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多层离心式葵花籽剥壳机的研制(论文文献综述)
周亚[1](2021)在《葡萄籽破壳分离分选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葡萄籽中含有丰富的原花青素、蛋白质、维生素与脂肪等有益物质。传统的榨油工艺直接带壳压榨,出油率低的同时油的品质较差,影响其进一步的开发利用。所以葡萄籽脱壳榨油新工艺十分受关注。其中,破壳分离分选技术的研究成为新工艺的关键。本论文在研究葡萄籽物料特性的基础上,分析了葡萄籽破裂的基本原理,通过破壳方法试验选定了破壳原理,并对破壳机进行性能试验;通过分离方法试验选定了分离原理,并对分离机进行性能试验;通过分选方法试验选定了分选原理,并对分选机进行性能试验。通过性能试验,最终得到了葡萄籽破壳分离分选的最佳参数。取得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研究了葡萄籽的含水率、千粒重、三维结构尺寸、葡萄籽的含仁率等基本物料特性,并采用电子扫描显微镜对葡萄籽的外壳、木质夹层和籽仁进行观察,对其微观结构进行研究。同时采用万能试验台对葡萄籽的力学特性进行分析研究,为其后续方法试验提供理论支撑。(2)根据破壳方法试验,最终确定了对辊破壳机对于葡萄籽破壳有较好效果,利用Design-Expert中的Box-Benhnken中心组合试验,设计了 3因素3水平试验优化破壳条件,得到了葡萄籽在含水率16%,对辊间隙在1.6mm,喂入量在180kg/h,在此条件下,破壳率为63.01%,粉末率在8.05%。(3)根据分离方法试验,最终确定了振动和揉搓分离的方法对于破壳葡萄籽有较好的的壳仁分离效果,采用3因素3水平试验优化了分离条件,得到了破壳葡萄籽在含水率16%,振动频率在24HZ,揉搓次数在4次的情况下,分离率在60.31%。(4)根据分选方法试验,最终确定了色选方法对于壳仁混合物有较好的壳仁分选效果,采用3因素3水平试验优化分选条件,得到了壳仁混合物在喂入量12kg/h,灵敏度在71,粒径大小在18目,试验得到仁中含壳率在9.45%,壳中含仁率在6.75%。
陆荣[2](2020)在《直立锥滚筒式花生脱壳机脱壳原理与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花生是中国乃至世界的重要油料作物与经济作物。中国是花生生产大国,但非花生加工强国,花生收获和加工机械化水平相对较低。我国花生脱壳虽已基本实现机械化,但仍存在着损伤率高和损失严重等问题,不仅造成产量的损失,而且易导致果仁失油、污染、霉变,以及被黄曲霉毒素侵染,造成等品质下降,也影响后续的储藏与加工。因此提高花生脱壳质量对发展我国花生产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0775151)后续研究,在对国内外花生脱壳技术现状分析基础上,提出一种花生层流脱壳原理,基于花生脱壳和清选特性,建立了直立锥滚筒式花生脱壳机总体方案,利用离散元理论及仿真软件进行了荚果在脱壳区间运动模拟及受力分析,并进行了直立锥滚筒式花生脱壳机设计,最后研制出样机并进行试验与优化。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提出层流花生脱壳原理,研究直立锥滚筒式花生脱壳机方案。在研究国内外花生脱壳技术的基础上,对卧式脱壳和立式脱壳方式进行了比较,通过对花生脱壳原理的研究和分析,提出了薄层流动式脱壳原理,确定了直立锥滚筒式脱壳方案。(2)花生物理特性的试验研究。针对辽宁省当地主栽花生品种,测得不同花生荚果及果仁的几何尺寸及分布规律;通过弹性模量试验得到花生荚果及果仁的弹性模量及其与含水率之间的关系,以及弹性模量与放置方式之间的关系;通过摩擦特性试验得到得到花生品种、接触材质对花生荚果静、动摩擦系数的影响。(3)花生在脱壳区间的力学分析及脱壳装置设计。根据花生在锥环形脱壳区间所处位置,分别进行了力学分析和运动学分析,确定了花生荚果形成层流运行的极限条件,推导出脱壳关键部件直立锥滚筒和锥凹版的参数范围。转速n可取300~400r/min;滚筒半锥角α为30°~60°;筋条倾角β越大,荚果所受剪切力越大,对荚果的螺旋推动作用越小,确定了环形脱壳间隙;根据参数设计了脱壳装置的各部件。(4)花生荚果在脱壳区间状态仿真分析。通过三维建模软件UG建立整机模型,采用离散元方法及EDEM软件以滚筒旋转方式进行花生荚果脱壳的仿真模拟,探索了颗粒物料在不同滚筒半锥角、不同筋条倾角时受到接触力的情况。通过仿真分析可知,在理论计算基础上设计的锥滚筒的半锥角和筋条倾角都可使花生荚果破裂,达到脱壳目的,验证了设计的可行性。(5)花生脱出物在横吸气流中的动力学分析及气吸清选装置设计。通过花生脱出物空气动力特性试验得到各花生脱出物的漂浮系数及空气动力学因数,为确定脱壳机结构参数提供依据;为避免花生脱出物拥堵设计了脱出物三向导流装置,确定了导流盘合理倾角为50°;通过花生脱出物在横吸气流中的运动分析,得到各脱出物运动方程;基于花生脱出物在气流中的不同运动轨迹设计了横流三通道气吸清选系统。(6)直立锥滚筒式花生脱壳机整机研制与性能试验。采用轴线为竖直方向且上大下小的锥形脱壳滚筒和锥形凹板筛作为主要脱壳部件;采用同轴减速方式实现高转速风机和低转速花生脱壳滚筒的同轴、差速传动。通过三向导流装置将脱出物导流至出料口,并经三通道横流气吸清选装置实现壳仁分离。经过初步样机试验、观察表明,锥滚筒、锥凹板形式脱壳部件可加快壳、仁透过凹板筛的速度,减轻果仁损伤和提高脱壳效率。利用响应面试验分析方法,进行了试验及优化,得到了锥滚筒半锥角、滚筒转速和脱壳间隙的最佳参数组合并验证,结果表明在脱壳滚筒转速320r·min-1、锥凹板半锥角30°、棱筋升角45°时脱壳综合指标最优,脱净率为98.84%,破损率为2.27%。横流三通道气吸清选装置能够很好地配合脱壳装置实现壳仁分离,在吸风口高度为80mm时,可得到最优清选指标,清选损失率为2.01%,含杂率为0.98%,均优于行业标准。
吕少中[3](2019)在《基于机器视觉的荞麦剥壳性能参数在线检测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荞麦的粒径、含水率、品种等因素变化后,砂盘式荞麦剥壳机所需的最佳剥壳间隙和转速等参数都会有所不同。剥壳机出料口荞麦剥出物中未剥壳荞麦、完整荞麦米、碎荞麦米的相对含量反映了剥壳机的剥壳性能,生产中需要根据这些性能参数来调整砂盘间隙和转速以达到较高的剥壳效率。针对目前荞麦剥壳性能参数的检测完全由人工方式实现,主观性强、工作强度大、不能为荞麦剥壳机自适应最优控制提供数据反馈的现状,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机器视觉的荞麦剥壳性能参数在线检测方法。1.设计了一种对荞麦剥壳机组现有机械结构和剥壳流程扰动小且经济性较好的荞麦剥出物图像获取方式。出料口落下的部分荞麦剥出物沿一块籽粒滑动托板自然滑落,经LED光源强化照明后使用工业相机以300微秒快门时间对其进行图像采集。图像中荞麦籽粒数目平均为900粒左右,清晰无拖影且无堆积。2.在荞麦剥出物图像的预处理中,使用带二阶拉普拉斯修正项的边缘自适应插值算法进行插值重建,减弱了荞麦籽粒边缘处的拉链效应。使用空间域滤波算法对噪声进行了滤除,减弱了由噪声导致的伪彩色现象。使用直方图拉伸方法进行增强处理,使籽粒与背景在边缘处对比更明显,粘连籽粒中间的背景区域更加突出。3.提出了一种在蓝色背景下对荞麦剥出物图像进行N×(B-R)灰度化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使图像的灰度分布满足阈值背景分割的需求,同时在不损失粒型较小的碎荞麦米的情况下,产生对粘连分割有利的籽粒外形变化。4.提出了一种类圆形农作物籽粒的粘连分割方法。在籽粒的距离骨架图像上进行区域极大值滤波以提取供分水岭分割使用的种子点,然后使用分水岭分割算法对种子点标记后的籽粒距离图像进行分割。该方法在试验中的粘连籽粒平均正确分割率为97.8%。5.提出了一种荞麦籽粒交互式快速标注方法并进行了软件实现,使用这种方法可对大量籽粒样本进行快速标记。试验中标记一个荞麦籽粒平均用时小于1.5秒。6.选择RGB颜色空间三个通道的灰度均值、灰度标准差和偏度,形状特征中与形态无关的面积、长轴长、短轴长和周长,共13个特征作为荞麦籽粒特征,使用BP神经网络对荞麦剥出物中的各种籽粒成分进行识别。试验中未剥壳荞麦、完整荞麦米和碎荞麦米的识别率分别为99.8%、97.8%和95.4%,综合正确识别率可达98.6%。以单一粒径不同砂盘间隙这种剥壳工况变化为代表,试验所提出的机器视觉检测方法对出料口荞麦剥出物成分比例变化的检测效果。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得到的出米率能够反映荞麦剥壳机组的剥壳性能。处理和识别一幅包含897个籽粒的1824×1368像素图像耗时5.15秒,运行时间能够满足在线检测需求。
陈伟[4](2019)在《基于低损高效的荞麦籽粒剥壳机理及剥壳机性能试验研究》文中指出荞麦具有丰富的营养品质和较高的防病保健价值,发展荞麦加工产业对改善居民饮食结构和提高种植区农民收入水平均具有积极意义。但是,目前荞麦米生产中,单台剥壳机组成的荞麦米加工成套机器平均成品米生产率仅为120kg/h,占地面积高达近20m2,加工荞麦米的吨米耗电高达50~70 kW·h/t,严重制约着荞麦米加工产业的健康发展,故深入研究荞麦籽粒的剥壳规律及损伤特点,寻求最佳的剥壳方式,对改善荞麦米的质量,提高荞麦米加工机器的效率,降低吨米耗电量等均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为实现荞麦籽粒的低损高效剥壳,对目前课题组所采用的6QB-150型荞麦剥壳机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试验测试了荞麦籽粒的初始含水量、荞麦籽粒三维结构尺寸、千粒重及容重等基本物理特征,并利用TMS-Pro食品物性分析仪对荞麦籽粒和荞麦米剪切力学特性进行研究,为其脱壳机器的研制提供理论基础。根据荞麦籽粒的结构特征,改进砂盘搓擦式荞麦籽粒脱壳机器,降低试验误差。对剥壳过程进行麦克斯威尔模型[M]流变学解析,确定剥壳参数对荞麦籽粒脱壳的影响机理,为验证模型的适用性,借助高速摄影,对剥壳过程中的荞麦进行运动及力学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三大经典物料破碎假说中,裂纹假说最符合实际情况。探究荞麦剥壳过程中砂盘转速、沙盘倾斜程度、喂入量、砂盘结构参数和外圈对荞麦剥壳出米率与相对碎米率的影响规律,并通过试验验证表明:①砂盘转速的增加会导致出米率和碎米率同时增加,当转速到达950r/min附近时,碎米显着增加,不利于荞麦米的生产加工;②砂盘在生产或安装中造成的剥壳间隙周向不均现象对出米率的影响较小,对碎米影响相对较大;③低速时,剥壳机的极限工作流量会随着转速快速增加,但在正常工作转速附近,转速的改变并不会引起工作流量的较大变化;④粗糙的砂盘表面更易剥壳,但同时易产生碎米。下砂盘的影响较上砂盘略大;⑤剥壳机外圈可通过更换弹性材料以降低其对碎米的影响。对荞麦籽粒在剥壳机内的入料、碾搓、挤压和流出四个过程进行DEM仿真分析,得出在剥壳过程中籽粒运动轨迹与受力的变化规律。在对剥壳后荞麦的破损情况进行观察的基础上,结合力学性能测试所得到的破损特点对荞麦的破碎过程进行了探讨,再次肯定裂缝假说更接近于揭示荞麦的破碎情况。在对剥壳间隙周向分布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采用更换间隙调整方式的方法改善周向间隙的波动性,消除了部分由于制造和安装造成的间隙不均性现象;在剥壳机外圈的内侧通过黏贴弹性的橡胶材料,使得因侧壁撞击而导致的碎米相对减小,改善了出米效果;对双层剥壳结构进行了设计,在不改变原有剥壳机尺寸的基础上,增加了工作砂盘数,使工作流量大幅增加。对改进后的剥壳机进行正交试验,结果表明:①剥壳间隙对出米率影响的显着性大于砂盘转速,±0.4mm内的间隙周向误差对出米率的影响未达到显着水平;砂盘转速对相对碎米率的影响大于剥壳间隙,间隙周向误差对相对碎米率有显着性影响;②综合后较优参数组合为A1B2C1。此时剥壳间隙4.8mm,砂盘转速950r/min,间隙误差为零,出米率为35.4%,相对碎米率为5.8%,出米率高于目前生产水平10%~25%。
陶满[5](2018)在《油用牡丹籽粒力学特性及脱壳试验研究》文中指出油用牡丹是我国新兴的一种木本油料作物,牡丹籽粒作为油用牡丹的果实,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营养价值。随着油用牡丹产业的快速发展,随之而来的是牡丹籽粒脱壳作业量巨增,专用牡丹籽粒脱壳设备的缺乏成为制约油用牡丹产业快速发展的关键问题。为了研发出一套牡丹籽粒专用脱壳设备,本文先对油用牡丹籽粒的有关物理和破壳力学特性进行大量的测试和试验,然后在此基础上确定脱壳方案和整体结构,设计了一套油用牡丹籽粒脱壳机并进行了相关的试验研究。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对油用牡丹籽粒的物理特性(外观形状、几何尺寸、含水率、千粒重、壳厚)进行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力学特性方面的研究,试验得出影响牡丹籽破壳力的主要因素为加载方向、加载速率、牡丹籽的形状、大小和含水率。2)以油用牡丹籽粒的物理和力学特性的研究为依据,确定了牡丹籽脱壳的方法和总体结构形式,并对油用牡丹籽粒脱壳机的整体结构及主要零部件进行了设计。3)对油用牡丹籽粒的脱壳机理进行了研究,将籽粒的脱壳过程分为了若干个阶段,并分别对籽粒在各个阶段的运动和受力情况进行了分析,为牡丹籽粒的脱壳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4)对油用牡丹籽粒进行了脱壳试验:首先对油用牡丹籽粒进行了单因素试验,分析了各个因素对试验指标的影响规律;其次,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减少试验因素,进行了四因素四水平的正交试验,并对试验结果进行了直观分析和方差分析。通过综合评分法,得到了在已定水平上的较优参数组合;最后,在正交试验的基础上,固定含水率和喂入量,仅选取甩盘转速和叶轮转速为试验因素,进行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试验,建立了试验指标与试验因素之间的数学模型,并用matlab制成三维图进行了分析,利用综合评分法对数学模型合并,进行规划求解,得到了最优的运动参数组合。
丁进锋[6](2016)在《亚麻籽脱壳分离系统关键技术及设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亚麻籽营养成分非常丰富,其含有丰富的亚麻胶、木脂素、亚麻酸、亚油酸等生物活性物质,并具有抗肿瘤、抗氧化、调节免疫力、降血压、降血脂、预防心血管疾病等多种功效。随着人们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以及对健康饮食需求不断扩大,亚麻籽也越来越受到大众喜爱,同时也为亚麻深加工产业发展道路带来了新的机遇。由于亚麻籽颗粒小,外壳坚硬,壳与仁之间的间隙小,脱壳较为困难,因此目前我国亚麻籽利用多采用全籽进行榨油,亚麻粕则用于饲料,加工方式简单,亚麻籽中的生物活性物质未得到充分利用,造成资源浪费。而亚麻籽脱壳及壳仁分离是亚麻籽深加工最关键的环节,目前亚麻籽脱壳机械仍处于研究阶段,市场没有亚麻籽脱壳及壳仁分离专用设备,因此研究亚麻籽脱壳及壳仁分离技术及其设备将有助于突破亚麻籽种植容易加工难的瓶颈,带动亚麻籽产业发展,扩大种植面积,加快发展绿色农业,给亚麻籽产区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针对目前国内亚麻籽脱壳机及壳仁分离设备的匮乏,本文对亚麻籽的基本物料特性、亚麻籽脱壳设备及壳仁分离设备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获得了以下主要研究成果:(1)研究了亚麻籽的初始含水量、亚麻籽三维结构尺寸、千粒重及容重等基本物理特征,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亚麻籽壳、亚麻仁、亚麻籽横切面及亚麻籽纵切面进行观察,对其微观结构进行分析。同时利用食品物性分析仪对亚麻籽剪切力学特性进行研究,为其脱壳设备的研制提供理论基础。(2)根据亚麻籽的结构特征,设计了砂盘碾搓式亚麻籽脱壳设备,利用Design-Expert中的Box-Benhnken中心组合试验设计原理设计试验,设计3因素3水平试验优化亚麻籽脱壳设备的脱壳条件,得到亚麻籽含水率1.65%,砂盘转速为1670rpm,砂盘间隙为1.60mm,在此条件下亚麻脱壳率为60.8%,脱壳损失率为5.37%。(3)利用Inventor软件对高压静电分选设备的进行理论研究,并研究了静电分离设备,利用Inventor软件建立了静电分选设备的三维模型,采用Matlab软件中的PDE工具箱对静电分选设备的静电场进行模拟,分析了电压大小、电极与辊筒中心距离及电极位置对电场强度分布的影响。(4)采用Box-Benhnken中心组合试验设计原理设计试验,对其静电分选设备的分选条件进行优化,得到静电分选机分选的最优条件,输入电压为5.535kV,辊筒转速为189r/min,电极与辊筒距离为129.5mm,在此条件下预测壳中含仁率为6.84%,籽仁中含壳率为1.37%。(5)利用Inventor软件对脱壳亚麻籽风选设备的进行建模,通过Fluent12.0对风选机的分离风道进行气流场仿真分析,分别对不同气道出口压力(-30Pa、-50Pa、-100Pa)、气道宽度(30mm、80mm)对气流场的影响进行仿真模拟,结果显示50mm和80mm宽度气道内气流分布更加均匀,考虑到成本及空间利用效率,选择50mm气道宽度。(6)在对气流场仿真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试验验证,结果显示当风选机风道内风速为3.24m/s时,壳中含仁率为8.63%,籽仁中含壳率仅为0.15%,风速对壳中含仁率和籽仁中含壳率的影响均表现为极显着(P<0.01)。通过对高压静电分选和风选进行组合分选试验,结果发现先进行风选再进行高压静电分选比单一分选和先高压静电分选再风选效果好。
李丽萍[7](2014)在《新疆棉籽油生产过程中环境影响分析和环境管理研究 ——以新疆某油脂公司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新疆地缘辽阔有耕地402.55万公顷,其中有棉花耕地172.08万公顷,是中国最大的棉花后备库,因此新疆的棉籽资源是非常丰富的。据不完全统计,南北疆日处理棉籽200吨以上的企业有大约70多家,但生产工艺多为预榨‐浸出,所以新疆棉籽油生产工作目前仍属于探索阶段,截至本论文定稿之日新疆还没有一个棉籽油生产企业拥有一套完整的环境管理指标体系。在作者阅读到的众多的评价和叙述棉籽油生产环境管理指标体系的论文中,大多数论文的评价指标体系的指标有着严重的缺陷,最终的结果不够直观,无法应用到实际中。本研究经过大量查阅资料和阅读文献,对目前棉籽油生产环境管理指标体系的学术论文及其指标体系进行了研究和分析,认为对新疆棉籽油生产环境管理指标体系的选取与分析中现在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1)缺失指标,无法标准化。当前通过建立指标体系来解释棉籽油生产环境管理指标体系的论文中,其所选取的指标有很多是定性指标,都是通过专家打分来获得权重,再经过定性指标的标准化来得到每个指标的最终分数;(2)可操作性差。在新疆棉籽油生产环境管理指标体系选取与分析中,有众多研究从宏观的视角来使用指标体系进行管理,并没有具体到实际情况。这种定量、客观的评价结果是很难做到定量与定性的,而且会使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范围减小。为了补全上述的缺陷,本研究收集了大量的数据,并进行了实地调查,询问了诸多业内专家并进行解析,参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通过归纳、综合分析和石油企业在新疆的实际情况,建立了一个相对客观指标体系,该体系突出了指标可操作性和实用性。论文主要结论如下:第一,新疆棉籽油生产工艺已达到了国家所制定的生产水平,因此新疆棉籽油生产的未来情况是积极向上的。文献资料表明,从2009年开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就成为了我国最大的棉籽油生产基地之一,尤其是南疆地区。新疆棉籽油生产的发展还获得了新疆政府的大力扶持,棉籽油生产工艺也已经达到了国家所制定的生产水平。第二,新疆棉籽油生产过程的环境影响分析主要表现在大气环境、水环境、噪声环境、固体废物和环境风险。对新疆棉籽油生产项目的实施,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可以从根本上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的环境影响,同时还能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措施。通俗的说就是分析项目建成生产后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并提出污染防治对策和措施,也就是说,能够更准确的降低新疆棉籽油生产过程中对环境的危害。第三,新疆棉籽油生产环境管理指标体系的建立应确立其标准化,强调所有指标的作用。本研究结合所查阅到的资料和案例,建立了新疆棉籽油生产环境管理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共四个层次,分别是目标层、准则层、要素层和指标层,其中准则层为环境保护指标、循环经济指标、和绿色管理指标;要素层又分为环境质量指标、污染物排放指标、废物处置率、生态指标、资源产出指标、资源消耗指标、资源综合利用指标、投资指标、绿色生产指标、清洁生产指标、管理体系指标、信息平台指标和环保宣传指标。而指标层则是由28个指标来制定的。第四,可操作性是新疆棉籽油生产环境管理指标体系建立并实际开展的前提条件。本研究所涉及的指标体系的建立和各个指标体现了指标体系的环保思想、以人文本的思想以及指标有代表性且容易标准化的思想。在充分听取各位专家的意见后,本研究将该指标体系予以完善并最终由专家给出各项指标的权重。第五,案例分析表明,新疆棉籽油生产是一个污染较大的产业,需要一个完整的环境管理指标体系进行约束。本研究通过把所建立的指标体系实际应用到新疆喀什伽师县某油脂企业进行实例分析,本研究得出棉籽油的生产是一个污染较为严重的产业,如果最后的污染物处理不合格或者在管理阶段出现任何的状况都会对环境产生不良影响。因此本论文制定的环境管理指标体系可以对新疆棉籽油生产企业进行实际上的制约和管理,从一定程度上缓解污染严重的问题。论文主要成果:一、对于新疆棉籽油生产提出了一个完整的环境管理指标体系。本研究不仅说明了所做指标体系指导思想、原则及结构。还通过收集资料,阅读文献以及专家咨询,选择了所需的指标并确定了每项指标的含义。本研究还选用专家打分的方法,确定了各个指标的权重,最终准确的建立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新疆棉籽油生产环境管理指标体系。二、指标体系实际应用成果良好。笔者把论文中所建立的指标体系成功应用到了新疆喀什伽师县某油脂企业,通过该指标体系在企业里的应用,并产生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蔡智勇[8](2014)在《亚麻籽脱壳设备开发及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亚麻籽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之一,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广泛的用途。伴随人们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和对健康饮食需求不断扩大,亚麻籽越来越受到大众喜爱。亚麻籽脱壳设备在亚麻生产过程中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大,目前国内亚麻籽脱壳设备处于试验阶段,且有关亚麻籽脱壳理论的研究稀少,脱壳设备难以得到理论指导。因此,开展亚麻籽脱壳方面的研究是十分有意义的,本文就此做了以下几方面的研究:首先,分析当前国内外传统脱壳原理和新型脱壳原理,对目前常见的两类亚麻籽脱壳设备进行系统研究,通过分析两类设备的优缺点,确定较适宜的脱壳原理。第二,在己确定的脱壳原理基础上,进行全面系统的理论分析计算,设计加工亚麻籽脱壳试验设备。第三,收集国内9个主要产地的亚麻籽和1个国外产地的亚麻籽,以内蒙集宁区出产的亚麻籽为研究对象,其余产地的亚麻籽作比对试验,用研制的亚麻籽脱壳试验设备研究影响脱壳效果的7个单因素,主要为亚麻籽烘烤条件、砂轮转速、砂轮与刀片的间隙、砂轮目数、喂入速率、刀片数量以及脱壳次数对脱壳效果的影响。最后,对影响亚麻籽脱壳试验设备的3个重要因素进行正交试验和响应面试验,探究影响因素对试验指标的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及其显着水平,最终分析得出较佳的试验方案(砂轮50目,砂轮转速1800r/min,砂轮与刀片的间隙2.5mm)并对优化后的参数进行验证。
刁斯琴[9](2013)在《荞麦剥壳间隙对整半仁率影响规律的试验研究》文中提出剥壳间隙是影响荞麦产品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它不但影响整半仁率,还影响碎仁率。但目前关于荞麦剥壳间隙对整半仁率影响规律的研究在国内未见报道。实际生产中荞麦剥壳机的剥壳间隙没有规范合理的调整标准,仍然靠工人的经验来操作。这种没有理论依据来支撑的人为操作不仅缺少科学性,而且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荞麦剥壳的整半仁率和碎仁率。本文针对荞麦剥壳过程中剥壳间隙凭经验操作的问题开展试验研究,选φ4.6~4.8mm粒径荞麦在剥壳间隙4.0mm时,以荞麦整半仁率和碎仁率作为衡量指标,寻找其较优工作转速。据此在较优工作转速下,对不同粒径荞麦进行剥壳试验,寻找剥壳间隙对不同粒径荞麦的整半仁率、碎仁率的影响规律,为提高荞麦加工的整半仁率和降低碎仁率提供了参考。通过试验研究取得了以下研究结论:(1)在同一个剥壳转速下,不同粒径荞麦的较优剥壳间隙是不同的。随着粒径的增加,其较优剥壳间隙是增大的。(2)通过对某一粒径荞麦进行剥壳,可以得出随着剥壳间隙的减小,其整半仁率在某一段区间里有增大的趋势,直至达到较优的剥壳间隙,随后整半仁率变小;而碎仁率随着剥壳间隙的变小,一直呈上升趋势。(3)通过对剥壳转速和剥壳间隙的正交试验,分析其交互作用的影响。试验数据表明:剥壳间隙和剥壳转速对整半仁率、碎仁率有显着性,其交互作用没有显着性。对于粒径为φ4.6~4.8mm的荞麦剥壳间隙和剥壳转速的最佳组合是剥壳间隙为4.0mm,转速为1038.4r/min。
彭三河[10](2008)在《葵花籽脱壳机的试验研究》文中认为对葵花籽脱壳机作了简单介绍;对影响葵花籽脱壳性能的籽粒含水率、喂入量和叶轮的圆周速度三要素进行了正交试验。得出了籽粒含水率在6.7%~12.2%、喂入量240kg/h、叶轮圆周速度为35~45m/s时,葵花籽脱壳效果较好的结论。
二、多层离心式葵花籽剥壳机的研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多层离心式葵花籽剥壳机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1)葡萄籽破壳分离分选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1.5 目标和预期结果 |
1.6 项目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葡萄籽的物料特性研究 |
2.1 葡萄籽的基本物理参数研究 |
2.2 葡萄籽的结构研究 |
2.3 葡萄籽的力学特性研究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葡萄籽破壳方法研究与性能试验 |
3.1 常见物料破壳方法 |
3.2 破壳方法比较 |
3.3 破壳机性能试验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破壳葡萄籽分离方法研究与性能试验 |
4.1 破壳葡萄籽分离方法的研究 |
4.2 破壳葡萄籽分离方法比较 |
4.3 分离机试验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壳仁混合物分选方法研究与性能试验 |
5.1 壳仁混合物分选方法研究 |
5.2 壳仁混合物分选方法比较 |
5.3 分选机试验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论文发表情况 |
(2)直立锥滚筒式花生脱壳机脱壳原理与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花生生产概况 |
1.2.1 国内花生生产 |
1.2.2 世界花生生产 |
1.3 国外花生脱壳技术研究 |
1.3.1 美国花生脱壳机及脱壳技术 |
1.3.2 其他国家花生脱壳技术现状 |
1.4 中国花生脱壳技术及脱壳装备研究 |
1.4.1 中国花生脱壳技术 |
1.4.2 中国花生脱壳装备发展及现状 |
1.4.3 对中国脱壳技术发展的建议 |
1.5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5.1 主要研究内容 |
1.5.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5.3 技术路线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直立锥滚筒式花生脱壳机结构原理与方案 |
2.1 花生脱壳方案分析与比较 |
2.1.1 打击式脱壳方案 |
2.1.2 碾搓式脱壳方案 |
2.1.3 挤搓式脱壳方案 |
2.2 花生层流原理研究 |
2.3 立式脱壳方案分析及其与卧式脱壳的比较 |
2.3.1 立式脱壳方案 |
2.3.2 脱壳方案比较 |
2.3.3 直立锥滚筒式花生脱壳机预期特点 |
2.4 直立锥滚筒式花生脱壳机总体方案 |
2.4.1 花生脱壳基本流程 |
2.4.2 总体结构及传动方案 |
2.4.3 各装置主要工作原理 |
2.4.5 直立锥滚筒式花生脱壳机结构特点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花生脱壳特性研究 |
3.1 花生荚果及果仁几何特性研究 |
3.1.1 荚果几何特性分析 |
3.1.2 果仁几何特性分析 |
3.2 花生荚果及果仁弹性模量 |
3.2.1 试验原理 |
3.2.2 试验方法 |
3.2.3 试验结果及分析 |
3.3 花生荚果摩擦特性试验 |
3.3.1 试验材料和方法 |
3.3.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直立锥滚筒式花生脱壳装置工作原理与仿真分析 |
4.1 花生在锥环形脱壳室中力学及运动分析 |
4.1.1 未与滚筒筋条接触时荚果受力分析 |
4.1.2 与滚筒筋条接触后的受力分析 |
4.1.3 花生在锥环形脱壳区间的运动分析 |
4.2 花生荚果在脱壳区间运动状态仿真分析 |
4.2.1 花生荚果脱壳模型建立 |
4.2.2 仿真计算 |
4.2.3 仿真模拟 |
4.2.4 不同滚筒半锥角的仿真分析 |
4.2.5 不同筋条倾角的仿真分析 |
4.3 锥形脱壳滚筒设计 |
4.3.1 锥形脱壳滚筒结构设计 |
4.3.2 脱壳筋条设计 |
4.4 环形脱壳间隙确定 |
4.4.1 脱壳室形式确定 |
4.4.2 脱壳间隙设计 |
4.5 锥凹板设计 |
4.5.1 锥凹板材质确定 |
4.5.2 筛条间隙设计 |
4.5.3 筒筛几何尺寸 |
4.6 均布喂料装置设计 |
4.7 脱壳间隙调整结构设计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横流三通道气吸清选装置工作原理及设计 |
5.1 花生脱出物漂浮速度与空气动力因数 |
5.1.1 物料空气动因数与漂浮速度的关系 |
5.1.2 花生脱出物漂浮速度试验 |
5.1.3 花生脱出物空气动力因数 |
5.2 横流气吸清选临界条件确定 |
5.2.1 花生脱出物受力与运动规律分析 |
5.2.2 横吸气流作用下的花生脱出物水平位移 |
5.2.3 临界气流速度和吸风口高度 |
5.3 气吸清选装置关键部件设计 |
5.3.1 吸风口及出料槽与分离仓 |
5.3.2 集料仓与导流盘 |
5.3.3 清选风机选型 |
5.3.4 气吸装置主要参数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直立锥滚筒式花生脱壳样机试验 |
6.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6.1.1 试验材料 |
6.1.2 试验仪器设备 |
6.2 脱壳装置性能试验研究 |
6.2.1 试验指标与试验方法 |
6.2.2 试验方案 |
6.2.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6.3 脱壳装置主要参数优化及性能试验 |
6.3.1 主要参数的优化 |
6.3.2 脱壳装置优化后的性能试验 |
6.4 清选装置性能试验 |
6.4.1 清选性能试验指标与试验方法 |
6.4.2 清选性能试验方案 |
6.4.3 清选性能结果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3)基于机器视觉的荞麦剥壳性能参数在线检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机器视觉技术在农产品检测中的应用 |
1.2.2 图像中颗粒对象的粘连分割 |
1.3 存在的问题及研究内容 |
1.3.1 存在的问题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2 荞麦剥壳性能参数在线检测试验台架与图像预处理 |
2.1 剥壳机组与试验台架 |
2.1.1 荞麦剥壳机组 |
2.1.2 荞麦籽粒的取料匀料 |
2.1.3 图像采集与处理设备 |
2.1.4 照明光源 |
2.2 荞麦籽粒图像的插值重建 |
2.2.1 工业相机中的颜色滤波阵列 |
2.2.2 图像中籽粒边缘的拉链效应 |
2.2.3 带二阶拉普拉斯修正项的边缘自适应插值算法 |
2.3 荞麦籽粒图像的增强 |
2.3.1 荞麦籽粒图像中的伪彩色 |
2.3.2 荞麦籽粒图像的空间域滤波 |
2.3.3 荞麦籽粒图像的对比度增强 |
2.4 本章小结 |
3 荞麦籽粒图像的背景分割 |
3.1 图像的背景分割 |
3.2 荞麦籽粒图像的阈值分割 |
3.2.1 彩色图像的颜色空间及灰度化 |
3.2.2 灰度图像的阈值分割 |
3.3 荞麦籽粒图像的N× (B-R)灰度化方法 |
3.3.1 RGB颜色空间中荞麦籽粒颜色分特点 |
3.3.2 荞麦籽粒图像的N× (B-R)灰度化方法 |
3.3.3 荞麦籽粒图像的二值化 |
3.4 本章小结 |
4 荞麦籽粒图像的粘连分割 |
4.1 分水岭分割方法 |
4.2 粘连荞麦籽粒图像种子点提取方法 |
4.2.1 荞麦籽粒的距离图像 |
4.2.2 荞麦籽粒的距离骨架图像 |
4.2.3 区域极大值滤波提取种子点 |
4.3 种子点控制的粘连荞麦籽粒分水岭分割 |
4.4 本章小结 |
5 荞麦剥出物成分识别与剥壳性能参数检测 |
5.1 籽粒样本的交互式快速标注 |
5.2 荞麦籽粒特征的提取 |
5.3 荞麦剥出物中籽粒类别的识别 |
5.3.1 神经网络识别方法 |
5.3.2 荞麦籽粒的BP神经网络识别 |
5.4 荞麦剥壳性能检测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本文创新点 |
6.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4)基于低损高效的荞麦籽粒剥壳机理及剥壳机性能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荞麦米生产的目的 |
1.2 研究的意义 |
1.3 荞麦剥壳技术现状 |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研究内容 |
1.4.1 研究目的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1.5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
1.6 目标和预期结果 |
2 荞麦的物料特性研究 |
2.1 荞麦的生物学特性 |
2.1.1 荞麦的类型、形态和结构 |
2.1.2 荞麦的种类及品种 |
2.1.3 荞麦的生化组成及功用 |
2.2 荞麦的尺寸特征 |
2.3 荞麦物理力学特性 |
2.3.1 力测量系统组成 |
2.3.2 荞麦的挤压力-变形曲线 |
2.3.3 荞麦的粒径对挤压力-变形和破裂点的影响 |
2.3.4 荞麦粒径对破裂点处变形量的影响 |
2.3.5 含水率对荞麦破裂点的影响 |
2.3.6 加载速度对力—变形曲线屈服点的影响 |
2.3.7 摩擦系数测定 |
2.4 本章小结 |
3 剥壳过程及破壳机理分析 |
3.1 荞麦剥壳机结构及改造 |
3.2 剥壳间隙与尺寸关系 |
3.3 剥壳机理探讨 |
3.4 高速摄影观察 |
3.5 荞麦的运动及力学分析 |
3.6 荞麦的破碎 |
3.6.1 破碎方式及特点 |
3.6.2 粉碎的三种假说 |
3.7 本章小结 |
4 荞麦剥壳过程中各因素的影响 |
4.1 砂盘工作参数对剥壳的影响 |
4.1.1 砂盘的工作转速的影响 |
4.1.2 砂盘倾斜程度的影响 |
4.2 砂盘结构参数对剥壳的影响 |
4.2.1 工作面宽度 |
4.2.2 表面粗糙度 |
4.3 本章小结 |
5 荞麦剥壳过程DEM仿真分析 |
5.1 离散单元法(DEM)基本原理 |
5.2 荞麦籽粒及物理参数的测量 |
5.2.1 密度的测量 |
5.2.2 千粒重的测量 |
5.2.3 荞麦籽粒的三维尺寸的测量与分析 |
5.2.4 摩擦系数的测量与分析 |
5.2.5 恢复系数的测量与分析 |
5.3 基于DEM的荞麦籽粒的离散元数值仿真 |
5.3.1 荞麦颗粒的离散元仿真模型建立 |
5.3.2 剥壳过程中DEM模拟 |
5.3.3 DEM仿真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剥壳机的改进设计及剥壳性能试验研究 |
6.1 剥壳机的改进设计 |
6.1.1 间隙分析与调整方式改进 |
6.1.2 间隙调整结构改进 |
6.2 外圈内撞击材料的选择 |
6.3 双层结构的改进 |
6.4 剥壳机的性能试验研究 |
6.4.1 试验材料及机器 |
6.4.2 实验方法与试验设计 |
6.4.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讨论 |
7.1 结论 |
7.2 希望与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5)油用牡丹籽粒力学特性及脱壳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牡丹籽脱壳机的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外坚果类脱壳机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第2章 油用牡丹籽粒物理力学特性研究 |
2.1 油用牡丹籽粒物理特性研究 |
2.1.1 油用牡丹籽粒的形状 |
2.1.2 油用牡丹籽粒几何尺寸的测定与分析 |
2.1.3 油用牡丹籽粒含水率的测定 |
2.1.4 油用牡丹籽粒的千粒重 |
2.1.5 油用牡丹籽粒的壳厚 |
2.2 油用牡丹籽粒力学特性研究 |
2.2.1 试验材料 |
2.2.2 试验装置 |
2.2.3 试验方法 |
2.2.4 试验结果与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油用牡丹籽粒脱壳试验台结构设计 |
3.1 脱壳方案的确定 |
3.1.1 农业物料的脱壳方法 |
3.1.2 油用牡丹籽粒脱壳方法的拟定依据 |
3.1.3 脱壳方案的确定 |
3.2 总体结构与工作原理 |
3.2.1 总体结构 |
3.2.2 工作原理 |
3.3 主要零部件的设计 |
3.3.1 离心式脱壳装置 |
3.3.2 叶轮式脱壳装置 |
3.3.3 旋风分离装置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油用牡丹籽粒脱壳机理分析 |
4.1 油用牡丹籽粒脱壳过程分析 |
4.2 油用牡丹籽粒在离心式脱壳装置中的脱壳过程分析 |
4.2.1 籽粒自由落体下落过程分析 |
4.2.2 籽粒与导料锥壁面碰撞过程分析 |
4.2.3 籽粒在甩盘孔道的运动过程分析 |
4.2.4 籽粒与碰撞板撞击脱壳过程分析 |
4.3 油用牡丹籽粒在叶轮式脱壳装置中的脱壳过程分析 |
4.3.1 籽粒在螺旋搅龙中的运动过程分析 |
4.3.2 籽粒与叶轮叶片撞击脱壳过程分析 |
4.3.3 籽粒与输送管道壁碰撞过程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油用牡丹籽粒脱壳试验研究 |
5.1 试验材料、设备及方法 |
5.1.1 试验材料 |
5.1.2 试验设备 |
5.1.3 试验方法 |
5.2 单因素试验 |
5.2.1 含水率对油用牡丹籽粒脱壳效果的影响 |
5.2.2 喂入量对油用牡丹籽粒脱壳效果的影响 |
5.2.3 离心甩盘转速对油用牡丹籽粒脱壳效果的影响 |
5.2.4 离心甩盘孔道数对油用牡丹籽粒脱壳效果的影响 |
5.2.5 叶轮转速对油用牡丹籽粒脱壳效果的影响 |
5.2.6 叶轮叶片数量对油用牡丹籽粒脱壳效果的影响 |
5.3 正交试验 |
5.3.1 试验设计 |
5.3.2 结果与分析 |
5.4 回归试验 |
5.4.1 试验设计 |
5.4.2 结果与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 |
6.1 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6)亚麻籽脱壳分离系统关键技术及设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1.1 亚麻籽简介 |
1.1.2 亚麻籽利用价值 |
1.2 物料脱壳及壳仁分离方法 |
1.2.1 物料脱壳方法 |
1.2.2 壳仁分离方法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存在问题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 |
1.4.1 研究意义 |
1.4.2 研究内容 |
1.4.3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亚麻籽物理特征和力学特性研究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试验材料 |
2.2.2 试验仪器 |
2.2.3 试验方法 |
2.3 试验结果及分析 |
2.3.1 含水率 |
2.3.2 千粒重 |
2.3.3 容重 |
2.3.4 外观尺寸 |
2.3.5 亚麻籽微观结构 |
2.3.6 亚麻籽力学特性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亚麻籽脱壳试验机研究 |
3.1 前言 |
3.2 总体设计原则 |
3.3 亚麻籽脱壳试验机关键部件设计 |
3.3.1 传动系统设计 |
3.3.2 喂料装置 |
3.3.3 砂盘结构设计 |
3.3.4 脱壳腔体设计 |
3.3.5 出料口设计 |
3.4 亚麻籽脱壳试验机整体结构 |
3.5 亚麻籽脱壳机模态分析 |
3.5.1 模态分析基本理论 |
3.5.2 模态分析模型结果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亚麻籽脱壳机脱壳性能试验研究 |
4.1 前言 |
4.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4.2.1 试验材料与仪器 |
4.2.2 试验设计 |
4.3 试验结果及分析 |
4.3.1 单因素试验结果 |
4.3.2 响应面优化亚麻籽脱壳工艺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亚麻籽静电分选机结构设计及静电场模拟 |
5.1 引言 |
5.2 静电分选原理 |
5.3 亚麻籽静电分选机设计 |
5.3.1 辊筒电极 |
5.3.2 高压电极调节装置 |
5.3.3 电磁振动喂料器 |
5.3.4 高压静电分选机 |
5.4 静电电场数值模拟 |
5.4.1 电压的影响 |
5.4.2 电极与接地辊筒中心距离的影响 |
5.4.3 电极位置的影响 |
5.5 亚麻籽物料受力分析 |
5.5.1 荷电情况分析 |
5.5.2 受力分析 |
5.6 接地辊筒模态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静电分选机分选性能试验研究 |
6.1 前言 |
6.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6.2.1 试验材料与仪器 |
6.2.2 试验方法 |
6.3 试验结果及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亚麻籽风选机仿真试验分析及静电组合分选研究 |
7.1 前言 |
7.2 风选机介绍 |
7.2.1 风选原理 |
7.2.2 风选机总体原则及要求 |
7.2.3 风选机的结构 |
7.3 气流场理论应用 |
7.4 气流场的模拟仿真分析 |
7.4.1 Fluent软件介绍 |
7.4.2 基本控制方程 |
7.4.3 湍流模型 |
7.4.4 气流场模型建立 |
7.4.5 风选室气流场状况分析 |
7.5 风选及组合分选试验 |
7.5.1 风速测定 |
7.5.2 风选性能试验 |
7.5.3 组合分选 |
7.6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建议 |
8.1 结论 |
8.2 创新点 |
8.3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新疆棉籽油生产过程中环境影响分析和环境管理研究 ——以新疆某油脂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基础与方法 |
1.3.1 德尔菲( Delphi Method)法 |
1.3.2 层次分析(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法 |
1.3.3 查阅参考资料分析法 |
1.3.4 物料平衡计算法 |
1.3.5 水量平衡分析法 |
1.3.6 生命周期评价法 |
1.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研究综述及技术分析 |
2.1 棉籽油环境影响研究现状 |
2.1.1 国外研究现状 |
2.1.2 国内研究现状 |
2.2 环境指标研究现状 |
2.3 技术分析 |
2.3.1 棉籽油生产工艺种类 |
2.3.2 新疆棉籽油生产工艺 |
2.3.3 棉籽油生产指标计算 |
第三章 环境管理指标体系的建立 |
3.1 指标体系构建的指导思想 |
3.2 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
3.3 指标体系的初选 |
3.4 指标的选取 |
3.4.1 环境保护指标的选取 |
3.4.2 循环经济指标的选取 |
3.4.3 绿色管理指标的选取 |
3.5 指标体系的结构 |
3.6 指标的筛选和最终确定 |
3.7 各项指标的意义 |
3.7.1 环境保护指标 |
3.7.2 循环经济指标 |
3.7.3 绿色管理指标 |
3.8 指标的标准化 |
3.9 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及分析 |
3.10 指标计算方法 |
第四章 案例分析 |
4.1 项目区环境概况 |
4.1.1 自然环境概况 |
4.1.2 社会环境概况 |
4.2 项目建设内容 |
4.3 工程分析 |
4.3.1 工艺流程 |
4.3.2 物料平衡及水平衡 |
4.3.3 污染源分析 |
4.4 项目环境质量状况 |
4.4.1. 大气环境质量现状 |
4.4.2 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
4.4.3 声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
4.4.4 生态环境现状与评价 |
4.5 项目环境影响分析 |
4.5.1 环境评价因子的筛选 |
4.5.2 大气环境影响分析 |
4.5.3 水环境影响分析 |
4.5.4 噪声环境影响分析 |
4.5.5 固体废物环境影响分析 |
4.5.6 环境风险分析 |
4.6 环境管理指标体系的评价 |
第五章 论文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主要成果 |
5.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亚麻籽脱壳设备开发及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图目录 |
表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分析 |
1.3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二章 亚麻籽脱壳设备理论设计 |
2.1 脱壳结构整体方案确定 |
2.1.1 亚麻籽摩擦脱壳设备结构形式 |
2.1.2 亚麻籽碰撞脱壳设备结构形式 |
2.1.3 脱壳结构形式的选择 |
2.1.4 刀片形状设计 |
2.2 亚麻籽脱壳试验设备结构设计及计算过程 |
2.2.1 传动方案拟定 |
2.2.2 电动机选择 |
2.2.3 运动参数及动力参数计算 |
2.2.4 传动零件设计及计算 |
2.2.5 轴设计及计算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亚麻籽脱壳试验设备工艺参数优化 |
3.1 脱壳工艺参数优化 |
3.1.1 试验设备与评价指标 |
3.1.2 试验方法 |
3.1.3 试验备用部件与试验设备 |
3.1.4 砂轮与刀片间隙对脱壳效果的影响 |
3.1.5 砂轮目数对脱壳效果的影响 |
3.1.6 亚麻籽烘烤条件对脱壳效果的影响 |
3.1.7 亚麻籽喂入时间对脱壳效果的影响 |
3.1.8 砂轮不同转速对脱壳效果的影响 |
3.1.9 刀片数量对脱壳效果的影响 |
3.1.10 脱壳次数对脱壳效果的影响 |
3.2 不同产地亚麻籽脱壳效果比对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亚麻籽脱壳设备的优化与验证 |
4.1 试验数据优化 |
4.1.1 试验因素 |
4.1.2 试验设计 |
4.2 试验结果分析 |
4.2.1 亚麻籽脱壳率试验数据分析 |
4.2.2 亚麻籽破碎率试验数据分析 |
4.3 多指标的正交分析 |
4.3.1 多指标正交设计评价方法 |
4.3.2 综合评分法 |
4.4 响应面试验与分析 |
4.4.1 回归模型建立及显着性检验 |
4.4.2 响应面分析 |
4.4.3 脱壳工艺条件优化 |
4.5 亚麻籽脱壳试验设备优化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9)荞麦剥壳间隙对整半仁率影响规律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插图和附表清单 |
1 引言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荞麦机械剥壳所存在问题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2 荞麦剥壳前期处理 |
2.1 荞麦分级 |
2.2 含水率的测定 |
2.2.1 试验仪器 |
2.2.2 操作方法 |
2.3 千粒重的测定 |
2.3.1 试验仪器 |
2.3.2 操作方法 |
2.4 容重的测定 |
2.4.1 试验仪器 |
2.4.2 操作方法 |
3 试验装置及指标 |
3.1 试验装置 |
3.2 工作原理和加工过程 |
3.2.1 工作原理 |
3.2.2 加工过程 |
3.3 试验装置的调试 |
3.3.1 零剥壳间隙的确定 |
3.3.2 电机的旋转方向 |
3.4 试验台的连接 |
3.4.1 试验台工作过程 |
3.4.2 分离筛的确定 |
3.5 试验指标 |
4 剥壳间隙对整半仁率影响试验 |
4.1 转速的标定 |
4.1.1 试验仪器 |
4.1.2 频率与转速 |
4.2 最佳剥壳转速的试验 |
4.2.1 较优剥壳转速的确定 |
4.2.2 小结 |
4.3 剥壳次数的试验 |
4.3.1 小结 |
4.4 不同粒径荞麦的较优剥壳间隙的确定 |
4.4.1 荞麦剥壳间隙对整半仁率和碎仁率的影响规律 |
4.4.2 小结 |
4.4.3 不同粒径荞麦与较优剥壳间隙的函数关系 |
5 砂盘式荞麦剥壳机的影响因素的交互作用的分析 |
5.1 参数水平的选择 |
5.2 直观分析 |
5.3 方差分析 |
5.3.1 整半仁率的方差分析 |
5.3.2 碎仁率的方差分析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10)葵花籽脱壳机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葵花籽脱壳机结构和主要性能参数 |
2 葵花籽脱壳机的试验研究 |
2.1 试验因素及水平 |
2.2 试验指标 |
2.3 试验安排与数据处理 |
2.4 试验结果方差分析 |
2.4.1 脱壳率试验结果方差分析 |
2.4.2 葵花籽损伤率试验结果的方差分析 |
3 结论 |
四、多层离心式葵花籽剥壳机的研制(论文参考文献)
- [1]葡萄籽破壳分离分选技术的研究[D]. 周亚. 宁夏大学, 2021
- [2]直立锥滚筒式花生脱壳机脱壳原理与关键技术研究[D]. 陆荣.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5)
- [3]基于机器视觉的荞麦剥壳性能参数在线检测方法研究[D]. 吕少中.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9
- [4]基于低损高效的荞麦籽粒剥壳机理及剥壳机性能试验研究[D]. 陈伟.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9(01)
- [5]油用牡丹籽粒力学特性及脱壳试验研究[D]. 陶满. 河南科技大学, 2018(10)
- [6]亚麻籽脱壳分离系统关键技术及设备研究[D]. 丁进锋. 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 2016(01)
- [7]新疆棉籽油生产过程中环境影响分析和环境管理研究 ——以新疆某油脂公司为例[D]. 李丽萍. 新疆大学, 2014(02)
- [8]亚麻籽脱壳设备开发及关键技术研究[D]. 蔡智勇. 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 2014(11)
- [9]荞麦剥壳间隙对整半仁率影响规律的试验研究[D]. 刁斯琴.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3(S1)
- [10]葵花籽脱壳机的试验研究[J]. 彭三河. 粮油加工, 2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