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冬娅(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四医院普外科110000)
【中图分类号】R65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37-0156-01
【摘要】目的探讨无张力疝修补术的手术方法及应用价值。方法总结126例无张力疝修补术的手术方法及治疗效果。结果术后患者恢复快、并发症少、无复发。结论无张力疝修补术安全、有效、切实可行。
【关键词】腹股沟疝疝修补术无张力补片网塞
人体组织或器官由其正常解剖部位通过某些正常的或不正常的孔隙或缺损等薄弱区域进入邻近部位的情况统称为疝[1]。发生于腹股沟区的腹外疝统称为腹股沟疝。传统的腹股沟疝修补术方法很多,但术后并发症多,复发率高,据国内资料统计,原发性腹股沟疝术后的复发率为1%-15%[2]。为解决这一问题,同时减少患者术后的痛苦,1989年美国的外科医师Lichtenstein等提出了无张力疝修补术的概念[3]。无张力疝修补术是采用高科技材料制成的疝修补片或疝修补网塞修补腹壁缺损的一种疝修补术,具有损伤小、手术简单、术后患者恢复快、复发率低的优点。我科从2000-2010年以来,收治的无张力疝修补术病例126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126例患者中男119例,女7例,年龄24~75岁。其中斜疝113例(单侧107例,双侧6例),复发疝4例,直疝6例,腹壁切口疝4例,股疝3例。根据分型:Ⅰ度疝3例,Ⅱ度疝11例,Ⅲ度疝64例,Ⅳ度疝41例。其中52例选择单纯补片修补,74例选择补片+网塞修补。
1.2手术方法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手术切口取疝常规切口,切开皮肤逐层至腹外斜肌腱膜后充分游离上下缘,清晰暴露腹内斜肌、腹横肌弓状下缘、腹横筋膜、提睾肌、耻骨结节1.5cm以上(女性患者子宫圆韧带不做游离)。游离疝囊后远端不做过多处理,以减少出血及渗液,近端疝囊内翻高位结扎。根据疝环的缺损选择补片及网塞。网塞底部于近端疝囊结扎处缝合固定,并向内环口塞入,其边缘置入腹横筋膜深面,网塞的外瓣与疝环平齐。分别将网塞的外瓣固定于腹横肌弓状缘下方3cm深处、腹外斜肌、提睾肌及腹内斜肌4点,间断缝合固定。在精索后方放置补片,补片剪开一缺口,其缺口朝向内环处并容纳精索通过,然后将缺口两侧补片缝合。补片范围向上应超过腹横肌弓状缘3cm,向下至耻骨结节1.5cm,向外至腹外斜肌腱膜深处及腹股沟韧带、髂耻束,向内至腹内斜肌及联合腱,间断缝合,针距1~3cm,打结不能过紧,保证补片平整无皱褶,放松腹外斜肌腱膜后与周围组织相对松弛。严格止血,其他层次缝合同传统术式。平片无张力疝修补手术适用于Ⅰ-Ⅳ度疝,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适用于Ⅱ~Ⅳ度疝和股疝。
1.3术中注意事项①术中严格无菌操作,腹股沟区的解剖及疝环暴露要清晰,止血应彻底;②一定要保证疝囊的高位游离和使疝内容物返回到腹腔内;③补片要覆盖腹股沟管的整个底部,在与周边组织充分接触的同时,要避免张力而且要有适当的松弛,如此可以消除患者站立和腹压增高时补片产生的张力;④补片大小要适当,要固定于牢固、健康的组织上。补片要超过缺损2.0cm,固定于腹横肌弓状缘、联合腱、腹股沟韧带及距耻骨缘1~2cm的腱膜组织上,避免损伤腹内脏器和髂血管。
2结果
手术操作时间为30-40分钟,术后患者仅感轻微疼痛,6-8小时内均可下地活动,切口沙袋压迫4-6小时,红外线照射2次/日,应用抗生素1-3天,7天拆线出院。2例阴囊血肿,以5%硫酸镁热敷后半个月消肿。1例腹股沟神经痛,经封闭治疗好转。随访0.5-8年无复发、无异物感。
3讨论
传统手术方法是将自身不同解剖层次的肌性组织和韧带强行缝合,以加强腹股沟薄弱处,破坏了原有的生理解剖结构,使患者术后产生伤口疼痛,恢复时间长,术后还要卧床三天,三个月不能从事体力劳动,最大的弊端是术后复发率高。尤其是一些老年人,有便秘、慢性咳嗽、排尿困难等增加腹压的因素始终存在,往往修补缝合处裂开导致疝复发。相比之下,无张力疝修补术操作简单、时间短、无张力、损伤轻、符合解剖生理、恢复快、并发症少、复发率低,适用于各种类型的成年人腹股沟疝和股疝,尤其适用于年老体弱、合并有心脑血管疾病或其他内科疾病无法接受传统术式者,也适用于巨大的腹股沟疝、切口疝或复发疝[4]。随着材料的不断改进与更新,无张力疝修补术更值得提倡。
参考文献
[1]吴阶平,裘法祖.黄家驷外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906-923.
[2]傅仲学,韩文妙.成人腹股沟疝修补术的历史与现状.国外医学•外科学分册,1999,26(5):292.
[3]LichtensteinIL,ShulmanAG,AmidPK,etal.Thetension-freehernioplasty.AmJSurg,1989,157:188-190.
[4]肖乾虎,彭兵.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在腹外疝应用中的几个问题.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1,16(9):52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