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物相转变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深海锰结核,预还原,元素迁移,形貌分析
物相转变论文文献综述
周磊[1](2019)在《深海锰结核矿预还原过程物相转变规律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深海锰结核中富含Mn、Fe、Ni、Cu、Co等多种金属元素,具有巨大潜在经济价值及广阔综合利用前景,合理分类提取利用各种有价元素有利于缓解陆地矿产资源日益紧张的现状。本文以深海锰结核作为原料,对其基础矿物特性进行分析,并将石墨粉作为还原剂加入锰结核中,考察其预还原过程特性,实验探究了锰结核预还原过程中Fe、Mn、Cu、Co、Ni等元素迁移规律,旨在为锰结核粉回转窑预还原提供基础性数据支撑。深海锰结核的矿物学基础特性研究表明:深海锰结核以葡萄状、椭球状、瘤状、扁圆状和菜花状形态等存在,锰结核直径一般为1-4 cm,呈外部结核层、内部结核层和核心层叁层结构。XRF分析表明锰结核中Mn、Fe、Ni、Cu含量分别为41.55%、11.05%、2.22%、1.66%;外部结核层Fe含量高于内部结核层与核心层,Mn、Cu含量最低;内部结核层Mn、Ni含量最高,Fe含量最低;核心层Mn、Fe、Ni、Cu含量与外部结核层数值上较为接近。锰结核中主要矿物种类为钠水锰矿、钡镁锰矿、方锰矿、δ-MnO_2、钙十字沸石和石英等,不同结核层各矿相含量具有一定的差异。锰结核的粉磨性能较好,外部结核层、内部结核层、核心层粉末平均粒径分别为69.29μm、51.25μm、57.37μm。热力学分析表明,温度大于50℃时CuO发生还原,温度为400-800℃时NiO、CoO、FeO等逐渐发生还原。锰结核中Mn氧化物主要以MnO_2形式存在,MnO_2在温度在400℃以上温度可向低价氧化物Mn_2O_3、Mn_3O_4、MnO转化,温度大于1420℃时MnO被C还原。动力学分析表明锰结核的预还原过程为直接还原,反应的中间步骤有CO产生与消耗,整个体系消耗的是C,反应的转化率X与反应时间t相关。差热分析表明在25-1300℃范围内,温度升高,试样质量与炉内热流持续下降,并在50℃、200℃、400℃、960℃、1100℃等温度处出现剧烈放热波动,出现还原与相变的温度转变点。还原温度为1100-1300℃、配碳比为0.2时,随温度升高,还原1 h后试样失重率由24.7%增加至32.4%,还原2 h后试样失重率由25.8%增加至44.2%。还原时间为2 h条件下,反应后试样中Fe、Mn、Cu、Co、Ni等金属元素主要富集于棒状或珠状物质中,Si、C、O等元素主要存在于渣中,渣与合金混杂在一起。随着温度的升高试样中Fe、Mn、Cu、Ni等元素的金属转化率提高,Cu、Ni元素转换率较高,其转化率分别超过80%和70%,Mn、Fe在1300℃还原1 h后转化率能达到70%左右,在还原2 h后转化率接近80%。还原温度为1100-1300℃、配碳比为0.3时,随温度升高,还原1 h后试样失重率由24.9%增加至33.9%,还原2 h后试样失重率由25.8%增加至46.2%。在1300℃温度下还原得到的试样表面出现Mn含量较高的球状合金物质,合金球状物质的存在有利于试样的渣金分离。温度升高有利于试样中金属转化率的提高,在1300℃温度条件下还原所得Fe、Mn、Cu、Ni等元素转化率分别为70.52%、72.04%、74.53%、82.89%。(本文来源于《江苏科技大学》期刊2019-04-25)
张亚鹏,赵志星,刘征建,潘文[2](2019)在《TiO_2对含钛高炉初渣物相转变与黏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含钛高炉初渣的形成过程和各种物相成分相互作用、迁移重组的过程,明晰TiO_2对高炉初渣形成的影响规律,利用FactSage热力学软件及旋转柱体式黏度仪研究了TiO_2质量分数对高炉初渣熔化温度、物相转变行为以及初渣黏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初渣中TiO_2质量分数的增加,含钛高炉初渣熔化温度升高,TiO_2质量分数从4%增加到16%,其熔化温度从1 360升高到1 410℃,增加了50℃;含钛高炉初渣中TiO_2质量分数对初渣中各种物相组成的转变和比例都有较大的影响,随着TiO_2质量分数的增加,初渣固液相共存的温度区间变大,使高炉软融带变宽;TiO_2对含钛高炉初渣黏度的影响相对较为复杂,当TiO_2质量分数为4%~8%时,含钛高炉初渣黏度-温度曲线呈现出"碱性渣"的形态;当TiO_2质量分数为16%时,含钛高炉初渣黏度-温度曲线呈现出"酸性渣"的形态。(本文来源于《中国冶金》期刊2019年04期)
夏旻,赵由才,张瑞娜,余召辉,陈善平[3](2018)在《高钙垃圾焚烧飞灰熔融熔渣物相结构转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某飞灰为对象,研究了石英、玻粉等添加剂及其添加量、温度以及混料方式对飞灰熔渣物相结构转变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30%~35%石英、55%~75%玻粉能稳定获得玻璃体熔渣。当硅源不足时,熔渣晶相主要为钙铝石及钙铝黄长石。随着温度升高,熔渣晶相由单[SiO_4]结构的硅酸盐向多[SiO_4]结构硅酸盐转变,直至形成以[Si-O]为主要骨架的玻璃体网络结构,1 400℃即能实现熔融玻璃化。混料方式对熔渣玻璃体的形成无影响,均能获得完好玻璃体熔渣产物。重金属浸出毒性表明,玻璃态熔渣重金属浸出极低,远低于国标限值,熔融玻璃化能够实现飞灰安全处置。(本文来源于《有色冶金设计与研究》期刊2018年04期)
杨靖,李淋钰,李波,郭英明,马嘉莹[4](2018)在《ZrO_2溶胶的稳定性及溶胶-凝胶材料转变的物相-化学结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Zr(NO_3)_4·5H_2O为前驱体,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ZrO_2溶胶.通过测定ZrO_2溶胶的密度、黏度,计算ZrO_2溶胶体系的黏滞性活化吉布斯自由能,采用红外光谱、粒径分析、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电镜(SEM)对ZrO_2溶胶及其凝胶材料进行分析表征.结果表明,所形成的ZrO_2溶胶粒径小且分布窄,平均粒径为2.89nm.在25℃陈化的前60d内,ZrO_2溶胶的密度、黏度、粒径以及黏滞性活化吉布斯自由能略有增大,表明溶胶体系内部颗粒间有较大的摩擦力,溶胶稳定性和分散性良好.ZrO_2溶胶及其凝胶材料中均没有Zr-O键,Zr元素是以无定型ZrOC2O4·2H2O的形式存在,400℃焙烧后出现的是四方相ZrO_2晶体.(本文来源于《膜科学与技术》期刊2018年04期)
燕可洲[5](2018)在《煤基固废中铝硅酸盐矿物在碳酸钠作用下的物相转变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煤炭开采、加工、利用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煤矸石、粉煤灰等煤基固废,其长期堆存不仅侵占土地,而且引起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全面推进煤矸石、粉煤灰等煤基固废的资源化综合利用成为煤电产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煤矸石、粉煤灰是典型的铝硅酸盐煤基固废,含有13~50%的氧化铝和34~70%的氧化硅,从煤矸石、粉煤灰中提取铝硅系列产品是实现其资源化高值利用的重要方向。煤基固废中的铝硅酸盐矿物主要以高岭石、莫来石等形式存在,通常情况下,它们的结构稳定,化学反应活性较差,实现这些铝硅酸盐矿物的活化转化对于煤基固废中铝硅资源的利用非常关键。热活化、机械力活化是常用的活化方式,但其活化效率较低;相比较而言,采用碳酸钠助剂化学活化可高效激发煤矸石、粉煤灰的反应活性。然而,该活化过程中碳酸钠助剂耗量较大,成为限制其产业化应用的瓶颈。清晰认识煤矸石、粉煤灰的物相组成,以及各物相在碳酸钠作用下的物相转变机理,对于该工艺的进一步优化是非常必要的。基于此,本论文首先定量研究了煤基固废中晶相与非晶相矿物组成;然后采用模型矿物方法,分别研究了高岭石、莫来石在碳酸钠作用下的物相转变机理,以及煤矸石、粉煤灰中不含铝矿物二氧化硅对碳酸钠活化铝硅酸盐矿物的影响;最后,根据研究所获结果,开展了碳酸钠活化煤基固废的工艺优化研究。本论文所获得的主要结论如下:(1)煤基固废中晶相与非晶相矿物的定量分析。在对煤矸石中晶相矿物的定量分析研究中发现,有机质的出现会导致其晶相矿物测定结果准确度和精确度下降,且影响程度随着有机质含量增加而增加;但对于有机质含量小于30%的煤矸石而言,负面影响较小,即煤矸石无需经过低温灰化,也可获得较为可信的定量分析结果。对于粉煤灰中晶相与非晶相矿物的定量分析而言,可在现有定量分析方法的基础上,结合碱浸方式实现粉煤灰中非晶相二氧化硅和非晶相铝硅玻璃体的分离,从而提供一种更为全面测定粉煤灰中晶相与非晶相矿物的方法。在非晶相分离过程中,碱浸脱除非晶相二氧化硅反应终点以脱硅灰中生成新的晶相矿物羟基方钠石为标志。(2)考察了高岭石-碳酸钠、莫来石-碳酸钠分别在不同温度下的热分解行为、物相转化、微观结构变化,结合量化计算和理论分析结果,阐明了高岭石、莫来石分别在碳酸钠作用下的物相转变机理。结果表明:在300~600°C时,高岭石发生脱羟基,铝氧八面体([AlO_6])逐渐转变为铝氧四面体([AlO_4]);与此同时,在碳酸钠分解产生的氧化钠作用下,硅氧四面体([SiO_4])层和[AlO_4]层内部以及它们之间的桥氧键被打断,促使这些配位体发生分离;随着反应温度升高,各个单独的[AlO_4]、[SiO_4]以及碳酸钠分解产生的钠离子(Na~+)之间会以特定方式发生重组,即反应生成不同的铝酸钠盐、硅酸钠盐和铝硅酸钠盐。对于莫来石与碳酸钠反应体系而言,它们之间的相转变过程也可以根据不同氧配位体的变化加以解释:在500~800°C时,碳酸钠分解产生氧化钠,并通过莫来石晶体结构中的氧空位进入反应体系;氧化钠与氧空位周围的氧原子发生相互作用,促使莫来石晶体中的[AlO_6]转变为[AlO_4];随着反应温度升高,源自莫来石晶体结构中更稳定的[AlO_6]将进一步转化成[AlO_4];然后同样会发生桥氧键的断裂以及不同氧配位体和Na~+的重组现象。特别地,对于焙烧产物中Na:Al:Si摩尔比为1:1:1的钠铝硅酸盐、六方霞石和立方沸石而言,其所含[AlO_4]和[SiO_4]的排布受到Pauling静电价规则的限制,更倾向于以交替排布方式组合成阴离子架状结构;与此同时,Na~+作为电荷补偿剂,填充于阴离子架状结构的空穴中,以确保反应生成物的电荷平衡和结构稳定。(3)考察了二氧化硅(包括晶相石英/非晶相二氧化硅)对碳酸钠活化铝硅酸盐矿物的影响,并与Na_2O-SiO_2-Al_2O_3体系的等温热力学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高岭石-碳酸钠、高岭石-石英-碳酸钠体系经850°C焙烧后生成物相的Na:Al:Si摩尔比主要由反应体系中碳酸钠的添加量决定;与高岭石-碳酸钠体系相比,石英的出现会抑制铝硅酸钠盐的生成。对于莫来石-铝硅玻璃相-石英/非晶相二氧化硅-碳酸钠体系而言,在碳酸钠作用下,适量的石英或非晶相二氧化硅均可与高Al:Si摩尔比的铝硅酸盐矿物发生相互作用生成铝硅酸钠盐,但超过一定限度后,即形成单独的硅酸钠盐,并引起碳酸钠耗量增加。热力学计算结果与实验测试结果相一致,即随着反应体系中二氧化硅含量增加,铝硅酸钠盐中的Al:Si摩尔比降低,并在二氧化硅超过一定限度后生成单独的硅酸钠盐。(4)考察了赤泥添加对碳酸钠活化煤基固废活化效率的影响,建立了赤泥协同碳酸钠活化煤基固废优化工艺。结果表明,赤泥协同碳酸钠活化煤基固废可有效降低碳酸钠助剂耗量。当煤矸石/粉煤灰-赤泥-碳酸钠体系中Na:Al:Si摩尔比控制在1:1:1至1.5:1:1之间时,可使煤矸石、粉煤灰中绝大多数铝硅酸盐矿物被活化。与碳酸钠直接活化相比,采用煤基固废-赤泥-碳酸钠协同活化技术可有效降低碳酸钠耗量约36~46%。造成碳酸钠耗量显着降低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赤泥可调整煤矸石、粉煤灰中的Al:Si摩尔比,避免了其中所含的二氧化硅单独消耗碳酸钠生成硅酸钠盐。(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期刊2018-06-01)
史丽羽[6](2018)在《碱熔盐体系中钒钛磁铁矿还原过程物相转变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钒钛磁铁矿是国家重大特色战略资源,高效综合回收钒、钛和铁具有重要的意义。还原-钠化-熔分工艺在一步高温冶炼中同时实现铁的还原熔分及钒的氧化钠化,为实现钒钛磁铁矿多组分综合利用提供了一个新的方法。本文以辽西地区钒钛磁铁矿精矿为原料,开展了对碱熔盐体系中钒钛磁铁矿还原过程的物相转变的研究,取得到了以下成果:(1)考察了还原-钠化-熔分耦合过程的最佳工艺条件,并对还原温度、添加剂用量、还原剂用量和反应时间对铁的还原熔分和钒的钠化的影响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还原温度、添加剂用量及还原时间的增加均能强化铁的熔分过程,而还原剂用量的增加先强化后抑制了铁的还原熔分。还原温度的降低、添加剂用量的增加、还原剂用量的减少、还原时间的减少有助于钒的氧化钠化行为,增大了渣相的钒含量;确定了最佳反应工艺条件,在优化工艺条件下可实现铁与渣的高效分离以及钒在渣相中的富集。(2)系统研究了还原产物渣的物相组成,并确定了添加剂用量对渣相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条件下产生的渣相主要有CaTiO3、Na16Ti10O28、NaAlSiO4和Na1.45Al1.45Si0.55O4物相,钒主要赋存于钛酸钙和铝硅酸钠物相中;添加剂的加入不仅可促进钒的钠化转化,有效抑制钒向金属铁相的迁移,同时也降低了产物渣相的粘度,增强了铁与渣相的分离效果。(3)使用红外气体分析仪对实时产生的还原性气体的浓度进行在线检测,进行钒钛磁铁矿在碱熔盐体系中的还原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钒钛磁铁矿在碱熔盐体系中的还原反应先是界面化学反应控速(R3),后是扩散控速(D4),其化学反应活化能分别为E1=-55904J/mol,E2=-78538J/mol;同时温度升高、添加剂用量降低及还原剂用量增加可增大化学反应速率常数,促进反应进行。(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期刊2018-06-01)
李存兄,魏昶,邓志敢,李兴彬,樊刚[7](2018)在《FeSO_4-H_2O体系中水热赤铁矿沉铁及亚稳态铁物相转变行为》一文中研究指出赤铁矿渣由于铁含量高,存在极大潜力作为副产品销售给钢铁、水泥制造以及涂料行业,从而实现铁资源化利用,硫含量是影响赤铁矿品质并实现其资源化利用的重要因素之一。赤铁矿渣中硫主要以亚稳态的铁矾、SO_4~(2-)的不可逆吸附以及碱式硫酸铁等形式存在,其中铁矾是硫的主要存在形态。FeSO_4-H_2O体系中Fe(II)氧化水热水解赤铁矿沉铁及过程亚稳态铁物相转化研究表明:温度是影响亚稳态铁矾物相形成和转化的关键因素,升高温度亚稳态铁矾的热力学稳定性变差,有利于其向赤铁矿转变。降低初始硫酸浓度、延长反应时间、添加晶种均会促进Fe(II)氧化水解,也有利于亚稳态铁矾物相向赤铁矿转变,从而获得铁含量高、硫含量低的高品质沉铁渣。在初始Fe~(2+)浓度30g/L、Na_2SO_4浓度0.15mol/L、初始酸浓度1.6×10-4mol/L、温度200℃、氧分压400kPa、反应时间180min、搅拌转速500r/min的优化技术参数下,Fe(II)氧化水热水解赤铁矿沉铁过程中沉铁率为95%,获得不含亚稳态铁矾的赤铁矿沉铁渣,其中铁、硫和钠硫含量分别为66.6%、0.92%和0.033%(质量分数)。(本文来源于《中国有色金属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丁成义,吕学伟,李刚,宣森炜,唐凯[8](2017)在《钒钛磁铁矿焙烧过程中物相转变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钒钛磁铁矿焙烧过程中,研究碱度和焙烧时间对物相转变规律的影响,对钒钛磁铁矿烧结过程的优化控制尤为重要。通过X射线衍射对不同条件下钒钛磁铁矿焙烧样品的物相进行定性或半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碱度下钒钛磁铁矿焙烧主要物相有铁酸一钙(CF)、钙钛矿(CT)、Fe_2O_3、Fe_3O_4和钛榴石(Ca_3Fe_2Si_(1.52)Ti_(1.48)O_(12))。CF在高碱度条件下更容易生成且随着碱度提高含量逐渐增多。钛榴石含量随不同碱度变化很小。碱度为1.7时,平衡态下Ti O2在钒钛磁铁矿焙烧样品中主要以CT和钛榴石形式存在,并没有CF相生成。碱度为2.5时,开始出现复合铁酸钙(SFCA)。在钒钛磁铁矿焙烧样品中,CF只在焙烧时间很短时出现,在长时间保温或者低碱度条件下,随着CT和钛榴石的生成,CF很难稳定存在。(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S01.炼铁与原料》期刊2017-11-21)
赵留成,李绍英,孙春宝,白丽梅,龚道振[9](2017)在《金精矿中性焙烧过程中的物相转变及其磁性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载金硫化矿物黄铁矿在中性焙烧过程中反应行为研究较少的问题,分别采用热重-差示扫描量热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扫描电镜、电子能谱分析和比磁化率仪等分析测试方法,研究了载金硫化矿物黄铁矿在不同焙烧温度和不同焙烧时间下的物相转变及其磁性特征。结果表明:在氮气环境下,随着焙烧温度的升高,金精矿中的黄铁矿热分解生成单质硫和磁黄铁矿,并伴随磁黄铁矿的进一步脱硫反应生成氧化亚铁,原本致密的黄铁矿颗粒变得疏松多孔,此结构有利于磨矿和金的高效浸出,焙烧产物的比磁化系数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随着焙烧时间的增加,黄铁矿逐渐消失,磁黄铁矿不断增多,焙烧产物的比磁化系数受焙烧程度影响明显,其随磁黄铁矿生成量的增大而升高,反之则降低。在焙烧温度为750℃、焙烧时间为45 min的条件下,焙烧产物的比磁化系数达到最大值1.94×10~(-5)m~3/kg,呈一定的弱磁性,为金精矿的磁选富集提供了可能。(本文来源于《矿产保护与利用》期刊2017年02期)
赵虎腾,李远霞,谭德斌,张杰,张东方[10](2017)在《电解锰渣的理化特性与物相转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电解锰渣是电解锰过程中产生的酸性固体滤渣,含有大量有害物质,会引发了严重的水土和环境污染。采用粒度仪、XRF、XRD、DSC-DTG/TG和SEM等,本实验测试了锰渣的理化特性、化学成分、矿物组成、物相转变和组织形貌。结果发现,锰渣颗粒细小,形貌不规则,含水率高。锰渣主要由石英(SiO_2)和石膏(CaSO_4·2H_2O)组成,其化学成分主要为SiO_2、Al_2O_3、CaO、MgO、Fe_2O_3和残留MnO等氧化物。加热时,锰渣脱水和气体排放严重,其中的二水硫酸钙发生物相转变以及分解为SO_3气体,造成二次污染,在1091.7℃时,锰渣则完全熔化成玻璃相。(本文来源于《广东化工》期刊2017年07期)
物相转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研究含钛高炉初渣的形成过程和各种物相成分相互作用、迁移重组的过程,明晰TiO_2对高炉初渣形成的影响规律,利用FactSage热力学软件及旋转柱体式黏度仪研究了TiO_2质量分数对高炉初渣熔化温度、物相转变行为以及初渣黏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初渣中TiO_2质量分数的增加,含钛高炉初渣熔化温度升高,TiO_2质量分数从4%增加到16%,其熔化温度从1 360升高到1 410℃,增加了50℃;含钛高炉初渣中TiO_2质量分数对初渣中各种物相组成的转变和比例都有较大的影响,随着TiO_2质量分数的增加,初渣固液相共存的温度区间变大,使高炉软融带变宽;TiO_2对含钛高炉初渣黏度的影响相对较为复杂,当TiO_2质量分数为4%~8%时,含钛高炉初渣黏度-温度曲线呈现出"碱性渣"的形态;当TiO_2质量分数为16%时,含钛高炉初渣黏度-温度曲线呈现出"酸性渣"的形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物相转变论文参考文献
[1].周磊.深海锰结核矿预还原过程物相转变规律的研究[D].江苏科技大学.2019
[2].张亚鹏,赵志星,刘征建,潘文.TiO_2对含钛高炉初渣物相转变与黏度的影响[J].中国冶金.2019
[3].夏旻,赵由才,张瑞娜,余召辉,陈善平.高钙垃圾焚烧飞灰熔融熔渣物相结构转变研究[J].有色冶金设计与研究.2018
[4].杨靖,李淋钰,李波,郭英明,马嘉莹.ZrO_2溶胶的稳定性及溶胶-凝胶材料转变的物相-化学结构分析[J].膜科学与技术.2018
[5].燕可洲.煤基固废中铝硅酸盐矿物在碳酸钠作用下的物相转变机理[D].山西大学.2018
[6].史丽羽.碱熔盐体系中钒钛磁铁矿还原过程物相转变规律[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2018
[7].李存兄,魏昶,邓志敢,李兴彬,樊刚.FeSO_4-H_2O体系中水热赤铁矿沉铁及亚稳态铁物相转变行为[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18
[8].丁成义,吕学伟,李刚,宣森炜,唐凯.钒钛磁铁矿焙烧过程中物相转变规律研究[C].第十一届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S01.炼铁与原料.2017
[9].赵留成,李绍英,孙春宝,白丽梅,龚道振.金精矿中性焙烧过程中的物相转变及其磁性特征研究[J].矿产保护与利用.2017
[10].赵虎腾,李远霞,谭德斌,张杰,张东方.电解锰渣的理化特性与物相转变研究[J].广东化工.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