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钵庙南屯组论文-李洪征

铜钵庙南屯组论文-李洪征

导读:本文包含了铜钵庙南屯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岩性识别,测井曲线响应特征,孔隙度计算,凝灰质

铜钵庙南屯组论文文献综述

李洪征[1](2014)在《基于测井资料塔木察格盆地南屯组及铜钵庙组储层特性分析及流体识别》一文中研究指出塔木察格盆地南屯组及铜钵庙组具有凝灰质含量高、孔隙结构特征差异大、储层物性变化大的特点,测井资料在储层特性分析及流体识别方面的难度大。鉴于此,在岩石物理实验、取心、试油、测井资料的基础上,采用测井地质学研究思路对该地区的岩性、物性等特征进行研究,提取出了测井资料可识别的主要6种岩性的测井曲线响应特征,即泥岩、凝灰质砂岩、凝灰岩、砂岩、复成分砾岩、凝灰质复成分砾岩,并建立了储层主要岩性相应的测井曲线岩性识别图版。利用岩心实验数据,选取与岩心孔隙度相关性最好的中子、密度、声波叁条曲线分层组、分岩性多元回归出了相应的孔隙度计算公式。在探索性分析凝灰质对测井资料的影响后,分层组、分区块、分岩性建立了塔木察格南屯组及铜钵庙组流体性质测井解释图版。(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4-04-13)

郭欣欣,刘立,蒙启安,于淼,于志超[2](2013)在《火山碎屑岩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以塔木察格盆地塔南凹陷铜钵庙组-南屯组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塔木察格盆地塔南凹陷铜钵庙组—南屯组火山碎屑岩为例,结合岩石学观察、薄片鉴定、扫描电镜分析等技术手段,研究火山碎屑岩储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综合研究认为:火山碎屑岩岩石类型主要包括凝灰岩(熔结凝灰岩)、沉凝灰岩和凝灰质砂(砾)岩;发育有原生孔隙、原生裂缝、次生孔隙、次生裂缝等4类10种储集空间,且以次生溶孔为主;属于中低孔-特低渗型储层,横向上靠近洼陷边缘、接近构造高部位的孔隙度和渗透率较高,纵向上在1 900~2 100 m、2 600~2 900 m处存在两个明显的异常高孔隙带;储集性能受岩性岩相、构造运动、成岩作用和有机质热演化等因素影响,其中岩性岩相和成岩作用是影响储层储集性能的主要影响因素。(本文来源于《世界地质》期刊2013年02期)

王刚[3](2013)在《乌尔逊凹陷南屯组与铜钵庙组沉积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凹陷南屯组和铜钵庙组沉积特征,充分收集岩心、地震数据、试油、录井等资料,利用精细地震解释技术进行沉积体系研究。通过利用层序地层学理论,基于构造地质学,同时结合现场的相关测井、叁维地震等资料对乌尔逊凹陷储层进行综合研究。研究期间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本区的有利油气区展开预测。达到对今后开发指导的作用。乌尔逊凹陷南屯组和铜钵庙组界面属于不整合接触。通过分析地层特征,以沉积地层的时间单元为研究对象的,明确研究区的构造特征。研究表明乌尔逊凹陷主要有两套构造层组成,构造层上部为断坳构造层,构造层下部为断陷构造层。乌尔逊凹陷构造复杂,强烈的构造运动,造成断裂系统多样性,形成极其特别的断层样式。明确了构造特征,再通过凹陷内岩心观察,结合测井资料、古生物特征、地震资料解释等研究,明确了乌尔逊凹陷从南屯组到铜钵庙组沉积相类型主要有冲积扇、扇叁角洲、河流、叁角洲、湖泊等5种相。通过研究单井相、剖面相、平面相明确凹陷的沉积体系特征。对主要研究区南屯组和铜钵庙全方位分析,最终确定了沉积相展布和沉积相类型。通过分析构造圈闭,生油与储油条件对各个主力油层组成藏进行研究。为预测有利储层研究打好基础。分析构造与储层特征,落实有力圈闭位置,储层油藏情况。详细分析工区的生、储、盖、运、圈、保油藏要素,沉积特征等地质因素。最终确立了研究区内构造带、斜坡带和洼槽为主要的产能区。(本文来源于《东北石油大学》期刊2013-06-10)

陈伟[4](2012)在《蒙古塔南凹陷下白垩统铜钵庙组—南屯组沉积相研究与储层地质建模》一文中研究指出塔木察格盆地位于蒙古国东部,向东北延伸进入中国境内,在平面上可以划分为叁坳二隆5个一级构造单元,共6个凹陷。塔南凹陷位于塔木察格盆地南部,为一北东向延伸的小型断陷,凹陷内部可进一步划分出5个次级构造单元,即东部陡坡带、东部凹陷带、中央隆起带、西部凹陷带和西部斜坡带。此次研究层位为下白垩统铜钵庙组和南屯组地层,主要通过小层划分与对比,沉积相演化类型,储层特征及油藏类型等方面对凹陷油藏地质特征进行研究。铜钵庙组分为5个油组,共108个小层,主要以扇叁角洲沉积体系为主,底部偶见冲积扇相沉积。有利砂体主要发育在T19-34区块、T19-3区块和T19-30区块,砂体类型以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为主,层位集中在铜一油组和铜二油组。南屯组共分为4个油组,共41个小层,发育以浊积扇为主的湖泊沉积体系,有利砂体多发育在T19-19区块、T19-78区块和T19-69区块,砂体类型以浊积扇砂体为主,层位集中在组南一油组和南四油组。孔隙结构及物性特征研究表明,铜Ⅰ油组孔隙结构中等—好,平均孔渗为13.2%和6.1md。铜Ⅱ油组孔隙结构较差,平均孔渗为12.7%和1md。南Ⅰ油组孔隙结构较好,平均孔渗为15.4%和13.8md。南屯Ⅱ油组的孔隙结构中等—差,平均孔渗为14%和1.5md。平面上孔渗分布规律与有利砂体分布较为一致。铜钵庙组油藏以构造油气藏为主,主要分布在西部缓坡带以及中央隆起带两侧,沿构造带走向分布,基本位于断层上升盘,主要集中在铜I油组内。南屯组油藏以构造-岩性油藏为主,岩性是油藏的主控因素。以T19-19区块为界线,向北发育而向南基本不发育,主要分布在I、II油组。结合以上研究,通过选取典型区块建立地质模型,从构造、沉积、物性特征及油藏类型等多方面分析了不同区块内部开发效果及影响因素,针对不同区块特征提出了下一步开采部署建议。(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12-12-01)

王建平,樊太亮,王宏语,刘振兴,李一凡[5](2012)在《苏德尔特油田铜钵庙组—南屯组油层多级次基准面旋回格架中的储层非均质性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依据不整合面和沉积作用转换面,可将苏德尔特油田铜钵庙组-南屯组油层划分为3个长期基准面旋回和13个中期旋回,并可进一步将主要含油层Ⅰ、Ⅱ油组划分为26个短期旋回(小层)。油组和中期旋回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在多级次基准面旋回格架中,储层非均质性分布表现出明显的规律性,短期旋回不同的结构样式决定了4种层内物性变化模式;中长期旋回及其位置控制储层层间和平面非均质性,基准面上升早期、下降末期及最低位置时,砂体单层厚度大、连续性强、储层物性好,而基准面上升至高位时,因沉积作用能量减弱而砂体储层物性较差。(本文来源于《地学前缘》期刊2012年02期)

秦雁群[6](2011)在《乌—贝凹陷铜钵庙组、南屯组层序地层与沉积体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综合应用地震、钻/测井与岩心资料,以经典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岩-电-震精确标定,识别了乌尔逊-贝尔凹陷铜钵庙组、南屯组区域(叁级)层序边界面4个:SB1、SB2、SB3和SB4;最大湖泛面3个:F1、F2、F3,并重新厘定了南二段顶部层序界面。通过12条井-震结合区域剖面对比和27条加密井网布置,建立了研究区区域层序地层格架。在岩心详细观察、单井相与连井剖面相分析基础之上,编绘出层序SQt、SQn1和SQn2时期沉积相分布,研究认为:该区主要发育冲积扇、扇叁角洲、辫状河叁角洲、滑塌浊积扇、湖泊5大沉积体系,层序SQt时期地层主要发育于乌尔逊凹陷和苏乃诺尔西洼槽内部,以冲积扇-扇叁角洲-滨浅湖为主,SQn1-SQn2时期,湖盆水体逐渐上升,陡坡带以扇叁角洲-浊积扇-较深水湖相沉积为特征,缓坡带以辫状河叁角洲-坡折处扇叁角洲-滨浅湖沉积为主。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为基础,在区域层序地层格架内,进行中期基准面旋回划分与对比,确定了5个含油区块油层组划分方案、层序地层位置和高频旋回的对应关系,并进行了中期基准面旋回的精确地层对比,建立了45条网状精细对比剖面。明确了区域油层组统层方案,即:乌东斜坡带-苏德尔特油田-贝中次洼南一段油层组统层;乌东斜坡带-呼和诺仁油田南二段油层组统层;苏仁诺尔油田苏131断块与苏102、海参4断块大一段油层组统层。最终建立了区域油层组对比大剖面。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和层序地层分析认为:凹陷幕式裂陷控制区域层序形成;凹陷内不同的缓坡和陡坡类型导致层序地层充填样式的变化;凹陷平面展布和沉积中心的迁移受构造调节带控制,短轴主物源主要是通过构造调节带入洼,不同类型调节带可以控制物源大小和走向变化,从而影响沉积体系发育;结合古地貌和同沉积断裂特征,认为乌北大一段低位域滑塌浊积砂体、乌东斜坡带坡折带处扇体砂与深凹浊积砂以及贝西北斜坡中部2级坡折处扇体砂和南、北地区低位域砂体为该区有利储集体。(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11-05-01)

魏海鹏[7](2011)在《乌尔逊凹陷南部铜钵庙组、南屯组精细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乌尔逊凹陷是海拉尔盆地内的一个二级构造单元,主体是由南北向的乌西断层带控制的箕状断陷盆地,具有东西分带、南北分块的特点,本次研究区为乌尔逊南部地区(乌南),在乌南地区发育的主要构造带有乌西断阶构造带、乌南洼槽、巴彦塔拉走滑断裂构造带以及乌东斜坡构造带,研究层段是下白垩统铜钵庙组及南屯组地层,主要研究内容是目的层段油层组精细对比。首先根据岩芯、测井相及地震相研究,识别出研究层段主要发育冲积扇、扇叁角洲、辫状河叁角洲以及深湖-半深湖等沉积体系,在此基础之上,以层序地层学理论与技术为指导,以盆地的构造、沉积演化分析为主线,对层序关键界面进行识别,从而完成骨干探井叁级层序划分,其中铜钵庙组划分为一个叁级层序SQt,上覆南屯组划分为SQn1及SQn2两个叁级层序。通过覆盖全区的骨干大剖面进行叁级层序划分与对比,建立起联系乌南各构造单元的铜钵庙组、南屯组地层的等时层序地层格架,并分析各层序内体系域变化。研究层段“油层组”级别层序地层划分与对比以叁级层序地层格架为约束,以岩芯、测井及叁维地震资料为基础,运用高精度层序地层划分与对比技术,以多级次基准面旋回为参照面,识别出相当于油层组级别的高频旋回,对乌东斜坡带油田油层组进行划分(相当于四级旋回)与对比。层序SQn2以最大湖泛面F3为界,划分为n21油组与n22两个油组;层序SQn1总共划分出n11、n12及n13叁个油组,分别对应于四级旋回的最大湖泛位置;层序SQt以最大湖泛面为界,划分为t1与t2两个油组。在油层组约束下通过A/S比值控制下的地层学和沉积学的动力学响应分析并识别高级次时间界面,在油田开发区内制定小层划分方案并进行剖面对比,最终建立乌东斜坡带油田小层划分格架。在油层组统层成果的基础上,用各油层组地层等厚图描述各油层组地层厚度的变化规律,在油田小层划分对比成果的基础上,绘制各油层组地层缺失、剥蚀厚度图来描述各油层组地层缺失、剥蚀厚度的变化规律。(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11-05-01)

董立,李鹏,陈伟,张可铭[8](2011)在《蒙古国塔南凹陷铜钵庙组、南屯组油藏类型与油水分布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塔南凹陷是塔木察格盆地的中南部的次级构造单元,具有烃源岩厚度大、有机质丰度高、热演化充分、油气保存条件好以及油气资源丰度高等特点,是增储上产的潜力地区。利用地震、测井、钻井、试油以及区域资料,分析铜钵庙组与南屯组的主要油气藏类型,认为研究区主要发育的构造-岩性复合油气藏、断块油气藏、背斜油气藏以及岩性油气藏分布情况与构造带的展布密切相关,油藏分布主要受中部和西部控陷断裂的影响呈北东向条带状分布,并在对典型井实际数据的统计分析基础上,查明了目的层的原油性质与地层水物性特征。最后通过典型油藏剖面分析,明确了研究区油水纵向与横向的油水分布规律与控制因素。(本文来源于《油气藏评价与开发》期刊2011年Z1期)

蒙启安,刘立,曲希玉,汪成辞,王小琴[9](2010)在《贝尔凹陷与塔南凹陷下白垩统铜钵庙组—南屯组油气储层特征及孔隙度控制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早白垩世铜钵庙—南屯组的火山岩和砂岩是中国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和蒙古国塔木察格盆地塔南凹陷的主要油气储层。其中:铜钵庙组储层主要由火山碎屑岩组成;南屯组储层以砂岩为主,其次为火山碎屑岩。在铜钵庙组的火山碎屑岩中,贝尔凹陷主要为凝灰岩,塔南凹陷主要为沉凝灰岩和凝灰质砂岩。镜质体反射率和最高热解温度数据表明,成岩阶段主要为中成岩阶段A期。铜钵庙组—南屯组储层的孔隙类型主要为次生孔,其次为原生孔,属中低孔、特低渗型储层。贝尔凹陷和塔南凹陷均发育2个异常高孔隙带,储层孔隙度主要受储层岩石类型、沉积相和成岩作用控制。(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期刊2010年06期)

张湘娟[10](2010)在《塔南凹陷铜钵庙组与南屯组储层敏感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塔南凹陷铜钵庙组与南屯组储层含大量凝灰质,由于其具有较强敏感性,钻井过程中极易受到地层损害。为解决这一问题,以该区储层特征为基础,通过对岩心进行水敏性、速敏性、盐敏性、酸敏性和碱敏性室内实验,对该类储层进行系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该类储层具有较强的水敏性、中等偏弱-弱-无速敏性、中等偏强的盐敏性和强-中等偏强的酸敏性,无碱敏性。该实验研究为钻井过程中的油层保护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特种油气藏》期刊2010年03期)

铜钵庙南屯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塔木察格盆地塔南凹陷铜钵庙组—南屯组火山碎屑岩为例,结合岩石学观察、薄片鉴定、扫描电镜分析等技术手段,研究火山碎屑岩储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综合研究认为:火山碎屑岩岩石类型主要包括凝灰岩(熔结凝灰岩)、沉凝灰岩和凝灰质砂(砾)岩;发育有原生孔隙、原生裂缝、次生孔隙、次生裂缝等4类10种储集空间,且以次生溶孔为主;属于中低孔-特低渗型储层,横向上靠近洼陷边缘、接近构造高部位的孔隙度和渗透率较高,纵向上在1 900~2 100 m、2 600~2 900 m处存在两个明显的异常高孔隙带;储集性能受岩性岩相、构造运动、成岩作用和有机质热演化等因素影响,其中岩性岩相和成岩作用是影响储层储集性能的主要影响因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铜钵庙南屯组论文参考文献

[1].李洪征.基于测井资料塔木察格盆地南屯组及铜钵庙组储层特性分析及流体识别[D].浙江大学.2014

[2].郭欣欣,刘立,蒙启安,于淼,于志超.火山碎屑岩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以塔木察格盆地塔南凹陷铜钵庙组-南屯组为例[J].世界地质.2013

[3].王刚.乌尔逊凹陷南屯组与铜钵庙组沉积特征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3

[4].陈伟.蒙古塔南凹陷下白垩统铜钵庙组—南屯组沉积相研究与储层地质建模[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

[5].王建平,樊太亮,王宏语,刘振兴,李一凡.苏德尔特油田铜钵庙组—南屯组油层多级次基准面旋回格架中的储层非均质性特征[J].地学前缘.2012

[6].秦雁群.乌—贝凹陷铜钵庙组、南屯组层序地层与沉积体系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

[7].魏海鹏.乌尔逊凹陷南部铜钵庙组、南屯组精细对比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

[8].董立,李鹏,陈伟,张可铭.蒙古国塔南凹陷铜钵庙组、南屯组油藏类型与油水分布规律[J].油气藏评价与开发.2011

[9].蒙启安,刘立,曲希玉,汪成辞,王小琴.贝尔凹陷与塔南凹陷下白垩统铜钵庙组—南屯组油气储层特征及孔隙度控制作用[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0

[10].张湘娟.塔南凹陷铜钵庙组与南屯组储层敏感性分析[J].特种油气藏.2010

标签:;  ;  ;  ;  

铜钵庙南屯组论文-李洪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