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地震债券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地震巨灾债券定价,现金流贴现模型,Wang两因素模型,泊松分布
地震债券论文文献综述
谢卓伦,陈佳琰,叶露[1](2019)在《中国大陆地区地震巨灾风险的分布拟合及债券定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巨灾债券将保险市场风险向资本市场转移,使资本市场资金得到更充分的利用。首先,对中国大陆地区1992—2016年地震巨灾年发生次数和地震损失金额进行了分布拟合,结果显示:中国地震巨灾年发生次数服从强度为7.8的泊松分布,损失金额服从对数正态分布,由此计算得到中国地震巨灾触发条件。然后,利用模型分布拟合结果,分别采用现金流贴现模型和Wang两因素模型对中国地震巨灾债券进行定价计算。通过两个模型的定价结果发现:地震巨灾风险债券的价格与触发金额成正相关;一年期的债券定价要高于叁年期债券定价。最后在同等条件下,比较现金流贴现模型和Wang两因素模型在不同的本金损失比下的价格差异。(本文来源于《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付星睿[2](2018)在《基于POT模型的中国地震巨灾债券设计与定价》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巨灾造成的经济损失严重影响人民的生产生活与国民经济发展,我国亟需建立巨灾风险分散机制,改变巨灾损失补偿过于依赖政府救助的现状。预防巨灾风险的主要途径本应是巨灾保险,但我国目前却面临着巨灾保险供给缺失的问题,这是由于巨灾风险具有概率小、损失大的非可保性特征,保险公司无力独自承担巨灾风险。因此,为了转移和分散保险市场的巨灾风险,需要通过巨灾债券等巨灾风险证券化工具将风险向容量更大的资本市场转移,吸引资本市场投资者共同分散巨灾风险,从而使风险从不可保变成可保,完善我国巨灾风险管理。巨灾债券的定价是实现巨灾风险证券化的关键,而巨灾债券定价研究包括度量巨灾风险、划分巨灾债券风险分摊边界、债券分层与定价等难点。现有研究对巨灾损失分布厚尾性拟合的不足,直接影响债券定价的准确性;巨灾债券风险分摊边界划分,是债券定价的基础,而目前对风险分摊的研究仅停留在理论框架,缺乏划分风险的量化方法;现有债券定价研究缺乏对投资者需求的考虑,单一的定价结构在市场实践中存在局限性,无法适应我国资本市场多层次的投资需求。本文针对我国地震灾害,进行巨灾债券的设计与定价研究,对上述叁个研究难点进行改进。我国在地震损失分布方面,用极值理论的POT模型对地震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分布的尾部风险进行拟合,得出我国地震巨灾损失的分布情况,弥补了现有模型难以度量巨灾风险厚尾分布的不足,提高了地震巨灾损失评估的准确性,为后续的地震损失风险分摊研究和债券定价研究提供基础。在地震损失风险分摊的问题上,本文根据我国再保险行业发育不完善、市场化程度低的实际情况,设计了符合我国国情的地震风险分摊机制;并基于地震损失尾部分布的估计结果,用VaR在险价值法为地震灾害损失的划分提供的量化方法,从而对巨灾损失实现分层,并得到资本市场分摊的风险损失范围,改进了现有地震巨灾债券定价研究缺少风险分摊考量的不足,提升了巨灾债券设计的合理性。在巨灾债券定价方面,构建了中国地震巨灾债券的分层定价模型,根据我国资本市场不同风险偏好的需求,对债券进行分层设计,以区分债券风险层级的办法和调整本金回收情况的手段使债券对投资者需求进行匹配,给出了对应不同层级风险的不同债券价格,增强了产品对不同风险偏好投资者投资的吸引力与投资需求的适应性,丰富了我国巨灾债券定价的理论研究,为地震巨灾债券在我国的应用与发行提供了实践助力。(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8-10-30)
杨璇[3](2018)在《地震巨灾债券分析及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地大物博,但同时却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平均每年出现的地震、洪涝等巨灾事件远远超过世界平均频率。随着人们的经济生活越来越好,单位区域的财富集中度增加,巨灾所带来的损失也随之增加,每年GDP中新增长部分有较大比例被巨灾损失所吞没。传统的保险业和再保险业面临严峻考验,在面对巨灾风险赔付时显得捉襟见肘,明显地暴露出保险公司与再保险公司偿还能力的不足,同时我国以政府为主导、国家财政为支撑的灾害救助也只能满足灾后灾区人民基本生活需求,面对灾后重建、恢复生产等问题时显得杯水车薪。因此急需建立一个帮助国家减轻财政负担并且帮助灾民恢复家园的巨灾风险分散机制,巨灾债券应运而生。本文先是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结合巨灾风险债券的风险特性,证明其需求和供给的合理性,并分析影响需求和供给的各种重要因素;再通过分析美国、日本、中国台湾在巨灾风险债券方面的案例,比较并总结其特征,得出其对中国保险业的启示。对巨灾风险进行量化是一切债券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本文从模型的使用开始,阐述了巨灾风险建模所需要达到的目标以及如何构建,并对建模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战进行分析;巨灾风险债券的运行模式即为债券运行过程中各种主体及它们之间的各种结合方式,是巨灾风险债券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实际操作起着指导性作用,本文从巨灾债券的参与主体、标准结果、触发机制、信用评级和发行份额进行了分析;定价作为巨灾债券的重点与难点,本文分析了影响定价的关键要素,并对多个定价模型、方法进行了全面梳理和对比分析。任何理论研究的落脚点都是实证,地震债券亦是如此,只有在实践中得到验证与检验,所有的理论研究才有意义。本文基于我国地震损失数据对巨灾债券进行实证分析,运用矩估计法对1969~2016年的地震灾害损失数据进行拟合,得出损失分布,利用CAPM模型计算地震债券收益率,并得出不同本金安排和期限的地震债券价格,是对所有理论研究的拓展与应用,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结尾处对文章做出总结,基于我国真实情况,通过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提出了完善我国现有的巨灾债券市场的一些建议。(本文来源于《云南财经大学》期刊2018-05-30)
张笑玎,米岩,乔慧淼[4](2018)在《复合触发机制下地震巨灾债券定价研究——考虑风险反馈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均衡定价理论,利用CIR随机利率模型模拟无风险利率的变化情况,使用Copula函数建立复合触发机制下的联合分布函数,计算得出1~5年期的地震巨灾债券的价格。研究表明:风险触发反馈条件越严格,有效期越短,则风险暴露的程度越低,巨灾债券的价格就会越高;风险补偿能够提高巨灾债券的价格,使巨灾债券满足不同投资人的需求。相应的政策建议为确定相应的风险指数以有利于债券定价、发行多种类型的巨灾债券等。(本文来源于《保险研究》期刊2018年01期)
杨刚,宋宇琦[5](2017)在《基于CTE准则的地震巨灾债券定价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针对地震灾害损失的尾部特征,运用尾条件期望(CTE)度量极端灾害情形下最大损失。利用1990—2015年我国地震灾害损失数据,对我国每年地震灾害总损失分布和地震灾害损失次数进行了拟合,通过随机模拟的方法把不同置信水平下CTE指标作为损失的触发水平,对地震损失尾部风险进行分割。同时,对我国地震巨灾债券进行了模拟定价,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我国地震巨灾债券定价的方法。(本文来源于《智富时代》期刊2017年08期)
雷媛棠[6](2017)在《基于Wang两因素模型对我国地震巨灾债券定价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是一个灾害频发的国家。地震灾害在很大程度上对我国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威胁,对人民的正常生活和国家的经济发展造成了不容忽视的影响。然而,我国政府目前应对地震灾害的手段仍然十分匮乏,对于巨灾风险管理尚未形成体系。一旦发生地震,国家财政将会承担巨额损失。因此,使用各种渠道来控制和对冲巨灾风险已然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把巨灾风险从保险市场转移到资本市场已成为金融创新的一个发展趋势。通过发行巨灾债券,保险公司和再保险公司可以利用资本市场上众多的投资者将巨灾风险分散,从而解决我国保险和再保险公司承保能力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巨灾债券与其他金融产品相关性很低这一特征使得它成为一种很好的分散风险的投资工具。巨灾债券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对巨灾债券的准确定价成为近来年研究的重点。巨灾债券的定价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巨灾损失分布的拟合,二是选取合适的定价模型。因此,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研究并得出结论:(1)通过比较我国地震灾害历年数据,阐述了我国发行巨灾债券的必要性,并分析了发行巨灾债券可能遇到的难题。然后详细介绍了巨灾债券的基本原理和巨灾债券基于风险定价框架下的叁个经典模型,即LFC模型、Wang二因素模型和Christofides 模型。(2)收集我国1961至2016年间地震直接经济损失在1亿元以上的数据作为样本,对其进行物价调整,然后使用多种分布模型对地震样本进行拟合,并进行拟合优度卡方检验,选出最优拟合模型。最后,采用对数正态分布来拟合每年地震损失金额。(3)选用Wang两因素模型对我国一年期的地震巨灾债券进行定价,通过计算得出不同触发水平下的我国一年期不同本金损失比例的地震巨灾债券的价格,以期对我国未来发行巨灾债券有所借鉴。(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7-05-01)
杨帆,周明[7](2016)在《中国巨灾债券定价策略与期限结构研究——以地震债券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债券市场情况和投资者的风险偏好,采用不完全市场的均衡定价模型,以震级和保险损失作为混合触发条件,研究了中国地震巨灾债券的定价策略。考虑到中国地震灾害的分布和极值情况,使用极值理论得到拟合分布,并通过二元t-Copula函数获得其联合分布。同时以CIR随机利率模型作为利率期限结构,利用基于Halton序列的拟蒙特卡洛法得到不同期限混合触发型巨灾债券的价格,从而构建出中国巨灾债券定价的优化策略。(本文来源于《金融经济学研究》期刊2016年03期)
韦勇凤,翁成峰,李勇[8](2015)在《基于Wang双因素变换的公私合作中国地震巨灾债券定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的地震灾害一直较为严重,发生地震所带来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较为巨大。本文基于公共私人合作理论,结合巨灾风险证券化中最为成功的巨灾债券的实践和理论分析,构建了一个包含政府公共部门,保险市场、资本市场在内的巨灾风险管理融资体系,并对一般情形下、Wang变换后和Wang双因素变换后的公私合作的巨灾债券进行定价研究,最后对实证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本文来源于《数理统计与管理》期刊2015年03期)
胡今朝[9](2015)在《地震巨灾债券产品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云南省地处于中国大陆西南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地震发生频率高、损失金额大的省份。2014年8月更是发生了云南省18年来地震等级最高的一次地震——6.5级鲁甸地震,这次灾害造成的损失金额达到235.78亿元,给灾区人民正常的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影响,考验着云南省抗震救灾的能力。尽管云南省地震灾害损失日益加剧,但是目前云南省在巨灾风险保障能力方面的十分有限,传统保险行业保障能力不足,灾区恢复重建过度依赖政府救助,现有保险产品无法满足投保人的购买需求,保险市场亟需设计创新型产品来提高对巨灾风险的保障水平,减少各级地方政府财政救济支出。作为一种重要的金融创新产品,地震巨灾债券可以将云南省的地震风险转移到资本市场中,有效避免传统保险市场保障能力不足的问题。债券发行人通过发行地震巨灾债券,可以为地震灾区灾后重建提供资金支持,缓解传统保险业务的保费压力,还可以为债券持有人提供额外的获利机会,提高投资组合的获利水平。探讨地震巨灾债券的设计可以帮助云南省提高保险行业应对巨灾风险的保障水平,提供保险产品创新的新思路。在文章的开始阐述了地震巨灾债券的内涵与特性,然后对比研究了国际上较为成功的巨灾债券案例,根据云南省的实际情况,设计出由政府参与的、多种金融机构协同发展的地震巨灾债券制度。随后,运用云南省已经发生的地震灾害历史数据,根据精算数学模型确定损失分布函数,利用地震灾害期望损失和保险公司风险自留额度确定巨灾债券的触发条件,最后,根据不同的本金保障机制,利用利率结构模型对地震巨灾债券定价机制进行分析,确定了债券的发行价格。在文章结尾,结合云南省问题提出了政策建议。(本文来源于《云南财经大学》期刊2015-05-01)
谢贤君[10](2015)在《中国发行巨灾债券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使得中国成为全球自然灾害最为严重和频繁的国家之一,加之我国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区域,地震活动频率极大,每年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因此,为了承担巨灾造成的损失,不得不投入巨大的人力和物力,不仅是为补偿巨灾损失,而且还在于防范巨灾风险。然而,目前中国的巨灾风险防范主要由政府的财政支出负担,因而在巨灾风险防御方面出现资金相对紧张,以及资源的配置效率低下,不利于经济的发展。所以,需要建立市场机制的巨灾防范体系和对经济资源进行有效配置,即通过保险公司或者再保险公司对巨灾进行保险。传统的巨灾保险市场模式是保险公司在巨灾风险的保险方面通过再保险公司再投保,这不仅仅导致在巨灾风险中道德风险,逆向选择风险的出现,并且导致再保险公司在承保能力和偿付能力方面受到极大的限制。通过保险风险证券化,尤其是通过发行巨灾债券更能发挥市场优势。它是适合我国目前针对地震等巨灾风险转移的一项金融工具。发行巨灾债券能更好地在资本市场上进行融资,转移风险。鉴于中国处于不断频发的巨大自然灾害的状况中,发行巨灾债券,一方面促进我国保险业市场的实现市场化,优化保险资源配置;另一方面有利于巨灾的补偿。文章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首先从中国发行巨灾债券的背景和意义出发,指出我国在面临巨灾频发的现状,发行巨灾债券的背景和意义。阐释了国内外相关研究,指出国内外对巨灾债券研究的进度和在实践中的意义。介绍了本文研究的内容和研究方法,最后指出本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第二部分介绍关于台湾发行的住宅地震债券。第叁部分是对台湾住宅地震债券的分析,首先,从2003年台湾住宅地震债券的产生,以及发行的现状进行分析,突出其发行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其次,通过与其他保险工具的比较,突出其相对的优势。最后,分析影响台湾住宅地震债券发行的因素,从而得出最合理的发行方式。第四部分,分析我国大陆发行巨灾债券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第五部分,针对台湾和我国发行巨灾债券提出相关建议和对策。(本文来源于《辽宁大学》期刊2015-05-01)
地震债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巨灾造成的经济损失严重影响人民的生产生活与国民经济发展,我国亟需建立巨灾风险分散机制,改变巨灾损失补偿过于依赖政府救助的现状。预防巨灾风险的主要途径本应是巨灾保险,但我国目前却面临着巨灾保险供给缺失的问题,这是由于巨灾风险具有概率小、损失大的非可保性特征,保险公司无力独自承担巨灾风险。因此,为了转移和分散保险市场的巨灾风险,需要通过巨灾债券等巨灾风险证券化工具将风险向容量更大的资本市场转移,吸引资本市场投资者共同分散巨灾风险,从而使风险从不可保变成可保,完善我国巨灾风险管理。巨灾债券的定价是实现巨灾风险证券化的关键,而巨灾债券定价研究包括度量巨灾风险、划分巨灾债券风险分摊边界、债券分层与定价等难点。现有研究对巨灾损失分布厚尾性拟合的不足,直接影响债券定价的准确性;巨灾债券风险分摊边界划分,是债券定价的基础,而目前对风险分摊的研究仅停留在理论框架,缺乏划分风险的量化方法;现有债券定价研究缺乏对投资者需求的考虑,单一的定价结构在市场实践中存在局限性,无法适应我国资本市场多层次的投资需求。本文针对我国地震灾害,进行巨灾债券的设计与定价研究,对上述叁个研究难点进行改进。我国在地震损失分布方面,用极值理论的POT模型对地震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分布的尾部风险进行拟合,得出我国地震巨灾损失的分布情况,弥补了现有模型难以度量巨灾风险厚尾分布的不足,提高了地震巨灾损失评估的准确性,为后续的地震损失风险分摊研究和债券定价研究提供基础。在地震损失风险分摊的问题上,本文根据我国再保险行业发育不完善、市场化程度低的实际情况,设计了符合我国国情的地震风险分摊机制;并基于地震损失尾部分布的估计结果,用VaR在险价值法为地震灾害损失的划分提供的量化方法,从而对巨灾损失实现分层,并得到资本市场分摊的风险损失范围,改进了现有地震巨灾债券定价研究缺少风险分摊考量的不足,提升了巨灾债券设计的合理性。在巨灾债券定价方面,构建了中国地震巨灾债券的分层定价模型,根据我国资本市场不同风险偏好的需求,对债券进行分层设计,以区分债券风险层级的办法和调整本金回收情况的手段使债券对投资者需求进行匹配,给出了对应不同层级风险的不同债券价格,增强了产品对不同风险偏好投资者投资的吸引力与投资需求的适应性,丰富了我国巨灾债券定价的理论研究,为地震巨灾债券在我国的应用与发行提供了实践助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地震债券论文参考文献
[1].谢卓伦,陈佳琰,叶露.中国大陆地区地震巨灾风险的分布拟合及债券定价[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2].付星睿.基于POT模型的中国地震巨灾债券设计与定价[D].大连理工大学.2018
[3].杨璇.地震巨灾债券分析及实证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8
[4].张笑玎,米岩,乔慧淼.复合触发机制下地震巨灾债券定价研究——考虑风险反馈的影响[J].保险研究.2018
[5].杨刚,宋宇琦.基于CTE准则的地震巨灾债券定价实证研究[J].智富时代.2017
[6].雷媛棠.基于Wang两因素模型对我国地震巨灾债券定价的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7
[7].杨帆,周明.中国巨灾债券定价策略与期限结构研究——以地震债券为例[J].金融经济学研究.2016
[8].韦勇凤,翁成峰,李勇.基于Wang双因素变换的公私合作中国地震巨灾债券定价[J].数理统计与管理.2015
[9].胡今朝.地震巨灾债券产品设计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5
[10].谢贤君.中国发行巨灾债券研究[D].辽宁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