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教育局石油分局钻二中学李爱华
化学课程资源是学生有效学习的载体,是教师实施教学目标的基本保证。在学生的身边,有各种各样的课程资源,若能合理运用,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凡是有助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活动所能开发和利用的物质的、精神的材料与素材都是课程资源”。在现实课程教学中,课程资源是有限的也是无限的。说它是有限的,因为并不是所有事物都能够直接为课程教学服务;说它是无限的,因为生活中课程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关键是教师要能够发现、挖掘、利用。只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有目的地采用和开发不同类型的课程资源,就能满足时代对学生素质的需求,从而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最大化,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1.根据学生实际,合理调整教材资源
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它在关注学科知识的同时,也在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然而,毕竟教材具有普遍性,它不可能兼顾到所有的学生和学校。虽然现行的教材都能较好的根据课程目标,综合考虑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学生的认知顺序和心理发展顺序而进行编写,但是,还应该明确,编者考虑的往往是学生群体共同发展的规律,而且是从编者视角出发的学生群体的共同发展规律。因此,教材难于充分体现特定群体和个体在认识和心理发展上的差异。基于这一事实,不仅提出了教学要创造性使用教材的要求,同时也为创造性使用教材指明了方向。教学时,教师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和教学条件,在深入理解和全面把握教材编写体系的基础上,合理调整教材体系和内容顺序,形成自己的教学思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化学知识体系。
我们可以在熟悉课本与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将教材相关的内容巧妙地加以适当调整,可让学生能在更短时间内接受相应的知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大大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例如,对初中化学“酸与碱的化学性质”的教材处理,可将教材中盐酸和硫酸的化学性质合并在同一节课中讲解,让学生对比掌握两种常见酸的共性和个性;另外对于金属的活动性顺序的教学,金属的活动性顺序的应用规律先后两次在教材中学习酸的通性和盐的化学性质中出现,而且课堂上大多数教师讲得比较肤浅,若能将它们放在同一节课内加以专题讲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不仅可以提高学生接受知识的效率与密度,还利于将该知识点加以深化。
2.关注“突发事件”,捕捉课堂生成资源
新课程理念下由于教学开放性的增强,小组合作学习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学生在课堂上质疑、反驳、争论的机会大大增多,超出教师预设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不断呈现,并且随着教学环境、学习主体、学习方式的变化而变化,这就是“突发事件”或称非预设性生成,即动态生成。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是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随机生成的过程。学生提出的许多问题,很多的思考是难以预料的,无法预设的,而这些往往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资源,有利于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化学原本就是一门充满变化的学科,我们的课堂从不缺少生成,也潜伏着有价值的生成。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要有很好的灵活性和随机调控的能力,捕捉和运用课堂上动态生成的资源,关注课堂的“意外事件”,及时发挥调控方案。因此课堂教学设计不应该是一个刻板的课前备好的计划性教案,而应该是一个动态的指导性预案。
由于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因此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学方案之外偶然发生的情况可能要比其他学科更多一些,比如在化学课堂教学的演示实验中经常出现异常现象,不少演示实验失败的几率相对较高。即使在老师充分准备的情况下,仍会出现实验失败的情况。教师若能坦然面对,因势利导,组织学生探究实验失败的原因,则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针对学习重点,妙用身边生活资源
人生活的环境中,有各种信息。学生每天都接触着新信息,感受着环境及自身的变化,因此环境中的一点一滴都可能会成为教学资源。如果我们能够把当地的生活、生产实践作为化学实践课的一本教科书、把学生的生活与参与实践活动当作是能力实践活动的课堂、把现实生活看作是一个绚丽多彩的化学世界,就能使我们的课本与生活、生产实践结合起来;把课堂教学与培养学生参与生产实践的能力结合起来;把学校教育同社会的需求结合起来,成为知识生成、展开、回应的环境资源。
这些学生所熟悉的生活资源,它们之中往往蕴藏着许多化学原理,可以利用来进行化学学习,并能从中感悟和理解化学知识,体验化学规律,有时还能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作为突破学习重难点的凭借物,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教学效果。如在《燃烧与灭火》教学中,先播放普通奥运火炬和珠峰火炬接力实况情景,后让学生讨论两种火炬燃料的不同及其原因,学生对燃烧条件的探究产生浓厚兴趣,掌握燃烧条件也就水到渠成。对于农村初中可结合《化学式与化合价》的教学,让学生计算家里使用的各种化肥含氮量,到市场了解各种化肥价格,计算出最佳性价比,提供给家长作购买化肥的参考。学生对发生在身边、能够亲身感受的问题特别感兴趣,通过教学情景的生活化,能有效挖掘学生身边的课程资源,达到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有效。
4.尊重主体地位,珍惜学生自身资源
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的重要资源。我们开发学生课堂之外的资源,必须开发学生自身资源。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首先,学生的经验是一种资源,学生的经验实际上就是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在化学实验中,学生自己动脑设计的实验、动手制作的仪器,其体验要比教材设计的理想实验、教师提供的成套仪器来得更深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是学生可以亲身体验的探究活动,就不要用教材中的实验或教师的经验来代替。比如一些实验的设计、药品的选择、仪器的安装等,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自制仪器代用品、自选低成本药品,这样不仅可以消除实验的神秘感,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训练学生的实践技能,使学习过程变得轻松而有趣,学生通过自行操作获得在已有知识基础上的实际操作经验。
其次,学生的兴趣也是一种资源。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要想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就必须把教学活动与学生兴趣结合起来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利用多媒体创设一个精彩新颖而富有悬念的课堂引人,能激发学生对新授知识的好奇心,学习兴趣和探究的积极性。例如,在讲《二氧化碳的性质》一节的引人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游客举火把带一只小狗进入一神秘山洞时,小狗突然晕倒,游客蹲下查看时也感到不适,此时火把也熄灭来创设情景,教师及时提出问题,产生悬念,学生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去探究本节课的内容,这样使学生对学习化学有了浓厚的兴趣。
总之,丰富的生活,多彩的环境,时时有资源,处处有资源,在教学中,只要我们把握机会,善于挖掘、利用学生身边的教学资源,一定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更好地有效学习,将化学的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思维的形成,使获取新知识的终身学习能力不断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