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行性侧凸论文-吕喆,哈婷婷,王娟,张滨,刘正

退行性侧凸论文-吕喆,哈婷婷,王娟,张滨,刘正

导读:本文包含了退行性侧凸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腰椎退行性侧凸,腰神经根,多平面重组,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退行性侧凸论文文献综述

吕喆,哈婷婷,王娟,张滨,刘正[1](2019)在《CT观察腰椎退行性侧凸对神经根-硬膜囊夹角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CT神经重组技术观察腰椎退行性侧凸(LDS)对神经根-硬膜囊夹角(N-E角)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搜集2016年11月至2017年6月本院收治的LDS的患者47例(LDS组),均行腰椎CT检查,采用改良Cobb法测量侧凸角。选取同一时期患有腰腿痛的,并经过腰椎CT检查无腰椎侧弯的患者24例为对照组(NLDS组)。将腰椎容积数据进行后处理,同层显示双侧腰N-E角。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腰椎侧凸Cobb角7.3~28.8°,平均(15.71±6.04)°,右侧凸31例(65.96%),左侧凸16例(34.04%)。在神经重组图像中,腰神经是发自硬膜囊的条索状结构,与硬膜囊呈一定的夹角。LDS组凹侧的N-E角与凸侧比较,P=0.01。NLDS组两侧N-E角比较,P=0.419。NLDS组双侧N-E角角度差为(1.14±3.81)°,LDS组N-E角角度差为(6.27±7.65)°,两组N-E角角度差比较,P=0.00。LDS组中,N-E角度差与腰椎侧凸Cobb角无相关性(P=0.200,R=0.190)。结论基于CT神经重组图像,可以清晰显示N-E角,LDS组N-E角在Cobb角<10°时已与NLDS组N-E角存在差异,且凹侧角度大于凸侧,这与LDS患者多出现凹侧疼痛相符,为以后探讨LDS引起神经根性疼痛的原因时,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及影像形态学方法。由于腰椎侧凸Cobb角与N-E角无明显相关性(R=0.190),提示单纯矫正LDS Cobb角可能对N-E角影响不大。(本文来源于《临床放射学杂志》期刊2019年08期)

李强,冯皓宇,陈晨,张泓毅,苏钟毅[2](2019)在《长节段固定并短节段减压治疗腰椎退行性侧凸临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的老龄化及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原本多发的退变性腰椎侧凸(DLS)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退变性腰椎侧凸是指成年以后发生的脊柱侧凸性病变(一般认为Cobb角>10°可诊断为DLS~([1])),其往往会并发椎管狭窄症而出现腰部及双下肢症状。该病大多数经过保守治疗可以缓解症状。但少数患者保守治疗无效或症状反复发作,严重影响生活质(本文来源于《中国药物与临床》期刊2019年05期)

杨克强,付立新,崔彦江[3](2014)在《不同类型腰椎退行性侧凸患者脊柱矢状位参数与骨盆参数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不同类型腰椎退行性侧凸患者脊柱矢状位参数与骨盆参数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在本院住院治疗的退行性腰椎侧凸患者共220例为实验组,并将其按脊柱矢状位形态分为叁型(Ⅰ型、Ⅱ型、Ⅲ型),同期到本院进行健康体检,无脊柱疾病、下肢关节疾病以及畸形的健康人共140例作为对照组,测量所有研究对象脊柱矢状位参数和骨盆参数,并比较各组的差异性和各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四组间的脊柱后凸角(TK)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腰椎段后凸角(TL)、腰椎前凸角(LL)、骨盆投射角(PI)、骨盆倾斜角(PT)和骶骨倾斜角(SS)的差异均有显着性(P<0.05)。Ⅲ型组TL明显高于其他叁组(P<0.05);Ⅱ型、Ⅲ型的LL和SS明显低于对照组和Ⅰ型组(P<0.05),Ⅱ型、Ⅲ型的LL和SS差异无显着性(P>0.05);Ⅲ型组PI低于其他叁组(P<0.05),其余各组差异无显着性(P>0.05);Ⅱ型、Ⅲ型的PT高于对照组和Ⅰ型组(P<0.05),Ⅱ型、Ⅲ型的PT差异无显着性(P>0.05);对照组中,TK与TL、LL、PI、SS有相关性,TL与LL、PI、SS具有相关性,LL与PI、PT、SS、矢状面垂直轴(SVA)具有相关性,LL与PI、PT、SS、SVA有相关性,PT和SS、SVA具有相关性;Ⅰ型组中,TK和TL、PI、SS具有相关性,TL和LL、PI、SS具有相关性,LL和SS、SVA具有相关性,PI和PT、SS具有相关性,PT和SS、SVA具有相关性;Ⅱ型组,TK与TL、SS具有相关性,TL和LL、PI、SS具有相关性,LL和SS、SVA具有相关性,PI和PT、SS具有相关性,PT和SS、SVA具有相关性;Ⅲ型组LL和SS、SVA具有相关性,PI和PT、SS具有相关性,PY和SS、SVA具有相关性;以上差异均具有显着性(P<0.05)。结论 骨盆参数各参数之间和脊柱矢状位参数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且与腰椎退行性侧凸患者的病情和临床症状有一定的联系,虽然对临床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是要将该理论运用到临床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刊》期刊2014年11期)

李方才,陈其昕,陈维善[4](2011)在《PLF与TLIF治疗腰椎退行性侧凸的对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腰椎后外侧融合术(PLF)与经椎间孔腰椎体间融合术(TLIF)治疗腰椎退行性侧凸(DLS)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40例Cobb角为20~60°的DLS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PLF与TLIF技术,术后随访2~5年,平均3.2年。比较两组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影像学结果、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影像学结评价指标包括Cobb角、腰椎前凸角、脊柱冠状位平衡与脊柱矢状位平衡;临床疗效采用SRS-22问卷,比较各领域的分数。结果完整资料37例,其中PLF组18例,TLIF组19例。两组间年龄、融合椎体数量差异无显着性意义;手术时间分别为187.8±63.5min、253.2±57.6min,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02);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166.7±554.1ml、1673.7±922.4 ml,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48);两组间早期并发症分别11.1%、26.3%。PLF、T LIF两组间侧凸Cobb角恢复率(分别为58.3%、63.1%)、冠状位平衡恢复率(分别为52.7%、48.0%)差异均无显着性意义;但腰椎前凸角恢复率(分别为36.7%、62.5%)、矢状位平衡恢复率(分别为44.8%、64.1%)方面,两组间差异均有显着性意义。SRS-22各领域中,两组间在疼痛、对治疗满意度领域差异有显着性意义,TLIF组优于PLF组;而在功能、自我形象及心理状况领域两组间差异无显着性意义。结论 TLIF技术虽然增加手术创伤及并发症,但有利于改善腰椎前凸及脊柱矢状位平衡,从而使DLS患者获得较好临床疗效;对于术前腰椎前凸及脊柱矢状位平衡良好患者,PLF仍然是可选择的方法。(本文来源于《浙江省医学会骨科学分会30年庆典暨2011年浙江省骨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期刊2011-10-13)

何勍,阮狄克,李海峰,张超,王德利[5](2010)在《选择性减压融合治疗伴退行性侧凸的腰椎管狭窄症》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选择性椎管减压及融合术治疗伴退行性侧凸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33例退行性腰椎管狭窄伴侧凸患者,术前根据患者症状、体征及影像学检查结果确定减压节段及选择融合节段,对引起临床症状的节段进行减压,针对术前即有不稳或减压术后可能出现不稳的节段进行融合,采用JOA评分、ODI量表评估临床疗效,应用SF-36调查问卷对患者治疗前和末次随访时生活质量变化情况进行评价。结果:33例患者共减压62个节段,平均减压1.9个节段;共融合52个节段,平均融合1.6个节段。术后随访12~84个月,平均38个月,所有患者疼痛明显缓解,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术前JOA评分平均15.8分,末次随访时平均26.4分(P<0.05)。术前ODI评分平均66.5分,末次随访时平均37.6分(P<0.05)。SF-36调查问卷表中的8个维度分值均较术前明显提高(P<0.05)。侧凸由术前平均19.3°矫正至术后平均12.7°,改善率平均为34.2%。结论:在仔细分析病情的基础上,选择个体化手术方案治疗伴退行性侧凸的腰椎管狭窄症可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来源于《中国脊柱脊髓杂志》期刊2010年01期)

樊伟林,路建新[6](2001)在《手术并术后早期康复训练矫治腰椎退行性侧凸止痛和改善下肢神经根症》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成年人腰椎退行性侧凸患者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14例成人腰椎退行侧凸,采用短节段中华长城、CD或AF撑开凹侧一般3~4个椎体,使脊柱基本达到生理行纵向直立位。选择合适直径的椎间植骨融合器(BAK Cage)从后路45°角置入椎体间隙并术后早期康复训练。结果本组14例腰痛完全消失,神经症状明显减轻。随访6个月~2年,复发3例,经保守治疗均有所缓解。结论腰椎退行侧凸经手术治疗可以最大限度减轻病人腰椎及下肢神经症,提高生存质量。(本文来源于《现代康复》期刊2001年06期)

樊伟林[7](2000)在《腰椎退行性侧凸的手术治疗》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成年人腰椎退行侧凸患者的手术治疗方法及相关问题。方法:本文总结了自1998年1月-1999年 6月共 14例资料完整的成人腰椎退行侧凸,采用短节段中华长城、CD或 AF,撑开凹侧一般3到 4个椎体,使脊柱基本达到生理行纵向直立位。选择合适直径的BAK Cage从后路45°角置入椎体间隙。结果:本组14例病人近期内腰痛完全消失,神经症状明显减轻。通过6个月至2年的随访,腰痛及神经根症状复发者3例,病人经保守治疗后均有所缓解。结论:成年人腰椎退行侧凸患者在较好技术条件下积极的手术治疗是合适的,可以最大限度减轻病人腰椎及下肢神经症,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本文来源于《中原医刊》期刊2000年07期)

退行性侧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社会的老龄化及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原本多发的退变性腰椎侧凸(DLS)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退变性腰椎侧凸是指成年以后发生的脊柱侧凸性病变(一般认为Cobb角>10°可诊断为DLS~([1])),其往往会并发椎管狭窄症而出现腰部及双下肢症状。该病大多数经过保守治疗可以缓解症状。但少数患者保守治疗无效或症状反复发作,严重影响生活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退行性侧凸论文参考文献

[1].吕喆,哈婷婷,王娟,张滨,刘正.CT观察腰椎退行性侧凸对神经根-硬膜囊夹角的影响[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9

[2].李强,冯皓宇,陈晨,张泓毅,苏钟毅.长节段固定并短节段减压治疗腰椎退行性侧凸临床分析[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9

[3].杨克强,付立新,崔彦江.不同类型腰椎退行性侧凸患者脊柱矢状位参数与骨盆参数相关性研究[J].中国医刊.2014

[4].李方才,陈其昕,陈维善.PLF与TLIF治疗腰椎退行性侧凸的对照研究[C].浙江省医学会骨科学分会30年庆典暨2011年浙江省骨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11

[5].何勍,阮狄克,李海峰,张超,王德利.选择性减压融合治疗伴退行性侧凸的腰椎管狭窄症[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0

[6].樊伟林,路建新.手术并术后早期康复训练矫治腰椎退行性侧凸止痛和改善下肢神经根症[J].现代康复.2001

[7].樊伟林.腰椎退行性侧凸的手术治疗[J].中原医刊.2000

标签:;  ;  ;  ;  ;  

退行性侧凸论文-吕喆,哈婷婷,王娟,张滨,刘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