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词语论文-张小艳

佛教词语论文-张小艳

导读:本文包含了佛教词语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敦煌文献,佛教疑伪经,词语考释

佛教词语论文文献综述

张小艳[1](2019)在《敦煌佛教疑伪经词语考释五则》一文中研究指出敦煌佛教疑伪经中有一些不易理解的词语,前人每多误录或歧解。本文对其中的"■渎""蔓陌""为■师所■""■""沛"等五则词语作了较为详尽的考释。"■渎"即"薛渎","■"为"薛"的隶变俗体;"薛渎"为"媟嬻"的音借,指亲近。"蔓陌"当读为"慢蓦",指轻慢、冒犯。"为■师所■"应作"为恶师所误","■"为"恶"的俗讹,"■"系"悟"的俗省,"悟"又为"误"之借字。"■"为"救"之俗讹,"救头然"为佛经习语。"沛"指"倾洒",其义在晚唐以后的文献中主要用"泼"来记录。(本文来源于《中国语文》期刊2019年01期)

周碧香[2](2018)在《融合与新生——从[Yama-rāja]看佛教词语的汉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翻译佛典,为汉语挹注了大量的复音词。"冥界之主"梵语[Yamarāja]以音译词"阎罗"和梵汉合璧词"阎罗王""阎王"为开端,逐渐加入汉语成分,以合义、节缩,渐次脱却异质、添加人间性,融入汉语,挹注新的生命、展现新的活力。词语音节的缩放变化,展现汉语的弹性,乃外来词融合、新生的轨迹。(本文来源于《汉语史研究集刊》期刊2018年02期)

TRAN,VIET,HOAI,THANH(陈曰怀清)[3](2017)在《现代越南佛教词语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佛教发源于印度地区,并随着历史的发展变迁逐渐向世界各地进行传播。总体来看,佛教经历了较长时期的发展,对世界上众多国家和地区都产生了十分重大的影响。在佛教传入一些国家和地区并进行传播发展的过程中,会对当地的历史、文化、文学、语言、风俗等多方面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越南地处中南半岛诸国的最东边,自古以来受中国文化和思想影响很大。公元2世纪左右,佛教开始从中国传入越南,并逐渐在越南生根、发展。在传入越南之后,佛教同样对其语言、文化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越南佛教属于汉传佛教支系,与中国佛教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属于直接的法脉传承。其中,在越南、中国两国语言文化不断接触与交流过程中,产生了越南佛教词语。越南佛教词语属于汉越词语的一个系统,指的是那些来源于古印度佛教的词语,这些词语均被《现代汉语词典》收录。《现代汉语词典》明确指出这些词语属于佛教用语,并有相应的梵文批注。但这些词语大多维持了“源”的发展状态,未发生任何改变,也未在通用语中出现新的用法和意义。因此,这些佛教词语仅在佛教领域中运用得较为普遍,并未真正融入现代汉语中。还有一些词语,虽然受到了汉化的影响,但主要运用于佛教领域,这些词语也属于佛教词语。越南佛教词语是在本国语言与中国语言进行接触的过程中产生的,因此,既具有汉越词的特点,也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它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语音、词汇以及语法系统,这为越南佛教词语的具体研究活动提供了有价值的借鉴以及研究经验。以往的学者对汉越词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各种常规汉越调,关于佛教领域内汉越词语的研究非常少,汉源佛教词语虽作为汉越词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相关的研究只零星地出现在一些汉越词研究或越南语外来词研究中。为此,在本篇论文中,作者选择以越南佛教词语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和研究。研究过程中,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展开,首先对以往学者在汉语佛教词汇与越南语佛教词语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回顾总结,以了解佛教在越南的发展历程及其产生的相关影响进行回顾总结;其次从词源、特点以及语义等方面,对现代越南佛教词语进行研究;最后从文化的角度,对越南佛教词语的文化内涵进行阐释。本研究涉及的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第一、现代越南佛教词语的来源。对现代越南佛教词语的来源进行研究,分析其语料来源与选词标准。并对佛教专业术语和现代越南语中的佛教词语进行研究,分析越南语中佛教词语的地位以及现代越南语中佛教词语收录缺失问题。进而分析佛教词语在现代越南语的地位,掌握其相应特点了解其特殊的语言文化价值;第二、现代越南佛教词语的特点。对现代越南佛教词语的特点进行研究,包括佛教词语的越化和越南语佛教词语的自身特殊性等。通过研究发现,现代越南佛教词语具有鲜明的特点,组词能力强、书面语形式与口语形式并存,且具有多音节化、词义俗化、含义丰富的特征;第叁、现代越南佛教词语的语义。从语义角度,对现代越南佛教词语进行研究。通过研究梵、汉、越佛教词语意义关系和词义发展变化情况,越南语熟语中的佛教词语。进而梳理不同佛教词语在意义方面的特点和相互关系,掌握其发展变化的内在规律和特点等;第四、现代越南佛教词语的文化阐释。从文化角度,对越南佛教词语进行分析,其中涉及到不同的文化领域,包括越南佛教节日和佛教建筑以及礼佛文化、佛教称呼常用语等。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发现,佛教在越南经历了较长时期的发展,并对越南的文化和风俗等方面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而在佛教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佛教词语来源十分复杂,涉及到多个方面并且形成自己独特的特点,如:具有多音节、书面语形式与口语形式并存、组词能力强、词义俗化、含义丰富等等。现代越南佛教词语在语义方面与汉佛教存在密切的关系,意义基本相同,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同之处。如:在长期的发展变化中,出现义项增减以及意义范围、感情色彩改变等情况。在越南人民的日常生活常使用语言中,也存在大量的佛教词语。这些词语富含丰富的佛教内容,结构多样化,还具有通俗性和口语性等特征。在向梵语佛教进行词语借用方面,梵语佛教词语、越南语佛教词与现代汉语佛教词语存在着一定的区别,这些不同最终促成借用结果的不同。总体来看,越南语佛教词语与汉语中相应的词语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而受到不同语言文化的影响,相同的佛教词语可能会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会产生不同的发展趋势,并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17-06-01)

范氏瑞庄[4](2017)在《《地藏菩萨本愿经》的汉—越佛教词语分析及其文化语言学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汉越佛教词语是越南语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源于印度并传播到中国、日本、越南、朝鲜等亚洲国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佛教的文化、语言与宗教给这些国家留下很深的影响。佛教词语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被中越两国人民有选择性地吸收并运用于日常生活中。越南佛教不仅源于印度佛教的传播而且还受到中国佛教的影响,其中中国佛教对越南民族的影响最为深刻,其特点集中体现在汉越佛教词汇系统中。本文以《地藏菩萨本愿经》中的汉越佛教词语作为研究对象,并从翻译的角度与语义的视角去研究该经中的汉越佛教词汇;此外,本文根据语言与文化之关系考察该经所传达的文化内涵。首先,本文以越译本的《地藏菩萨本愿经》为基础,同时也参考丁福保的《佛学大辞典》与阮如意主编的《越南语大词典》,从中找出汉越佛教词语,之后考察其词语的来源、内部结构及其文化内涵。从而,阐述该经对越南民族所产生的语言和文化价值。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明:首先,简单地介绍《地藏菩萨本愿经》的版本(以下简称《地藏经》),该经的分卷以及主要内容。其次,深入探讨与分析《地藏经》的汉越佛教词语,从中,找出佛教人物词语、佛教教义词语以及跟诸佛菩萨有关的词语。再次,对该经的汉越佛教词语的来源和构造进行分类,找出越南佛教词语独具特色的内容。最后,阐述《地藏经》的佛教词语所传达的文化内涵。(本文来源于《中央民族大学》期刊2017-03-30)

方一新[5](2016)在《佛教词语的始见年代与可疑佛经的鉴别》一文中研究指出早期翻译佛经中的佛教词语,不同译者及翻译年代,往往有不同的特点。注意佛经词语的始见(初出)年代,可藉以发现有问题佛经疑点的蛛丝马迹,作出判断。(本文来源于《合肥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4期)

郭洪义[6](2016)在《晋唐间佛教石刻文字词语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所谓佛教石刻是指与佛教有关的造像、造塔、造寺、造经,做其他各种功德、举办斋会、法事等各种宗教活动所留下的题记、功德铭、经幢、摩崖,以及僧侣亡化后记载其生平事迹的塔铭、碑志等所有石刻铭文的总称。佛教石刻有广义与狭义之分,我们取狭义,特指刻有铭文的佛教石刻部分。本研究暂以佛教造像记、佛教造像碑、僧侣塔铭、僧侣碑志为主对佛教石刻进行考察,兼顾使用部分寺院碑、“刻经”材料,佛教经幢、石经等暂不在研究范围之列,留待日后继续考察研究。晋唐之间,是中国佛教传播发展最为迅猛、最为兴盛乃至发展至顶峰的时期,佛教石刻的诸类别在该时期全部出现并日趋完善。佛教造像记、佛教造像碑、僧侣塔铭、碑志在该时期大量出现,且最为繁盛。本研究选择晋唐间佛教石刻作为考察研究的对象,在对其进行全面调查、系统搜集和科学整理的基础上,进而展开文字、词语的专题研究。目前学界对该时期佛教石刻文字、词语的研究尚不多见,值得对其进行全面系统清理和深入研究。本研究主要把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结合起来,旨在对该时期佛教石刻中出现的文字、词语进行系统清理和较为深入的考证,重点关注该时期佛教石刻中出现的部分特色词语和较为特殊的文字使用现象,并尝试揭示该时期佛教石刻文字、词语使用的一些主要特征和使用面貌,从而为该时期汉字发展史、汉语词汇史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资料。全文共分“绪论”、“晋唐间佛教石刻文献整理研究”、“晋唐间佛教石刻文字研究”、“晋唐间佛教石刻词语研究”和“晋唐间佛教石刻文字词语的研究价值”五章内容。第一章绪论。主要是对该时期佛教石刻材料进行概述,重点介绍该时期佛教造像记、佛教造像碑、塔铭各自产生发展的历史,指出佛教造像记与佛教造像碑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试图厘清它们之间的关系。之后介绍了学界对该时期佛教石刻文字词语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并对本选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研究的主要材料来源、研究的思路和方法等进行了简要说明。第二章晋唐间佛教石刻文献整理研究。主要对该时期佛教石刻文献进行全面调查、系统搜集和科学整理。重点考察了以下内容:佛教石刻拓本缀合、佛教石刻拓本辨伪、佛教石刻拓本断代、佛教石刻拓本去重以及佛教石刻释文校补例释。第叁章晋唐间佛教石刻文字研究。主要对该时期佛教石刻文字的使用状况进行专题研究,对该时期佛教石刻中出现的古文字、异体字、同形字、假借字进行了重点考察,并对40个疑难字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考辨。“佛教石刻古文字研究”部分,主要对该时期佛教石刻中遗存的部分小篆和隶古定字形进行了文字形体结构分析和形体来源考察;“佛教石刻异体字研究”部分,主要对该时期佛教石刻异体字进行了系统研究,按照简省、增繁、)混、变异、类化、改换、位移、记号化、造字思路和方法不同而成异体、符号转写而成异体、合文等十一种类型对其进行了较为细致地描写分析和规律总结;“佛教石刻同形字个案研究”部分,主要对该时期佛教石刻中出现的部分同形字进行了个案研究,其先以“惚”和“楞”的同形字为例进行例释,对二字诸异体的)变过程及造成同形字的原因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写分析和深入探讨,接着对佛教石刻中出现的其他同形字进行了描写分析和类型归纳:共分为“因简省而同形”、“因增繁而同形”、“因)变而同形”、“因)混而同形”、“因类化而同形”、“因位移而同形”六种情况,对其进行了举例分析及相关探讨;“佛教石刻假借字研究”部分,根据语料自身及文字使用的实际情况,主要对该时期佛教石刻中的“音同假借”和“音近假借”现象进行了重点考察,并指出了碑刻文献假借字研究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纠正前人研究相关误识;“佛教石刻疑难字考辨”部分,主要对该时期佛教石刻中出现的40疑难字进行专门考辨,其多为前人未识或误释之字,以例释的形式对佛教石刻疑难字进行较为深入的考证,为疑难字考释及文字学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第四章晋唐间佛教石刻词语研究。主要对该时期佛教石刻中出现的部分特色词语进行了专题研究。按照主题义类的方式,重点对该时期佛教石刻中出现的“称谓词语”、“社团词语”、“僧官词语”、“宗教词语”、“造像发愿词语”、“疑难词语”进行了详细考察,每个义类下又主要对以下几类词语进行了重点研究:大型辞书未收的词语、大型辞书释义不够准确的词语、大型辞书漏收义项的词语、前人研究存在一定误识或争议的词语、前人考证不够全面值得深入考证的词语。通过对上述几类词语的专题研究,从而为今后大型辞书编纂及该时期佛教石刻词语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研究资料。第五章晋唐间佛教石刻文字词语的研究价值。主要对该时期佛教石刻语料自身文字、词语的研究价值进行总结归纳及相关探讨。对该时期佛教石刻的文字学、词汇学和辞书学研究价值进行了重点讨论,并对该时期佛教石刻文字、词语的主要特征和使用面貌进行了初步总结和规律揭示。(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6-04-10)

胡闻祺[7](2016)在《佛教时间词语的语义和文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佛教传入中国,对汉语词语和中国传统文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以佛教时间词语为切入点,运用语义场理论和文化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剖析佛教时间词语的语义及其所体现的佛教时间观,从而探讨佛教时间观对中国传统时间观的影响。本文运用语义场理论,按时间语义场的层次,分两大类探讨了佛教名词性时间词语,即表示时点的佛教时间词语和表示时段的佛教时间词语,每类佛教时间词语又可以分成几小类。在这个基础上,采取文化和语言相结合的方法,对佛教时间词语的语义和结构进行分析,以揭示这些词语所承载的丰富的佛教时间文化内涵。本文选取了具有代表性且在古现代汉语里较为常见的佛教时间词语,即“过去”、“现在”、“未来”、“劫”,采用历时的研究方法,以便探讨佛教时间词语在进入汉语时间词语的范畴后,由原本的佛教时间语义所带来的语义嬗变,以及这些时间词语对古现代汉语词语带来的影响。本文还运用文化语言学的研究方法,来探析佛教时间词语所体现的佛教时间观。佛教时间观主要体现在循环时间观、无限时间观和虚幻时间观叁个方面,佛教对时间循环性、时间无限性和时间虚幻性的特征的重视,可达到教化人们信仰佛教的目的。在此基础上,本文结合佛教时间词语,从适应和改造这两个角度探讨了佛教时间观对中国传统时间观的影响,这说明佛教时间观在佛教传播过程中早已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16-03-15)

刘鸿福[8](2016)在《《汉语大词典》词语佛教语源补正五则》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汉语词汇研究在历史上过于忽略汉译佛经的语料价值,使得很多词语未能及源,这从大型辞书的收录情况就能清楚地看出来。文章以五条汉语常用词为例,结合《汉语大词典》的收录情况,对这五条词语的语源进行补正,以体现佛教文献在汉语词汇史研究及将来大型辞书的修订、编撰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期刊2016年02期)

刘洁[9](2015)在《同经异译本《金刚经》佛教词语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从同经异译的角度对六个汉译本《金刚经》的佛教词语进行比较研究,将其分为语音造词和语法造词两类,并分析异文成因。(本文来源于《语文学刊》期刊2015年16期)

张美娟(Sirirat,Kittijarukhajorn)[10](2015)在《佛教词语进入汉泰语的途径与方法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摘要:佛教传入汉、泰两国后,汉、泰两种语言就把佛经翻译成自己国家的语言,造成了翻译方法。佛经翻译,随着语言演化和发展,巴利语和梵语的佛教语言逐渐融入了汉、泰两种语言,为汉泰语产生了大批新的词语。本文对佛教汉泰语词汇进行对比研究,分析佛教对汉、泰两种语言的影响。此外,本文还探讨佛教传入其他国家对其他国家的语言有何影响,以及其他宗教对其他语言有何影响。本文从新的角度讨论了佛教词语进入汉泰语的途径与方法对比研究,对语言受宗教影响等相关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天津师范大学》期刊2015-05-25)

佛教词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翻译佛典,为汉语挹注了大量的复音词。"冥界之主"梵语[Yamarāja]以音译词"阎罗"和梵汉合璧词"阎罗王""阎王"为开端,逐渐加入汉语成分,以合义、节缩,渐次脱却异质、添加人间性,融入汉语,挹注新的生命、展现新的活力。词语音节的缩放变化,展现汉语的弹性,乃外来词融合、新生的轨迹。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佛教词语论文参考文献

[1].张小艳.敦煌佛教疑伪经词语考释五则[J].中国语文.2019

[2].周碧香.融合与新生——从[Yama-rāja]看佛教词语的汉化[J].汉语史研究集刊.2018

[3].TRAN,VIET,HOAI,THANH(陈曰怀清).现代越南佛教词语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7

[4].范氏瑞庄.《地藏菩萨本愿经》的汉—越佛教词语分析及其文化语言学考察[D].中央民族大学.2017

[5].方一新.佛教词语的始见年代与可疑佛经的鉴别[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6

[6].郭洪义.晋唐间佛教石刻文字词语研究[D].西南大学.2016

[7].胡闻祺.佛教时间词语的语义和文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6

[8].刘鸿福.《汉语大词典》词语佛教语源补正五则[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6

[9].刘洁.同经异译本《金刚经》佛教词语比较[J].语文学刊.2015

[10].张美娟(Sirirat,Kittijarukhajorn).佛教词语进入汉泰语的途径与方法对比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5

标签:;  ;  ;  

佛教词语论文-张小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