显。当特异性的敲减VPA自闭症大鼠海马组织中SORT1基因后,可以明显抑制p65的解离和入核。结论:1.自闭症疾病的核心症状可能与小胶质细胞炎症反应相关。2.自闭症中sortilin高表达,可以引发海马组织中小胶质细胞的炎症反应。3.sortilin是通过NF-κB通路促进海马组织的炎症反应。第叁部分敲减SORT1基因后,VPA自闭症模型大鼠的自闭症样行为得到改善目的:敲减SORT1基因后,VPA自闭症模型大鼠的自闭症样行为是否得到改善方法:我们对敲减SORT1基因的VPA大鼠进行了自闭症相关的神经行为学检测,包括叁箱实验、社交实验、旷场实验和捋毛实验。结果:与未敲减组相比,特异性的敲减VPA自闭症大鼠在叁箱实验、社交实验中与陌生大鼠的接触时间显着增多,捋毛实验中捋毛次数明显减少。结论:敲减SORT1基因,可以改善VPA自闭症大鼠的社会交往能力。(本文来源于《重庆医科大学》期刊2019-05-01)

胶质发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空气污染是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社会问题暴露,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2.5μm的可吸入颗粒物(PM2.5)与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增加有关,但潜在的神经毒性机制仍有待确定。方法:本研究将成年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ON)、PM2.5暴露组(PM)、缺血性卒中(IS)、缺血性卒中及PM2.5暴露组(IS-PM)四组。采用脑中动脉闭塞法(MCAO)构建大鼠缺血性脑卒中模型,连续7天每日进行神经行为评估。对照组的大鼠每天鼻内滴注20μlPBS,连续滴注7天;PM2.5组大鼠每天鼻内滴注20μl PM2.5悬液(浓度为10 mg/mL),连续7天。采用开放场实验对大鼠的自主运动和探索行为进行了评价。收取大鼠海马、大脑皮层和中脑组织做病理学分析,研究测定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阳性星形胶质细胞活化和炎症反应。结果: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与对照组相比,IS组的大鼠的总移动总距离和移动速度明显降低,PM组的大鼠在第7天显示出总移动距离和移动速度的降低;与CON和PM组相比,IS-PM组的大鼠的总移动距离和速度显着的降低;与IS组相比,IS-PM组的总移动距离和速度显着降低。与CON组相比,PM组的大鼠的神经元结构无明显差异;IS和IS-PM组的大鼠的海马CA1区神经元排列紊乱,神经元细胞核萎缩,并且在大脑皮层和海马区观察到叁角形的致密核,脑皮质区细胞水肿明显。免疫组化的结果显示,与CON组(6.2±0.41)相比,PM组GFAP阳性细胞数量无明显变化(5.55±0.38),IS组大鼠的中脑GFAP阳性细胞数量显着升高(8.6±0.76),而皮质和海马区无明显升高,IS-PM组大鼠的中脑GFAP细胞数量明显增加(13.27±0.9),皮质和海马区的GFAP阳性细胞数量无明显变化。在IS和IS-PM组,星形胶质细胞在中脑表现为细胞体增大、变厚;与CON组相比,PM组的大鼠的海马内iNOS阳性细胞的数量没有明显变化,IS和IS-PM组的iNOS阳性细胞数量显着增加(6.8±1.07和7.20±0.49)。结论:星形胶质细胞的激活和炎症反应可能在缺血性脑卒中起促进作用,而PM2.5暴露可能加剧缺血性脑卒中大鼠的神经行为改变,增强缺血性脑卒中大鼠星形胶质细胞活性,减少其自发运动和探索性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胶质发生论文参考文献

[1].魏继环.不同护理模式在脑胶质瘤患者术后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19

[2].孟庆涛,张程程,李晓波,陈瑞.星形胶质细胞活化在细颗粒物加重SD雄性大鼠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作用[C].2019全国呼吸毒理与卫生毒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9

[3].张越,张立娟,张进强,韩岳,林文娟.小胶质细胞促进神经发生在增强个体应激适应性中的作用[C].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9

[4].李熹,张旭,吴曙智,吴程程,王笑.从RORα调控的小胶质细胞M1/M2表型转换的角度探讨脑梗死发生的分子生物学机制[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19

[5].孙志,邢效如,揣兰香.脑胶质瘤患者抗血管生成治疗中缺血性卒中和颅内出血发生情况分析[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19

[6].曹飞,王琴琴.小胶质细胞介导的神经炎症在帕金森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J].济宁医学院学报.2019

[7].卜慧莲,郭海明,焦鹏飞,徐富兴,樊肖冲.趋化因子CXCL13通过诱导星形胶质细胞活化参与骨癌痛的发生[J].肿瘤基础与临床.2019

[8].王亚南.LncRNAHDAR结合hnRNPQ-DHX9复合体调控胶质瘤发生发展的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9

[9].蒋庆玲.β-Arrestins对小胶质细胞极化的调节在帕金森病发生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9

[10].郑文霞.Sortilin激活小胶质细胞炎症反应参与自闭症发生的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9

标签:;  ;  ;  ;  

胶质发生论文-魏继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