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新文学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南社,新文学家,白话文运动,论战
新文学家论文文献综述
郭建鹏,姜绍泽[1](2019)在《民族文化场域上的“固守”与“反动”——南社与新文学家关于“白话文运动”之论战》一文中研究指出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现代白话文运动由此展开。没想到的是反对之声最强烈的是他曾经的好朋友梅光迪、胡先骕等。因梅、胡是南社社友,且胡适多次批判南社,引发南社发起人柳亚子等人不满,于是,一场因文学见解不同而引发的论战由此而生,成为民族文化场域上"固守"与"反动"的一场论争。(本文来源于《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李仲凡[2](2016)在《新文学家旧体诗写作中的矛盾心态》一文中研究指出现当代文学史上,相当多的新文学家写作旧体诗,其中有些人如鲁迅、郁达夫、田汉等的旧体诗还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新文学家的旧体诗创作普遍伴随着一种非常复杂的矛盾心态,值得特别关注。他们一面创作旧体诗,一面又认为旧体诗的文学价值不如新诗,常常把旧体诗当作一种退而求其次的文体,甚至为他们的旧体诗写作感到不安或自责。聂绀弩有一段描述他写作旧体诗的矛盾心态的话:"平生每笑鲁、郭、茅、达……一面反对文言,一面作旧诗,自诩平生未如此矛盾。(本文来源于《诗潮》期刊2016年01期)
张冠夫[3](2014)在《梁启超:重新勘定中国文学的现代认同——兼及其对于新文学家文化人格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早期致力于政治改良的宣传时代,梁启超积极借镜日本和欧洲近现代的文学经验,这对其启蒙主义文学观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他强调借助欧洲文学革新中国文学,其文化认同明显向前者倾斜。欧洲之行中梁启超认识到作为国人现代想象的主要参照的启蒙运动以来的西方盲目推崇科学理性的偏颇,而将强调理性与情感均衡发展的文艺复兴作为中国新文化建设的样板。与此同时,他回归"诗言志"的诗学传统,对于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给予高度肯定,并将中国古代诗人的崇高情怀和抒情精神作为新文学家文化人格建构的典范。这显示出不同于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的主流话语的独特性。(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3期)
胡艳琳[4](2013)在《论自然审美传统在现代的赓续——以新文学家的旧体诗创作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自古就是诗歌的国度,诗词韵文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主体,从先秦"诗叁百"到晚清,古典诗词在文坛都占据着绝对的主流地位。山水田园诗歌及山水画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所蕴籍的闲适宁静淡远的精神意象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统观中国诗歌,自然界的意象占据显着的地位,而且其意蕴不断丰富,这是中国诗歌艺术的又一奥妙","中国诗歌艺术的发展,从一个侧面看来就是自然景物不断意象化的过程"①,"把握住崇尚自然的思想与崇尚自然之美的文学观念,就可以比较深入地理解中国人和中国文学"②。崇尚自然、生命的思想表现在文艺作品中是以得(本文来源于《第叁届海峡两岸生态文学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3-10-26)
曾艳[5](2013)在《一人两面:现代新文学家的新诗、旧体诗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现代文学中,"新文学家"作为一个概念是与"旧"相对而提出的。尽管新文学家内部也有不同甚至相悖的主张,但有一点他们是相同的,即都是在"新文学"的前提下:其共同标志在于白话,各式各样的文体,如诗、小说、散文、戏剧都是以白话为前(本文来源于《新文学评论》期刊2013年02期)
王丽媛[6](2013)在《山东大学与新文学》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国现代史上,新文学的发展与现代大学的建立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20世纪30年代,山东大学迁往青岛,经历了国立青岛大学(1930—-1932)和国立山东大学(1932—1937)时期。这一时期,新文学在中国很多大学的文学学科中遭受冷遇,山东大学却聘请了闻一多、梁实秋、沈从文、老舍、洪深等多位新文学家担任文学院教员。他们在杨振声和赵太侔这两位文学家校长的支持下宣传和发展新文学,提倡中西文学的交流和新旧文学的沟通。虽然在建校初期遭遇了巨大的学术压力,但是他们通过不断努力使得新文学理念在山大获得了较为深入的发展。本文以20世纪30年代在山东大学任教的新文学家教员这一知识分子群体为研究中心,借助当时当地的报刊资料以及山东大学的校史汇编和当事人的书信、日记、传记等文献材料,叙述国立时期山东大学的建立、发展和各位新文学家聚散于山大校园的过程,并且重点考察诸位新文学家教员如何通过教学、研究等学术活动以及演讲、社团、刊物等校园文化传播渠道,向学生介绍新文学的理念和方法,从而展现历史上的山东大学与新文学之间的互动关系。引论部分主要提出研究现代大学与现代文学关系这一课题的意义,介绍相关的研究成果,并且阐明对于山东大学与新文学这一题目的研究思路。第一章主要阐述国立青岛/山东大学在蔡元培、杨振声、赵太侔等人的主持下创建并走上学术化道路的过程,还论述了当时中国大学轻视新文学的学术语境以及新文学在国立青岛/山东大学的生存空间。第二章围绕建校初期到来的新月派文人,首先介绍了由闻一多主导的培养诗歌新人和置传新诗等活动,然后分析了闻一多在山大从事古典文学研究和梁实秋从事翻译和文学理论建构等学术活动的过程并突出了现代文学理念对其研究的影响,最后叙述了小说家沈从文将“小说习作”课带到山大中文系课堂的情形。第叁章围绕学校发展期到来的老舍、洪深等新文学家,首先介绍了老舍、台静农、叶石荪在山大教授“小说”、“文学批评”、“文艺思潮”、“文艺心理学”等新文学课程的情况,其次阐述了洪深对于山大校园内戏剧教学和表演活动的深化,最后叙述老舍、洪深等人参与校内外诸多文学副刊创办的状况。结语部分概括新文学家的到来对于山大文学学科建构的意义,认为各位新文学家在山大的文学教学和研究活动营造了一种沟通中西、融汇古今的学科特色,而倾向于自由主义的新月派文人和注重现实干预的老舍、洪深等前后两批新文学家使得山大的文学学科形成了兼顾文学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学科精神传统。(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3-05-19)
冯仰操[7](2013)在《吴稚晖对新文学家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吴稚晖作为新文学的先驱,对新文学的发生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新文学确立之初,《新青年》团体已开始关注吴稚晖,并将之视为一种可资借鉴的新资源,至1920年代,《现代评论》、《语丝》等群体对之借重并推广,将之作为一种新文体的先驱。但根本上,新文学是将吴稚晖作为一种解放文体的旗帜加以引介,其影响止于精神的层面。(本文来源于《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3年03期)
王丽媛,泓峻[8](2012)在《新文学家与1930年代山东大学的文学教育》一文中研究指出1930年代,当新文学在中国很多大学的文学学科中遭受冷遇之时,位于青岛的山东大学却聘请了多位新文学家担任文学院教员。这些新文学家教员通过教学、研究等学术活动以及演讲、社团、刊物等校园文化传播渠道,向学生介绍新文学的理念和方法,使山大形成了注重新文学研究和创作的文学学科特色。同时,前后两批来到山大的新文学家分别秉持了侧重文学的艺术价值和侧重文学的现实功用这两种不同的文学倾向,从而使得山大的文学教育形成了兼顾文学的审美和社会价值的传统。(本文来源于《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2年06期)
杨建民[9](2010)在《胡适评说新文学家及作品》一文中研究指出从胡适一生写的作品看,较纯粹文艺方面的,数量并不多。新诗“尝试”一番外,小说、戏剧等体裁,真正屈指可数。可他毕竟是新文化运动的领军人物,对于新文学家及作品,予以评骘,自然难免。倘以较现代的艺术观看,胡适不能说多么深通,可长时期地关注并实践,总算不陌生。他(本文来源于《团结报》期刊2010-12-30)
王桂妹[10](2010)在《缱绻与决绝:五四新文学家的“新诗”与“旧诗”》一文中研究指出五四时期的"新诗"与"旧诗"不是一个纯文学的分界,而是一个道德性的判别。在"文/白"、"死/活"、"善/恶"的五四式的论辩框架中,新诗与旧诗发生了功能性分离:新诗被抬进了面向公众启蒙的文化广场,旧诗则退隐为表达私人情趣的精神自留地,现代知识者自觉的启蒙责任感与传统的文人情趣构成了一种对峙的和谐。而正是在五四新文学家对于新诗与旧诗分流又越界、缱绻与决绝的暧昧态度中,演绎着"新与旧"、"常与变"的复杂精神样态。(本文来源于《江汉论坛》期刊2010年08期)
新文学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现当代文学史上,相当多的新文学家写作旧体诗,其中有些人如鲁迅、郁达夫、田汉等的旧体诗还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新文学家的旧体诗创作普遍伴随着一种非常复杂的矛盾心态,值得特别关注。他们一面创作旧体诗,一面又认为旧体诗的文学价值不如新诗,常常把旧体诗当作一种退而求其次的文体,甚至为他们的旧体诗写作感到不安或自责。聂绀弩有一段描述他写作旧体诗的矛盾心态的话:"平生每笑鲁、郭、茅、达……一面反对文言,一面作旧诗,自诩平生未如此矛盾。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新文学家论文参考文献
[1].郭建鹏,姜绍泽.民族文化场域上的“固守”与“反动”——南社与新文学家关于“白话文运动”之论战[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2].李仲凡.新文学家旧体诗写作中的矛盾心态[J].诗潮.2016
[3].张冠夫.梁启超:重新勘定中国文学的现代认同——兼及其对于新文学家文化人格的构建[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4].胡艳琳.论自然审美传统在现代的赓续——以新文学家的旧体诗创作为例[C].第叁届海峡两岸生态文学研讨会论文集.2013
[5].曾艳.一人两面:现代新文学家的新诗、旧体诗比较[J].新文学评论.2013
[6].王丽媛.山东大学与新文学[D].山东大学.2013
[7].冯仰操.吴稚晖对新文学家的影响[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8].王丽媛,泓峻.新文学家与1930年代山东大学的文学教育[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
[9].杨建民.胡适评说新文学家及作品[N].团结报.2010
[10].王桂妹.缱绻与决绝:五四新文学家的“新诗”与“旧诗”[J].江汉论坛.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