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滇西北藏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藏区,自然圣境,社区保护与示范
滇西北藏区论文文献综述
杨立新,裴盛基,张宇[1](2019)在《滇西北藏区自然圣境与传统文化驱动下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旨在将滇西北藏区传统生态文化应用于社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之中,以推动社区参与式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森林生态系统的修复。应用民族植物学和民族生态学的方法,调查了位于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周边地区的3个藏族村寨(巴珠、柯功、追达)的自然圣境与生物多样性分布状况及其生态服务功能等,应用SWOT分析法和社区参与式保护途径,开展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活动。本研究结果表明,社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主要驱动力来源于民族传统文化,社区生计依赖于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圣境是社区水平保护生物与文化多样性及社区发展的重要途径。藏族自然圣境是基于传统信仰文化并经过长期实践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有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社区保护形式,藏民社区长期遵从和实践自然圣境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来源于《生物多样性》期刊2019年07期)
龙春林,徐丽,王艺舟,黎平,乌吉斯古楞[2](2018)在《滇西北藏区重要野菜高大鹿药的化学成分与营养价值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野生食用植物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天门冬科的高大鹿药(Maianthemum atropurpureum)在云南称为竹叶菜,是滇西北藏区最重要的野菜,藏语名为nibai,当地人普遍采集和食用。然而,对这种重要野菜的化学成分和营养价值的研究却不多。本研究采用国家标准对高大鹿药的营养成分进行了分析,通过多种分离手段和包括LC-TOF-MS等技术在内的方法对其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高大鹿药干燥嫩茎叶富含蛋白质(24.6%)和18种氨基酸,且氨基酸含量达到了17.9 g/100 g,其中人体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含量的42.3%。高大鹿药中的矿质元素、膳食纤维、维生素、β胡萝卜素、碳水化合物和脂类的含量也很丰富。分离并鉴定了16个化合物,其中9个为甾体皂甙、7个为黄酮类化合物。上述结果验证了滇西北藏族认为高大鹿药作为最重要野菜的传统认知具有科学内涵,其丰富的维生素、矿质元素、人体必需氨基酸和其他化合物使得这一民间野菜具有开发为保健食品或膳食增补剂的潜力。(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学会八十五周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93-2018)》期刊2018-10-10)
张辉,吴柔[3](2018)在《环境危机时代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审视——基于滇西北藏区的民族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人类社会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由于它过于重视人类自身发展而忽视生态环境保护,从而被认为是造成当下环境危机的罪魁祸首。人们对生态环境的关注,促使生态中心主义思潮的兴起,但其重视生态环境保护而轻视人类发展的倾向备受批判。从人类中心主义到生态中心主义,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环境危机形成的本质原因就在于人类没有有效地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滇西北藏区属于我国的生态脆弱区,生活在当地的民众利用其生存智慧,发展出一套独特的生态伦理思想,其成功解决了当地社会中族群繁衍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通过对滇西北藏族地方社会和民族传统文化中生态智慧的认识,有助于我们理解当下社会环境危机的形成并制定正确有效的治理策略。(本文来源于《生态经济评论》期刊2018年01期)
王艺舟,谷荣辉,刘博[4](2017)在《滇西北藏区野生香料植物资源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经典民族植物学的研究方法对滇西北迪庆藏族自治州以及藏东南部分区域藏民们采集和利用的传统香料植物进行调查编目,研究了传统香料在藏区居民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基于对藏区野生香料植物的调查,提出相关保护建议,以期为野生香料植物的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研究地区常见的传统野生香料植物有24种,隶属于5科14属,其中11种具药用价值;6种可食用(作野果或用于饮料制备和食物调料);4种在宗教活动中有所利用;3种作为工业提取芳香油的原料;还有3种目前尚未得到开发利用。调查发现部分香料植物具多种用途,其用途在不同藏区也略显不同。藏民使用的香料植物种类丰富,仍有待进一步调查研究。(本文来源于《北方园艺》期刊2017年16期)
叶远飘[5](2017)在《民族、婚姻、伙有共耕与上帝:基督教嵌入藏区傈僳族社会之阐释——以滇西北德钦县霞若乡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对云南西北部一个傈僳族乡村全体傈僳族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改信基督教的过程进行考察,指出傈僳族信仰基督教是身处碎片化、原子化社会结构中的族群面对周边民族的歧视与物质资料和人口再生产的重重压力下作出的无奈选择,提出"婚姻—家庭—土地—民族"是基督教在傈僳族社会传播的网络,这一模式可以解释为什么基督教在傈僳族社会传播呈现出民族性特征,区别于基督教在汉族乡村社会传播呈现出的宗族性特征。(本文来源于《广西民族研究》期刊2017年04期)
张辉[6](2017)在《地方性生态知识与生态保护——以滇西北藏区奔子栏镇神山崇拜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相对于现代环境科学知识而存在的地方性生态知识,对于保障地方生态安全、保护区域生态环境、维护地区生物与文化多样性都具有重要实践意义。地方性生态知识依靠其特有的生态观、认知体系、技术实践和社区组织管理体制,去实现其保护区域生态环境的功能。滇西北藏区普遍存在着神山崇拜的社会事实,对于维护藏区的生态环境始终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奔子栏镇藏族乡民的神山崇拜就是如此。(本文来源于《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期刊2017年01期)
梁昕[7](2016)在《“合力”与“分力”:贫困影响评价内群体心理学分析——以滇西北藏区J村旅游开发项目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农村正在经历一个市场经济价值观逐步渗透和原有道德规范体制逐步瓦解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同地区农民在面对贫困时的群体心理变化逐渐成为了社会心理学界关注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在一个群体中,基于其中个体各自不同的自我概念和主体意识,会出现"合力式"与"分力式"两种群体心理状态,并由此对事件的发展起推动或阻碍作用。云南滇西北藏区J村发生的一起旅游开发事件反映出农民在脱贫过程中所存在的主体意识上的贫困心理问题,滇西北藏区农民在面对贫困问题时的自我主体意识的转变,为分析中国农村贫困心理状况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本文来源于《云南社会科学》期刊2016年03期)
贾蔓,孙旭[8](2014)在《论滇西北藏区民居门饰吉祥图案文化之内涵》一文中研究指出滇西北藏区民居建筑绚丽多彩,可谓雪域高原的一朵奇葩。而其门饰图案更是集藏传佛教与苯教文化内涵于一体,将物质与精神、宗教与世俗、实用与审美诸要素十分和谐地融为一体。通过对滇西北藏区民居门饰吉祥图案"妙莲"和"吉祥结"、"狮子"以及门饰色彩的分析考证,提出藏族门饰吉祥图案具有图腾信仰、藏传佛教和祈福文化的多重内涵。(本文来源于《大理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9期)
洪利亚,刘博,李建钦,李飞飞[9](2013)在《滇西北藏区神山的生态学内涵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藏族对自然的神圣崇拜蕴含着朴实的生态意识,而其中对神山的崇拜尤为突出.本文以滇西北藏区为例,分析了藏区神山的生态学内涵,认为藏族的神山文化对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3年02期)
琚妍[10](2013)在《滇西北藏区野生食用植物的民族植物学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野生食用植物(Wild edible plants, WEPs)是指那些既不是栽种也没有经过驯化,但可以从天然野生栖息地采集到并作为食物来源的植物物种。WEPs可以为当地居民提供食物以及现金收入,并且可以在饥荒时弥补粮食缺口,因而在确保全球粮食安全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其中有些植物在保持传统农业生态系统(traditional agroecosystem)的生产力和稳定性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云南省西北部的香格里拉地区被认为是一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当地居民积累了各种各样与植物相关的传统知识。然而,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野生食用植物和相关的传统知识不断受到威胁,正面临着消失的危险。因此,我们在当地进行了民族植物学调查,记录了当地藏族群众日常生活中食用的野生植物及相关传统知识。经过文献研究,选择了29个村庄开展田野工作。在调查中使用了各种方法,包括直接观察、半结构式访谈、个别讨论、关键人物访谈法、小组讨论、问卷调查和参与式农村评估(PRA)。经过数次调查,共记录并采集了168种野生食用植物,他们分属于62科和116属。大多数的植物被用作蔬菜(79种)和水果(78种)。这些植物为当地居民提供了矿物质元素和维生素,特别是那些居住在偏远农村地区的人们。此外,除了食用价值,超过一半的物种(71.4%)具有其他多种用途。其中,有些植物是作物野生近缘种,可以为今后的育种改良提供帮助;另一些植物具有进行商业开发的潜力。然而,这些食用植物及相关传统知识消亡得很快,尤其是在交通便利、旅游业蓬勃发展的地区。因此,十分有必要对这些植物进行保护。我们的调查研究工作可以为保护、管理和可持续利用它们提供基本的信息,也对保护当地的传统植物学知识起着积极的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央民族大学》期刊2013-05-01)
滇西北藏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野生食用植物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天门冬科的高大鹿药(Maianthemum atropurpureum)在云南称为竹叶菜,是滇西北藏区最重要的野菜,藏语名为nibai,当地人普遍采集和食用。然而,对这种重要野菜的化学成分和营养价值的研究却不多。本研究采用国家标准对高大鹿药的营养成分进行了分析,通过多种分离手段和包括LC-TOF-MS等技术在内的方法对其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高大鹿药干燥嫩茎叶富含蛋白质(24.6%)和18种氨基酸,且氨基酸含量达到了17.9 g/100 g,其中人体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含量的42.3%。高大鹿药中的矿质元素、膳食纤维、维生素、β胡萝卜素、碳水化合物和脂类的含量也很丰富。分离并鉴定了16个化合物,其中9个为甾体皂甙、7个为黄酮类化合物。上述结果验证了滇西北藏族认为高大鹿药作为最重要野菜的传统认知具有科学内涵,其丰富的维生素、矿质元素、人体必需氨基酸和其他化合物使得这一民间野菜具有开发为保健食品或膳食增补剂的潜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滇西北藏区论文参考文献
[1].杨立新,裴盛基,张宇.滇西北藏区自然圣境与传统文化驱动下的生物多样性保护[J].生物多样性.2019
[2].龙春林,徐丽,王艺舟,黎平,乌吉斯古楞.滇西北藏区重要野菜高大鹿药的化学成分与营养价值分析[C].中国植物学会八十五周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93-2018).2018
[3].张辉,吴柔.环境危机时代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审视——基于滇西北藏区的民族志研究[J].生态经济评论.2018
[4].王艺舟,谷荣辉,刘博.滇西北藏区野生香料植物资源调查[J].北方园艺.2017
[5].叶远飘.民族、婚姻、伙有共耕与上帝:基督教嵌入藏区傈僳族社会之阐释——以滇西北德钦县霞若乡为例[J].广西民族研究.2017
[6].张辉.地方性生态知识与生态保护——以滇西北藏区奔子栏镇神山崇拜为例[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7
[7].梁昕.“合力”与“分力”:贫困影响评价内群体心理学分析——以滇西北藏区J村旅游开发项目为例[J].云南社会科学.2016
[8].贾蔓,孙旭.论滇西北藏区民居门饰吉祥图案文化之内涵[J].大理学院学报.2014
[9].洪利亚,刘博,李建钦,李飞飞.滇西北藏区神山的生态学内涵及意义[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
[10].琚妍.滇西北藏区野生食用植物的民族植物学调查[D].中央民族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