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子凝胶化论文-刘瑞刚,赵从宪,隋坤艳

离子凝胶化论文-刘瑞刚,赵从宪,隋坤艳

导读:本文包含了离子凝胶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钠离子,海藻酸钠,凝胶化

离子凝胶化论文文献综述

刘瑞刚,赵从宪,隋坤艳[1](2017)在《海藻酸钠水溶液凝胶化过程中钠离子的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海藻酸钠(SA)是从海藻中提取的天然聚合物,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在组织工程、药物递送、食品工程和纺织工业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工作采用核磁方法研究了SA水溶液在凝胶化过程中钠离子动力学行为,并结合动态和拉伸流变仪对其流变性能进行系统表征。制备了不同浓度的海藻酸钠溶液并且以3%海藻酸钠为例释放不同量的Ca2+。分别采用核磁脉冲序列CPMG和PFG对钠离子进行了弛豫和扩散系数的测量。探究了钙离子的加入对钠(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B:生物大分子》期刊2017-10-10)

邵瑶瑶,赵燕,徐明生,徐丽兰,汪雄[2](2017)在《金属离子对蛋白质凝胶化行为的影响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凝胶化行为是蛋白质的主要功能特性之一。蛋白质凝胶化的形成受到多种理化因素影响,其中金属离子是影响蛋白质凝胶化行为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在阐述蛋白质凝胶化行为形成机理的基础上,综述了金属离子对蛋白质凝胶的微观结构、物化特性、聚集行为、分子构象和主要分子作用力的影响,并对其研究价值进行了展望,为进一步深入研究金属离子对蛋白质凝胶化的影响机理及提高蛋白质凝胶制品的加工特性提供理论指导。(本文来源于《食品科学》期刊2017年05期)

廖华[3](2016)在《聚糖醛酸与钙离子的络合机理及其凝胶化调控》一文中研究指出聚糖醛酸是一类重要的食品大分子,在食品工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海藻酸钠和果胶是两种代表性的聚糖醛酸,由于具有天然、无毒、生物可降解等优点常被用作胶凝剂、增稠剂、乳化剂、稳定剂等。支撑上述应用的关键特性是聚糖醛酸与二价金属离子的络合能力和凝胶化。本论文以海藻酸钠和果胶为原材料,制备和表征不同分子量的低聚糖醛酸,研究低聚糖醛酸对聚糖醛酸的离子络合及凝胶化的调控机理。主要结论如下:1、以海藻酸钠(ALG)为原料,采用酸水解法制备了低聚古洛糖醛酸(GB)和低聚甘露糖醛酸(MB)。通过控制酸水解时间和pH,得到的GB1、GB2的分子量分别为12.1kg/mol和44.5kg/mol,古洛糖醛酸含量高达92.0%和85.1%。得到的MB1和MB2的分子量分别为5.4kg/mol和52kg/mol。以高酯果胶(HMP)为原料,采用酶解法制备了低聚半乳糖醛酸(GaB)。GaB的分子量为66.2kg/mol,甲酯化度约5.2%,半乳糖醛酸含量高达81.3%。原料样品处理前后弗罗里分散指数υ值从0.585升高到0.878,表明处理前的聚糖醛酸在分散相中表现为柔性或半柔性的线性大分子,而低聚糖醛酸在分散相中表现为刚性的棒状分子。2、采用固有粘度法研究了五种低聚糖醛酸对ALG与钙离子络合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一的ALG溶液相比,加入MB1、MB2不影响ALG与钙离子的络合行为,而加入GB1、GB2后需要更高浓度的钙离子实现体系相对粘度的增长,且相对粘度增长速率随低聚物浓度增加而减慢。其中GB1对ALG的调控效果更明显,这是因为GB1具有更低的分子量和更高的古洛糖醛酸含量。加入GaB的ALG体系在更低的钙离子浓度下即可实现相对粘度的增长,且相对粘度增长速率基本一致,这可能与GaB的架桥作用有关。此外,研究了五种低聚糖醛酸对ALG凝胶持水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GB1、GB2的添加可显着提高ALG凝胶的持水能力,而MB1、MB2、GaB的添加对ALG凝胶的持水能无明显影响。3、通过流变学等方法研究了GB对ALG凝胶行为的调控机理。结果显示,在低钙区(0.25<R<0.60),钙离子浓度为10.24mM时,0.5%ALG体系的饱和凝胶模量随GB浓度升高而降低。R(即[Ca]/[G])固定在0.60时,0.5%ALG体系的饱和凝胶模量在添加GB后基本保持恒定。以罗丹明123标记GB,检测到ALG/GB混合体系在R=0.25时荧光强度随GB浓度的升高呈线性递增。原子力显微镜结果显示,GB的添加阻碍了ALG叁维网络结构的形成。这表明在低钙区ALG和GB分别单独结合钙离子形成二聚体,且GB的添加抑制了ALG体系的凝胶化。在高钙区(R>0.60),与单一ALG体系相比,GB的添加引起ALG饱和凝胶模量的增加。原子力显微镜结果显示,添加GB后ALG分子链横向聚集程度明显增大。这表明在高钙区GB形成的二聚体促进了ALG体系的凝胶化。综上提出了GB和ALG在钙离子诱导下的“竞争络合”机理。4、通过流变学等方法研究了GB对低酯果胶(LMP)凝胶化行为的调控作用。结果表明,在低钙区(R<0.25),钙离子浓度为1.8mM时或固定R=0.10时,0.5%LMP体系的饱和凝胶模量随GB浓度升高而增加。原子力显微镜结果显示,GB的添加促进了LMP叁维网络结构的形成。在中钙区(0.25<R<0.60),GB的添加抑制了LMP叁维网络结构的形成。在高钙区(R>0.60),GB的添加引起了LMP分子链聚集程度的增大。这表明GB在低钙区促进了LMP体系的凝胶化,在中钙区抑制了LMP体系的凝胶化,而在高钙区则再次起到促进作用。(本文来源于《湖北工业大学》期刊2016-06-01)

吴子良,Jian,Ping,Gong[4](2015)在《钙离子扩散诱导刚性聚阴离子取向及凝胶化》一文中研究指出肌肉、眼球等生物软组织呈现凝胶状态并拥有多层次、多尺度的规则结构;这些结构对于生物机体功能的实现至关重要。但是,大多数合成水凝胶的网络结构是无序的,导致其特定光学、力学性能的缺失。向水凝胶中引入规则取向结构是使其功能化的有效途径之一。软组织的规则结构通常由DNA、纤维肌动蛋白等荷电性刚性生物大分子与其它分子一起形成,而带相反电荷分子间的长程静电相互作用可以诱导生物分子通过自组装形成复杂规则结构。受此启发,我们采用合成的刚性聚阴离子来模拟DNA等生物分子,通过钙离子扩散诱导刚性分子取向以及凝胶化,制备了含有厘米尺度取向结构的水凝胶。我们发现分子取向、凝胶化过程受钙离子扩散控制。在扩散前端100微米宽的区域中,刚性分子沿着扩散方向取向,随着扩散进行,这些分子取向逐渐发生反转,形成分子取向垂直于扩散方向的液晶水凝胶。通过引入聚丙烯酰胺作为第二网络,我们可以制备各向异性的高强度双网络水凝胶。(本文来源于《201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C 高分子物理与软物质》期刊2015-10-17)

张帆,毛鹏,孔慧玲,赵萌,方亚鹏[5](2013)在《钙离子诱导的海藻酸钠/黄原胶凝胶化临界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海藻酸钠/黄原胶混合体系的相行为及其对海藻酸钠-钙离子凝胶化临界行为的影响.当海藻酸钠浓度为0.5 wt%时,随着黄原胶的添加,混合体系出现相容、相分离及液晶3种不同的相行为.与纯黄原胶溶液相比,海藻酸钠/黄原胶混合溶液在更低的黄原胶浓度下开始形成液晶,这是由于混合体系中相分离的发生导致了黄原胶有效浓度升高.利用葡萄糖酸内酯(GDL)在线酸化Ca-EDTA,释放钙离子,研究了不同钙离子引入量时(f=[Ca2+]/[COO-])混合体系的黏弹性.Winter-Chambon分析发现临界凝胶点(f gel)随黄原胶浓度的增加而降低.当相分离发生时,临界凝胶点急剧降低,当液晶结构形成后,临界凝胶点呈现上升趋势.通过对比Winter-Chambon方法和临界凝胶点模量松弛法所测得的松弛临界指数(nw和nr),发现黄原胶的添加使海藻酸钠临界凝胶失去结构自相似性.相分离的发生导致临界凝胶结构排列更加致密,而液晶的出现使临界凝胶结构排列相对疏松.(本文来源于《高分子学报》期刊2013年11期)

张晓芳,张伟,卢灿辉[6](2013)在《基于离子间相互作用的新型竹纤维水凝胶的制备及其凝胶化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纤维素水凝胶大多由纤维素溶液制备。本文以天然竹纤维为原料,结合透析与超声处理,首次制备出一种主要由微米尺寸纤维素纤维构成的叁维结构稳定的新型纤维素水凝胶。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表明,天然竹纤维经过化学提纯和抽滤清洗后木质素和半纤维素被有效去除。(本文来源于《2013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I:生物高分子与天然高分子》期刊2013-10-12)

王婧[7](2012)在《双取代咪唑类离子液体的凝胶化及其复合膜的制备与性能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离子液体(ILs)的熔点低,在室温下呈液态,电导率高,应用于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中常需将其与聚合物复合成膜电解质。实际在燃料电池运行过程中会产生水,这些水在低于100℃条件下是以液态形式存在的,导致复合膜中的离子液体随着水份流失。为了克服离子液体容易渗漏流失的不足,可将离子液体凝胶化,在降低离子液体的流动性同时并不明显降低其本身的优良性质。在本实验中,采用两步法合成两种亲疏水性不同的离子液体BMIMOH和BMIMPF6,采用溶胶-凝胶的方法引入苯胺甲基叁乙氧基硅烷(ND-42)使离子液体凝胶化,并对其凝胶化后离子液体的结构、水溶性、粘度等方面的性能进行了表征与研究。发现经凝胶化后,两种离子液体的粘度均变大,且经凝胶化的亲水的离子液体BMIMOH在水中的溶解流失得到改善。随后使凝胶化的ILs及ILs分别与聚偏氟乙烯(PVDF)和45%的磺化聚醚醚酮(SPEEK)复合成膜,考察了复合膜中离子液体的流失率及电导率的变化。研究发现,凝胶化的离子液体制备的复合膜在水中的流失率降低。但经凝胶化得到的复合膜的电导率却有所下降。(本文来源于《东北大学》期刊2012-06-01)

王章薇,武培怡[8](2011)在《PNIPAM在离子液体中凝胶化行为的谱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二维红外相关光谱(2DIR)和外扰相关移动窗口技术(PCMW)对PNIPAM在离子液体[C2MIM][NTf2]中的凝胶化行为进行了跟踪研究。主要研究了ν(N-H),离子液体咪唑环上ν(C-H)和AmideI这叁个区域,发现这些区域内相关峰位置和峰型都有一(本文来源于《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1-09-24)

谭磊[9](2009)在《咪唑基六氟磷酸盐离子液体的凝胶化及其超分子凝胶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小分子量化合物凝胶因子可通过分子间氢键、π-π相互作用,以及其它非共价键作用形成超分子聚集体结构进而形成稳定的超分子凝胶。由于其具有介于固、液体之间的特性,被广泛应用在催化、电解质材料等领域。离子液体是由阴离子和阳离子组成的离子化合物,由于其液相温度范围宽、不挥发、高沸点、溶解性好、电导率高且电化学稳定窗口宽等优良性能日益受到广泛关注,尤其是在高效的电解质材料领域具有极大的应用前景。本文通过分子设计的方法将酰胺基团、苯环和烷基链引入凝胶因子的分子结构中,合成出三类结构不同的凝胶因子(4,4′-二(n-烷基酰胺基)二苯醚(简称BSDE-n,n为烷基链长,下同);4,4′-二(n-烷基酰胺基)二苯甲烷(简称BSDM-n);2,4-二(n-烷基酰胺基)甲苯(简称BSUT-n)。研究了叁类凝胶因子在有机溶剂中凝胶化性能及自组装机理。侧重研究了叁类凝胶因子在不同离子液体中的凝胶化,制备了离子液体超分子凝胶。研究了离子液体超分子凝胶的电化学性能和流变学性质。本论文包括以下主要内容:1、通过分子设计的方法合成的凝胶因子(BSDM-n,BSDE-n,BSUT-n)能在20多种有机溶剂中发生聚集、自组装,进而在这些有机溶剂中形成热可逆的超分子凝胶。分别研究了凝胶因子结构、凝胶因子浓度以及不同溶剂体系对凝胶体系的相转变温度(T_(GS))和最低凝胶化浓度(MGC)的影响。2、在叁类凝胶因子的作用下,制备了离子液体[bmim]PF_6超分子凝胶。凝胶化性能最好的叁种凝胶因子分别为4,4′-二(辛酰胺基)二苯醚(简称BSDE-8),4,4′-二(辛酰胺基)二苯甲烷(简称BSDM-8),2,4-二(辛酰胺基)甲苯(简称BSUT-8)。结果表明,凝胶因子的最低凝胶化浓度按BSDE-8,BSDM-8,BSUT-8的顺序增加。离子液体超分子凝胶相转变温度T_(GS)按BSDE-8,BSDM-8,BSUT-8的顺序减小。采用偏光显微镜研究了凝胶因子在离子液体中的自组装机理,结果表明,凝胶因子首先形成纤维状聚集体并进一步聚集形成球晶状结构。3、采用线性电位扫描,循环伏安法和交流阻抗法等电化学测试方法,研究了离子液体超分子凝胶的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凝胶体系具有较宽的电化学稳定窗口,一般为—2.6V到2.6V。采用BSDE-8制备的离子液体凝胶的电化学窗口为—2.6V到1.6V,这主要是由于BSDE-8分子中醚氧键(—O—)在1.6V处容易被氧化。电导率随温度的变化关系符合阿累尼乌斯方程,且凝胶体系电导率同纯离子液体电导率差别在同一数量级。BSDE-8离子液体超分子凝胶的电导率最高,是因为醚氧键(—O—)与苯环之间的大π键容易导致凝胶因子之间的π-π堆积,增强了凝胶因子之间的作用力,减少了凝胶体系中凝胶因子与离子液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得更多的离子能够参与导电。因此,凝胶因子的结构对离子液体超分子凝胶体系的电化学行为有重要影响。4、用ARES流变仪研究了叁种离子液体超分子凝胶体系的流变学性质。应变扫描结果表明,当应变振幅为0.4%时,叁种离子液体超分子凝胶体系的应变在其线性粘弹区内。频率扫描结果表明,随着剪切速率的增加,凝胶体系的弹性模量(G′)和粘性模量(G″)随之增加,高浓度体系的弹性模量(G′)和粘性模量(G″)分别比低浓度体系的高。凝胶体系的tanδ在整个频率范围内均小于1,凝胶因子浓度较低时,tanδ随频率的增加而减小;浓度较高时tanδ随频率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大。凝胶体系复合粘度η~*随着凝胶因子浓度的增加在同一剪切频率下也增加,而在同一凝胶因子浓度下凝胶体系复合粘度η~*随剪切频率的增加而减小,呈现剪切变稀性质。温度扫描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增加,离子液体凝胶体系的弹性模量(G′)和粘性模量(G″)均增大,在整个温度范围内G′>G″,凝胶体系表现固态弹性行为。凝胶体系tanδ随温度的增加先升高后减小,在测试范围内tanδ<1。凝胶体系的复合粘度η~*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在相同温度、相同剪切速率及相同凝胶因子浓度的条件下,离子液体超分子凝胶体系的弹性模量G′和复合粘度η~*均按BSDE-8,BSDM-8,BSUT-8的顺序减小。这是因为叁种凝胶因子相比,BSDE-8分子间最容易形成π-π堆积,增强了凝胶因子之间的作用力,使形成的凝胶因子聚集体三维网络结构更致密,导致凝胶体系具有更高的复合粘度η~*和弹性模量G′。因此,凝胶因子的结构对离子液体超分子凝胶体系的流变学行为有重要影响。(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09-05-28)

邓超,张森[10](2006)在《电解液凝胶化对锂离子电池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使携电子设备对高比能量可充电池的需求不断增长。与普通的锂离子电池相比,聚合物锂离子电池采用更轻、更便宜的塑料箔包装代替钢或铝壳,重量更轻,使用凝胶聚合物电解质代替电解液,避免了电解液泄漏造成的危害,更安全。由于离子和溶剂分子的扩散速率降低,凝胶聚合物电解质有助于控制发生在存储过程中的自放电现(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七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06-11-01)

离子凝胶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凝胶化行为是蛋白质的主要功能特性之一。蛋白质凝胶化的形成受到多种理化因素影响,其中金属离子是影响蛋白质凝胶化行为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在阐述蛋白质凝胶化行为形成机理的基础上,综述了金属离子对蛋白质凝胶的微观结构、物化特性、聚集行为、分子构象和主要分子作用力的影响,并对其研究价值进行了展望,为进一步深入研究金属离子对蛋白质凝胶化的影响机理及提高蛋白质凝胶制品的加工特性提供理论指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离子凝胶化论文参考文献

[1].刘瑞刚,赵从宪,隋坤艳.海藻酸钠水溶液凝胶化过程中钠离子的动力学研究[C].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B:生物大分子.2017

[2].邵瑶瑶,赵燕,徐明生,徐丽兰,汪雄.金属离子对蛋白质凝胶化行为的影响研究进展[J].食品科学.2017

[3].廖华.聚糖醛酸与钙离子的络合机理及其凝胶化调控[D].湖北工业大学.2016

[4].吴子良,Jian,Ping,Gong.钙离子扩散诱导刚性聚阴离子取向及凝胶化[C].201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C高分子物理与软物质.2015

[5].张帆,毛鹏,孔慧玲,赵萌,方亚鹏.钙离子诱导的海藻酸钠/黄原胶凝胶化临界行为研究[J].高分子学报.2013

[6].张晓芳,张伟,卢灿辉.基于离子间相互作用的新型竹纤维水凝胶的制备及其凝胶化机理研究[C].2013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I:生物高分子与天然高分子.2013

[7].王婧.双取代咪唑类离子液体的凝胶化及其复合膜的制备与性能表征[D].东北大学.2012

[8].王章薇,武培怡.PNIPAM在离子液体中凝胶化行为的谱学研究[C].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2011

[9].谭磊.咪唑基六氟磷酸盐离子液体的凝胶化及其超分子凝胶性能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

[10].邓超,张森.电解液凝胶化对锂离子电池的影响[C].第二十七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年会论文集.2006

标签:;  ;  ;  

离子凝胶化论文-刘瑞刚,赵从宪,隋坤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