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田中内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田中义一,出兵山东,满蒙分离,满洲铁路
田中内阁论文文献综述
杨悦心[1](2010)在《田中义一内阁时期对华强硬外交述评》一文中研究指出一战结束后,战火硝烟的退去没有让这个世界冷静下来,各国在华盛顿体系的缝隙间游走,从局部开始冲突不断,一场更大规模的战争似乎也在蕴酿之中。对于中国来说,此时内部正在进行着国民革命,帝国主义在中国的行动已不再无拘无束。日本对于中国政治的干涉也已不似从前赤裸裸的粗暴干涉,而是由1924年出任外相的币原喜重郎给这种干涉披上了一层“和平”的外衣。这种标榜着“绝对不干涉中国内政”的“币原外交”,在1927年走到了尽头。田中义一1927年4月组阁任首相并兼任外相,其任期内的对华“强硬外交”及“积极政策”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了很大冲击。1927年田中义一出兵山东,后召开东方会议。会议以田中的总结报告《对华政策纲领》作为结论,勾画出田中内阁企图攫取“满蒙”,加快实现大陆政策,和武力侵华的“积极政策”的基本轮廓,成为后来日本侵略中国和亚洲的理论根据。而在这一理论指导下,田中义一与吉田茂、森恪等人在对华强硬论上找到了共同点,于是一系列重大的武力侵华行动也由此展开,也便有了其后对中国的第二、叁次出兵及“皇姑屯事件”发生。本文就1927年田中义一上台至其1929年下台期间的满蒙问题与出兵山东事件展开论述,旨在深层发掘并细化田中义一内阁对华外交政策的制订、实施过程,探讨田中对华强硬政策的实质,以期使田中“对华积极外交”的研究更为详尽,细节更加客观并突出。(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0-06-01)
张东[2](2010)在《昭和天皇与田中义一内阁》一文中研究指出裕仁在即位之前经历了5年的摄政期,培养了对大权的自觉以及对政治的理解。同时,宫中也形成了以牧野伸显为中心的政治辅导集团,与元老协调并为裕仁后来实现政治意思表达提供了途径。昭和天皇即位不久,政界实现了首次“宪政常道”下的内阁更迭,田中内阁成立。围绕着事务官问题、朝鲜台湾总督更迭问题,田中内阁所行的政党政治惯例与天皇权威的自觉之间产生了落差,但二者关系仍在宪法体制下得以维持。经过1928年的普选,相继发生了铃木内相失言、久原入阁以及水野文相事件等政局变动。由于田中首相的行事作风,天皇对内阁的观感逐渐消极,二者关系趋于紧张。在天皇政治意思的实现过程中,内大臣、元老的政界沟通与协调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在爆杀张作霖一事的处理中,鉴于田中首相作出的前后不一上奏,天皇在宫中集团的支持下斥责田中,致其辞职。总的来讲,昭和天皇不是完全被动的接受内阁辅弼,而是在宫中集团的支持与协助下有充分自觉的能动主体,但囿于对宪法的遵守、政治惯例的约束,天皇并不能尽伸其志,这也使总揽一切大权的天皇表现出一定的立宪色彩。但田中内阁对于天皇干预的默认、甚至对天皇权威的利用,都对政党政治本身产生了破坏性作用。天皇的政治性作用,在纠正政党政治弊端的同时,也会阻碍政党政治的发展。(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0-06-01)
翟新[3](2009)在《日本在台湾问题上的官方立场的形成及实质──基于田中角荣内阁对华复交政策过程的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田中角荣内阁在对华复交政策过程中曾在台湾问题上持较为消极的姿态,之后因复交需要而向中方立场有所靠拢。最终,日本政府基于"一个中国"原则在两国联合声明中表明遵守《波茨坦公告》的立场,不仅对中方的台湾问题原则显示了理解,而且也在国际政治和国际法理上承诺了认同把台湾归还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责任。(本文来源于《日本学刊》期刊2009年01期)
黄尊严,陈德金[4](2001)在《“皇姑屯炸车案”与田中内阁》一文中研究指出“皇姑屯炸车案”的“直接责任人”是日本关东军,日本军部也与阴谋策划的关联甚深,这已为史学界所确认。但田中义一首相、昭和天皇与这一事件关联如何?应负何种责任?史学界岐议颇大,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本文来源于《齐鲁学刊》期刊2001年03期)
袁成亮[5](1998)在《试论北伐时期日本田中内阁的对华政策》一文中研究指出北伐时期日本田中内阁对华采取了以解决满蒙问题为重心的双重政策,即一方面通过对张作霖工作,使满蒙从中国分离出去,置于日本控制之下,另一方面通过继续支持蒋介石政权,使中国关内追随日本。为确保满蒙问题解决,田中还决定在对张作霖工作完成之前,迟滞蒋介石南京政府对关内的统一,北伐时期日本叁度出兵山东阻止蒋军北上原因也在于此。田中扶植张作霖分离满蒙的政策,由于日本内部意见分歧并终因皇姑屯事件化为泡影;而其叁度出兵山东,则促使蒋介石进一步走上流日亲英美的道路。(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学报》期刊1998年02期)
伊原泽周[6](1992)在《张作霖“讨赤”与田中内阁》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国共两党统一战线下所组成的国民革命军于1926年7月由广州出师北伐,其目的是要消灭北方的北洋军阀,统一中国。北伐军的口号是:打倒封建军阀,废除不平等条约。这不但为军阀所仇恨,亦为列强所恐惧。因此,军阀及列强处处阻碍并打击北伐军。其中最引人注意的是,张作霖防止"赤化"政策的强化及田中义一内阁的诞生。二者关系密切,而田中足以左右奉张。本文首先对二者的关系作一略述,再探讨二者防止"赤化"政策。(本文来源于《历史研究》期刊1992年05期)
黄尊严[7](1991)在《田中角荣内阁与中日复交》一文中研究指出翻开战后中日关系史,人们不难发现,从1949──1972年中日复交,其间经历了23年的悠悠岁月,而从1972年7月7日田中角荣内阁成立到9月29日中日发表联合声明,仅84天。这不能不说田中内阁在中日复交方面作出了积极的努力和贡献。 战后日本历届政府由于采(本文来源于《求是学刊》期刊1991年06期)
沈予[8](1981)在《日本东方会议和田中义一内阁对华政策——评《田中奏折》伪造说》一文中研究指出本世纪二十年代末,《田中奏折》在中国出版,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企图吞并“满蒙”、征服中国、乃至征服世界的狂妄计划,轰动一时。但由于原件投有发现,《田中奏折》的真假有无问题,争议了许多年,一直没有定论。(本文来源于《近代史研究》期刊1981年01期)
田中内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裕仁在即位之前经历了5年的摄政期,培养了对大权的自觉以及对政治的理解。同时,宫中也形成了以牧野伸显为中心的政治辅导集团,与元老协调并为裕仁后来实现政治意思表达提供了途径。昭和天皇即位不久,政界实现了首次“宪政常道”下的内阁更迭,田中内阁成立。围绕着事务官问题、朝鲜台湾总督更迭问题,田中内阁所行的政党政治惯例与天皇权威的自觉之间产生了落差,但二者关系仍在宪法体制下得以维持。经过1928年的普选,相继发生了铃木内相失言、久原入阁以及水野文相事件等政局变动。由于田中首相的行事作风,天皇对内阁的观感逐渐消极,二者关系趋于紧张。在天皇政治意思的实现过程中,内大臣、元老的政界沟通与协调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在爆杀张作霖一事的处理中,鉴于田中首相作出的前后不一上奏,天皇在宫中集团的支持下斥责田中,致其辞职。总的来讲,昭和天皇不是完全被动的接受内阁辅弼,而是在宫中集团的支持与协助下有充分自觉的能动主体,但囿于对宪法的遵守、政治惯例的约束,天皇并不能尽伸其志,这也使总揽一切大权的天皇表现出一定的立宪色彩。但田中内阁对于天皇干预的默认、甚至对天皇权威的利用,都对政党政治本身产生了破坏性作用。天皇的政治性作用,在纠正政党政治弊端的同时,也会阻碍政党政治的发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田中内阁论文参考文献
[1].杨悦心.田中义一内阁时期对华强硬外交述评[D].东北师范大学.2010
[2].张东.昭和天皇与田中义一内阁[D].东北师范大学.2010
[3].翟新.日本在台湾问题上的官方立场的形成及实质──基于田中角荣内阁对华复交政策过程的考察[J].日本学刊.2009
[4].黄尊严,陈德金.“皇姑屯炸车案”与田中内阁[J].齐鲁学刊.2001
[5].袁成亮.试论北伐时期日本田中内阁的对华政策[J].苏州大学学报.1998
[6].伊原泽周.张作霖“讨赤”与田中内阁[J].历史研究.1992
[7].黄尊严.田中角荣内阁与中日复交[J].求是学刊.1991
[8].沈予.日本东方会议和田中义一内阁对华政策——评《田中奏折》伪造说[J].近代史研究.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