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汉语隐喻理解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汉语,视听说,隐喻表达,认知
汉语隐喻理解论文文献综述
陶然[1](2019)在《关于留学生对汉语隐喻表达的认知理解调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当代认知的隐喻研究,隐喻表达在汉语中已不再是单一的修辞方式,人们通常在表达时,通过隐喻表达的方式来表述情感、思想方式、意义等。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在人类认知以及社会活动中都十分重要,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它基于一定的语言环境,使实际中并不相连的事物联系在一起,产生暗示的意味,使表达生动有趣。对于将汉语作为目的语的学习者来说,这样的表达方式对学习者的理解和交际表达是否有推动作用,值得研究。因此,汉语隐喻表达的研究就显得十分重要。《中国微镜头:视听说系列教材》是近年来编着的关于视、听的立体化综合性教材。教材中的语言表述真实自然,为学习者展现最基本的交际场景,拉近课堂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距离。该教材利用了丰富的线上视频资源,其素材包括了生活、社会、当代经济、旅行、文化、教育、商务交际常用话语等。其中的词汇较初级阶段的义项更为丰富,并且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汉语隐喻表达。本文从隐喻理论着手,将隐喻理论运用到二语习得和教学当中,以上述教材为研究文本,考察教材中隐喻表达的分布并结合理论将其分类、归类。根据教材中的隐喻表达进行问卷设计,以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中高级水平留学生为调查对象,考察留学生对汉语隐喻表达的认知理解,根据隐喻表达的分类及学生的学习时间、年龄、文化圈等方面分析影响其认知隐喻表达的因素,最后根据所发现的问题提出对教学方面相关的建议。本文一共包括六个章节,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该选题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流程与方法、论文基本结构。第二章主要梳理隐喻理论的界定,以及国内外该理论的现状和发展,通过中英隐喻表达的对比来发现二者的不同及相同之处,为研究打下基础。第叁章,考察与分析了《中国微镜头:视听说系列教材》中的隐喻表达,提取其中所有的隐喻表达,进行分类与统计,接着在第四章对中高级汉语学习者进行关于对该教材中隐喻表达的认知与应用调查研究,统计数据并分析造成其认知理解困难的各种因素,在第五章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及教学建议,第六章总结本研究的闪光点及不足之处。(本文来源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期刊2019-06-04)
宋妩英,董建梅[2](2018)在《熟悉度对汉语隐喻性歇后语理解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基于E-prime技术,以问卷调查的实验方法,通过分析被试在进行歇后语理解判断时的正确率及反应时,探究了熟悉度对汉语本族语者理解隐喻性歇后语的影响。结果表明:熟悉度和隐喻性歇后语理解之间存在一定相关关系,即学习者对熟悉度较高的隐喻性歇后语理解更准确,正确率更高,反应时更短。(本文来源于《汉字文化》期刊2018年19期)
张仕海[3](2017)在《中、高级水平留学生汉语隐喻理解能力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一种认知方式,隐喻在思维和语言中普遍存在。隐喻理解能力是指对语言中隐喻的辨认、意义推断及解释的能力。在二语教学中,隐喻理解能力培养是语言能力培养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了了解留学生汉语隐喻理解能力,我们选取70名中、高级汉语水平留学生为被试,以问卷形式进行调查,研究发现:他们的隐喻理解能力有限;隐喻理解能力与其汉语水平、汉语学习时间及在华时间等因素有显着正相关;他们最易理解的是食物及用品类隐喻,而最难理解的是动、植物类隐喻;语境强度与隐喻理解效果呈正相关。据此,我们对汉语隐喻教学提出了相关建议。(本文来源于《海外华文教育》期刊2017年01期)
曹蕊[4](2015)在《汉语隐喻理解的加工过程及方向性和相似性的影响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隐喻研究已受到语言学和语言心理学研究者的广泛关注,相似性是隐喻建立的基础,方向性是隐喻的一个重要语义特征,隐喻理解受方向性和相似性的影响。随着西方隐喻热潮的兴起,对汉语隐喻的研究也逐渐受到关注,关注点集中于隐喻理解是否需要先拒绝字面义再加工隐喻义,而对隐喻理解的映射加工过程的研究却较少。因此研究将采用Wolff和Gentner(2011)的实验范式探讨汉语隐喻理解的加工过程及方向性和相似性对隐喻理解的影响。实验一和实验二通过操控被试加工句子的时间探究隐喻理解的加工过程,同时论证方向性和相似性如何影响隐喻理解。实验程序相同,实验任务是对句子进行是否理解的判断。实验一在时限(1200ms、1800ms)×方向性(正、反)×相似性(高、低)的条件下,探讨方向性和相似性对隐喻理解产生的影响。实验二将句子呈现时间设置为500ms和1600ms,其余与实验一相同,从隐喻理解早期和后期的角度探讨隐喻理解的加工过程及方向性和相似性所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隐喻理解的早期和后期都是定向加工,并且受方向性的影响,被试对正向隐喻的理解高于反向隐喻;相似性对隐喻理解的“促进作用”则体现在隐喻理解的后期加工阶段,高相似隐喻比低相似隐喻更容易理解,而在隐喻理解的早期阶段并没有发现高相似的优势效应。实验叁主要从词汇对的语义关联角度对隐喻理解早期的定向加工进行论证,如果隐喻句中源域和目标域之间存在语义关联,并且具有方向性启动效应,那么就能够为隐喻理解早期的定向加工提供一定的支持和解释。因此实验叁采用词汇判断范式,探讨隐喻句中源域和目标域之间是否存在语义关联。结果表明隐喻中源域和目标域之间存在语义关联,并且具有方向启动效应,相比于目标域启动源域,源域启动目标域更快。实验叁的结果解释了实验二的结论。实验一和实验二证实方向性和相似性能够影响隐喻理解,也探明了隐喻理解的加工过程;实验叁则回答了隐喻中源域和目标域之间有无语义关联。实验结果表明,隐喻理解是定向加工过程,无论隐喻加工时间长短,方向性都对隐喻理解产生影响,正向隐喻能够促进句子理解;隐喻理解的后期加工阶段受隐喻相似性的影响,源域和目标域的高相似促使隐喻理解变得更容易。因此,研究证明隐喻理解是一个定向(映射)加工的过程,并且方向性和相似性有利于隐喻理解。(本文来源于《西北师范大学》期刊2015-05-01)
陈容[5](2012)在《俄罗斯留学生对汉语隐喻性话语的理解》一文中研究指出1980年,美国认知语言学家Gorge lakoff和Markjohnson出版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hphors we live by)一书中提到隐喻无所不在,不仅在语言中,而且在思想和行为中,我们赖以进行思想和行动的日常概念系统,在本质上也基本上是隐喻性的。写作此论文的意义就在于,通过对此题目的研究,俄罗斯留学生能够在今后的汉语学习,跨文化交际中注意到这些带有隐喻意义的词语,不能只根据自己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来理解这些词语。避免造成理解上的偏差,影响正常的交际。而在教学方面,希望能够认识到俄罗斯来华留学生在学习汉语隐喻时出现偏误的原因。指出应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因势利导,有的放矢,进一步促提高对俄罗斯留学生的汉语教学水平。(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2年21期)
吴念阳,陈俊卿,居银,白洁,马子凤[6](2012)在《汉语隐喻理解时程的ERPs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使用ERPs技术考察汉语隐喻义与本义理解时程的异同,以研究汉语隐喻理解的机制。以句尾范式向被试随机呈现本义句、熟悉隐喻句、新奇隐喻句和错误义句各50句,实验任务为判断每句话是否有意义。结果显示:两种隐喻句诱发的N400波形与头皮分布和本义句类似,且两种隐喻句诱发的N400波幅均显着高于本义句。这证明,汉语隐喻义和本义理解的认知加工机制类似。这支持了隐喻理解的平行加工假说,并说明加工隐喻义需要耗费更多的认知资源。(本文来源于《心理科学》期刊2012年04期)
李莹,张学新,莫雷[7](2009)在《汉语隐喻理解的认知加工过程与神经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隐喻的认知加工过程在言语理解领域中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然而对于隐喻的内在加工过程仍存在不一致的看法。当前研究将隐喻区分为词源性隐喻和引发性隐喻两种类型,并分别采用行为和功能脑成像技术在词汇水平上探讨(本文来源于《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09-11-05)
王海玲[8](2008)在《越南留学生对汉语隐喻性话语的理解》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描述越南留学生对汉语隐喻性话语的理解,从中总结出越南留学生对汉语隐喻性话语理解偏误的原因,并对此提出教学策略。(本文来源于《科教文汇(下旬刊)》期刊2008年06期)
杨芸,周昌乐[9](2007)在《汉语隐喻的语言形式特征及其对隐喻机器理解研究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语言学界对隐喻的研究集中于从概念层面对隐喻进行认知分析,而淡化了对语言表达层面隐喻的典型特征做形式化的概括。然而,概念层面的隐喻却必须通过语言形式层面的隐喻表达来加以体现,隐喻的语言形式对隐喻的理解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当隐喻作为一种思维现象被纳入机器理解的研究范畴之后,隐喻的计算机制研究也开始要求高度地形式化隐喻的语言表达。鉴于此,本文面向隐喻机器理解,采用语料统计分析的方法,从大量实际隐喻语料出发,总结汉语隐喻的语言形式的复杂性特征:语言隐喻主要成分取值的不确定性、语言隐喻各成分出现与否的不确定性、隐喻嵌套和递进复用现象的普遍性,进而指出面向计算的隐喻研究困境以及出路。(本文来源于《心智与计算》期刊2007年04期)
梁醒君[10](2007)在《抑制和强化机制对汉语隐喻理解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心理学家认为语言理解中存在抑制和强化机制的调节作用,抑制机制阻止理解中无关信息的干扰,强化机制增强有关信息的激活。目前的研究表明词汇、句法、语篇等层次的语言理解都存在抑制和强化机制的作用,作用的指标分别是负启动和正启动效应。一些研究发现英语隐喻理解也存在抑制机制和强化机制的调节作用,即喻体中与隐喻无关的本义特征会受到抑制,而喻体中与隐喻有关的特征会受到强化。但有学者提出这些研究中的负启动和正启动效应可能由情节提取效应(episodic trace retrieval)所引起的。为了排除情节提取效应的可能性,Glucksberg et al.(2001)采用独立线索方法(independent probe technique),有效地探测了抑制和强化机制在隐喻理解中的作用。汉语隐喻和英语隐喻存在一定程度的文化差异,抑制和强化机制对两种语言的隐喻的作用有可能也存在差异,而国内对这两种机制在汉语隐喻理解中的作用的研究很少,为数不多的研究所发现的负启动和正启动效应也存在情节提取效应,因而其结果的说服力受到影响。为克服已有的汉语隐喻研究在方法上的缺陷,本研究采用Glucksberg et al.(2001)提出的独立线索方法来考查抑制机制和强化机制在汉语隐喻理解中的作用,探讨这两种机制对喻体特征和本体特征的作用上的异同,旨在揭示本体和喻体在隐喻理解中的功能,为证明隐喻理解加工机制提供一些启示。本研究旨在探讨以下六个研究问题:1)隐喻为启动项时,本体中与隐喻有关的特征的理解时间是否显着快于本体基线句为启动项时该特征的理解时间?2)隐喻为启动项时,本体中与隐喻无关的本义特征的理解时间是否显着慢于本体基线句为启动项时该特征的理解时间?3)隐喻为启动项时,喻体中与隐喻有关的特征的理解时间是否显着快于喻体基线句为启动项时该特征的理解时间?4)隐喻为启动项时,喻体中与隐喻无关的本义特征的理解时间是否显着慢于喻体基线句为启动项时该特征的理解时间?5)隐喻对本体中与隐喻有关特征的正启动作用与对喻体中与隐喻有关的特征的正启动作用是否有显着差异?6)隐喻对本体中与隐喻无关的本义特征的负启动作用与对喻体中与隐喻无关的本义特征的负启动作用是否有显着差异?为解答以上问题,本研究以64位华南师范大学一年级学生为被试,以标准隐喻句为材料,采用两个2X2被试内设计,运用意义判断任务,以反应时为指标,分别探讨抑制机制和强化机制对本体特征和喻体特征的反应时的影响。通过数据统计分析,本研究得出以下的发现:1)隐喻为启动项时,本体中与隐喻有关的特征的理解时间显着快于本体基线句为启动项时该特征的理解时间。这说明本体中与隐喻有关的特征被强化了。2)隐喻为启动项时,本体中与隐喻无关的本义特征的理解时间显着慢于本体基线句为启动项时该特征的理解时间。这说明本体中与隐喻无关的本义特征被抑制了。3)隐喻为启动项时,喻体中与隐喻有关的特征的理解时间显着快于喻体基线句为启动项时该特征的理解时间。这说明喻体中与隐喻有关的特征被强化了。4)隐喻为启动项时,喻体中与隐喻无关的本义特征的理解时间显着慢于喻体基线句为启动项时该特征的理解时间。这说明喻体中与隐喻无关的本义特征被抑制了。5)隐喻对本体中与隐喻有关特征的正启动作用与对喻体中与隐喻有关的正启动作用没有显着差异。这说明强化机制对本体特征的作用与对喻体特征的作用没有显着差异。6)隐喻对本体中与隐喻无关的本义特征的负启动作用与对喻体中与隐喻无关的本义特征的负启动作用没有显着差异。这说明抑制机制对本体特征的作用与对喻体特征的作用没有显着差异。本研究的结论是:隐喻理解与字面语言理解一样,需要抑制机制和强化机制的作用;抑制和强化机制对本体特征和喻体特征都起作用,没有显着差异。本研究支持了结构建造框架理论(Gernsbacher,1990),证明包括隐喻在内的语言的成功理解涉及强化和抑制机制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隐喻和字面语言有着某些共同的加工方式的观点。(本文来源于《华南师范大学》期刊2007-05-01)
汉语隐喻理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研究基于E-prime技术,以问卷调查的实验方法,通过分析被试在进行歇后语理解判断时的正确率及反应时,探究了熟悉度对汉语本族语者理解隐喻性歇后语的影响。结果表明:熟悉度和隐喻性歇后语理解之间存在一定相关关系,即学习者对熟悉度较高的隐喻性歇后语理解更准确,正确率更高,反应时更短。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汉语隐喻理解论文参考文献
[1].陶然.关于留学生对汉语隐喻表达的认知理解调查研究[D].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19
[2].宋妩英,董建梅.熟悉度对汉语隐喻性歇后语理解的影响[J].汉字文化.2018
[3].张仕海.中、高级水平留学生汉语隐喻理解能力实证研究[J].海外华文教育.2017
[4].曹蕊.汉语隐喻理解的加工过程及方向性和相似性的影响作用[D].西北师范大学.2015
[5].陈容.俄罗斯留学生对汉语隐喻性话语的理解[J].青年文学家.2012
[6].吴念阳,陈俊卿,居银,白洁,马子凤.汉语隐喻理解时程的ERPs研究[J].心理科学.2012
[7].李莹,张学新,莫雷.汉语隐喻理解的认知加工过程与神经机制研究[C].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2009
[8].王海玲.越南留学生对汉语隐喻性话语的理解[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8
[9].杨芸,周昌乐.汉语隐喻的语言形式特征及其对隐喻机器理解研究的影响[J].心智与计算.2007
[10].梁醒君.抑制和强化机制对汉语隐喻理解的作用[D].华南师范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