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中国新歌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新歌剧,作曲家,《画皮》
中国新歌剧论文文献综述
易立明,郝维亚,张萌[1](2018)在《中国新歌剧“新”在哪里?——关于中国新歌剧《画皮》创作的对话(下)》一文中研究指出易立明(以下简称"易"):回到"新歌剧"的提出,其实这是个观念问题。郝维亚(以下简称"郝"):"新"是与"旧"相对的。那么,什么是"旧"?张萌(以下简称"张"):不是相对于"旧"的"新",而是以前没有这么做过歌剧。易:为什么我们这么做?《画皮》故事的概念和理念是落在人物及其关系上的,而我最终的处理是将这叁个人抽象为一个人:这一切都是王生的梦境,是他想象出来的。(本文来源于《歌剧》期刊2018年12期)
臧海萍[2](2018)在《中国新歌剧《画皮》的创新之路》一文中研究指出《画皮》是蒲松龄《聊斋志异》中妇孺皆知的名篇。在不同的影视作品中,这个故事被诠释和演绎过无数次。作为上海国际艺术节、新加坡华艺节、新加坡华乐团联合委约的"中国新歌剧",《画皮》走出了一条歌剧创新之路,同时通过借古喻今的方式为现代人的浮华善变、虚伪贪婪做了一次画像。(本文来源于《戏剧文学》期刊2018年12期)
苗利辉[3](2018)在《民族新歌剧的奠基石——论歌剧《白毛女》对中国新歌剧的创作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歌剧《白毛女》创造性的把中国的民族元素与政治文化相结合,为我国民族歌剧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创作道路。这种以政治背景为题材的歌剧作品在《白毛女》之后成为歌剧创作的主体,在作品中向观众传递了只有共产党才能带领人民翻身做主的观念。此外,以女性为主人公的创作动机和相似的故事情节为主题创作模式对今后的歌剧创作也产生重要影响。(本文来源于《黄河之声》期刊2018年20期)
游之,粟国光[4](2018)在《“人”的皮“鬼”的心——看“中国新歌剧《画皮》”的颠覆性创作》一文中研究指出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最为人们熟知的故事恐怕就是《画皮》。原作强烈的惊悚奇诡色彩,让读者在恐惧和好奇中欲罢不能。当然,蒲松龄的鬼故事并不是为了吓唬人,"借鬼说人"才是他的终极目的。在小说《画皮》的尾声,蒲松龄这样总结道:"愚哉世人,明明妖也而以为美。迷哉愚人!明明忠也而以为妄。"这两句正是小说所要表达的内(本文来源于《歌剧》期刊2018年11期)
易立明,郝维亚,张萌[5](2018)在《中国新歌剧“新”在哪里?——关于中国新歌剧《画皮》创作的对话(上)》一文中研究指出无论你是否同意本文的观点,这都是一篇非常值得一读的文章。文中,两位艺术家以非常严肃、坦诚的态度,将自己创作歌剧《画皮》期间的所思所想毫无保留地讲述出来。不仅使我们有机会窥得一部歌剧作品从构思到成型的点滴细节,更透过这些探讨展示了他们多年在歌剧领域创作的经验和反思。基于这些反思,艺术家们借由这部原创歌剧首次提出并实践了"中国新歌剧"的概念。尽管10月23日,《画皮》的首演获得了广泛的好评,但这一概念还是毫无悬念地在业界和乐迷中引发了众多的质疑和讨论。中国新歌剧"新"在哪里?我们或许可以在他们的谈话中找到一些端倪。(本文来源于《歌剧》期刊2018年11期)
安宁[6](2018)在《传世经典 中国新唱——歌剧《罗密欧与朱丽叶》观后杂论》一文中研究指出2018年适逢法国作曲家夏尔-弗朗索瓦·古诺(CharlesFran觭ois Gounod,1818—1893)诞辰两百周年,国家大剧院于7月18至22日上演了其歌剧代表作《罗密欧与朱丽叶》以示纪念。本次演出在服装舞美、道具布景以及对舞台机械装置的使用方面均别出心裁,歌剧现场的视觉效果夺人耳目,加之来自欧洲的主创人员与大剧院乐队、合唱团的专业演绎,使这部诞生于150年前的法国歌剧呈现出焕然一新的时代感与现代气息。(本文来源于《人民音乐》期刊2018年10期)
周勤如[7](2018)在《从牙牙学语到中国新歌剧的开创者——为纪念作曲家马可诞辰100周年而作》一文中研究指出今年是作曲家马可(1918—1976)诞辰100周年。我曾经的同学、马可之女海星前年将记录先生早年习作的《牙牙集》复印文件交给我,嘱我就其中的创作写一篇纪念文章。这倒是一个很别致的话题。《牙牙集》是马可早期创作手札,共四集,均为学生笔记本。第1集从1937年2月开始,到1938年6月9日的《铁路职工歌》截止,但追记了6首从1936年9月30日的习作,共120首作品;第2集从1938(本文来源于《音乐研究》期刊2018年05期)
张菲儿[8](2016)在《中国新歌剧的新希望 观上音版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一文中研究指出一曲《重回古城》结束,我们的思绪从七十年前回到现实。抗日战争的历史随着这部《野火春风斗古城》扑面袭来,新时代的我们仿佛并未与这历史事件真正有过距离。抗日战争的精神无论在哪个时代,都深深埋藏在我们心底。2015年12月18日,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由孟冰编剧,王晓岭作词,王祖皆、张卓娅作曲,歌唱家、教育家周小燕担任艺术总(本文来源于《音乐爱好者》期刊2016年02期)
关迪[9](2015)在《中国新歌剧创作中西洋歌剧与传统戏曲应用的差异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西洋歌剧和传统戏曲都根植于不同的社会文化和环境,从而形成了不同的艺术风格。在中国新歌剧创作中,既呈现出西洋歌剧的特色,又表现出中国传统戏曲的艺术精神。文章从声乐艺术、器乐艺术方面,探析中国新歌剧创作中传统戏曲和西洋歌剧应用的差异,以期为今后中国新歌剧的发展做出贡献。(本文来源于《艺术教育》期刊2015年01期)
关迪[10](2014)在《中国新歌剧语言和音乐诗性化的创作手法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歌剧是以歌唱为主的艺术表现形式,通常利用声音、语言来表现艺术形象,进而让观众感受到这种艺术形象,达到歌剧良好的渲染和传递效果。在中国新歌剧中,语言和音乐的创作也别具一格,富有诗性化特征。文章对中国新歌剧语言和音乐的诗性化创作手法进行分析,探究中国新歌剧的发展特色。(本文来源于《艺术教育》期刊2014年10期)
中国新歌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画皮》是蒲松龄《聊斋志异》中妇孺皆知的名篇。在不同的影视作品中,这个故事被诠释和演绎过无数次。作为上海国际艺术节、新加坡华艺节、新加坡华乐团联合委约的"中国新歌剧",《画皮》走出了一条歌剧创新之路,同时通过借古喻今的方式为现代人的浮华善变、虚伪贪婪做了一次画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国新歌剧论文参考文献
[1].易立明,郝维亚,张萌.中国新歌剧“新”在哪里?——关于中国新歌剧《画皮》创作的对话(下)[J].歌剧.2018
[2].臧海萍.中国新歌剧《画皮》的创新之路[J].戏剧文学.2018
[3].苗利辉.民族新歌剧的奠基石——论歌剧《白毛女》对中国新歌剧的创作影响[J].黄河之声.2018
[4].游之,粟国光.“人”的皮“鬼”的心——看“中国新歌剧《画皮》”的颠覆性创作[J].歌剧.2018
[5].易立明,郝维亚,张萌.中国新歌剧“新”在哪里?——关于中国新歌剧《画皮》创作的对话(上)[J].歌剧.2018
[6].安宁.传世经典中国新唱——歌剧《罗密欧与朱丽叶》观后杂论[J].人民音乐.2018
[7].周勤如.从牙牙学语到中国新歌剧的开创者——为纪念作曲家马可诞辰100周年而作[J].音乐研究.2018
[8].张菲儿.中国新歌剧的新希望观上音版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J].音乐爱好者.2016
[9].关迪.中国新歌剧创作中西洋歌剧与传统戏曲应用的差异性研究[J].艺术教育.2015
[10].关迪.中国新歌剧语言和音乐诗性化的创作手法分析[J].艺术教育.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