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林副产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林副产品,区域优势,空间变化,中国
林副产品论文文献综述
韩会庆,张朝琼,郜红娟[1](2017)在《2000~2010年中国林副产品生产区域优势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集中度和综合优势指数对2000~2010年中国橡胶、松脂、生漆、油桐籽和油茶籽这5种林副产品生产区域优势变化进行分析的结果表明:2000~2010年间,云南和海南橡胶生产优势增加突出;湖北和广西松脂生产优势增加突出;湖北、重庆、贵州和福建生漆生产优势增加突出;四川、甘肃、重庆、陕西、河南、广西和福建油桐籽生产优势增加突出;陕西、湖北、重庆、四川、贵州和江苏油茶籽生产优势增加突出。(本文来源于《林业经济问题》期刊2017年02期)
张坤美,陈冬梅[2](2015)在《清至民国黔东南林副产品规模化及原因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黔东南地处沅江和融江的上游,这一地区气候温暖湿润,甚适应林业的发展,各类林副产品繁多。清至民国时期该区域产出的桐油、茶油、生漆、松脂、樟脑与白蜡等,不仅产量规模大,提高了各族居民的生活水平,而且还成了当地特色产业之一。为扩大其产量规模,各族居民和政府在生产过程中,形成了一整套本土知识,并制定一系列地方法规,积极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本文来源于《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期刊2015年02期)
付朝贵[3](2014)在《科学合理开发林副产品,培育林业支柱性产业》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农村,林下种植技术是现在人们十分关注的话题,屏边县白云乡在这些方面做得比较突出。在开发林副产品时,要做到科学合理、方法得当,在培育产业的同时处理好长远和现时、生态与经济的关系。(本文来源于《现代园艺》期刊2014年06期)
唐金雁,刘希芬,张礼瑶[4](2013)在《集安市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及林木资源和林副产品价值评估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集安市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及林木资源和林副产品价值评估结果进行分析,为加快实施碳汇制度和森林生态效益有偿使用制度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农民致富之友》期刊2013年22期)
张建华[5](2013)在《森林及林副产品大有作为》一文中研究指出抗击饥饿?缓解饲料短缺问题?这些难题并非只有农业能解决。 联合国粮农组织(UNFAO)总干事若泽·格拉济阿诺·达席尔瓦于不久前在罗马举行的“森林促进粮食安全和营养国际会议”上说,森林、农田树木和农林业可在抗击饥饿的斗争中发挥重要作用,所以应更明(本文来源于《中国绿色时报》期刊2013-09-23)
宾厚[6](2012)在《林副产品物流配送系统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与普及应用,电子商务在如今的经济生活中扮演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当今摆在林副产品物流业面前的关键问题,就是怎样以最优策略来选择林副产品物流配送中心的建设地址、运送方式、需求分派和线路,使物流配送系统的效率达到最高,服务质量提到最优,配送成本降到最低。不论是从理论价值的角度还是从实用价值的角度,本课题的研究将具有深远重大的意义。林副产品配送中心选址模型及涉及到的评价方法将在文中有所阐述。建立在林副产品配送中心选址问题的特点和应满足的条件基础上的模型有两种:以配送成本最低和最优服务水平为目标的融合型和以配送时间最短和配送成本最低为目标的集散型。前者采用基于分解-过滤的组合启发式算法,主要是因为其约束条件和0-1变量较多;后者采用模拟退火算法。配送中心选址这项工作繁琐、复杂,如果要将这个系统工程顺利的进行下去,仅定量分析是不够的,还需进行定性分析。针对此问题,本文设计了多准则模糊评价模型,其中各权重的获取途径为:期望值法计算子指标的权重;模糊层次分析法计算准则层的权重;前两者权重的组合对应选址方案评价指标权重。然后再依据两种分析方法所得出的结论,综合运用评价指标分析方法来确定出最后的最优选址方案。其次,在本文中,对林副产品物流配送车辆优化调度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为了满足客户个性化和多样化的需求,依据企业的管理人员对客户服务水平的要求,同时又考虑到企业的资源有限的情况,将带有时间窗的配送车辆优化调度问题分为硬时间窗的配送车辆优化调度的问题和软时间窗的配送车辆优化调度的问题两大类。对于硬时间窗的配送车辆优化调度的问题,设计了基于Sweep算法和PMX算子的组合遗传算法进行求解。通过对实验数据进行比较,结果证明本文设计的组合遗传算法,不论在寻找最优解,所求得的解的质量及运算的速度上,还是文中所采用的算法的平稳性方面都优于独自采用启发式算法或遗传算法。而对于软时间窗配送车辆优化调度问题,本文设计了并行遗传算法进行求解,通过和其他相关算法进行比较,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具有更为良好的性能。另外,本文将车辆路径和服务水平相结合提出了物流配送模糊车辆调度的方案,以提高服务水平和降低配送总成本为目标,设计了相应的数学模型,同时设计了组合遗传算法对其进行求解。对于集货与配送一体化的定位-运输线路安排问题,本文设计了遗传算法。此算法解决了传统算法易陷入局部最优的缺陷。该方法的运算高效性、良好寻优性及强收敛性能也已经被仿真证明。启发式算法在本文的有时间窗的定位-运输线路安排问题中有所应用,该算法弥补了其他优化方法的不足且其高效性、稳定性、寻优性亦被仿真实例所证明。综上所述,本文对林副产品物流配送系统优化问题给出了模型及相应算法的实例分析,研究结果证明了文中所提及的这些模型和算法的实用性和有效性。(本文来源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期刊2012-03-01)
卓君[7](2010)在《国有林区森林资源管护经营林副产品所有权司法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森林资源管护经营责任制实行后,由于有关法律滞后,导致林副产品产权属性界定不清,而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司法实践中的问题。如某林场实行管护经营后,2009年下半年,有叁位农民到管护区内采集山野菜,管护人予以制止,双方发生口角,叁位农民将管护人殴打后将山野菜拿走。经法医鉴定管护人为轻伤。对此案如何定性产生了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本文来源于《中国检察官》期刊2010年21期)
[8](2010)在《“利用林副产品废弃物制造清洁炭技术”获得新突破》一文中研究指出日前,由浙江省林科院承担的省重大专项重点项目"利用林副产品废弃物制造清洁炭的关键技术研究及中试"通过验收和成果鉴定。该技术在林副产品废弃物制造清洁炭技术上获得了新的突破,为浙江省果蓬类废弃物能源化利用探索了一条新的路子。(本文来源于《浙江林业科技》期刊2010年02期)
卓君,张瑞祥[9](2008)在《国有林区实行管护经营后因林副产品所有权改变而引发的司法实践问题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森林资源是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森林资源管护经营是国家为保护森林资源出台的重大改革措施,符合国有林区经营的现状,是国有林区摆脱困境,实现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本文来源于《中国科技信息》期刊2008年21期)
李金兰[10](2008)在《关于冀北山地林副产品开发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文阐述了冀北山地自然环境、森林资源与林副产品开发现状,探讨了适宜开发的林副产品及其开发模式。(本文来源于《安徽农学通报》期刊2008年14期)
林副产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黔东南地处沅江和融江的上游,这一地区气候温暖湿润,甚适应林业的发展,各类林副产品繁多。清至民国时期该区域产出的桐油、茶油、生漆、松脂、樟脑与白蜡等,不仅产量规模大,提高了各族居民的生活水平,而且还成了当地特色产业之一。为扩大其产量规模,各族居民和政府在生产过程中,形成了一整套本土知识,并制定一系列地方法规,积极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林副产品论文参考文献
[1].韩会庆,张朝琼,郜红娟.2000~2010年中国林副产品生产区域优势变化[J].林业经济问题.2017
[2].张坤美,陈冬梅.清至民国黔东南林副产品规模化及原因探析[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5
[3].付朝贵.科学合理开发林副产品,培育林业支柱性产业[J].现代园艺.2014
[4].唐金雁,刘希芬,张礼瑶.集安市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及林木资源和林副产品价值评估分析[J].农民致富之友.2013
[5].张建华.森林及林副产品大有作为[N].中国绿色时报.2013
[6].宾厚.林副产品物流配送系统优化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2
[7].卓君.国有林区森林资源管护经营林副产品所有权司法问题[J].中国检察官.2010
[8]..“利用林副产品废弃物制造清洁炭技术”获得新突破[J].浙江林业科技.2010
[9].卓君,张瑞祥.国有林区实行管护经营后因林副产品所有权改变而引发的司法实践问题探究[J].中国科技信息.2008
[10].李金兰.关于冀北山地林副产品开发的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