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毛壳属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色季拉山,毛壳属,真菌,系统发育分析
毛壳属论文文献综述
岳海梅,潘朝晖[1](2019)在《西藏色季拉山毛壳属及形态相似属真菌的多样性及系统发育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从西藏色季拉山不同海拔采集的323份标本中分离毛壳属(Chaetomium)及形态相似属真菌,共分离到29个菌株,通过形态学特征将其中的27个菌株分别鉴定为3属5种:球毛壳(C.globosum)、马德拉斯毛壳(C.madrasense)、近缘毛壳(C.subaffine)、绳生二叉毛壳(Dichotomopilus funicola)和粗壮围领毛壳(Colariella robusta).通过ITS rDNA和28SrDNA D1/D2区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分离的29个菌株被划分为6个种.碱基变异分析结果表明,ITS rDNA序列较28SrDNA D1/D2区序列变异更大,结合这两段基因序列可进行毛壳属及形态相似属真菌属内种间的系统发育研究.这些结果可丰富西藏毛壳属及形态相似属真菌资源库,为开发毛壳属及形态相似属真菌代谢产物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徐国波,周翠琼,王世君,周孟[2](2018)在《毛壳属真菌感染研究现状》一文中研究指出真菌感染是因一种或多种真菌侵袭导致的疾病,占医院感染的29.94%~([1-2])。然而,随着侵入性操作、器官移植、广谱抗菌药物和化学治疗药物应用的不断增加,真菌感染率逐年上升~([3])。目前,报道的真菌感染致病菌有假丝酵母菌、曲霉菌、毛霉菌和隐球菌等菌种~([4-5]),其中以假丝酵母菌最常见~([6-7])。然而,临床上仍有少部分真菌感染由于临床病例收集不集中且报道较少,导致诊断较为复杂,甚至因治疗不及时使患者病情恶化,因此,全面掌握相关病原菌信息是解决治疗问题的关键。(本文来源于《中国感染控制杂志》期刊2018年10期)
黄芩,孙可欣,李东明[3](2018)在《毛壳属真菌所致感染的系统性回顾》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毛壳属真菌所致疾病及其菌种类型,了解其药敏状况。方法通过检索pubmed、万方数据库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毛壳属真菌(Chaetomiumspp.)病例报告建立数据库进行描述性分析,时间限定为1983~2013年。结果共获得29篇文献,涉及35例患者。世界各地均有分布,以青中年为主,男性多于女性。侵袭性感染100%有基础疾病或存在诱发因素。感染涉及甲、皮肤、皮下组织、阴道、淋巴结、眼、鼻窦、耳部、肺、脑等组织和器官。浅部感染病程多呈慢性,治疗有效率66.67%。系统性感染预后较差,多数病例对两性霉素B不敏感,死亡率为85.71%。所有病例通过真菌培养确诊,多数病例组织病理中检测到真菌。侵袭性感染主要致病菌种分别为球毛壳(28.57%)、瘤突毛壳(21.43%)、暗褐毛壳(14.29%)及透亮毛壳(14.29%),浅表感染主要菌种为球毛壳(66.67%)。结论毛壳菌引起的感染类型广泛,不同部位毛壳菌感染临床表现不同,组织病理及反复真菌检查对确诊有重要帮助,特殊真菌感染需要引起临床工作者重视。(本文来源于《中国真菌学杂志》期刊2018年01期)
徐国波,张青艳,周孟[4](2018)在《毛壳属真菌的次生代谢产物及其生物活性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毛壳属真菌是一类资源极为丰富的真菌,种名超过400多种。研究发现其次生代谢产物结构新颖,生物活性突出,是新药或其先导化合物的重要来源。迄今为止,从毛壳属代谢物中分离鉴定的化合物已超过300个,包含细胞松弛素、azaphilone类、二酮哌嗪类、色原酮、蒽醌等结构类型,大多具有细胞毒、抗炎、抗微生物等生物活性。本文从化合物结构及其生物活性等方面综述2011-2016年间毛壳属真菌天然产物的研究概况。(本文来源于《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期刊2018年03期)
张开源,唐保宏[5](2017)在《玉米叶斑病拮抗性毛壳属内生真菌的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内生真菌广泛存在于各种植物体内,具有提高宿主植物抗病性、促进生长等重要功能。毛壳属(Chaetomium Kunze)真菌是常见的内生真菌类群,也是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资源真菌,其能够通过诱导宿主植物产生系统抗性、重寄生作用以及产生次级代谢产物拮抗病原菌等方式防治植物病害;并通过产生细胞分裂素、生长素等物质促进宿主植株生长。玉米叶部病害种类多,发生普遍且程度日益严重,对玉米生产造成巨大损失。本研究从小麦、玉米等农作物以及博落回、黄花蒿、冬凌草、中华卷柏、太行菊等药用植物中分离得到25株毛壳属内生菌,通过平板对峙试验观察其对玉米弯孢叶斑病(Curvularia lunata (Wakker) Boedijn)、玉米大斑(Exserohilum turcicum (Pass.) K.J. Leonard&Suggs)、玉米小斑(Bipolaris maydis (Y. Nisik.&C. Miyake) Shoemaker)、玉米圆斑(Bipolaris zeicola (G.L. Stout) Shoemaker)等叶斑病病菌的抑制作用,筛选得到11株(A1-A11)具有拮抗作用的毛壳菌菌株。菌株A1-A11对玉米大斑、新月弯孢、玉米圆斑、玉米小斑等4种玉米病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拮抗作用,对玉米大斑病菌的抑制率在58.22%-75.20%;对新月弯孢病菌抑制率为52.86%-71.94%;对玉米圆斑病菌抑菌率为67.90%-85.19%,对玉米小斑病菌抑制率为51.63%-76.47%。温度、p H、碳源和氮源种类对毛壳菌株生长均产生影响,11株毛壳菌株菌丝生长最适温度均为25℃;最适p H值为8;最适碳源和最适氮源分别是蔗糖和牛肉膏。研究结果表明,毛壳菌在防治上述几种玉米叶斑病方面具有重要的潜在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菌物学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2017年学术年会摘要集》期刊2017-08-11)
张芸,冯自力,冯鸿杰,李志芳,师勇强[6](2016)在《内生球毛壳属真菌CEF-082对棉花黄萎病的控制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内生真菌在生物防治上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本研究旨在明确棉花内生真菌球毛壳菌(Chaetomium globosum)CEF-082对黄萎病菌(Verticillium dahliae)的拮抗作用及对黄萎病(Verticillium w ilt)的防治效果。采用圆盘滤膜法、凹玻片法等测定CEF-082对棉花黄萎病菌的抑制效果;温室采用滤液接种法和基质接种法测定其对棉花黄萎病的防治效果;并采用实时定量PCR检测棉株内防御基因的表达及黄萎病菌的含量。结果表明,CEF-082的非挥发性代谢物对棉花黄萎病菌菌落生长的抑制率为100%,对分生孢子产量的抑制率为70.5%,试验浓度范围内对分生孢子萌发没有明显抑制作用;棉苗预接种CEF-082培养滤液或将CEF-082的玉米沙粒培养物接入基质中再种植棉花,对黄萎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62.37%和66.88%;这两种处理对棉花的生长发育没有副作用,且后者对出苗有促进作用;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CEF-082代谢产物显着提高了棉花防御基因苯丙氨酸解氨酶基因(pal)、过氧化物酶基因(pod)和多酚氧化酶基因(ppo)以及β-1,3-glucanase基因的表达量,抑制了黄萎病菌在棉株体内的繁殖。棉花内生真菌CEF-082可以有效地防治棉花黄萎病,其作用机理主要有抗生作用和诱导抗性,在棉花黄萎病防治上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植物病理学报》期刊2016年05期)
王翠红,汤华,张悦,庄春林,孙鹏[7](2016)在《珊瑚共附生毛壳属真菌中的麦角甾醇成分及肿瘤干细胞增殖抑制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软珊瑚来源的毛壳属真菌(Cheatomiumsp.)中的活性成分。方法采用多种分离手段对毛壳属真菌的乙酸乙酯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运用现代波谱技术并结合文献报道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采用CCK-8方法对化合物的肝癌干细胞增殖抑制活性进行了体外测试。结果分离得到13个已知的麦角甾醇类化合物,其结构分别鉴定为:麦角甾醇(1),(22E,24R)-麦角甾-6,22-二烯-5α,8α-过氧-3β-醇(2),(22E,24R)-麦角甾-5,8(14),22-叁烯-3β,15α-二羟基-7-酮(3),(22E,24R)-麦角甾-5,8(14),22-叁烯-3β,15β-二羟基-7-酮(4),(22E,24R)-麦角甾-5,8,22-叁烯-3β-羟基-7-酮(5),(22E,24R)-麦角甾-7,22-二烯-3β,5α,6α,9α-四醇(6),(22E,24R)-麦角甾-7,22-二烯-5α,6α-环氧-3β-醇(7),麦角甾-7,22-二烯-6β-甲氧基-3β,5α-二醇(8),(22E,24R)-麦角甾-7,22-二烯-3β,5α-二醇-6-酮(9),麦角甾-7,9(11),22-叁烯-3β,5α,6α-叁醇(10),(22E,24R)-麦角甾-7,22-二烯-3β,5α,6α-叁醇(11),(22E,24R)-麦角甾-7,22-二烯-3β,5α,9α-叁醇-6-酮(12),(22E,24R)-麦角甾-8,22-二烯-5α,6α-环氧-3β,7α-二醇(13)。在体外活性测试中,化合物3、4、6、8、13对人肝癌Huh7干细胞增殖显示不同程度的抑制活性。结论化合物5~13为首次从该属真菌中分离得到。本文是对麦角甾醇类化合物抑制肿瘤干细胞增殖活性的首次报道。(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药物》期刊2016年03期)
王孟华,丁刚,邹忠梅[8](2015)在《毛壳属真菌Chaetomium murorum中的酮类成分》一文中研究指出毛壳属Chaetomium sp.为子囊菌纲真菌的一个大属,广泛分布于土壤及各种纤维组织中。研究表明,毛壳属真菌具有丰富的次生代谢产物类型,至今已从该属真菌中分离得到200多种化合物,其中不乏结构新颖、活性良好的次生代谢产物~([1])。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2,3]),本课题组首次从毛壳属真菌Chaetomium murorum中分离得到一个新的四氢吡喃取代的酮类成分chaetoxanthone D(1),以及其他4个已知化合物,包括四氢吡喃取代的酮类成分chaetoxanthone C(2),以及altemariol methyl ether(3)、altemariol(4)和2,5-dimethyl-7-hydroxychromone(5)。通过多种波谱学手段确定了以上化合物的结构,并且借助量子化学计算圆二色谱方法(ECD)首次确定了化合物1和2的绝对构型。(本文来源于《第一届《药学学报》药学前沿论坛暨2015年中国药学会中药与天然药物专业委员会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15-10-23)
刘文静[9](2015)在《小麦毛壳属内生真菌的生态功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内生真菌一般是指那些生活史的全部或部分阶段生活在健康植物组织内而不引起植物组织明显病症的真菌。内生真菌广泛存在于植物体内,长期生活于植物稳定的微生态环境中,对植物的生长进化及生态分布等具有重要意义。植物内生真菌在提高植物抗逆性、防治植物病虫害、促进植物生长、生产生物活性物质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毛壳属真菌是重要的腐生真菌,也是多种植物的常见内生真菌,在植物病害生物防治、降解纤维素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论文对从小麦中分离到的毛壳属内生真菌的系统发育关系、生物学特性、利用纤维素类物质的能力及其对小麦发芽及苗期生长的影响进行研究,以探讨小麦毛壳属内生真菌的相关生态学功能,对了解毛壳属内生真菌的生活史及其与宿主小麦之间的关系,以及毛壳属内生真菌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首先对6株从小麦不同部位分离到的毛壳属真菌进行菌株鉴定,明确它们系统发育上的关系,分析比较这6株毛壳菌降解纤维素的能力。然后以其中1株降解纤维素能力最强的毛壳菌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它的某些生物学特性,并且初步研究了6株毛壳属真菌对小麦发芽及苗期生长的影响。通过形态学观察及基因测序分析对6株毛壳菌进行菌株鉴定,经鉴定,毛壳菌C1、C2、C4、C5、C6都属于球毛壳菌,它们在系统发育上亲缘关系较近;毛壳菌C3鉴定为印度毛壳。利用纤维素刚果红培养基及滤纸条崩解实验初步筛选出毛壳菌C3降解纤维素的能力最强。对这6株毛壳菌的纤维素酶活力进行测定,结果也表明毛壳菌C3的纤维素酶活力最高。研究毛壳菌C3在不同碳源下的生长情况,发现毛壳菌C3的最佳碳源为麦芽糖,纤维素和淀粉也是较好的碳源。经分析发现毛壳菌C3的最适生长温度及最适产酶温度都为30℃;并且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酶的活性进而不利于其生长繁殖。以毛壳菌C3为试验菌株对小麦秸秆进行降解,统计连续3周内秸秆的失重率,接种毛壳菌C3组的失重率依次为16.00%,21.92%和29.43%,明显高于不接菌组的9.67%,10.46%和14.74%。以上结果表明毛壳菌C3对纤维素和小麦秸秆具有一定的降解作用,其可能在含有纤维素类物质的环境中以营腐生的营养方式完成其部分生活史。通过与病原真菌的对峙培养发现,毛壳菌C3对玉米弯孢菌和禾谷镰刀菌的生长均有明显抑制效果,对小麦纹枯病菌与小麦根腐病菌的抑制效果不太明显,而对玉米小斑病菌基本无抑制作用。初步研究了6株小麦毛壳属真菌对小麦苗期生长的影响,发现它们对小麦种子的发芽基本没有影响,但对小麦植株苗期的生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其促进生长的具体机理尚需进一步的研究。(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5-05-01)
张强,高锦明[10](2012)在《毛壳属真菌次生代谢物结构多样性及生物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毛壳属(Chaetomiumkunze)是子囊菌亚门毛壳科(Chaetomiaceae)真菌家族中的一个大属,有多达300多种海洋和陆生的种。这些丝状真菌中的许多菌,如Chaetomium atrobrunneum,C.funicola,C.globosum和C.strumarium在土壤、空气和植物残体中大量存在,在人类感染的病原体中也经常遇到。近几十年来,毛壳属真菌已被认为是各种结构多样性次生代谢产物的重要来源。迄今为止,从该属真菌的发酵物中分离鉴定出210多种化合物,涉及的结构类型包括细胞松弛素(cytochalasans)、azaphilones、epipolythiodioxopiperazines、缩酚酸环醚类(depsidones)、吡咯烷-2,4-二酮类(tetramic acids)、咕吨酮、色酮、蒽醌、甾体类等。其中大多化合物具有显着的生物活性及药理活性,例如抗肿瘤、细胞毒性、抗疟疾、免疫抑制、HSP90酶抑制、HIF(hypoxia.-inducible factor)抑制、抗菌、除草等活性。毛壳属真菌产生的复杂多变的分子结构和广谱独特的生物活性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本文综述了毛壳属真菌化学结构多样性及生物活性,强调了有些活性化合物的作用机制及构效关系研究。(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9届天然有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12-11-08)
毛壳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真菌感染是因一种或多种真菌侵袭导致的疾病,占医院感染的29.94%~([1-2])。然而,随着侵入性操作、器官移植、广谱抗菌药物和化学治疗药物应用的不断增加,真菌感染率逐年上升~([3])。目前,报道的真菌感染致病菌有假丝酵母菌、曲霉菌、毛霉菌和隐球菌等菌种~([4-5]),其中以假丝酵母菌最常见~([6-7])。然而,临床上仍有少部分真菌感染由于临床病例收集不集中且报道较少,导致诊断较为复杂,甚至因治疗不及时使患者病情恶化,因此,全面掌握相关病原菌信息是解决治疗问题的关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毛壳属论文参考文献
[1].岳海梅,潘朝晖.西藏色季拉山毛壳属及形态相似属真菌的多样性及系统发育分析[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徐国波,周翠琼,王世君,周孟.毛壳属真菌感染研究现状[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8
[3].黄芩,孙可欣,李东明.毛壳属真菌所致感染的系统性回顾[J].中国真菌学杂志.2018
[4].徐国波,张青艳,周孟.毛壳属真菌的次生代谢产物及其生物活性研究进展[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18
[5].张开源,唐保宏.玉米叶斑病拮抗性毛壳属内生真菌的筛选[C].中国菌物学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2017年学术年会摘要集.2017
[6].张芸,冯自力,冯鸿杰,李志芳,师勇强.内生球毛壳属真菌CEF-082对棉花黄萎病的控制作用[J].植物病理学报.2016
[7].王翠红,汤华,张悦,庄春林,孙鹏.珊瑚共附生毛壳属真菌中的麦角甾醇成分及肿瘤干细胞增殖抑制活性[J].中国海洋药物.2016
[8].王孟华,丁刚,邹忠梅.毛壳属真菌Chaetomiummurorum中的酮类成分[C].第一届《药学学报》药学前沿论坛暨2015年中国药学会中药与天然药物专业委员会会议论文摘要集.2015
[9].刘文静.小麦毛壳属内生真菌的生态功能研究[D].郑州大学.2015
[10].张强,高锦明.毛壳属真菌次生代谢物结构多样性及生物活性[C].中国化学会第9届天然有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集.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