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白云凹陷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断裂,向源型,顺源型,珠江组
白云凹陷论文文献综述
王芳芳,曾溅辉,张忠涛,石宁,张功成[1](2019)在《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东北部原油运移聚集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是中国南海北部深水区最大的富烃凹陷,近年来在白云凹陷东北部获得了多个商业性轻质油气藏,勘探前景良好,但对其原油运移、聚集成藏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基于叁维地震资料解释、油气地球化学资料分析以及油气成藏综合研究,探讨白云凹陷东北部油气藏分布特征,研究了原油的输导体系及其运移和聚集特征,建立了原油成藏模式。结果表明:油源断裂是原油垂向运移的主要通道,顺源型油源断裂和向源型油源断裂都具有良好的输导性能,由物性较好的珠江组下段砂体组成的构造脊1和2为原油侧向运移的优势路径;原油主要聚集在反向断裂控制的翘倾半背斜圈闭中,具有"内气外油"的差异聚集特征;原油成藏具有"断-脊输导、断-盖控聚、差异聚集"的特征。白云凹陷东北部展现了以断裂为依托,沿构造脊找油的良好勘探方向,对白云凹陷及其邻区的深水油气勘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卢晓林,石宁,李美俊,张忠涛,付健[2](2019)在《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原油双杜松烷分布特征及地球化学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原油中双杜松烷(W和T)含量丰富。基于35个原油样品系统的色谱—质谱(GC-MS)分析,对白云凹陷双杜松烷分布特征及地球化学意义进行了研究。白云凹陷原油双杜松烷相对含量分布明显呈现"北高东低"的特点。双杜松烷相对含量在成熟—高成熟原油中基本不随成熟度变化,也不受气洗作用的影响,而主要受油气来源的控制。双杜松烷相对含量与姥鲛烷/植烷(Pr/Ph)及叁环萜烷(C_(19)TT+C_(20)TT)/C_(23)TT均呈现正相关关系,偏氧化及高陆源输入的环境有利于双杜松烷的富集。双杜松烷相对含量是指示生源、沉积环境及油源分析的良好指标。此外,双杜松烷T/W比值是有效的成熟度参数,适用于低—中等成熟度的原油和有机质。(本文来源于《石油实验地质》期刊2019年04期)
林春明,王兵杰,张霞,张妮,江凯禧[3](2019)在《渤海湾盆地北塘凹陷古近系湖相白云岩地质特征及古环境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湖相白云岩是渤海湾盆地北塘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叁段发现的一种特殊油气储层类型。根据钻井岩心、古生物、薄片、扫描电镜及电子探针等分析,确定了该套白云岩的主要岩石类型及矿物特征,并通过地球化学特征分析,对白云岩的形成环境进行了探讨。北塘凹陷白云岩常与泥岩和方沸石岩呈互层状产出,其次为均匀块状;矿物成分主要有白云石、方沸石、粘土矿物等。通过X射线衍射、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分析,对白云岩形成时的古盐度、古温度、水深、氧化还原条件等进行了研究,认为研究区白云岩沉积于高盐度、较高水体温度和较高PH值的半咸水湖湾还原环境。海水的侵入使湖水的含盐度增大,提供了有利的物理化学条件,促进了白云岩的形成。(本文来源于《高校地质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雷川[4](2019)在《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高热背景对深水区储层质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海洋深水区已经成为全球油气勘探的热点领域。我国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深水区生、储、盖配套良好,是未来南海北部重要的油气勘探远景区。珠江口盆地大地热流由北向南从正常值到高热流,这与岩石圈厚度、地温梯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然而,高热背景对盆地内砂岩储层的影响仍不明确。此外,白云凹陷的断裂活动和底辟构造及其伴生的深部CO_2上涌、充注对储层的影响尚不清楚。高地温梯度对成岩作用及储层储集性能的影响以及该背景下优质储层发育机制仍属于研究的薄弱环节,也制约着下一步的勘探部署。在前期研究基础上,根据白云凹陷深水区受热机制的不同,本研究首次将白云凹陷深水区储层划分为两种类型:(1)历史上受到岩浆作用、断裂作用、底辟作用影响的地区,该区地层所经历的最高地温大于现今地温,即受到“异常热”影响的储层;(2)地质历史上未受到过岩浆作用、断裂作用、底辟作用影响的地区,即受“正常热”影响的储层。再根据地温梯度将后者区分为:低地温梯度(<4℃/100m)区和高地温梯度(>4℃/100m)区。针对研究区存在的上述问题,本文通过常规薄片,荧光薄片,阴极发光薄片和铸体薄片的显微镜下观察鉴定与定量统计为基础,结合扫描电镜、XRD矿物成分分析、孔隙度与渗透率、图像孔喉观察与测定、电子探针成分分析、地震剖面解释等多种分析测试手段。做了下列叁方面的对比研究:(1)高、低地温梯度区砂岩原始组构的差异;(2)高、低地温梯度区成岩作用和储层质量的差异;(3)受CO_2充注影响的储层与不含CO_2储层的物性差异的对比研究。然后综合受“正常热”和“异常热”影响区储层的特征,总结高热背景影响储层质量的机制。首先,认识到不同地温梯度区相同地层组由砂岩原始组构造成的储层物性的差异不显着。即在高、低地温梯度区,同一地层组砂岩岩石类型基本一致,储层的孔隙度和渗透率均随着刚性颗粒含量增加的而增大,随着塑性颗粒含量的增加而减小,随着斜长石含量的减少孔隙度有所增加。高、低地温梯度区,同一地层组砂岩粒度参数与物性的关系基本一致。在高、低地温梯度区,储层中杂基含量与最大面孔率均呈反相关关系。其次,受“正常热”影响的储层,高地温梯度区砂岩的最大孔隙度和最大渗透率随着埋藏深度和地层温度的增加而迅速减少,而低地温梯度区则缓慢减小。地层温度是通过改变颗粒的抗压强度,改变矿物的溶解度,改变粘土矿物的转化速率,影响碳酸盐胶结物的形成等方式来影响成岩作用的进程,从而影响储层的储集性能。结合研究区不同地温梯度区的埋藏史和地壳拉张减薄历史的对比,提出了温度-时间控制了储层物性随埋深/温度增加而减小的速率,合理解释了不同地温梯度区储层物性演变的差异。再次,白云凹陷及其周缘地区发现的大部分CO_2属于无机成因,少量为有机成因CO_2气体。导致“异常热”的岩浆、底辟和断裂活动使深部物质穿层流动到上部储层中,深部物质及其携带的热量对砂岩储层进行改造,其中CO_2是深部物质的典型代表。底辟构造对于白云凹陷CO_2的分布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深部热流体与CO_2注入储层后引起片钠铝石、铁白云石和高岭石等矿物的沉淀,以及长石等硅酸盐矿物和方解石等碳酸盐矿物的溶蚀溶解是影响受“异常热”区储层质量的直接原因。总之,在沉积作用条件基本一致的情况下,较低的地温梯度有利于储层孔隙的保存,使得深部地层中形成并保存有较高孔隙度和渗透率的有利储层;地层温度越高越不利于孔隙的保存;“异常热”造成的CO_2充注产生的建设性作用主要是长石和方解石等矿物的溶蚀作用,其破坏性作用主要是铁白云石、片钠铝石和高岭石等矿物的的胶结作用,本研究区CO_2充注对储层的建设性作用大于破坏性作用。(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9-06-01)
余烨,张昌民,朱锐,杜家元,黄俨然[5](2019)在《白云凹陷北坡珠江组下段陆架边缘叁角洲特征及其主控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明确白云凹陷北坡珠江组下段陆架边缘叁角洲的形成演化阶段及其主要控制因素,采用地震沉积学、层序地层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结合钻测井数据、地震反射结构特征和均方根振幅属性等资料,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该陆架边缘叁角洲的识别特征、演化模式和控制因素进行了重新认识和探讨分析。结果表明:陆架边缘叁角洲在顺物源方向具有高角度斜交型前积反射,缺乏顶积层的海岸平原相,其前端发育盆底扇沉积;垂向沉积序列以多期反旋回的前叁角洲、席状砂、河口沙坝和水下分流河道的迭置为特征,发育陆坡区常见的生物扰动、泥质条带变形和滑塌、滑动现象;珠江组下段陆架边缘叁角洲形成于强制海退体系域时期,并伴随着盆底扇的发育,而低位体系域时期主要发育斜坡扇和低位楔状体;构造活动促使白云凹陷北坡在珠江组下段时期形成稳定分布的陆架坡折带,珠江组下段时期古珠江携带的充沛物源和该时期强烈的海平面下降使碎屑沉积物能够进积至陆架边缘,甚至陆坡地区形成陆架边缘叁角洲沉积。(本文来源于《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期刊2019年03期)
陈彪,弓虎军,薛文卓,张哲豪[6](2019)在《银额盆地哈日凹陷白云岩储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岩心观察、测井解释、扫描电镜等研究手段,结合常规储层物性分析方法对哈日凹陷湖相白云岩储集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银额盆地白云岩储层发育良好,储层以泥质白云岩为主,溶蚀孔及层间裂缝较为发育,孔隙度平均为6.73%,渗透率平均为0.025×10~(–3)μm~2,属于特低孔超低渗储层;白云岩的成因机理主要为"微生物白云化"和"蒸发泵作用"。(本文来源于《石油地质与工程》期刊2019年03期)
王家豪,彭光荣,柳保军,郑金云,杨飞[7](2019)在《碎屑岩成岩拉平处理及沉积作用控制储层物性的定量表征——以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沉积和成岩是碎屑岩储层物性的2个主控因素。沉积物粒度、结构、沉积相及搬运介质的流态制约着储层原生孔隙的发育,并影响着后续成岩作用的路径。然而,由于沉积之后长期的成岩作用影响,沉积对储层物性控制的定量表征难以实施。为此,提出了将物性数据校正至相同成岩作用水平——成岩作用拉平处理的思路。通过对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32口钻井分析化验资料的研究,分析了孔隙度、渗透率交会图及其随埋深的变化规律,识别了异常热演化、浅层钙质胶结和深部次生溶蚀等局部异常成岩作用,剔除了受影响的样品数据。根据拟合地温、埋深与物性的相关性,校正了区域差异成岩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沉积作用对储层物性的控制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储层物性与沉积物粒度和分选性呈正相关,与成分成熟度无关,最有利的储层沉积微相为叁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和深水扇重力流水道。开展沉积作用对储层物性控制的定量化分析,并形成了完整的控制分析流程,对其他地区的类似研究具有一定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石油学报》期刊2019年S1期)
马宁,龙祖烈,李清泉,陈聪,翟普强[8](2019)在《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东部凝析气藏成因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油气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储层流体包裹体和流体PVT相态资料,研究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东部凝析气藏的成因机制。结果表明:白云凹陷东部凝析油具有高Pr/Ph、高丰度的奥利烷和双杜松烷的特征,热演化处于成熟阶段,凝析油主要来源于富陆源有机质的浅湖—叁角洲相泥岩;凝析气藏天然气成熟度在1.30%~1.80%之间,为富陆源有机质的浅湖—叁角洲相烃源岩高成熟阶段的产物。凝析气藏中计算凝析油成熟度约为1.00%,远低于原生凝析油成熟度(1.30%)的热力学门限;天然气为高成熟凝析气。研究区至少发生两期油气运聚,晚期形成的高成熟凝析气侵入早期充注的油藏,使油藏中的轻质组分溶于凝析气,形成次生凝析气藏。该结果为白云凹陷凝析气藏的勘探开发提供指导。(本文来源于《东北石油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赵冀川[9](2019)在《白云凹陷轴向转换带沉积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伴随油气资源需求量大幅度的增加,现在研究的热点是勘探前景巨大的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轴向转换带。研究区域计划开展轴向转换带构造地貌背景下的陆缘构造演变水槽沉积模拟实验,从沉积动力学机制上揭示轴向转换带在构造地貌单元背景下的沉积过程、沉积单元组及其沉积动力演变,达到有效指导优质砂岩的储层及有效烃源体的储集分布规律。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轴向转换带属于大陆边缘向水下延伸的一部分,南部隆起带、南部坳陷带、中央隆起带、北部凹陷和北部断阶带是珠江口盆地从南边到北边的5个NE向的大型构造单元的展布,这其中的各个重要的次级构造单元还可以从中划分出低隆起,这些次级构造单元也同样可以划分成很多个凹陷。白云凹陷主要经历的叁个阶段有:裂谷断陷阶段、断拗阶段和热沉降拗陷阶段。珠江口盆地由中生代发生的造山运动转向扩张边缘带的新生代,是由于新生代的火山喷发而形成的。油气富集的有利场所是陆架边缘叁角洲,这是因为陆架边缘叁角洲的特点是纵向厚度大,而且平面分布广。由于受到了气候、古地理、物源供给、海平面变化和重大构造事件等的影响,白云凹陷在垂向上形成了断陷、断延和坳陷叁层结构,同时白云凹陷也形成的多类型的盆地迭置沉积体系。这些影响对油气分布富集特征和油气的形成都造成了很大的制约和影响。用水槽沉积模拟的方法,研究了工区白云凹陷轴向转换带高地两侧实验砂体的展布规律,在这些基础上的研究很全面的分析了白云凹陷油气运聚成藏与烃源岩之间的各种关系。在我们国家的近海海域内密集的分布着构造典型且规模较大的轴向转换带,而油气勘探中最重大的突破是发现了这其中的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轴向转换带,这其中非常大的勘探前景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因此,我国科学界与油气界的一项重大任务就是深入研究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轴向转换带。(本文来源于《长江大学》期刊2019-04-01)
庞江,罗静兰,马永坤,蔡国富,雷川[10](2019)在《白云凹陷第叁系储层中铁白云石的成因机理及与CO_2活动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白云凹陷第叁系储层中发育大量的铁白云石,受研究区热流背景的影响,铁白云石主要见于高地温梯度地区埋深1000~3000m、地层温度60~130℃的浅—中部地层中及CO_2热流体活动区域。铁白云石的δ~(13)C值(-2.83‰~-1.83‰)具有无机成因的特征,与研究区气藏中幔源岩浆成因CO_2的δ~(13)C值较为一致,铁白云石的δ~(18)O值(-9.45‰~-5.37‰)和~(87)Sr/~(86)Sr值(0.7101~0.7161)也反映了其沉淀受到深部热流体活动的影响。以两口典型CO_2气井为例,储层中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及蒙脱石向伊利石的演化特征证明储层经历了热流体侵入;CO_2热流体活动区域不仅是铁白云石集中分布地带,并出现片钠铝石+铁白云石+菱铁矿等示踪CO_2运移、聚集的自生矿物组合。地层中铁白云石、高岭石含量与气藏中CO_2的含量呈正相关关系,绿泥石含量与CO_2、铁白云石含量呈反消长关系。高地温梯度地区丰富的CO_2热流体活动是该地区储层中铁白云石沉淀与含量高的重要原因,无机岩浆成因CO_2是铁白云石沉淀的主要碳源,CO_2热流体充注造成绿泥石等黏土矿物异常转化,为铁白云石沉淀提供了所需的Fe~(2+)、Mg~(2+)离子。(本文来源于《地质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白云凹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原油中双杜松烷(W和T)含量丰富。基于35个原油样品系统的色谱—质谱(GC-MS)分析,对白云凹陷双杜松烷分布特征及地球化学意义进行了研究。白云凹陷原油双杜松烷相对含量分布明显呈现"北高东低"的特点。双杜松烷相对含量在成熟—高成熟原油中基本不随成熟度变化,也不受气洗作用的影响,而主要受油气来源的控制。双杜松烷相对含量与姥鲛烷/植烷(Pr/Ph)及叁环萜烷(C_(19)TT+C_(20)TT)/C_(23)TT均呈现正相关关系,偏氧化及高陆源输入的环境有利于双杜松烷的富集。双杜松烷相对含量是指示生源、沉积环境及油源分析的良好指标。此外,双杜松烷T/W比值是有效的成熟度参数,适用于低—中等成熟度的原油和有机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白云凹陷论文参考文献
[1].王芳芳,曾溅辉,张忠涛,石宁,张功成.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东北部原油运移聚集特征[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19
[2].卢晓林,石宁,李美俊,张忠涛,付健.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原油双杜松烷分布特征及地球化学意义[J].石油实验地质.2019
[3].林春明,王兵杰,张霞,张妮,江凯禧.渤海湾盆地北塘凹陷古近系湖相白云岩地质特征及古环境意义[J].高校地质学报.2019
[4].雷川.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高热背景对深水区储层质量的影响[D].西北大学.2019
[5].余烨,张昌民,朱锐,杜家元,黄俨然.白云凹陷北坡珠江组下段陆架边缘叁角洲特征及其主控因素[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19
[6].陈彪,弓虎军,薛文卓,张哲豪.银额盆地哈日凹陷白云岩储层研究[J].石油地质与工程.2019
[7].王家豪,彭光荣,柳保军,郑金云,杨飞.碎屑岩成岩拉平处理及沉积作用控制储层物性的定量表征——以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为例[J].石油学报.2019
[8].马宁,龙祖烈,李清泉,陈聪,翟普强.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东部凝析气藏成因机制[J].东北石油大学学报.2019
[9].赵冀川.白云凹陷轴向转换带沉积模拟研究[D].长江大学.2019
[10].庞江,罗静兰,马永坤,蔡国富,雷川.白云凹陷第叁系储层中铁白云石的成因机理及与CO_2活动的关系[J].地质学报.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