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密山市委党校黑龙江密山158300
摘要:意识形工作事关到中国方向的政治原则性问题。意识形态领域在中国有怎样的历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中国如何成为主流意识形态,在不同阶段起到怎样的引领作用。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先进性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站在党和国家全局视角,对意识形态领域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意识形态领域工作基本问题,使新形势下意识形态领域工作有了基本指导思想。面对不同思想、文化、价值交锋和碰撞,意识形态领域正在接受空前的考验。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关系到中国方案举什么旗、走什么路、怎样走的政治原则性问题。然而意识形态领域的历程,特别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中国如何成为主流意识形态,对于我们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有特别的意义。
1、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先进性
意识形态,属哲学范畴,是对事物的理解、认知,人们对客观世界和社会的系统认知。法国的特拉西在《意识形态概论》中提出“意识形态”概念,认为意识形态是考察观念的普遍原则和发生规律的学说,试图为一切观念的存在提供一个真正科学的哲学基础,具有强烈政治性。在世界范围来看,不同阶级用不同意识形态把自己的主张融入意识形态而取得认同以达到改变社会效果。
马克思主义认为意识形态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形成的对于世界和社会的系统的看法或见解。马克思主义认为意识形态具有客观性。意识形态总是在一定的社会中产生并在一定的社会中存在的,因此也叫社会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属于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的必然反映,也会影响经济基础。意识形态按其阶级内容和它所反映的社会经济形态即生产关系可分为:奴隶社会意识形态、封建社会意识形态、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无产阶级意识形态。每个社会的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表现出该社会的思想形成、发展的脉络特征。经济基础是客观存在的,意识形态也是客观存在的。
2、儒家思想长期处于中国意识形态正统地位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为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理论基础。儒家思想、君主专政制度构成了中国古代政治史的两大主体内容。春秋战国时期,奴隶社会的生产关系走入穷途末路,必然产生封建社会意识形态。诸子百家的主要代表儒家、法家、道家各自为新兴的地主阶级设计实现统一的方案,法家独秀于林,成就了秦始皇统一中国,但由于局限性不能长久。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儒家思想包容性的发展,形成了思想内核即哲学上的天人观念、伦理上以“仁”为核心的“三纲五常”、政治上的大一统主张,在根本上适应了封建专制统治需求。同时,儒家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能够随时代需要的变化融入新鲜的元素而不断改变面目,具有社会稳定性。
从鸦片战争开始,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不但打开了封建王朝的大门,中华民族也面临空前危机,封建社会意识形态土崩瓦解,儒家的观念体系对统治阶级统治的正当性失去维护功能。中国要解决的基本政治问题是民族独立和解放,在选择领导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中坚力量。而包括统治阶级在内的各种阶级力量都在救亡图存的道路上进行尝试,结果无不以失败而告终。
3、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中国的实践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都高度重视加强意识形态建设,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根本政治优势。党在不同发展时期和阶段,意识形态领域工作任务也从改造中国两半社会调整到了巩固新生的马克思主义指导的社会主义制度上,贯穿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并根据客观发展而调整工作重心。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奋斗而夺取政权,实现了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得到了认同,并汇集了中国人的思想共识和价值观念,成为中国人的共同理想。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巩固了人民政权,改造并形成社会主义制度。通过开展大规模的思想改造运动和学习宣传活动,确立起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了思想领域斗争的主动权。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经历了曲折的发展。但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的开展,导致了社会主义在意识形态建设上遭受巨大挫折。
改革开放后,党进行了拨乱反正,正本清源,认识到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时代主题,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日益巩固和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意识形态领域的创新表现在:提炼出体现时代要求的核心执政理念;实事求是地总结历史经验,确立毛泽东的历史地位,统一了思想认知;提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党的基本路线,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提出全面从严治党,毫不动摇坚持马克思主义对意识形态领域的核心地位,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思想基础。
参考文献:
[1]于杰《基于意识形态下的新闻翻译评论》,《大家》,2012-09期
[2]杨河《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与实践》,2014-04-17,《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