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锂离子电池正极活性材料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锂离子电池,正极活性材料,锂离子二次电池,复合氧化物
锂离子电池正极活性材料论文文献综述
[1](2014)在《可用作锂离子电池正极活性材料的表面改性含锂复合氧化物的制备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本发明公布了一种放电容量和体积容量大、密度高、安全性能优异、充放电循环耐久性良好的表面改性含锂复合氧化物(LiwNxMyOzFa)的制备方法。该复合氧化物中除包括具有规定组成的含锂复合氧化物粒子外,粒子表面层中还有含锂、钛、元素Q(Q为选自B、Al、Sc、Y及In中的至少1种元(本文来源于《无机盐工业》期刊2014年12期)
潘晓勇,彭玲,卢潇,陈伟华,陈正[2](2014)在《废旧锂离子电池正极活性材料的焙烧及其浸出》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湿式破碎分选、钴酸锂与碳粉混合物预焙烧、钴酸锂预焙烧产物与硫酸钠和浓硫酸混合体系焙烧、热水浸出焙烧产物中的钴,研究了钴酸锂的焙烧及浸出过程。实验结果显示:锂离子电池经湿式破碎分选后铜箔的回收率大于97%,钴酸锂粉末回收率大于98%;钴酸锂与碳粉混合物经700℃预焙烧2 h后再与硫酸钠和浓硫酸在200℃下焙烧4 h,焙烧产物用70℃热水浸出30 min,钴的浸出率可达97%;XRD分析焙烧产物发现生成了Na2Co(SO4)2和Na6Co(SO4)4。(本文来源于《广州化工》期刊2014年07期)
刘明明[3](2006)在《以废旧锂离子电池正极活性物质为前驱体制备NTC材料》一文中研究指出本实验以废旧锂离子电池正极活性物质为前驱体,制备以MnCo_2O_4为主晶相的NTC热敏材料。通过正交试验,以草酸盐沉淀物中钴锰摩尔比为考察目标,将硫酸盐溶液浓度、反应pH值、水浴温度、草酸与钴、锰离子摩尔比作为四个参量,研究确定了草酸共沉淀法制备MnCo_2O_4前驱体粉末的最佳工艺条件。得到的参量值如下:硫酸盐溶液浓度为0.6mol/L,反应pH值为7.0,水浴温度为50℃,草酸与钴、锰离子摩尔比为2.5:1。通过扫描电镜观测800℃煅烧得到的粉体平均粒径在微米级,颗粒形状接近球形。800℃煅烧、1200℃烧结样品经XRD分析,主晶相为MnCo_2O_4,立方全反尖晶石结构,晶格参数a=8.2880?。存在第二相(Co,Mn)(Co,Mn)2O4,四方结构。讨论了热处理和烧结工艺对样品电学性能的影响。采用SEM,XRD等测试手段分析研究了掺杂系统相组成、结构与电学性能之间的关系。详细讨论了锂离子掺杂对尖晶石型钴酸锰性能的影响,探讨了半导体载流子导电机理。微量锂掺杂,Li+取代Co2+,形成空穴载流子导电,电导激活能减小,使得室温电阻率和B值减小;锂掺杂量增大,锂在晶粒间界偏析,使P型导电过程受阻,电导激活能升高,导致室温电阻率和B值增大;锂掺杂量进一步增大,产生新相LiMn_2O_4。形貌分析和密度测量表明锂的存在,降低了烧成的样品密度。讨论了铝离子掺杂对尖晶石型钴酸锰性能的影响,少量铝掺杂,导致系统室温电阻率和材料常数B值增大,但不改变钴酸锰的负温度系数电阻温度特性。铝掺杂量达到5mol%,钴酸锰系统中产生新相MnAl2O4。(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06-06-01)
常亮[4](2006)在《锂离子电池正极多元活性材料的制备与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论文采用共沉淀方法合成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针对材料的制备条件、晶体结构、形貌、密度以及电化学活性方面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着重考察了金属氢氧化物前驱体对目标正极材料的结构和性能影响,较深入地研究了前驱体的合成条件。 以氨水为络合剂,通过共沉淀法合成二元Ni_(1/2)Mn_(1/2)(OH)_2前驱体,考察了溶液pH值、不同锂源、焙烧温度、焙烧时间、冷却方式等合成条件对产物Li[Ni_(1/2)Mn_(1/2)]O_2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控制溶液pH值11.0,以氢氧化锂为锂源,800℃焙烧9h后,随炉冷却至室温所得Li[Ni_(1/2)Mn_(1/2)]O_2颗粒均匀,粒径大约在2~3μm左右,振实密度1.8g/cm~3,在2.8~4.3V之间,10mA/g电流下经十次充放电循环后放电比容量达133mAh/g,具有较好的电化学性能。 在二元材料研究的基础上合成叁元Li[Ni_((1-x)/2)Co_xMn_((1-x)/2)]O_2(0≤x≤1/2)层状固溶体系列。采用X射线衍射(XRD)分析和充放电容量测试表征产物的性能,结果表明,该系列均具有α-NaFeO_2型层状结构,属R3m空间群;尤其x=1/3和x=0.2时,产物表现出较好的电化学活性。针对这两种材料,论文考察了前驱体的合成条件、结构、形貌等性质对最终产物结构和性能的影响;采用热分析、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及电化学性能实验等测试手段来进行分析,通过产物结构性能来优选合成工艺。 研究了锂镍钴锰氧化物前驱体合成气氛、氨水浓度、pH值、LiOH/M(OH)_2、焙烧温度及焙烧时间对正极材料的结构和性能的影响。优化条件下,Li[Ni_(1/3)Co_(1/3)Mn_(1/3)]O_2产物颗粒均匀,其球形形貌规整,粒径大约5μm,振实密度为2.0g/cm~3;产物经十次充放电循环后放电比容量为156.2mAh/g;Li[Ni_(0.4)Co_(0.2)Mn_(0.4)]O_2产物经17次循环后放电比容量为150mAh/g,说明材料具有良好的循环稳定性。(本文来源于《河北工业大学》期刊2006-02-01)
张卫民,杨永会,孙思修,刘兆平,宋新宇[5](2000)在《二次锂离子电池正极活性材料—LiCoO_2制备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简单对比了高温相 LiCoO2和低温相 LiCoO2的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的差别,详细介绍了 LiCoO2的各种合成方法并评述了不同合成方法、反应条件对 LiCoO2结构、形貌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并提出了今后研究的方向。(本文来源于《无机化学学报》期刊2000年06期)
刘人敏,罗江山,吴国良,金维华[6](1998)在《锂离子电池用活性正极材料 LiCo_(0.5)Ni_(0.5)O_2 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热重分析方法并配合中间产物及最终产物的X射线衍射物相鉴定,研究了LiCo1-xNixO2合成过程机理及产物的结构和性能。揭示了由碳酸锂和钴、镍的碱式碳酸盐共混后热合成LiCo1-xNixO2的过程基本上分两步进行,第一步为碱式碳酸镍(钴)盐的热分解(<300℃),第二步(>300℃)为碳酸锂与上述分解产物反应合成LiCo1-xNixO2。生成物为LiCoO2和LiNiO2固溶体。随着LiCo1-xNixO2中x值的增加,晶格参数增大。合成过程中碳酸盐分解产生的CO对Co2+、Ni2+氧化成Co3+、Ni3+产生影响,因此合成的气氛和原料对产物有明显影响。实验表明在空气下合成LiCo0.05Ni0.5-O2的热重曲线与合成LiCoO2的热重曲线最相近,生成物的容量和循环性能可达到LiCoO2的水平,并应用于锂离子电池,其材料成本显着降低。(本文来源于《电源技术》期刊1998年03期)
刘人敏,罗江山,王新波,林勤[7](1997)在《锂离子电池用活性正极材料LiCo_(1-x)Ni_xO_2》一文中研究指出用热重分析方法并配合中间产物及最终产物的物相鉴定,研究了LiCo1-xNixO2合成过程的机理及产物的结构和性能。碳酸锂和钴、镍的碱式碳酸盐,在共混后热合成LiCo1-xNixO2的过程分两步进行,第一步为碱式碳酸镍(钴)盐的热分解(<300℃),第二步(>300℃)包括碳酸锂的分解和LiCo1-xNixO2的合成。温度升高,合成产物中锂含量增加,晶格参数增大,生成物为具有单相结构的LiCoO2和LiNiO2固溶体。随着LiCo1-xNixO2中x值的增加,晶格参数增大。合成过程中碳酸盐分解产生的CO对Co++、Ni++氧化成Co+++、Ni+++产生影响,因此合成的气氛和原料对产物有明显的影响。通过合成条件的优化得到的LiCo0.5Ni0.5O2和LiNiO2放电量均可达到LiCoO2的水平。(本文来源于《中国有色金属学报》期刊1997年03期)
锂离子电池正极活性材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湿式破碎分选、钴酸锂与碳粉混合物预焙烧、钴酸锂预焙烧产物与硫酸钠和浓硫酸混合体系焙烧、热水浸出焙烧产物中的钴,研究了钴酸锂的焙烧及浸出过程。实验结果显示:锂离子电池经湿式破碎分选后铜箔的回收率大于97%,钴酸锂粉末回收率大于98%;钴酸锂与碳粉混合物经700℃预焙烧2 h后再与硫酸钠和浓硫酸在200℃下焙烧4 h,焙烧产物用70℃热水浸出30 min,钴的浸出率可达97%;XRD分析焙烧产物发现生成了Na2Co(SO4)2和Na6Co(SO4)4。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锂离子电池正极活性材料论文参考文献
[1]..可用作锂离子电池正极活性材料的表面改性含锂复合氧化物的制备方法[J].无机盐工业.2014
[2].潘晓勇,彭玲,卢潇,陈伟华,陈正.废旧锂离子电池正极活性材料的焙烧及其浸出[J].广州化工.2014
[3].刘明明.以废旧锂离子电池正极活性物质为前驱体制备NTC材料[D].天津大学.2006
[4].常亮.锂离子电池正极多元活性材料的制备与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6
[5].张卫民,杨永会,孙思修,刘兆平,宋新宇.二次锂离子电池正极活性材料—LiCoO_2制备研究进展[J].无机化学学报.2000
[6].刘人敏,罗江山,吴国良,金维华.锂离子电池用活性正极材料LiCo_(0.5)Ni_(0.5)O_2的研究[J].电源技术.1998
[7].刘人敏,罗江山,王新波,林勤.锂离子电池用活性正极材料LiCo_(1-x)Ni_xO_2[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