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东北前陆盆地论文-毛琼,郑荣才,邹光富,杨凯,王芳

川东北前陆盆地论文-毛琼,郑荣才,邹光富,杨凯,王芳

导读:本文包含了川东北前陆盆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川东北前陆盆地,上叁迭统,须家河组,沉积相

川东北前陆盆地论文文献综述

毛琼,郑荣才,邹光富,杨凯,王芳[1](2012)在《川东北前陆盆地上叁迭统沉积相及沉积演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对川东北前陆盆地上叁迭统须家河组露头剖面野外实测和钻井等资料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对该区上叁迭统须家河组层序及沉积相类型、沉积特征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内主要发育冲积扇、辫状河、曲流河、扇叁角洲、辫状河叁角洲、曲流河叁角洲、湖泊、海相叁角洲等八种主要的沉积相类型。古地理演化经历了由海相环境—海陆过渡相环境—陆相环境的转变。反映了川东北前陆盆地晚叁迭世须家河期盆-山耦合过程及其沉积响应。须一段(即小塘子期)发育时期,受印支期构造运动的影响,本区大部分隆升成陆,仅在研究区北西部广元、剑阁等地发育海相叁角洲相沉积。须二段发育时期,米仓山-大巴山构造山系的逆冲推覆构造作用较为强烈,川东北前陆盆地坳陷幅度加大,沉积物供给充分,沿米仓山-大巴山前缘地带主要发育辫状河叁角洲沉积,而盆地西南部主要发育浅湖沉积。在须叁段发育时期,米仓山-大巴山构造山系构造活动逐渐减弱,处于低幅稳定隆升状态,碎屑物供给量减少,沿米仓山-大巴山前缘地带主要发育辫状河叁角洲沉积;从盆地前缘地带向中心地带则主要发育浅湖沉积。须四-须六段发育时期,米仓山-大巴山开始进入强烈逆冲推覆和构造隆升阶段,川东北前陆盆地坳陷幅度急剧加大,碎屑物供给量骤然增多,从盆地前缘地带向中心地带主要发育冲积扇-扇叁角洲-辫状河叁角洲、曲流河、曲流河叁角洲相到浅湖相沉积。(本文来源于《沉积与特提斯地质》期刊2012年01期)

李瑞保,裴先治,刘战庆,李佐臣,丁仨平[2](2010)在《大巴山及川东北前陆盆地盆山物质耦合——来自LA-ICP-MS碎屑锆石U-Pb年代学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阴极发光和LA-ICP-MS微区定年分析方法,对川东北前陆盆地中生界上叁迭统须家河组和中侏罗统上沙溪庙组砂岩中碎屑锆石进行了U-Pb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锆石具多成因类型,年龄具分组分段特征。上叁迭统须家河组碎屑锆石年龄值有5组:213~283Ma、312~448Ma、694~710Ma、1430~1988Ma和2133~2708Ma;中侏罗统上沙溪庙组碎屑锆石年龄值有7组:163~194Ma、213~274Ma、404Ma、712Ma、1742~1972Ma、2116~2594Ma和3025~3140Ma。研究表明,川东北前陆盆地沉积物主要为源自秦岭造山带燕山期陆内造山岩浆活动产物(163~194Ma)、晚海西—印支期秦岭俯冲碰撞岩浆活动的产物(213~283Ma;213~274Ma)、北秦岭俯冲造山-构造岩浆作用的物质(312~448Ma;404Ma)、南秦岭南华纪与Rodinia超大陆裂解相关物质(694~710Ma;712Ma)、秦岭造山带褶皱基底(1430~1988Ma;1742~1972Ma)和秦岭造山带变质基底(2133~2708Ma;2116~2594Ma、3025~3140Ma)。结合已有古水流及区域资料综合分析,秦岭造山带与川东北前陆盆地具较好的盆山物质耦合关系。(本文来源于《地质学报》期刊2010年08期)

翟文亮,郑荣才,朱如凯,戴朝成,高红灿[3](2009)在《川东北类前陆盆地须家河期盆-山耦合和层序充填样式》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高分辨率层序界面识别和沉积序列综合分析,将川东北地区上叁迭统须家河组划分为2个超长期和5个长期基准面旋回层序。这两个级别的层序演化和充填样式清晰地反映了川东北类前陆盆地晚叁迭世须家河期盆-山耦合过程:相当于须二-须叁段的"下成盆期",米仓山-大巴山构造山系以低幅隆升为主,川东北地区坳陷幅度小,物源供给与可容纳空间增长率基本持平,以发育辫状河叁角洲-湖泊沉积体系为主,具有上升与下降半旋回相域沉积厚度近于相等的对称型层序结构和充填样式,反映相对稳定和均衡的盆-山耦合过程;相当于须四-须六段的"上成盆期",米仓山-大巴山开始进入强烈逆冲推覆和构造隆升阶段,川东北前陆盆地坳陷幅度急剧加大,碎屑物供给量骤然增多且远大于可容纳空间增长率,发育冲积扇-扇叁角洲-辫状河叁角洲沉积体系,盆内仍以发育上升与下降半旋回相域沉积厚度近于相等的对称型层序结构和充填样式为主,而近造山带的盆缘以发育上升半旋回相域沉积厚度远大于下降半旋回的不完全对称型层序充填样式为主,局部发育仅保留上升半旋回沉积记录的非对称型层序结构和充填样式,反映非均衡盆-山耦合特点。(本文来源于《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9年03期)

郑荣才,朱如凯,戴朝成,高红灿,翟文亮[4](2008)在《川东北类前陆盆地须家河组盆-山耦合过程的沉积-层序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层序界面识别和沉积序列综合分析,将川东北地区须家河组划分为2个超长期和5个长期基准面旋回层序。此二个级别的层序结构和演化序列,较为清晰地反映了川东北前陆盆地晚叁迭世须家河期盆-山耦合过程,特点为:须二段—须叁段"下成盆"期米仓山-大巴山造山带以低幅隆升为主,对应的川东北坳陷沉降幅度小,物源供给与可容纳空间增长率稳定和基本持平,以发育辫状河叁角洲-湖泊沉积体系为主,其层序结构以上升与下降相域厚度近于相等的对称型为主,反映地层基准面相对稳定和均衡的盆-山耦合过程;须四段—须六段"上成盆"期米仓山-大巴山开始进入强烈逆冲推覆和构造隆升阶段,川东北前陆盆地坳陷幅度急剧加大,碎屑物供给量骤然和增多至远大于可容纳空间增长率,以发育冲积扇-扇叁角洲-辫状河叁角洲等粗碎屑岩为主的沉积体系为主,其层序结构以上升相域厚度大于下降相域的不完全对称型,在造山带前缘则以发育仅保留上升半旋回沉积记录的非对称型结构为主,反映地层基准面升、降变化大的非均衡盆-山耦合过程。(本文来源于《地质学报》期刊2008年08期)

高红灿,郑荣才,柯光明,文华国[5](2005)在《川东北前陆盆地须家河组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控制高分辨率层序的构造和天文因素将川东北前陆盆地晚叁迭世须家河期划分为2个超长期、5个长期、18个中期及数十个短期旋回层序,并分析了须家河组超长期层序的岩相古地理特征与演化。在SLSC1超长期旋回时期,米仓山-大巴山构造山系尚处于低幅稳定隆升状态,而龙门山构造山系的逆冲推覆作用较为活跃,川东北前陆盆地属于受龙门山逆冲推覆作用远端效应影响的前陆斜坡,沿米仓山-大巴山前缘地带主要发育辫状河叁角洲沉积,而盆地西南部主要发育浅湖沉积。在SLSC2超长期旋回时期,龙门山逆冲推覆进一步增强,同时,米仓山-大巴山开始进入逆冲推覆前的强烈构造隆升阶段,川东北前陆盆地有较大幅度的持续拗陷沉降,在继承SLSC1古地理演化的基础上,形成了以沿龙门山和米仓山-大巴山两逆冲推覆带前缘广泛发育的、以巨厚块状砾岩为特征的大型冲积扇沉积体系。(本文来源于《沉积与特提斯地质》期刊2005年03期)

高红灿[6](2004)在《川东北前陆盆地须家河组沉积相及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收集众多前人资料和本论文编写阶段实际观测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和论证了川西类前陆盆地的形成和演化受龙门山和米仓山—大巴山两构造带非同步逆冲推覆作用的复合控制,并将川西类前陆盆地的构造演化划分为叁个阶段:早期边缘前陆盆地演化阶段(T_3m—T_3t)、中期类前陆盆地演化阶段(T_3x—J_3p))和晚期萎缩消亡演化阶段(K_1—E_2)。在此基础上,深入讨论和论证了川东北前陆盆地晚叁迭世须家河期沉积盆地的构造—沉积格局,以及沉积、层序演化特征。认为在须家河早期(T_2X~(2-3)),米仓山—大巴山构造山系尚处于低幅稳定隆升状态,而龙门山构造山系的逆冲推覆作用较为活跃,川东北前陆盆地主要受龙门山逆冲推覆作用的远端效应的作用为主。在须家河晚期(T_3X~(4-6)),龙门山逆冲推覆进一步增强,与此同时,米仓山—大巴山也开始进入逆冲推覆状态前的强烈构造隆升,川东北前陆盆地同时受米仓山—大巴山逆冲推覆作用以及龙门山逆冲推覆作用的远端效应的作用为主: 通过对6个野外实测地表剖面进行详细观察分析,并结合钻井资料等进行综合研究,提取出岩石颜色、结构、沉积构造、古生物化石、电测曲线以及剖面结构等沉积相标志,从川东北前陆盆地上叁迭统须家河组中划分出冲积扇、辫状河、曲流河、扇叁角洲、河流叁角洲、湖泊等6个沉积体系,详细描述和综合归纳了各沉积体系及其沉积亚相和微相的特征,并进一步得出须家河组二段—叁段主要为辫状河叁角洲和湖泊沉积,须家河组四段—六段主要为冲积扇、扇叁角洲、辫状河叁角洲及浅湖沉积,最后总结了川东北前陆盆地晚叁迭世须家河期沉积充填的二级扇沉积模式; 在川东北前陆盆地构造—沉积演化及其沉积相展布特征研究的基础上,采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为主,并结合经典层序理论,对研究区层序进行划分,共划分出1个超长期旋回(T_(3x))、2个长期旋回(分别对应T_(3x)~2—T_(3x)~3和T_(3x)~4—T_(3x)~6)和5个中期旋回(分别对应须家河组二—六段)以及几十个短期旋回。详细讨论了短期、中期和长期旋回层序的结构类型、沉积序列、迭加样式和分布模式,最后探讨了长期旋回层序的形成、演化特征以及与龙门山和米仓山—大巴山两构造带非同步逆冲推覆作用的关系。(本文来源于《成都理工大学》期刊2004-05-01)

川东北前陆盆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阴极发光和LA-ICP-MS微区定年分析方法,对川东北前陆盆地中生界上叁迭统须家河组和中侏罗统上沙溪庙组砂岩中碎屑锆石进行了U-Pb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锆石具多成因类型,年龄具分组分段特征。上叁迭统须家河组碎屑锆石年龄值有5组:213~283Ma、312~448Ma、694~710Ma、1430~1988Ma和2133~2708Ma;中侏罗统上沙溪庙组碎屑锆石年龄值有7组:163~194Ma、213~274Ma、404Ma、712Ma、1742~1972Ma、2116~2594Ma和3025~3140Ma。研究表明,川东北前陆盆地沉积物主要为源自秦岭造山带燕山期陆内造山岩浆活动产物(163~194Ma)、晚海西—印支期秦岭俯冲碰撞岩浆活动的产物(213~283Ma;213~274Ma)、北秦岭俯冲造山-构造岩浆作用的物质(312~448Ma;404Ma)、南秦岭南华纪与Rodinia超大陆裂解相关物质(694~710Ma;712Ma)、秦岭造山带褶皱基底(1430~1988Ma;1742~1972Ma)和秦岭造山带变质基底(2133~2708Ma;2116~2594Ma、3025~3140Ma)。结合已有古水流及区域资料综合分析,秦岭造山带与川东北前陆盆地具较好的盆山物质耦合关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川东北前陆盆地论文参考文献

[1].毛琼,郑荣才,邹光富,杨凯,王芳.川东北前陆盆地上叁迭统沉积相及沉积演化[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12

[2].李瑞保,裴先治,刘战庆,李佐臣,丁仨平.大巴山及川东北前陆盆地盆山物质耦合——来自LA-ICP-MS碎屑锆石U-Pb年代学证据[J].地质学报.2010

[3].翟文亮,郑荣才,朱如凯,戴朝成,高红灿.川东北类前陆盆地须家河期盆-山耦合和层序充填样式[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

[4].郑荣才,朱如凯,戴朝成,高红灿,翟文亮.川东北类前陆盆地须家河组盆-山耦合过程的沉积-层序特征[J].地质学报.2008

[5].高红灿,郑荣才,柯光明,文华国.川东北前陆盆地须家河组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05

[6].高红灿.川东北前陆盆地须家河组沉积相及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特征[D].成都理工大学.2004

标签:;  ;  ;  ;  

川东北前陆盆地论文-毛琼,郑荣才,邹光富,杨凯,王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