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对称燃烧室论文-陈娉婷,李雪英,任静,蒋洪德

轴对称燃烧室论文-陈娉婷,李雪英,任静,蒋洪德

导读:本文包含了轴对称燃烧室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燃烧室温度剖面,非轴对称端壁,缝隙泄漏流冷却

轴对称燃烧室论文文献综述

陈娉婷,李雪英,任静,蒋洪德[1](2019)在《燃烧室温度剖面对非轴对称端壁冷却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降低污染物排放,燃气轮机燃烧方式的改变带来透平进口温度分布的改变,给透平端壁冷却带来压力;同时,为了降低二次流损失,非轴对称端壁结构被应用于端壁上;燃烧室与一级静叶之间的缝隙泄漏流冷却是一种典型的端壁冷却形式。本文根据真实燃气轮机透平入口温度条件,抽象出叁种代表性的燃烧室出口温度剖面,分别比较其在非轴对称端壁和平端壁条件下对端壁冷却的影响。结果表明,燃烧室温度剖面对端壁前缘附近和压力面附近的温度分布影响较大;非轴对称端壁几何条件会增加下游压力面附近的端壁温度,同时也会改变缝隙泄漏流气膜冷却有效度。(本文来源于《工程热物理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姚卫,李晓鹏,吴坤,范学军[2](2015)在《基于大庆RP-3航空煤油的轴对称截面燃烧室DES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一种新型几何构型的燃烧室,文献中轴对称截面超声速燃烧室无论实验和模拟研究都较为缺乏。本研究基于Spalart-Allmaras背景的分离涡(DES)模型和耦合国产大庆RP-3航空煤油39组分/153步基元反应简化机理的Pa SR湍流模型预测分析了圆截面燃烧室在Ma=2.5来流条件下的内部流场结构和燃烧性能。对比实验测量数据,基于RP-3简化机理的全尺寸超声速燃烧室分离涡模拟较为准确的预测了轴向静压分布,表明燃烧模态和流场结构的预测与实际燃烧情形接近。所研究工况压比约为5,燃烧室运行处于冲压发动机模态,时均热释放速率分布表明燃烧处于射流尾迹稳焰模式。随燃料当量比的提高,压比升高,亚声速区域扩大,隔离段正激波串前移。对CH2O自由基浓度分布的分析进一步揭示了高马赫数条件下复杂碳氢燃料的自点火过程以及沿流向反应历程,表明提高来流静温对自点火和稳焰有重要促进作用。(本文来源于《第八届全国高超声速科技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15-12-28)

翟国腾,王晶,张泰昌,范学军[3](2014)在《轴对称燃烧室的超临界态煤油超声速燃烧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早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开始超燃冲压发动机动力导演研制时,所考虑的是"轴对称"的构型。之后在高超声速飞行器研究领域,趋向于以NASP飞行器为代表的"二维矩形"截面推进系统的研制。近十多年,超燃冲压发动机的研制重提轴对称的构型。与矩形燃烧室相比较,轴对称的燃烧室具有以下优点:没有拐角流动效应,增加了结构效率,减少了重量。本文在中科院力学所长时间直联台上,对轴对称模型燃烧室的超临界态煤油超燃特性进行了系统的测试,研究了不同马赫数、油温、喷射位置、当量比等条件对超声速燃烧的影响。研究表明:低马赫数条件下,需要在燃烧室下游喷注煤油进行超声速燃烧,防止燃烧反压向上游传播,避免发动机"不起动"现象,同时这也体现了分布式喷油的优势;若燃料温度达到超临界态以上,油温对燃烧性能的影响并不是很大;对燃烧性能起关键影响的是煤油的喷注深度,减少喷孔数目可以有效增加穿透深度,提高燃烧效率;燃烧稳定后关闭引导氢,燃烧可以继续平稳进行。(本文来源于《第七届全国高超声速科技学术会议会议日程及摘要集》期刊2014-11-19)

汤祥,何国强,秦飞[4](2014)在《轴对称结构RBCC燃烧室超燃模态燃烧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以支板火箭作为点火和火焰稳定源,燃料支板喷射燃料的轴对称结构RBCC燃烧室,采用数值模拟和直连试验的方法研究了不同燃烧室构型下燃料喷射方案的变化对超燃模态燃烧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燃料支板结合壁面喷射方式下,随着燃料支板喷射量的增加,燃烧室的性能逐渐提升;燃料支板结合中心支板喷射方式下的燃烧性能要优于燃料支板结合壁面喷射的性能;凹腔的加入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燃料的燃烧,提升燃烧性能,其内推力是燃料支板结合后向台阶作用下的1.1倍;燃料支板高度的增加可增强燃料与空气的燃烧组织效果,燃烧室产生的推力能完全抵消支板高度增加带来的阻力损失。(本文来源于《西北工业大学学报》期刊2014年01期)

席文雄,李庆,潘余,谭建国,王振国[5](2009)在《轴对称凹腔燃烧室点火影响因素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采用凹腔作为火焰稳定器的亚燃燃烧室进行了点火试验研究。通过考察不同的凹腔结构及其组合方式、煤油喷注方式,分析了凹腔大小、火焰的轴向、周向传播对点火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点火瞬间的凹腔有效储能大小来源于轴向容积比率;凹腔内的轴向火焰传播是火焰发展的主要机制;在凹腔前方壁面以使喷油能使凹腔内维持合适的燃油浓度分布,是可靠点火的前提。(本文来源于《弹箭与制导学报》期刊2009年05期)

刘宇,张振鹏[6](1997)在《二维轴对称燃烧室侵蚀与喷管流场的一体化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Navier-Stokes方程出发,采用先进的矢通量分裂算法,对二维轴对称固体火箭发动机燃烧室及喷管的内流场进行了一体化数值模拟,其中耦合进了燃面侵蚀燃烧的加质作用。计算中对超音速为主的流动进行了抛物化处理,对不同格式对亚跨超音速混合流场的适用情况进行了数值试验。本文除了给出主要的内流场参数预示结果外,还将侵蚀结果同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本文来源于《宇航学报》期刊1997年01期)

轴对称燃烧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作为一种新型几何构型的燃烧室,文献中轴对称截面超声速燃烧室无论实验和模拟研究都较为缺乏。本研究基于Spalart-Allmaras背景的分离涡(DES)模型和耦合国产大庆RP-3航空煤油39组分/153步基元反应简化机理的Pa SR湍流模型预测分析了圆截面燃烧室在Ma=2.5来流条件下的内部流场结构和燃烧性能。对比实验测量数据,基于RP-3简化机理的全尺寸超声速燃烧室分离涡模拟较为准确的预测了轴向静压分布,表明燃烧模态和流场结构的预测与实际燃烧情形接近。所研究工况压比约为5,燃烧室运行处于冲压发动机模态,时均热释放速率分布表明燃烧处于射流尾迹稳焰模式。随燃料当量比的提高,压比升高,亚声速区域扩大,隔离段正激波串前移。对CH2O自由基浓度分布的分析进一步揭示了高马赫数条件下复杂碳氢燃料的自点火过程以及沿流向反应历程,表明提高来流静温对自点火和稳焰有重要促进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轴对称燃烧室论文参考文献

[1].陈娉婷,李雪英,任静,蒋洪德.燃烧室温度剖面对非轴对称端壁冷却的影响[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9

[2].姚卫,李晓鹏,吴坤,范学军.基于大庆RP-3航空煤油的轴对称截面燃烧室DES模拟[C].第八届全国高超声速科技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15

[3].翟国腾,王晶,张泰昌,范学军.轴对称燃烧室的超临界态煤油超声速燃烧试验研究[C].第七届全国高超声速科技学术会议会议日程及摘要集.2014

[4].汤祥,何国强,秦飞.轴对称结构RBCC燃烧室超燃模态燃烧性能研究[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14

[5].席文雄,李庆,潘余,谭建国,王振国.轴对称凹腔燃烧室点火影响因素的试验研究[J].弹箭与制导学报.2009

[6].刘宇,张振鹏.二维轴对称燃烧室侵蚀与喷管流场的一体化数值模拟[J].宇航学报.1997

标签:;  ;  ;  

轴对称燃烧室论文-陈娉婷,李雪英,任静,蒋洪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