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小城镇体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小城镇,互联网技术,空间体系,就近城镇化
小城镇体系论文文献综述
周宏庆,朱蓓怡[1](2016)在《互联网对小城镇体系的影响及规划建议——以四川省川南城镇群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城镇群一体化发展成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模式,各地掀起了城镇群规划和建设的热潮。在外出务工人员大量回流的社会背景下,针对西部地区城镇群因发展水平滞后、城市化质量较低、城镇发展"马太效应"明显、农村人口基数大的特征,导致城镇体系结构失衡,小城镇无法满足农村人口就近城镇化的需要等问题,本文以四川省川南城镇群的发展为例,通过对城镇规模、空间结构体系、发展阶段、发展模式等因素的分析,研究小城镇群的空间网络结构,探究小城镇进行城镇化的动力、机制和存在的问题。面对互联网技术的介入,从多角度分析互联网对小城镇发展模式和空间网络体系的影响,提出在小城镇群的规划和体系构建中深度融合互联网技术的方法和途径,有效缩小小城镇与大城市的差距,提升其城镇化质量,实现差异化发展,以期探寻解决西部地区城乡二元矛盾,保障城镇体系结构均衡发展的途径和方法。(本文来源于《规划60年:成就与挑战——201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3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期刊2016-09-24)
张强[2](2010)在《尚志小城镇体系初具规模》一文中研究指出尚志市在小城镇体系建设中,积极探索中心城镇、旅游名镇、产业重镇和新农村建设示范镇等小城镇发展模式,初步形成了点线贯通、功能完备、具有较强集聚辐射能力的小城镇体系,加快了城乡一体化进程。目前,全市产业布局日趋优化,交通网络布局日渐合理,通乡公路硬化率达到1(本文来源于《中国县域经济报》期刊2010-08-02)
张强,杜怀宇[3](2010)在《尚志 小城镇体系粗具规模》一文中研究指出尚志市在小城镇体系建设中,积极探索中心城镇、旅游名镇、产业重镇和新农村建设示范镇等小城镇发展模式,初步形成了点线贯通、功能完备、具有较强集聚辐射能力的小城镇体系,加快了城乡一体化进程。目前,全市产业布局日趋优化,交通网络布局日渐合理,通乡公路硬化率达到1(本文来源于《黑龙江日报》期刊2010-07-20)
田峰[4](2010)在《齐齐哈尔分局打造低碳小城镇》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齐齐哈尔5月31日讯(田峰) 今天,齐齐哈尔分局加快低碳小城镇建设研讨第一阶段结束,确立了构建“一区、两城、九个绿色生态花园式小城镇”的城镇规划体系。 这个分局在小城镇建设上,本着实现“工业向园区集中、农业向城镇集中、耕地向规模集中”的目标(本文来源于《北大荒日报》期刊2010-06-01)
周学红,聂康才[5](2007)在《城乡统筹构建西部小城镇体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温家宝总理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会中强调:"要统筹城乡发展,加大对叁农支持力度,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以邓小平理论和"叁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城乡统筹的思路,把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经过长期坚持不懈地努力,使农村面貌有一个大的变化。"(本文来源于《小城镇建设》期刊2007年11期)
钟祥浩,李祥妹,王小丹,刘淑珍[6](2007)在《西藏小城镇体系发展思路及其空间布局和功能分类》一文中研究指出对西藏小城镇发展现状与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西藏小城镇发展思路及发展战略,将西藏小城镇发展空间布局划分为如下五大区域:①藏南宽谷山原城镇发展区,②藏东南山地城镇发展区;③藏东“叁江”流域城镇发展区,④藏北高原城镇发展区;⑤藏西高原城镇发展区。通过各城镇发展区自然环境特点、区位条件、特色资源分布及特色产业发展方向与潜力的分析,对130个建制镇的功能进行了分类。(本文来源于《山地学报》期刊2007年02期)
陈赞绵[7](2004)在《小城镇发展的区位选择——一种新的小城镇体系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发展观的一部分,本文针对小城镇发展的区位非理性选择,在强调区位优势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体系模式(本文来源于《农村经济与科技》期刊2004年11期)
刘亚臣,韦蓼英,姚文杰[8](2003)在《小城镇体系分级标准和规模的合理化指标》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现代城镇规划理论和我国不同地区的经济发达程度为基础,提出了规划我国不同地区小城镇镇域村镇体系层次的分级标准和村庄规模的合理化指标,并论述了我国不同地区区域村镇体系性质的界定和村镇体系组织结构的主流模式.阐述了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是国家经济发展、富民强国、缩小城乡差距和工农差别的重大举措.所提出的具有创新性的建议指标和对策对引导我国小城镇建设和城镇化进程具有积极意义.(本文来源于《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3年03期)
陈蓉,何训坤[9](2003)在《构建县(市、区)域内合理的小城镇体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一、构建县 (市、区 )内合理的小城镇体系的必要性发展小城镇 ,推进城镇化 ,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战略。合理的小城镇体系是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构建区域内合理的小城镇体系 ,是实现经济发展的低成本、高效益的基本手段 ,是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基本(本文来源于《农村经济》期刊2003年05期)
唐立国,袁爱芝[10](2003)在《上海小城镇体系中的文化建设》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化是民族精神之根,是城市发展的活力和灵魂。小城镇是连结城市和农村的纽带,在上海现阶段及今后的城市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但是发展不是一个简单的经济范畴,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范畴和文化范畴。 上海市小城镇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获得高速发展,同时,文化建设也已经纳入到小城镇总体发展规划之中,文化设施得到逐步的完善,一个顺应时代、贴近群众、坚持创新、与建设国际性大都市相匹配的,并与城镇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相适应的小城镇文化新体系正在形成。(本文来源于《上海综合经济》期刊2003年Z1期)
小城镇体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尚志市在小城镇体系建设中,积极探索中心城镇、旅游名镇、产业重镇和新农村建设示范镇等小城镇发展模式,初步形成了点线贯通、功能完备、具有较强集聚辐射能力的小城镇体系,加快了城乡一体化进程。目前,全市产业布局日趋优化,交通网络布局日渐合理,通乡公路硬化率达到1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小城镇体系论文参考文献
[1].周宏庆,朱蓓怡.互联网对小城镇体系的影响及规划建议——以四川省川南城镇群为例[C].规划60年:成就与挑战——201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3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2016
[2].张强.尚志小城镇体系初具规模[N].中国县域经济报.2010
[3].张强,杜怀宇.尚志小城镇体系粗具规模[N].黑龙江日报.2010
[4].田峰.齐齐哈尔分局打造低碳小城镇[N].北大荒日报.2010
[5].周学红,聂康才.城乡统筹构建西部小城镇体系[J].小城镇建设.2007
[6].钟祥浩,李祥妹,王小丹,刘淑珍.西藏小城镇体系发展思路及其空间布局和功能分类[J].山地学报.2007
[7].陈赞绵.小城镇发展的区位选择——一种新的小城镇体系模式[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4
[8].刘亚臣,韦蓼英,姚文杰.小城镇体系分级标准和规模的合理化指标[J].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
[9].陈蓉,何训坤.构建县(市、区)域内合理的小城镇体系[J].农村经济.2003
[10].唐立国,袁爱芝.上海小城镇体系中的文化建设[J].上海综合经济.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