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灌河口区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SPSS,灌河口区域,生态承载力,指标体系
灌河口区域论文文献综述
张瑞斌,王叁洲,赵言文,于莉,张颖飞[1](2010)在《基于SPSS的灌河口区域生态承载力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选择灌河口区域为研究对象,结合研究区域特定的自然、生态及经济发展状况,从资源承载力、社会影响力、环境承载力及生态弹性力4个方面,构建了研究区域生态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研究区域2002—2007年生态承载力的变化状况进行了分析,探讨了生态承载力变化的主要原因。发现研究区域生态承载力从2002年至2005年间呈快速下降阶段,2005年至2007年呈上升趋势,总体略有下降。分析表明,这与灌河口区域的实际情况基本相符,建立的生态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适用于生态环境比较敏感、经济相对落后的区域,主成分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可应用于生态承载力的评价。(本文来源于《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0年01期)
张瑞斌[2](2009)在《灌河口区域开发生态承载力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沿海地区又好又快发展,江苏省政府提出了《江苏沿海地区综合开发战略》。灌河口区域是沿海开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灌河口区域开发,是江苏省“十一五”规划纲要中优化产业结构、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开发建设的过程中,如何避免生态环境的恶化,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和谐、可持续发展,是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灌河口区域的开发建设,必将增加所在区域的生态环境压力,因此开展本项研究,对实现区域经济、社会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模糊综合评判法和逐步回归分析法,针对研究区域的生态环境特点,根据现有基础资料,对研究区域的生态承载力状况进行了回顾分析,探讨了区域生态承载力变化的主要原因,并预测了研究区域未来十二年生态承载力的发展趋势,提出了维持研究区域生态承载力的对策。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有:(1)从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社会影响力及生态弹性力四个方面的15个指标构建了研究区域生态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2)分别对2002~2005年、2005~2007年生态承载力进行线性回归相关分析,R2分别为0.9232和0.9279,说明生态承载力与年份显着相关。研究区域生态承载力从2002年至2005年由0.429下降为-0.318,至2007年又上升为0.235。(3)2005年后,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社会影响力、生态弹性力均有所好转,尤其是社会影响力较大提高,说明人类社会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已逐步转变成支持力,目前人类在开发利用资源的同时,已经开始关注自身活动对生态系统及周围环境的影响,并开始采取措施,努力调整资源、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之间的关系。(4)从2005年后,区域生态承载力由-0.318逐渐上升为0.235,由不可承载逐步变为可承载。分析其原因发现,随着研究区域所在地的各种生态建设、环境保护规划的实施,通过转变产业结构模式、植树造林的开展,能够逐步提高研究区域所在地的植被覆盖率,缓解水土流失状况,改善原有的脆弱生态环境,使区内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得到逐步的恢复。(5)提高研究区域生态承载力的对策:区内工业发展需以资源环境的持有存量为基础,引进高新技术,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发展循环经济和绿色环保产业,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同时建立现代农业发展体系,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以较低的资源投入换取较高的农业产出,实现农业与工业的和谐健康发展。(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09-06-01)
灌河口区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沿海地区又好又快发展,江苏省政府提出了《江苏沿海地区综合开发战略》。灌河口区域是沿海开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灌河口区域开发,是江苏省“十一五”规划纲要中优化产业结构、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开发建设的过程中,如何避免生态环境的恶化,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和谐、可持续发展,是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灌河口区域的开发建设,必将增加所在区域的生态环境压力,因此开展本项研究,对实现区域经济、社会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模糊综合评判法和逐步回归分析法,针对研究区域的生态环境特点,根据现有基础资料,对研究区域的生态承载力状况进行了回顾分析,探讨了区域生态承载力变化的主要原因,并预测了研究区域未来十二年生态承载力的发展趋势,提出了维持研究区域生态承载力的对策。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有:(1)从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社会影响力及生态弹性力四个方面的15个指标构建了研究区域生态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2)分别对2002~2005年、2005~2007年生态承载力进行线性回归相关分析,R2分别为0.9232和0.9279,说明生态承载力与年份显着相关。研究区域生态承载力从2002年至2005年由0.429下降为-0.318,至2007年又上升为0.235。(3)2005年后,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社会影响力、生态弹性力均有所好转,尤其是社会影响力较大提高,说明人类社会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已逐步转变成支持力,目前人类在开发利用资源的同时,已经开始关注自身活动对生态系统及周围环境的影响,并开始采取措施,努力调整资源、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之间的关系。(4)从2005年后,区域生态承载力由-0.318逐渐上升为0.235,由不可承载逐步变为可承载。分析其原因发现,随着研究区域所在地的各种生态建设、环境保护规划的实施,通过转变产业结构模式、植树造林的开展,能够逐步提高研究区域所在地的植被覆盖率,缓解水土流失状况,改善原有的脆弱生态环境,使区内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得到逐步的恢复。(5)提高研究区域生态承载力的对策:区内工业发展需以资源环境的持有存量为基础,引进高新技术,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发展循环经济和绿色环保产业,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同时建立现代农业发展体系,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以较低的资源投入换取较高的农业产出,实现农业与工业的和谐健康发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灌河口区域论文参考文献
[1].张瑞斌,王叁洲,赵言文,于莉,张颖飞.基于SPSS的灌河口区域生态承载力评价[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
[2].张瑞斌.灌河口区域开发生态承载力评价[D].南京农业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