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萎胃颗粒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萎胃颗粒,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胃复春
萎胃颗粒论文文献综述
郑焕填,康建媛,李健,郑传彬,刘冬厚[1](2019)在《萎胃颗粒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及其对COX-2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萎胃颗粒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患者临床症状、病理检查、胃黏膜组织及血清环氧化酶-2(COX-2)的影响。方法:将符合标准的8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萎胃颗粒组)和对照组(胃复春组)各41例,分别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病理检查变化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外周血及胃黏膜组织中COX-2蛋白表达量变化。结果:萎胃颗粒组患者临床症状、病理检查较胃复春组有明显改善(P<0.05),萎胃颗粒组降低COX-2表达量优于胃复春组(P<0.05)。结论:萎胃颗粒能够降低外周血及胃黏膜组织中COX-2的表达量,增强胃黏膜屏障能力,从而发挥其对CAG的治疗和预防作用。(本文来源于《山东中医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郑焕填,李健,康建媛,郑传彬[2](2019)在《萎胃颗粒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外周血及胃黏膜组织中p53蛋白表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萎胃颗粒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临床症状、病理检查、胃黏膜组织及血清p53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将82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患者采用萎胃颗粒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胃复春片治疗。分别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病理变化情况,ELISA法和免疫组化法检检测外周血及胃黏膜组织中p53的蛋白表达量。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病理表现积分均降低;治疗组患者临床症状、病理表现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p53蛋白含量及胃黏膜p53蛋白表达均降低;治疗组患者p53表达量降低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萎胃颗粒可改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能降低外周血及胃黏膜组织中p53的表达量。(本文来源于《中医药导报》期刊2019年03期)
刘磊,谢伟昌,范丽丽,毕晓媛,黄彬[3](2019)在《萎胃颗粒治疗肠化生型萎缩性胃炎的临床效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肠化生型萎缩性胃炎患者采用萎胃颗粒治疗的效果进行分析探讨。方法:从2017年3月至2018年5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肠化生型萎缩性胃炎患者中,选取86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并按照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了对照组43例和观察组43例,前一组服用胃复春片进行治疗,后一组服用萎胃颗粒进行治疗,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总治疗有效率显着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的胃镜等级、腺体萎缩等级、肠上皮化生等级较比治疗前均有显着改善,且治疗后的两组之间差异显着,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以上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期间两组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对于肠化生型萎缩性胃炎患者,给予萎胃颗粒治疗,有助于改善其胃镜征象,腺体萎缩情况和肠化生情况,从而促进患者恢复,提高治疗效果。(本文来源于《黑龙江中医药》期刊2019年01期)
杜爱平,张利伟,翟亚娟[4](2019)在《叶酸联合萎胃颗粒对Hp阳性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血清炎性指标和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叶酸联合萎胃颗粒治疗对幽门螺杆菌(Hp)阳性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患者血清炎性指标、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87例CAG患者,其中对照组(43例)在叁联疗法的基础上加以叶酸进行治疗,治疗组(44例)在对照组的治疗方案上加以萎胃颗粒进行治疗。连续治疗3个月后对2组患者的疗效、血清炎症指标和外周血T细胞亚群进行评价。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36%,对照组为69.77%,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外周血CD3~+T和CD4~+T淋巴细胞水平明显升高、CD8~+T淋巴细胞水平明显下降、CD4~+T/CD8~+T比值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治疗组治疗后患者CD3~+T、CD4~+T淋巴细胞和CD4~+T/CD8~+T比值上升均更明显、CD8~+T水平下降更显着(均P<0.05)。结论在叁联疗法的基础上,叶酸联合萎胃颗粒治疗CAG可以缓解CAG患者临床症状,抑制炎症反应,提高机体免疫力。(本文来源于《免疫学杂志》期刊2019年02期)
范丽丽,谢伟昌,谢苑芳,黄彬[5](2018)在《萎胃颗粒配合耳穴压豆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胃黏膜NF-κB通路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萎胃颗粒配合耳穴压豆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胃黏膜NF-κB通路的影响。方法:将84例不同程度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者,采用萎胃颗粒配合耳穴压豆进行治疗。采集胃黏膜组织行病理学检查,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对比患者治疗前后胃黏膜IκBα、NF-κB的表达情况。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NF-κB、Ubiquitin在胃黏膜的阳性表达明显下降,反之,IκBα在胃黏膜的阳性表达明显升高。结论:萎胃颗粒配合耳穴压豆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对患者胃黏膜Ubiquitin表达的抑制,促使NF-κB与IκBα相结合,减少NF-κB的活化,从而有效地控制胃黏膜的炎症及增生程度,避免慢性萎缩性胃炎转化成胃癌。(本文来源于《中医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舒晓霞[6](2017)在《萎胃颗粒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观察疗程前后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临床症状、胃粘膜内镜下表现及活检组织病理表现的变化,评定萎胃颗粒用于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安全性及有效性;并通过测定胃粘膜核转录因子(NF-κB)和内源性抑制因子(IκBα)的表达程度,观察萎胃颗粒对NF-κ B信号通路的影响,探讨其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作用机制。方法:本研究按照2012年《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1]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标准,将通过纳入和排除标准筛查出的6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作为受试对象,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萎胃颗粒组和维酶素组,其中萎胃颗粒组30例,予服用萎胃颗粒治疗;维酶素组30例,予服用维酶素片。两个组均以3个月作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胃镜征象及病理表现的改善情况,比较两种药物的临床疗效及分别对胃粘膜病理改变的影响。并采取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每位患者胃粘膜NF-κ B和I κ B α的表达,观察萎胃颗粒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胃粘膜NF-κ B信号通路的影响。结果:经治疗后,在综合疗效方面,萎胃颗粒组的总有效率(86.20%)高于维酶素组(76.67%),且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5),在临床症状积分方面,两组经治疗后症状积分均有下降,但萎胃颗粒组较维酶素组下降更为明显(P<0.05);在胃镜征象及病理表现的方面,两组经治疗后胃粘膜病变都有改善,但以萎胃颗粒组的改善较维酶素组更为明显(P<0.01),且治疗后两组患者胃粘膜NF-κB的表达水平均有所降低、IκBα的表达水平均有所升高,但以萎胃颗粒组忧于维酶素组(P<0.01)。结论:1、萎胃颗粒能有效地改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临床症状。2、萎胃颗粒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胃粘膜的炎症反应、腺体的萎缩及肠上皮化生等均有明显治疗作用,能有效改善地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胃粘膜的胃镜征象及病理表现。3、萎胃颗粒能上调CAG患者胃粘膜Iκ B α的表达,减少NF-κ B释放入细胞核,抑制NF-κ B信号通路的激活,进而抑制胃黏膜上皮细胞的恶性转变。4、萎胃颗粒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其疗效可观,且安全副作用小,可放心使用,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本文来源于《广州中医药大学》期刊2017-04-01)
黄彬,谢伟昌,李健,郭绍举,冯春霞[7](2016)在《萎胃颗粒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萎胃颗粒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患者临床症状、胃镜征象及病理表现的改善情况,评定其综合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72例CAG患者,按随机单盲法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6例。其中治疗组予服用萎胃颗粒,20 g/次,2次/d,饭前0.5 h空腹开水冲服;对照组予服用胃复春片,4片/次,3次/d,饭前0.5 h空腹温开水送服。两组均按3个月为1个疗程,服完1个疗程后由同一位胃镜医师及病理医师复查结果,比较两组的临床症状、胃镜征象及病理表现的改善情况,评定其综合疗效。结果两组在综合疗效方面,治疗组的总有效率(85.29%)高于对照组(6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治疗组为优。两组治疗后临床症状、胃镜征象及病理表现均有好转。在胃镜征象及病理表现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而在临床症状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萎胃颗粒能够有效改善CAG患者的临床症状、胃镜征象及病理表现,具有确切的临床疗效。(本文来源于《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期刊2016年01期)
范丽丽,黄彬,谢伟昌,李健,郭绍举[8](2015)在《萎胃颗粒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NF-κB及内源性抑制因子表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萎胃颗粒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胃黏膜NF-κB和内源性抑制因子(IκBα)表达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82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按随机单盲法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1例。治疗组服用萎胃颗粒;对照组服用胃复春片,两组均以3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取病理活检并进行免疫组化分析,比较两组的疗效、胃镜征象及病理表现的改善情况,对比两组胃黏膜NF-κB、IκBα表达的差异。结果:两组治疗后在疗效、胃镜征象及病理表现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胃黏膜NF-κB、IκBα表达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萎胃颗粒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有较好临床疗效,能有效改善CAG患者的胃镜征象及病理表现,增加胃黏膜IκBα的表达,抑制NF-κB的活化可能是产生治疗作用的机理之一。(本文来源于《中医药导报》期刊2015年23期)
黄彬,谢伟昌,李健,黄明河,郭绍举[9](2014)在《萎胃颗粒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胃黏膜Ubiquitin表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萎胃颗粒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胃黏膜Ubiquitin表达的影响,进一步明确其作用机制。方法:通过综合法复制大鼠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造模成功后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及萎胃颗粒低、中、高剂量组,从而观察萎胃颗粒对慢性萎缩性胃大鼠胃黏膜Ubiquitin表达的影响。结果:Ubiquitin蛋白OD值在正常组为(2.17±0.62),模型组(3.39±0.58),萎胃颗粒低剂量组(2.92±0.65),中剂量组(2.67±0.63),高剂量组(2.34±0.56)。与模型组比较:萎胃颗粒各治疗组OD值均有明显下降(P<0.01),且这种作用呈剂量依赖性,即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3组治疗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萎胃颗粒可能通过抑制CAG大鼠胃黏膜Ubiquitin的表达,减少IκBα的降解,进而抑制NF-κB的活化,降低了胃黏膜炎症程度。(本文来源于《中华中医药学刊》期刊2014年07期)
黄彬,谢伟昌,李健,郭绍举,冯春霞[10](2014)在《萎胃颗粒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胃黏膜Bcl-2和PCNA表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萎胃颗粒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将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萎胃颗粒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0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复制CAG模型,造模后正常组和模型组给予10ml/kg自来水灌胃,萎胃颗粒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给予萎胃颗粒1.8、3.6、7.2g/d灌胃,共连续12周。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验各组大鼠胃黏膜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抑凋亡基因(Bcl-2)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胃黏膜Bcl-2、PCNA表达显着增多(P<0.01);与模型组比较,萎胃颗粒各治疗组Bcl-2均有明显下降(P<0.01);与萎胃颗粒低剂量组比较,中剂量组Bcl-2下降(P<0.01);与萎胃颗粒中剂量组比较,高剂量组Bcl-2下降(P<0.01)。与模型组比较,萎胃颗粒各治疗组的PCNA阳性表达率均有明显下降(P<0.01);与萎胃颗粒低剂量组比较,中剂量组阳性表达率下降(P<0.01);与萎胃颗粒中剂量组比较,高剂量组阳性表达率下降(P<0.01)。结论萎胃颗粒可能通过抑制CAG大鼠胃黏膜Bcl-2和PCNA的表达,调节细胞的增殖和凋亡,从而改善CAG胃黏膜病变。(本文来源于《中医杂志》期刊2014年13期)
萎胃颗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萎胃颗粒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临床症状、病理检查、胃黏膜组织及血清p53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将82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患者采用萎胃颗粒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胃复春片治疗。分别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病理变化情况,ELISA法和免疫组化法检检测外周血及胃黏膜组织中p53的蛋白表达量。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病理表现积分均降低;治疗组患者临床症状、病理表现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p53蛋白含量及胃黏膜p53蛋白表达均降低;治疗组患者p53表达量降低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萎胃颗粒可改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能降低外周血及胃黏膜组织中p53的表达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萎胃颗粒论文参考文献
[1].郑焕填,康建媛,李健,郑传彬,刘冬厚.萎胃颗粒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及其对COX-2的影响[J].山东中医杂志.2019
[2].郑焕填,李健,康建媛,郑传彬.萎胃颗粒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外周血及胃黏膜组织中p53蛋白表达的影响[J].中医药导报.2019
[3].刘磊,谢伟昌,范丽丽,毕晓媛,黄彬.萎胃颗粒治疗肠化生型萎缩性胃炎的临床效果研究[J].黑龙江中医药.2019
[4].杜爱平,张利伟,翟亚娟.叶酸联合萎胃颗粒对Hp阳性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血清炎性指标和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影响[J].免疫学杂志.2019
[5].范丽丽,谢伟昌,谢苑芳,黄彬.萎胃颗粒配合耳穴压豆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胃黏膜NF-κB通路的影响[J].中医学报.2018
[6].舒晓霞.萎胃颗粒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观察[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7
[7].黄彬,谢伟昌,李健,郭绍举,冯春霞.萎胃颗粒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评价[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
[8].范丽丽,黄彬,谢伟昌,李健,郭绍举.萎胃颗粒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NF-κB及内源性抑制因子表达的影响[J].中医药导报.2015
[9].黄彬,谢伟昌,李健,黄明河,郭绍举.萎胃颗粒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胃黏膜Ubiquitin表达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4
[10].黄彬,谢伟昌,李健,郭绍举,冯春霞.萎胃颗粒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胃黏膜Bcl-2和PCNA表达的影响[J].中医杂志.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