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光谱近红外影论文-邓佳岷,王伟,赵昕,鹿瑶

多光谱近红外影论文-邓佳岷,王伟,赵昕,鹿瑶

导读:本文包含了多光谱近红外影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面粉,滑石粉,近红外检测,多光谱预测模型

多光谱近红外影论文文献综述

邓佳岷,王伟,赵昕,鹿瑶[1](2019)在《面粉中非法添加滑石粉的近红外多光谱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检测面粉中非法过量添加的超量滑石粉,提出一种近红外多光谱定量检测方法。首先,选取叁种品牌面粉,分别制备滑石粉质量分数为0%、0.5%、1%、3%、5%、10%、15%和20%的样本,采集样本在900~1700 nm的原始光谱,随滑石粉质量分数增大,样本光谱曲线在1160~1700 nm范围内幅值逐渐下降,足量掺杂滑石粉的样本光谱曲线在1393 nm出现与纯滑石粉光谱曲线一致的微小吸收峰。对比7种不同预处理方法所对应全波长模型的预测效果,选取标准正态变量为建模最优预处理方法。采用叁种变量优选方法提取最优波长并分别建立面粉中滑石粉含量的多光谱定量检测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竞争自适应重加权采样(CARS)方法对应多光谱模型的检测效果最好,验证集R~2p为0.998,RMSEP为0.282%;而连续投影算法(SPA)方法选择的波长数量最少且彼此间共线性最小;叁种波长优选方法所构建多光谱模型的检测限均可达0.5%,可为便携式或在线式检测仪器的开发提供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现代食品科技》期刊2019年11期)

潘铭[2](2018)在《可见光多光谱和近红外高光谱成像技术显现潜在血迹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血迹是命案现场中最为常见的重要物证之一,但是由于案件现场愈加复杂,现有显现血迹的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特别是针对纺织品客体上的潜在血迹和疑似血迹的物质痕迹的显现。光谱成像技术,在获得目标物质光谱影像集的同时还可以获取各物质的光谱特征曲线。因此,运用光谱成像技术显现潜在血迹不仅可以直观地通过光谱影像获得显现结果,还可以根据获取的光谱特征曲线进一步分析研究、显现区分血迹及其他疑似血迹的痕迹,并为犯罪现场勘查工作中快速显现潜在血迹提供了数据参考。为研究光谱成像技术对显现加强潜在血迹的具体方法,本文选择了可见光多光谱成像系统(有效光谱波段450nm-950nm)和近红外高光谱成像系统(有效光谱波段900nm-1700nm),选取了大红色、酒红色、黑色、蓝色、绿色、棕色共6种颜色的纯棉、涤纶、锦纶、羊毛、帆布5种纺织品面料,以及犯罪现场出现率较高的蓝色牛仔布和黑色、红色的金丝绒布作为纺织品客体,并对其上遗留的10种不同浓度的血迹、8种不同品牌的酱油痕迹、5种不同品牌颜色的口红痕迹、3种同一品牌不同颜色的墨水痕迹和6种不同品牌颜色的印油痕迹分别进行光谱成像显现实验。可见光多光谱成像系统与近红外高光谱成像系统分别对不同纺织品上遗留的不同物质痕迹进行光谱影像和光谱特征曲线的数据采集,进行显现效果的比较分析。通过直观的光谱图像与量化的光谱数据,科学地研究出在不同条件下纺织品上显现潜在血迹所适用的不同光谱成像技术,为实现光谱成像技术应用到犯罪现场快速显现加强纺织品上潜在血迹提供理论数据和参考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光谱成像技术可以有效、无损地显现犯罪现场纺织物上微量的潜在血迹,并可以区分显现与血迹相似度较高的口红、酱油和墨水痕迹。可见光多光谱成像技术与近红外高光谱成像技术针对不同的物质痕迹、纺织品颜色和纤维种类,显现效果存在一定的差异。本文通过实验,将这些差异与获得光谱信息数据进行分析比对,科学量化地总结探索出适用于犯罪现场快速显现纺织品上潜在血迹的可行性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期刊2018-06-15)

丁慧梅[3](2016)在《利用近红外提高多光谱遥感图像颜色自然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卫星光学遥感图像在当今社会有着广泛的应用,为了获取地面信息采用多光谱成像技术,由于受到大气等多重因素影响,导致可见光波段无法合成真彩色,利用近红外与可见波段合成伪彩色区别地面不同物体得到普遍应用。卫星光学遥感图像获取地面目标真彩色是重要研究课题,近年来,利用近红外提高遥感图像颜色自然性也成为了其中的研究热点。不同的遥感卫星图像具有不同的自然色变换方法。本论文以我国“高分二号”卫星数据作为数据平台,以我国多地区的遥感图像作为研究对象,以近红外波段提高彩色自然性的融合算法为主要研究内容,提高了遥感图像数据的利用率、空间解析力和清晰度,最终增强图像的解译能力。具体开展的研究工作包括:(1)在遥感图像预处理方面,研究了大气校正和白平衡提高颜色自然性。在大气校正方面,提出了Krisciunas et al(1991)大气散射模型的暗像元算法的改进算法,与经典的暗像元算法相比,减少了大气导致的雾气现象,提高了图像的清晰度和地物分析能力;在颜色的白平衡方面,利用了白色人工地物的光谱信息,提出了改进的灰色世界法,减少图像的整体偏色,提高颜色的准确性。(2)在自然色合成模型的线性融合的基础上,将归一化的植物指数NDVI分段对绿波段与近红外波段的Contourlet融合,得到新的绿波段图像,并与红波段、绿波段进行合成获得自然色图像,进一步提高了浓密的植物和水体颜色的地物分析。(3)研究了光谱变换法合成彩色的方法,利用近红外波段的地物分类能力,将地物分为植被、阴影、水体和其他地物,针对不同地物分别进行光谱变换,防止了具有差异的地物之间的光谱串扰,能够提高颜色色彩的辨别能力和图像本身的解译能力。(本文来源于《云南师范大学》期刊2016-05-22)

祝永强,乔惠婷,贺进,李德玉,汪待发[4](2015)在《近红外多光谱荧光分子成像系统的软件设计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自主研制的近红外多光谱荧光分子影像系统,采用模块化和分层设计方式设计了控制和分析软件,有效地实现了硬件模块访问和协调控制、反射和透射成像多光谱成像模式、自动化的数据采集、图像调整和滤波后处理、自发荧光扣除等功能,为用户提供了一体化的控制和分析平台。基于所设计的软件,采用反射和透射成像两种模式进行了小鼠活体荧光分子影像实验,有效地抑制了小鼠本体自发荧光对目标荧光信号的干扰,为荧光分子成像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工具。(本文来源于《中国科技论文》期刊2015年20期)

郑大川[5](2014)在《飞机机体表面残冰近红外多光谱检测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民航业已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但是在运行保障能力方面存在的不足,使得冬季的许多机场由于冰雪的原因,运行的通畅和飞行的安全都受到了很大影响。飞机除冰和残冰检测作业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目前的人工残冰检测不能满足运行要求,自动残冰检测技术就成为民航冬季运行保障的亟需解决的技术之一。目前,国内对于残冰检测采用的近红外多光谱检测技术,其残冰检测原理是基于被检测物的近红外光谱吸收反射特性的差异进行检测的。而机翼蒙皮的材质包含铝合金蒙皮和碳纤维复合材料等、蒙皮表面还涂覆多种颜色的涂装,冰层本身的温度、密度,相机曝光度,相机采集角度,红外相机离待测表面的距离等。在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下,使得数据校准变得极为复杂,都可能造成残冰的漏检或误检的发生,冰厚的检测精度也不能保证。本文首先对近红外多光谱残冰检测的原理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主要从红外主动光源波动、环境光变化、飞机蒙皮材料和表面不同颜色的涂装、图像采集角度和距离等方面分析了影响残冰检测的因素。提出了用于补偿光源和环境光的积分球补偿系统;按照通过实验获得的灰度和对比度C值的规律,提出了不同颜色涂装设置不同阈值的补偿方法,并通过实验进行了验证;在完成补偿的基础上,通过实验确定了冰厚和对比度C值的线性关系,并验证了该线性关系用于检测冰厚的误差在15%以内,也同时验证了该残冰检测系统可以准确检测出冰厚在0.5mm以上的残冰。(本文来源于《中国民航大学》期刊2014-05-05)

高建树,郑大川,于之靖,诸葛晶昌[6](2014)在《机翼铝蒙皮积冰及冰厚的近红外多光谱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一种机翼铝蒙皮积冰及冰厚的近红外多光谱检测方法,并根据理论模型进行实验验证。首先,根据冰和水在近红外光谱下的光谱曲线不同,取1.16μm和1.26μm两个通道的图像的灰度值,求得对比度C值;然后,通过实验获得C的阈值Cth。C>Cth时,则认为是冰,C<Cth时,则认为没有冰,以此法来识别铝蒙皮表面上积冰的位置。本文通过实验证明了冰厚与对比度C值存在线性关系。根据Cth和线性比例系数k两个参数,由对比度C值的大小,可以获得冰的厚度值。(本文来源于《激光与红外》期刊2014年04期)

高建树,韩仁义,于之靖,乔文[7](2011)在《复合材料结构机翼表面残冰的近红外多光谱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了一种新的近红外多光谱检测法对碳纤维复合材料结构机翼表面的残冰进行检测。建立了该方法的理论模型并进行了实验验证。首先,根据冰与水和除冰液在不同红外波段下具有不同反射光谱特性,提出了用于残冰检测的理论算法。然后对参考通道,低通道及高通道所测图像的灰度值进行比较分析,总结得到了判断机翼蒙皮上残冰存在的对比度阈值C。最后,分析了误差可能产生的区间及消除方法。实验结果表明,对于白色涂层的复合材料结构蒙皮,当C>0.03时,就可以断定结构表面上存在残冰;当C<0时,可以断定表面上肯定没有冰;当C处于0~0.03时,为安全起见需要对蒙皮进行二次检查以消除不确定因素产生的误差。而对于其他颜色涂层蒙皮的残冰检测,要根据不同的颜色设定不同的对比度阈值C。本研究证明了可以将冰与水的近红外反射光谱差异特性应用到以复合材料结构为机翼蒙皮的残冰检测中。(本文来源于《光学精密工程》期刊2011年06期)

臧友竹[8](1997)在《多光谱扫描仪空间环境下定标设备可见光近红外谱域标准源装置研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可见光近红外谱域标准源装置是多光谱扫描仪空间环境下定标设备的组成部分。该定标设备能在模拟空间环境条件下对多光谱扫描仪进行定标。本文介绍了可见光、近红外谱域标准源装置的组成、光学机械结构特点和所达到的技术指标。(本文来源于《环模技术》期刊1997年01期)

多光谱近红外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血迹是命案现场中最为常见的重要物证之一,但是由于案件现场愈加复杂,现有显现血迹的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特别是针对纺织品客体上的潜在血迹和疑似血迹的物质痕迹的显现。光谱成像技术,在获得目标物质光谱影像集的同时还可以获取各物质的光谱特征曲线。因此,运用光谱成像技术显现潜在血迹不仅可以直观地通过光谱影像获得显现结果,还可以根据获取的光谱特征曲线进一步分析研究、显现区分血迹及其他疑似血迹的痕迹,并为犯罪现场勘查工作中快速显现潜在血迹提供了数据参考。为研究光谱成像技术对显现加强潜在血迹的具体方法,本文选择了可见光多光谱成像系统(有效光谱波段450nm-950nm)和近红外高光谱成像系统(有效光谱波段900nm-1700nm),选取了大红色、酒红色、黑色、蓝色、绿色、棕色共6种颜色的纯棉、涤纶、锦纶、羊毛、帆布5种纺织品面料,以及犯罪现场出现率较高的蓝色牛仔布和黑色、红色的金丝绒布作为纺织品客体,并对其上遗留的10种不同浓度的血迹、8种不同品牌的酱油痕迹、5种不同品牌颜色的口红痕迹、3种同一品牌不同颜色的墨水痕迹和6种不同品牌颜色的印油痕迹分别进行光谱成像显现实验。可见光多光谱成像系统与近红外高光谱成像系统分别对不同纺织品上遗留的不同物质痕迹进行光谱影像和光谱特征曲线的数据采集,进行显现效果的比较分析。通过直观的光谱图像与量化的光谱数据,科学地研究出在不同条件下纺织品上显现潜在血迹所适用的不同光谱成像技术,为实现光谱成像技术应用到犯罪现场快速显现加强纺织品上潜在血迹提供理论数据和参考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光谱成像技术可以有效、无损地显现犯罪现场纺织物上微量的潜在血迹,并可以区分显现与血迹相似度较高的口红、酱油和墨水痕迹。可见光多光谱成像技术与近红外高光谱成像技术针对不同的物质痕迹、纺织品颜色和纤维种类,显现效果存在一定的差异。本文通过实验,将这些差异与获得光谱信息数据进行分析比对,科学量化地总结探索出适用于犯罪现场快速显现纺织品上潜在血迹的可行性方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多光谱近红外影论文参考文献

[1].邓佳岷,王伟,赵昕,鹿瑶.面粉中非法添加滑石粉的近红外多光谱检测[J].现代食品科技.2019

[2].潘铭.可见光多光谱和近红外高光谱成像技术显现潜在血迹的比较研究[D].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18

[3].丁慧梅.利用近红外提高多光谱遥感图像颜色自然性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6

[4].祝永强,乔惠婷,贺进,李德玉,汪待发.近红外多光谱荧光分子成像系统的软件设计与实现[J].中国科技论文.2015

[5].郑大川.飞机机体表面残冰近红外多光谱检测影响因素分析[D].中国民航大学.2014

[6].高建树,郑大川,于之靖,诸葛晶昌.机翼铝蒙皮积冰及冰厚的近红外多光谱检测[J].激光与红外.2014

[7].高建树,韩仁义,于之靖,乔文.复合材料结构机翼表面残冰的近红外多光谱检测[J].光学精密工程.2011

[8].臧友竹.多光谱扫描仪空间环境下定标设备可见光近红外谱域标准源装置研制[J].环模技术.1997

标签:;  ;  ;  ;  

多光谱近红外影论文-邓佳岷,王伟,赵昕,鹿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