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丢失性胃肠病论文-吴清儒,王厚伟

蛋白丢失性胃肠病论文-吴清儒,王厚伟

导读:本文包含了蛋白丢失性胃肠病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蛋白丢失性胃肠病,水肿,低蛋白血症,病理机制

蛋白丢失性胃肠病论文文献综述

吴清儒,王厚伟[1](2019)在《蛋白丢失性胃肠病低蛋白血症及水肿病理机制探讨与中西医治疗方法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蛋白丢失性胃肠病(PLG)是多种病因所致大量血浆蛋白自消化道丢失,引发低蛋白血症与水肿的一组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局部水肿和低蛋白血症。明确该病的病理机制是治疗的基础,临床主张先对基础疾病进行治疗,在难以治愈的情况下,可采取对症治疗。但目前PLG确切的发病机制尚存争议,亦无特效治疗方法。为此,该文探讨了PLG型水肿与低蛋白血症的病理机制,并综述了近年来中西医临床治疗药物与方法,旨在为筛选针对PLG的特效治疗药物、适宜防治方法、准确诊断标准奠定文献基础。(本文来源于《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董华,张遵城[2](2013)在《蛋白丢失性胃肠病诊治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蛋白丢失性胃肠病(PLG)不是一个独立的原发疾病,而是继发于其他多种基础疾病的临床综合征,以水肿、腹泻、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诊断是治疗的基础,因此不仅要确定存在蛋白质从胃肠道丢失的情况,还要明确其病因。利用放射性核素标记蛋白或其他特殊物质来检测胃肠道中的放射性,推算蛋白从胃肠道丢失的比率是PLG的特异性诊断方法之一。PLG的预后与原发病控制与否相关,因此最根本的治疗是对基础疾病的治疗,即在给予支持治疗的同时有针对性地治疗原发病,只有彻底消除引起蛋白丢失的病因,PLG才有可能得到彻底的治愈。(本文来源于《医学综述》期刊2013年04期)

王洪丽,龚四堂,区文玑,杨敏,何婉儿[3](2010)在《10例儿童蛋白丢失性胃肠病临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蛋白丢失性肠病的病因、临床表现、内镜及病理特点,并检测患儿24小时粪便α1抗胰蛋白酶(α1-AT)清除率来确定蛋白从肠道丢失,提高对儿童蛋白丢失性肠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广州医学院附属广州市儿童医院消化科病房2009年2月至2010年2月间确诊的1O例蛋白丢失性肠病,总结其临床表现、内镜及病理特点,并计算24hα1抗胰蛋白酶清除率。(本文来源于《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儿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上册)》期刊2010-09-23)

刘广宁,杨强[4](2010)在《感染性腹泻致蛋白丢失性胃肠病1例》一文中研究指出1病历介绍患者,男,64岁,主因“间断呕吐1周”入院。入院1周前因饮用不洁酸奶,出现呕吐、腹泻,伴腹痛、身热及脓血便,相同饮食家属同时发病。给予思密达、金双歧口服,奥美拉唑静滴治疗后腹泻缓解,仍呕吐,每因进食水诱发,呕吐物为未消化食物及澄清液体。查体:T(本文来源于《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期刊2010年15期)

杨景林,谭松,魏涛[5](2010)在《蛋白丢失性胃肠病》一文中研究指出蛋白丢失性胃肠病(protein-losing-gastroenteropathy,PLG)是指各种原因所致的血浆蛋白质从胃肠道丢失而致低蛋白血症的一组疾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全身性浮肿和低血浆蛋白血症。正常人自肠道丢失蛋白质的量很少,血浆白蛋白和球蛋白的分解产物中,仅10%左右从肠道排出,因此认为正常人生理情况下胃肠道蛋白质的丢失可以忽略不计。但当一些(本文来源于《贵州省中西医结合学会2010年消化系病学术交流会暨非酒精性脂肪肝研究进展学习班资料汇编》期刊2010-05-01)

徐美华,贺帼英,张桂英,李新华,刘霆[6](2010)在《以低蛋白血症为主要表现的蛋白丢失性胃肠病病因和误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以低蛋白血症为主要表现的蛋白丢失性胃肠病的病因及其误诊原因,旨在加深对其病因的认识,提高其诊断率,减少误诊。方法收集2002年1月~2007年12月湘雅医院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选择以低蛋白血症为主要表现的蛋白丢失性胃肠病16例。结果①16例病例中蛋白丢失性胃肠病病因为不典型克罗恩氏病、小肠淋巴管扩张症、免疫增殖性小肠病、Menetrier’s病、多发性硬化及嗜酸性胃肠炎,其中以克罗恩氏病多见,占50.00%(8/16);②以低蛋白血症为主要表现的罕少见病误诊率高达62.50%(10/16)。③双气囊小肠镜对以低蛋白血症为主要表现的小肠罕少见病检出率100%(9/9)。结论①以低蛋白血症为主要表现的蛋白丢失性胃肠病误诊率高;其病因以不典型克罗恩氏病最常见且容易误诊;②双气囊小肠镜检查对该病的诊断有重要诊断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医学杂志》期刊2010年03期)

贺帼英[7](2008)在《以低蛋白血症为主要表现的蛋白丢失性胃肠病病因和误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以低蛋白血症为主要表现蛋白丢失性胃肠病的病因及其误诊原因,探讨其主要诊断手段,旨在加深对以低蛋白血症为主要表现蛋白丢失性胃肠病常见病因的认识,提高其诊断率,减少误诊。方法:收集2002年1月至2007年12月湘雅医院消化内科的住院病人作为研究对象,以低蛋白血症、小肠淋巴管扩张症、克罗恩氏病、小肠吸收不良综合征、嗜酸性胃肠炎、黑斑息肉病等为关键词在病案信息科搜索我院消化科相关病历共179份,排除心肝肾疾患和营养不良性水肿的病例,最后选择以低蛋白血症为主要表现蛋白丢失性胃肠病15例,分析其病因、误诊原因及主要诊断手段的诊断价值。结果:①本研究15例以低蛋白血症为主要表现蛋白丢失性胃肠病病因依次为不典型克罗恩氏病,小肠淋巴管扩张症、免疫增殖性小肠病、Menetfier'病、多发性硬化,以克罗恩氏病多见,占53.3%(8/15)。②以低蛋白血症为主要表现罕少见病误诊率高达66.7%,5例克罗恩氏病被误诊为营养不良性水肿2例,慢性胃肠炎2例,消化性溃疡1例;原发性小肠淋巴管扩张症被误诊为营养不良性水肿,多发性硬化被误诊结核性腹膜炎;3例病因未明,被误诊为慢性胃肠炎1例、巨幼红细胞贫血1例,营养不良性水肿1例。双气囊小肠镜对小肠罕少见病检出率100%(9/9),相对安全。结论:①以低蛋白血症为主要表现的蛋白丢失性胃肠病中,不典型克罗恩氏病最常见,且容易误诊,误诊率62.5%(5/8);②以低蛋白血症为主要表现的蛋白丢失性胃肠病误诊率高(66.7%);双气囊小肠镜检查对以低蛋白血症为主要表现的蛋白丢失性胃肠病有重要诊断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期刊2008-05-01)

张迎春,智发朝[8](2007)在《蛋白丢失性胃肠病1例并文献复习》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蛋白丢失性胃肠病的病因、诊断与治疗,为临床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期收治的1例蛋白丢失性胃肠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收集相关文献进行复习总结。结果:肠系膜淋巴管阻塞、肠黏膜屏障损伤、肠黏膜通透性增加等是蛋白丢失性胃肠病的主要病因,发热、消瘦、乏力等是其主要临床表现。结论:临床症状结合全消化道造影、CT及同位素扫描能有效诊断该病,病因治疗为主辅以要素饮食是其主要治疗方式。(本文来源于《实用医学杂志》期刊2007年05期)

侯新琳,王颖,陈永红,李万镇[9](2003)在《蛋白丢失性胃肠病一例》一文中研究指出20 0 1年 3月 ,我院收治 1例巨大肥厚性胃病 (M啨n啨trier病 )合并肠淋巴管扩张。现报告如下 :患儿女 ,5岁 ,因间断浮肿 2年 ,腹泻 1年 9个月 ,手足搐搦 1 0个月 ,加重 4天入院。患儿两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眼睑及双下肢浮肿(本文来源于《中华儿科杂志》期刊2003年06期)

王新华[10](2002)在《中药治疗蛋白丢失性胃肠病1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笔者近年来临诊治疗蛋白丢失性胃肠病数例,疗效满意,现介绍典型病例如下。1 病例介绍徐某,男,80岁,退休教师,因反复胸闷气急2.5年入院。2.5年前出现气急不能平卧,无发热、咳嗽、咳痰,曾在某医院检查发现双侧胸腔积液,给于抗痨治疗,病情曾有好转。2年前气急症状再次明显,检查发现胸腔积液较前增多,且抗痨治疗无效,去杭州某医院就诊,该院考虑双侧胸腔积液系低蛋白血症所(本文来源于《中医杂志》期刊2002年07期)

蛋白丢失性胃肠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蛋白丢失性胃肠病(PLG)不是一个独立的原发疾病,而是继发于其他多种基础疾病的临床综合征,以水肿、腹泻、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诊断是治疗的基础,因此不仅要确定存在蛋白质从胃肠道丢失的情况,还要明确其病因。利用放射性核素标记蛋白或其他特殊物质来检测胃肠道中的放射性,推算蛋白从胃肠道丢失的比率是PLG的特异性诊断方法之一。PLG的预后与原发病控制与否相关,因此最根本的治疗是对基础疾病的治疗,即在给予支持治疗的同时有针对性地治疗原发病,只有彻底消除引起蛋白丢失的病因,PLG才有可能得到彻底的治愈。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蛋白丢失性胃肠病论文参考文献

[1].吴清儒,王厚伟.蛋白丢失性胃肠病低蛋白血症及水肿病理机制探讨与中西医治疗方法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

[2].董华,张遵城.蛋白丢失性胃肠病诊治进展[J].医学综述.2013

[3].王洪丽,龚四堂,区文玑,杨敏,何婉儿.10例儿童蛋白丢失性胃肠病临床分析[C].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儿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上册).2010

[4].刘广宁,杨强.感染性腹泻致蛋白丢失性胃肠病1例[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

[5].杨景林,谭松,魏涛.蛋白丢失性胃肠病[C].贵州省中西医结合学会2010年消化系病学术交流会暨非酒精性脂肪肝研究进展学习班资料汇编.2010

[6].徐美华,贺帼英,张桂英,李新华,刘霆.以低蛋白血症为主要表现的蛋白丢失性胃肠病病因和误诊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0

[7].贺帼英.以低蛋白血症为主要表现的蛋白丢失性胃肠病病因和误诊分析[D].中南大学.2008

[8].张迎春,智发朝.蛋白丢失性胃肠病1例并文献复习[J].实用医学杂志.2007

[9].侯新琳,王颖,陈永红,李万镇.蛋白丢失性胃肠病一例[J].中华儿科杂志.2003

[10].王新华.中药治疗蛋白丢失性胃肠病1例[J].中医杂志.2002

标签:;  ;  ;  ;  

蛋白丢失性胃肠病论文-吴清儒,王厚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