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论文-朱春艳,王家军,薛中仪,刘张淮,张荧荧

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论文-朱春艳,王家军,薛中仪,刘张淮,张荧荧

导读:本文包含了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鳜鱼,DNA快速提取,PCR快速检测

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论文文献综述

朱春艳,王家军,薛中仪,刘张淮,张荧荧[1](2019)在《鳜鱼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ISKNV)的快速PCR检测方法灵敏性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ISKNV)是鳜鱼重大疫病病原,该病毒引发的鳜鱼传染性脾肾坏死病(Infection spleen and kidney necrosis)能导致养殖生产巨大经济损失。为满足水产疫病预防与诊断需求,该文将一种集DNA快速提取与PCR快速扩增为一体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与试剂盒提取DNA法和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检测方法(SC/T7211-2011)中PCR方法进行比较,旨在为基层水产一线水生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提供一种快速检测方法。(本文来源于《水产养殖》期刊2019年07期)

何贤臣,刘丹阳,尹海富[2](2018)在《鳜鱼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病研究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1鳜鱼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病鳜鱼是我国重要名特优鱼类之一,随着人们对名贵水产品需求不断增加,鳜鱼养殖业不断发展,产值逐年上升。1994年在广东省暴发并逐渐传播开来鳜鱼病毒病,成为限制鳜鱼养殖业发展的制约因素,至今仍深度影响鳜鱼产业。1997年吴淑勤等通过电镜发现了病鳜脾脏中的病毒颗粒,病毒直径约150nm,并证明该病毒能引起鳜鱼大规模死亡。1998年何建国等通过回归感染进一步证明了该病毒的病原性,并通过组织学(本文来源于《农民致富之友》期刊2018年14期)

陈智光,麦耀宝,李本旺,黄永强,陈灼均[3](2018)在《笋壳鱼暴发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病的风险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笋壳鱼暴发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病的病原为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Infectious spleen and kidney necrosis virus,ISKNV)。自从1997年首次从鳜鱼上发现报道ISKNV以来,该病已经在中国大部分的地方被确诊,同时在笋壳鱼、乌鳢、加州鲈等鱼类上都发现了该病,对我国水产养殖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本文主要分析评估ISKNV在笋壳鱼上感染暴发的风险。(本文来源于《海洋与渔业》期刊2018年07期)

郭慧芝[4](2018)在《肿瘤抑制基因p53抑制鳜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和弹状病毒增殖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鳜是我国主要的高值经济养殖鱼类之一,随着养殖密度的提高,病害越发严重,其中鳜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病(ISKNVD)和弹状病毒病(SCRVD)是阻碍鳜养殖业健康发展的最主要病毒病,因此对其开展防治研究非常必要。p53是一种重要的肿瘤抑制因子,具有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死亡和分化、参与细胞凋亡等功能。近年来研究发现,p53蛋白在细胞先天性抗病毒免疫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论文以鳜为研究对象,克隆、表达了鳜p53基因,制备了其多克隆抗体,在此基础上,开展了p53对ISKNV和SCRV感染的响应模式研究,并进一步对其抗病毒功能进行了确定。取得的结果如下:1、获得了鳜p53序列并制备其多克隆抗体,探讨了鳜p53对ISKNV和SCRV感染的响应模式。鳜p53(Sc-p53)的cDNA全长为1,555 bp,编码380个氨基酸,5'和3'非编码区分别为165 bp和247 bp。Sc-p53蛋白同其他物种p53蛋白一样,在结构上也含有5个进化上高度保守的区域,是p53功能的关键位点。系统进化分析表明,鳜p53与雀鲷等鲈形目亲缘关系最近。构建了鳜p53原核表达载体p ET30a-Scp53,将其转化大肠杆菌BL21,在IPTG的诱导下表达了Sc-p53,Sc-p53蛋白以包涵体形式存在。将纯化的Sc-p53重组蛋白免疫兔子,制备了抗Sc-p53的兔多克隆抗体。荧光定量PCR检测健康鳜的Sc-p53 m RNA在各个组织中呈组成型表达,主要表达于鳃和后肾。Western blotting检测发现健康鳜的Sc-p53在肝脏、鳃、脾脏、胃和心脏中表达。ISKNV感染鳜后,Sc-p53在鳜脾脏中表达呈现双相性上升的变化,在感染3 h时表达显着上调,随后表达下降,然后在48 h至7 d表达再次显着上调;ISKNV感染鳜脑细胞(CPB)后的表达趋势与鳜脾脏情况相似。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ISKNV感染CPB细胞后p53蛋白水平也呈现双相性上升的变化。然而,SCRV感染鱼体和细胞后Sc-p53表现出不同的表达模式。SCRV感染鳜后在脾脏组织中表达情况是感染24 h后表达显着上调,而感染CPB细胞后,Sc-p53在感染6 h表达显着上调。Western blotting检测SCRV感染CPB后,p53蛋白在感染1 h后表达显着上调,持续上升到感染4 h,而后下降。2、获得了鳜p53的基因组结构及其一种新的剪接异构体(Sc-p53I6),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Sc-p53I6对ISKNV和SCRV感染的响应模式。鳜p53基因组全长为5,543 bp,包含10个内含子和11个外显子。采用RACE-PCR的方法获得了鳜p53的一种新的剪接异构体(Sc-p53I6),其cDNA全长为1,106 bp,编码254个氨基酸,5'和3'非编码区分别为165 bp和179 bp。相比Sc-p53,Sc-p53I6的cDNA全长少了5个外显子,并保留了第六个内含子的一部分。荧光定量PCR检测发现Sc-p53I6在健康鳜的各个组织中也呈组成型表达,主要表达于鳃、血细胞和后肾中。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Sc-p53I6在健康鳜的肝脏、头肾、中肾、胃和心脏中表达。ISKNV感染鳜后,Sc-p53I6在鳜脾脏中的转录表达也呈现双相性上升的变化,在感染6 h表达显着上调,随后表达下降,然后在48-72 h表达再次显着上调;ISKNV感染鳜脑细胞后的转录表达趋势与鳜脾脏表达趋势相似。SCRV感染鳜后Sc-p53I6在脾脏组织中转录表达情况呈现出不同的表达模式,只表现一次上升的变化,感染12 h后表达显着上调;感染CPB细胞后在感染4 h表达显着上调。3、为了研究鳜p53的抗病毒功能,构建了鳜p53敲降CPB细胞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鳜p53敲降CPB细胞系对ISKNV和SCRV病毒增殖复制的影响。首先构建了p53基因的RNA干扰真核表达载体p MAGic-Scp53A和p MAGic-Scp53B。将构建好的干扰载体转染CPB细胞,获得稳定转染细胞系,将其命名为CPB-p53kd-A和CPB-p53kd-B。通过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其干扰效率,qRT-PCR结果表明CPB-p53kd-A和CPB-p53kd-B干扰效率分别为63%、60%;Western blot结果表明,CPB-p53kd-A和CPB-p53kd-B干扰效率分别为79.42%、78.28%,表明成功获得了两个鳜p53敲降CPB细胞系。然后采用ISKNV和SCRV分别感染鳜p53敲降CPB细胞系,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在CPB-p53kd-A和CPB-p53kd-B中,ISKNV和SCRV的病毒拷贝数及ISKNV-MCP和SCRV-N蛋白的表达均显着增加,且增加水平与敲降效率呈正相关。4、促进鳜p53表达抑制了ISKNV和SCRV病毒的增殖复制。添加5-氟尿嘧啶可以增强鳜p53蛋白的表达,ISKNV和SCRV感染后,与对照组相比,添加5-氟尿嘧啶组ISKNV和SCRV的病毒拷贝数及ISKNV-MCP和SCRV-N蛋白的表达均显着降低。综上所述,ISKNV和SCRV在鳜p53敲降CPB细胞系中的增殖复制显着增加,促进鳜p53表达后,ISKNV和SCRV病毒增殖复制显着降低。表明鳜p53在ISKNV和SCRV病毒增殖复制中发挥着重要的抗病毒作用。(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1)

王红卫[5](2018)在《鳜鱼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病防控关键措施》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典型症状患病鳜鱼会表现出缺氧症状,即使开启增氧机也无法缓解。病鱼应激反应明显降低,身体失去平衡,游动比平时缓慢,发病严重的用抄网即可捞取。捞出的病鱼头、鳃盖、胸鳍、腹鳍基部出现点状出血,鳃丝出现点状出血进而变白,严重的伴有继发性的细菌感染,进而烂鳃。这一点导致很多养殖户容易将其误判为细菌性烂鳃或细菌性(本文来源于《农村百事通》期刊2018年05期)

王红卫,黄桦,朱晓荣,丁雪岳[6](2017)在《鳜鱼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病防控关键措施》一文中研究指出2014年,鳜鱼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病(Infectious spleen and kidney necrosis virus,ISKNV)在江苏省常州市经济开发区(原武进区)横山桥镇鳜鱼主产区大面积暴发,鳜鱼发病率达95%以上,病死率达80%以上,给养殖户造成严重经济损失。为确保鳜鱼养殖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武进区水产站经过近3年的积极探索,总结出一些防控关键措施,使(本文来源于《水产养殖》期刊2017年11期)

付小哲[7](2017)在《鳜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敏感细胞系的建立及病毒增殖依赖于谷氨酰胺的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鳜鱼是我国主要的名特优养殖鱼类之一,自1994年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病(infectious spleen and kidney necrosis virus disease,ISKNVD)暴发以来,给我国鳜鱼养殖业带来严重危害。因此,对其开展深入研究非常必要。长期以来,受制于ISKNV敏感细胞系的缺乏,ISKNV致病机制等一直难以深入开展,敏感细胞系的建立已成为研究该病的技术瓶颈。本研究针对上述问题,首先开展了ISKNV敏感细胞系的建立工作,建立了定量PCR快速检测病毒含量技术、制备了识别病毒MCP的单克隆抗体,在此基础上,深入开展了ISKNV增殖复制与谷氨酰胺的关系。取得的结果如下:(1)鳜脑组织细胞系的建立针对鳜鱼脑组织细胞的特征,采用胶原酶消化法分离脑组织细胞,进行原代培养,继而成功构建了鳜鱼脑组织细胞系,命名为CPB(Chinese perch cell line)。目前该细胞系已传了140多代,形态以成纤维样细胞为主。CPB最适培养基为含10%血清的L15培养基,外源基因可以在CPB胞内表达。病毒感染实验显示,CPB对ISKNV高度敏感,不同代次细胞对病毒的感染滴度为6.58–6.62 log TCID50 ml-1;通过RT-PCR、免疫印迹、透射电镜进一步证实ISKNV可以感染CPB,在感染细胞内观察到大量的病毒粒子。鱼体回归感染实验显示,病毒感染细胞上清对健康鳜鱼高度致死,且随着温度的升高发病速度越快。(2)基于荧光定量PCR的ISKNV含量快速检测方法研究利用基因重组技术成功将ISKNV的ORF007基因克隆至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质粒中,命名为pcDNA007。然后针对ISKNV的ORF007基因,设计特异性引物及TaqMan探针,建立了ISKNV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采用CPE法对连续10倍稀释的ISKNV培养液的滴度进行了测定,同时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测定病毒拷贝数,结果显示荧光定量PCR测定的病毒拷贝数与CPE法测定的病毒滴度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其线性方程为y=1.076x+0.545(R2=0.9986),其中y为基因组拷贝数浓度的对数,x为病毒滴度TCID50的对数。表明荧光定量PCR法可替代CPE法应用于病毒定量。(3)ISKNV主衣壳蛋白的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鉴定将大肠杆菌表达的重组MCP纯化复性后,连续3次免疫BALB/c小鼠,然后将免疫小鼠的脾细胞与SP2/0细胞融合,经过克隆、筛选,获得3株能稳定分泌抗ISKNV MCP蛋白的单克隆抗体阳性细胞株,分别命名为5F1、3D9和5B4,均为IgG1亚型。间接ELISA实验表明,3株单抗可特异性识别ISKNV,与鳜弹状病毒、大鲵虹彩病毒等无交叉反应。将5F1株免疫小鼠后制备腹水,以重组MCP和ISKNV细胞培养物上清液为检测抗原,ELISA检测腹水效价分别为1∶51 200和1∶400。间接免疫荧光(IFA)和Western Blotting鉴定结果显示,5F1能够与ISKNV病毒发生特异性反应,并初步确定5F1单抗株制备的腹水用于IFA的使用浓度为1∶200、Western Blotting的使用浓度为1∶1000。结果证实,成功制备了抗ISKNV MCP的单克隆抗体,可特异性识别ISKNV病毒粒子和MCP蛋白。(4)ISKNV增殖复制依赖于谷氨酰胺(Gln)的机制研究实验室前期研究发现Gln是ISKNV复制增殖所必需的,Gln可以通过TCA循环回补代谢中间产物部分拯救病毒增殖。本章在实验室前期研究的基础上,继续对能完全拯救病毒增殖的TCA代谢中间产物进行筛选,并对Gln是否还为病毒增殖提供能量ATP以及GSH进行探讨。结果显示,当添加谷氨酸脱氢酶抑制剂EGCG和谷胱甘肽合成途径抑制剂BSO后,ISKNV的增殖复制被明显抑制,病毒产量显着下降;当回补叁羧酸循环(TCA)中间代谢产物、ATP以及还原性谷胱甘肽(GSHe)后,ISKNV的增殖被明显拯救,其中柠檬酸拯救病毒增殖效果最好,ATP主要是促进病毒释放,而只有低剂量的GSHe对病毒增殖有促进作用。上述结果说明Gln可以通过谷氨酰胺酵解途径为病毒增殖提供生物大分子和能量ATP,通过合成GSH为病毒增殖提供适量的氧化还原条件。(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7-10-01)

张醴溪[8](2017)在《鳜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灭活疫苗检验关键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鳜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Infectious spleen and kidney necrosis virus,ISKNV)引起的鳜虹彩病毒病是危害鳜养殖产业最主要疫病,而疫苗接种是预防该病最为有效的技术手段。在疫苗制备过程中,安全性和效力是评价疫苗质量重要指标,而灭活快速检验及抗原含量测定是评价灭活疫苗安全性和效力的关键技术,因此本论文针对ISKNV灭活疫苗制备中关键问题,开展了ISKNV灭活快速检验及有效抗原含量测定方法研究及应用,旨在提高ISKNV灭活疫苗生产效率和疫苗质量,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从ISKNV感染CPB细胞转录谱中筛选并验证病毒早期基因ORF099基因表达量最高,以该基因转录本作为靶标,建立了基于荧光定量RT-PCR监测病毒mRNA的灭活快速检测方法。首先,以含ISKNV ORF099基因质粒作为模板,采用qPCR方法绘制了CT值与质粒拷贝数的标准曲线,其线性方程为CT=-3.42lgx+39.455(R2=0.998),最低检测限为3拷贝/μL,重复试验结果显示组间和组内变异系数均小于2%。病毒转录本灵敏度实验显示在第7 d即可从接种1个拷贝病毒的细胞中检测出ISKNV ORF099转录本。采用该方法对0.1%甲醛灭活72 h后的ISKNV样品接种CPB细胞可检测到ISKNV ORF099基因转录本,而0.1%终浓度甲醛灭活ISKNV在CPB细胞盲传叁代未出现CPE,鱼体安全试验显示接种鱼体后无临床发病症状和试验鱼死亡,表明该方法灵敏度高于细胞盲传法和鱼体安全试验法。2、通过将ISKNV感染CPB细胞后所获得的病毒Unigene与病毒基因组比对筛选获得可能存在内含子的病毒基因,经RT-PCR验证确认ORF003L含有80 bp内含子,该内含子命名为IN-3。跨IN-3内含子设计巢氏PCR引物扩增ISKNV感染CPB细胞后cDNA,建立了基于跨内含子设计引物检测病毒mRNA的灭活快速巢氏PCR检测方法。结果显示在第7 d可从接种1个拷贝病毒的细胞cDNA样品中检测出209bp和289 bp两条带,说明该方法可排除样品中病毒DNA残留影响。采用该方法对0.1%甲醛灭活样品接种CPB细胞可检测到ORF003L基因转录本,而细胞盲传实验中未出现CPE,鱼体安全试验中无临床发病症状和试验鱼死亡,表明该方法灵敏度高于细胞盲传法和鱼体安全试验法。3、用蔗糖密度梯度离心纯化ISKNV病毒粒子,采用常规杂交瘤技术制备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利用ISKNV重组MCP蛋白筛选获得2株特异性的单克隆抗体株,分别命名为1C8 1B9和3B12 6B3,制备这2株单抗腹水,其效价为1:106~1:103,收集后的腹水选用Protein G-琼脂糖亲和层析柱进行纯化。以单克隆抗体株1C8 1B9作为包被单抗,生物素标记的单克隆抗体株3B12 6B3作为检测抗体,建立了ISKNV有效抗原含量测定的双抗体夹心ELISA检测方法。该方法检测线性范围为:4.69~300ng/m L,最低检测限为0.9 ng/mL的抗原。用建立的方法检测3个批次的ISKNV灭活疫苗有效抗原含量,结果与灭活前病毒滴度呈正相关。4、采用建立的灭活快速检验方法和有效抗原含量测定方法优化了ISKNV灭活条件,制定了抗原的保存期。采用二乙烯亚胺(BEI)、甲醛和β-丙内酯(BPL)3种化学灭活剂在不同条件下对ISKNV进行灭活,结果表明0.2%甲醛和4%BEI在30℃灭活72 h、0.1%BPL在4℃灭活6 h即可彻底灭活ISKNV;有效抗原含量测定结果表明BPL制备的病毒有效抗原含量均高于另外两种灭活剂,灭活条件为采用0.1%BPL在4℃灭活6 h。将制备的病毒抗原液分别置于4℃和-80℃条件下保存1、3、6、12个月后检测有效抗原含量,结果表明-80℃条件下保存的疫苗有效抗原含更高,且在6个月内疫苗有效抗原含量稳定,初步确定抗原保存期以-80℃条件下6个月为宜。(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7-06-01)

张醴溪,付小哲,林强,李趁,刘礼辉[9](2016)在《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灭活快速检验方法建立及其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建立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Infectious spleen and kidney necrosis virus,ISKNV)灭活快速检验方法,根据ISKNV感染CPB细胞系转录谱结果,经qRT-PCR验证选择ORF099作为病毒灭活快速检测的靶标基因。从建立的标准曲线可知最低检测限为3拷贝/μL,组间和组内变异系数均小于2%,表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较好的重复性。将ISKNV病毒悬液稀释成100~103个拷贝/mL接种细胞,采用qRT-PCR方法检测ORF099基因转录本,第7天即可从接种1个拷贝病毒的细胞中检测出ISKNV ORF099转录本。采用上述病毒灭活快速检验方法对制备的甲醛灭活模拟样品和疫苗样品进行检测。0.05%、0.1%甲醛灭活模拟样品可检测到ISKNV ORF099基因转录本,0.2%甲醛未检测到。0.1%终浓度甲醛灭活ISKNV接种细胞盲传叁代未出现CPE,样品接种鱼体后无临床发病症状和试验鱼死亡,表明本研究建立的病毒灭活快速检验方法比细胞盲传法和鱼体安全试验具有更高的灵敏度。本研究方法与传统检测方法相比具有灵敏度高、耗时短、检测效率高等优点,对提高ISKNV灭活疫苗生产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2016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6-11-02)

赖迎迢[10](2016)在《鳜脑细胞系培养条件及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灭活工艺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鳜鱼(Siniperca chuatsi),又名桂花鱼,肉质鲜嫩、味道鲜美,有“淡水石斑”的美称,是广东省甚至全国淡水鱼养殖业中的优质品种,也是出口创汇型养殖品种之一。随着鳜鱼养殖规模的逐年扩大、养殖环境的恶化以及养殖密度的不断提高,鳜鱼疾病繁多,其中1994年起由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Infectious spleen and kidney necrosis virus,ISKNV)引发的鳜鱼虹彩病毒病最严重,发病率超过60%,死亡率超过50%,在最严重时发病塘中鳜鱼死亡率达90%以上,该病毒病每年造成广东省鳜鱼经济损失高达数亿元,对鳜鱼养殖产业造成毁灭性的打击。药物防治是水产养殖病害的重要防治手段,然而抗生素、化药等只能对细菌、寄生虫产生作用,对于病毒病几乎没有作用。目前,以化学药物为典型的破坏环境的水产病害防治方法在世界范围内逐渐被禁用并取缔,取而代之的是生态友好且可持续发展型的水产病害防治措施。免疫接种是防治病毒病的最有效手段。因此,研制鳜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细胞灭活疫苗,解决鳜鱼养殖病害瓶颈问题,符合21世纪水产养殖业“环境友好、优质高效”的发展趋势,具有重大的研究意义。本研究针对鳜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病,将实验室已建立的鳜脑组织细胞系(CPB)作为鳜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QY株(ISKNV-QY)体外繁殖的细胞体系,研究CPB最优培养条件,并对比在不同灭活条件下使用不同灭活剂对ISKNV的灭活效果,确定ISKNV细胞灭活疫苗的灭活制备方法,为制备鳜鱼ISKNV灭活疫苗奠定了前期基础。同时有利于后续优化生产工艺,降低生产成本,更易于为广大养殖户接受。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1.选取实验室已建立的鳜脑组织细胞系(CPB)为鳜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QY株(ISKNV-QY)体外细胞培养体系,通过对CPB细胞在不同培养条件下(培养基、血清浓度、PH值及温度)的生长状况观察并进行指标测定,筛选和优化该细胞培养的各种条件。并对该细胞系在GMP中试车间进行15 L细胞转瓶的扩大转瓶培养实验,确定在上述培养条件下,CPB细胞的贴壁性能和转瓶生产参数。2.对ISKNV疫苗的灭活工艺进行了研究,采用甲醛、β-丙内酯(BPL)、二乙烯亚胺(BEI)、高温灭活这四种灭活方法对CPB细胞培养的ISKNV进行灭活,并把感染后引起细胞病变效应(CPE)作为指标,以细胞盲传培养及鱼体试验来评价灭活病毒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对比了使用不同灭活剂和灭活方法制备出的病毒疫苗的免疫效果,确定灭活剂的最适灭活条件,进而选择出合适的灭活剂。研究结果和结论如下:1.通过对不同培养条件下CPB细胞的生长状况进行观察并进行指标测定,确定L15为最佳培养液,10%血清含量最适合CPB细胞生长,pH7.0为最佳pH条件,28℃为最优培养温度。在15 L容量的细胞转瓶上,培养温度为28℃,转速为15转/小时,通过转瓶机培养,4 d可长满,且贴壁很牢固,一星期左右不会有脱落。证明该CPB细胞可适用于转瓶中试生产。2.灭活试验结果显示,终浓度为0.1%的BPL对ISKNV灭活时间最短(12 h就可以彻底灭活,接种CPB细胞无CPE出现),不易残留(37℃,2 h彻底水解),腹腔注射健康鳜鱼无出现死亡现象。不同灭活方法制备的疫苗免疫效果结果显示,BEI虽然灭活时间虽然较长,但灭活最彻底,同时也保留了完整的病毒空间结构,因此从相对免疫保护率结果可看出,使用BEI灭活制备的疫苗,在3 d、21 d和48 d的免疫原性均最好。该结果说明了BEI在ISKNV疫苗的制备过程对病毒抗原破坏作用小于甲醛和BPL,是理想的ISKNV疫苗灭活剂。同时,BEI灭活工艺的最后一道工序是加入硫代硫酸钠进行中和,使抗原液中不存在灭活剂的残留,进一步保证了疫苗的安全性。本研究为制备鳜鱼ISKNV灭活疫苗奠定了前期基础。同时有利于后续优化生产工艺,降低生产成本,更易于为广大养殖户接受。(本文来源于《华南农业大学》期刊2016-06-01)

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1鳜鱼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病鳜鱼是我国重要名特优鱼类之一,随着人们对名贵水产品需求不断增加,鳜鱼养殖业不断发展,产值逐年上升。1994年在广东省暴发并逐渐传播开来鳜鱼病毒病,成为限制鳜鱼养殖业发展的制约因素,至今仍深度影响鳜鱼产业。1997年吴淑勤等通过电镜发现了病鳜脾脏中的病毒颗粒,病毒直径约150nm,并证明该病毒能引起鳜鱼大规模死亡。1998年何建国等通过回归感染进一步证明了该病毒的病原性,并通过组织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论文参考文献

[1].朱春艳,王家军,薛中仪,刘张淮,张荧荧.鳜鱼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ISKNV)的快速PCR检测方法灵敏性的比较[J].水产养殖.2019

[2].何贤臣,刘丹阳,尹海富.鳜鱼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病研究初探[J].农民致富之友.2018

[3].陈智光,麦耀宝,李本旺,黄永强,陈灼均.笋壳鱼暴发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病的风险评估[J].海洋与渔业.2018

[4].郭慧芝.肿瘤抑制基因p53抑制鳜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和弹状病毒增殖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8

[5].王红卫.鳜鱼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病防控关键措施[J].农村百事通.2018

[6].王红卫,黄桦,朱晓荣,丁雪岳.鳜鱼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病防控关键措施[J].水产养殖.2017

[7].付小哲.鳜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敏感细胞系的建立及病毒增殖依赖于谷氨酰胺的机制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7

[8].张醴溪.鳜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灭活疫苗检验关键技术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7

[9].张醴溪,付小哲,林强,李趁,刘礼辉.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灭活快速检验方法建立及其应用[C].2016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6

[10].赖迎迢.鳜脑细胞系培养条件及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灭活工艺的研究[D].华南农业大学.2016

标签:;  ;  ;  ;  

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论文-朱春艳,王家军,薛中仪,刘张淮,张荧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