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汽爆秸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全降解,聚碳酸亚丙酯,秸秆,尺寸稳定性
汽爆秸秆论文文献综述
符英,占锋[1](2019)在《多孔聚碳酸亚丙酯/汽爆秸秆复合材料的高温暴晒尺寸稳定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蒸汽爆破的方式对秸秆进行活化,将活化秸秆与聚碳酸亚丙酯(PPC)复合,制得全降解PPC/汽爆秸秆。盛夏烈日下,将PPC/汽爆秸秆复合材料与模拟穿越赤道条件(80℃加热3d)处理过的PPC/汽爆秸秆复合材料,按结皮向外和断面向外迎向阳光的2种放置方式进行全天暴晒,4种样品均未变形,说明PPC/汽爆秸秆复合材料的高温暴晒尺寸稳定性已初步达到日常生活和穿越赤道使用要求,其原因与多孔、晶区引入有关,也与蒸汽爆破提高了秸秆反应活性、使秸秆与PPC之间产生有效化学键键合、使得PPC分子结构被重建有关。(本文来源于《化工技术与开发》期刊2019年05期)
符英,桂轩,李帅兵[2](2019)在《非超临界CO_2表面处理PPC/汽爆秸秆复合材料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用汽爆秸秆改性聚碳酸亚丙酯(PPC),制得全降解PPC/汽爆秸秆复合材料;在非超临界条件下(压力<7.2MPa,温度<31.2℃),通入CO_2对PPC/汽爆秸秆复合材料进行表面处理。结果表明:处理后的PPC/汽爆秸秆复合材料表面光滑平整、均匀细腻,达到木制品表面粗糙度加工要求。经非超临界CO_2处理后,PPC/汽爆秸秆复合材料尺寸稳定性良好。(本文来源于《塑料科技》期刊2019年03期)
王志凯[3](2017)在《磁性PEI功能化汽爆秸秆的制备及吸附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许多工业生产过程都会产生大量含铅、铬等的重金属废水,这些废水已成为生态环境的重要污染源,并直接或间接地对人类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吸附法工艺设备简单、易操作、成本低廉,是重金属废水处理领域最常用的技术,但传统的吸附法常用的吸附剂为活性炭,其价格昂贵,再生困难。因此,寻找价格低廉的新型生物吸附材料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以汽爆秸秆为基质,采用戊二醛交联剂法制备了磁性聚乙烯亚胺功能化汽爆秸秆(Fe_3O_4-PEI-SERS)吸附剂。通过 SEM、XRD、FT-IR、XPS 和 VSM等手段表征了材料的结构和性质,测定了 Pb(Ⅰ)和Cr(Ⅵ)离子在Fe_3O_4-PEI-SERS上的吸附性能,并探讨了相关的吸附机理。该研究对于以农业秸秆为原料的吸附剂的研制开发和应用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1.磁性PEI功能化汽爆秸秆的制备研究在碱性条件下,以汽爆秸秆为基质,戊二醛为交联剂将聚乙烯亚胺(PEI)接枝到汽爆秸秆上,同时包埋四氧化叁铁(Fe_3O_4),进而制备Fe_3O_4-PEI-SERS。研究了各种药剂与秸秆投加量、反应温度和时间等因素对所制吸附材料产率和吸附性能的影响,确定了最优制备条件。研究结果表明:当秸秆投加量为0.15g、PEI(浓度 30%)1.3mL、戊二醛(浓度 2.5%)6mL、氢氧化钠(NaOH)0.2g、四氧化叁铁0.04g,反应温度45℃,反应时间3h时,得到的Fe_3O_4-PEI-SERS产率和吸附性能最优。2.磁性PEI功能化汽爆秸秆的表征通过SEM、XRD、FT-IR、XPS和VSM等手段表征了材料的结构和性质。由SEM结果可知,所制吸附剂结构较蓬松,其中交织着大量的汽爆秸秆纤维素,单根纤维素表面有大量附着物;;FT-IR和XPS测试结果表明,戊二醛交联剂法将PEI成功修饰到秸秆表面;XRD分析结果表明制备过程中并未改变Fe_3O_4的晶体结构,Fe_3O_4-PEI-SERS比饱和磁强度为4.88emu/g,在外加磁场的作用下能够有效地实现磁分离。3.磁性PEI功能化汽爆秸秆对重金属Pb(Ⅱ)的吸附研究以Pb(Ⅱ)为吸附质,所制Fe_3O_4-PEI-SERS为吸附剂,考察了 pH、吸附时间、吸附剂投加量、Pb(Ⅱ)初始浓度、温度等因素对Pb(Ⅱ)吸附特性的影响,探讨了相关的吸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Fe_3O_4-PEI-SERS对Pb(Ⅱ)的吸附具有强烈的pH依赖性;吸附时间对Pb(Ⅱ)的吸附效率有明显的影响,在180 min时吸附达到平衡,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Langmuir和Freundlich模型都能很好地描述Pb(Ⅱ)在磁性PEI功能化汽爆秸秆上的吸附行为,20、30和40℃时最大吸附量分别为192.31、200.00和212.77mg/g;热力学参数AG~0<0,而△H~0>0、AS~0>0,说明该吸附属于熵增加的自发吸热反应过程,升温有利于吸附。重复实验表明,以0.1mol/L的EDTA作解吸剂,连续5次吸附/解吸附循环操作后,吸附剂仍能保持较高的吸附容量。4.磁性PEI功能化汽爆秸秆对Cr(VⅥ)的吸附研究以Cr(Ⅵ)为吸附质,所制Fe_3O_4-PEI-SERS为吸附剂,考察了 pH、吸附时间、吸附剂投加量、Cr(Ⅵ)初始浓度、温度等因素对Cr(Ⅵ)吸附特性的影响,探讨了相关的吸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Fe_3O_4-PEI-SERS对Cr(Ⅵ)的吸附具有强烈的pH依赖性,当pH=2时,Cr(VⅥ)的去除率达到最大值;吸附时间、Cr(Ⅵ)初始浓度和吸附剂投加量对吸附效率有明显影响,对于200mg/L和300mg/L的Cr(Ⅵ)溶液,吸附平衡时间分别为60min和360min;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说明反应主要由化学吸附控制;相对于Freundlich模型,Langmuir模型能更好地描述Cr(Ⅵ)在Fe_3O_4-PEI-SERS上的吸附行为,25、35和45℃时最大吸附量分别为280.11mg/g、317.46mg/g、338.98mg/g;热力学参数AG~0<0,而△H~0>0、△S~0>0,说明该吸附属于熵增加的自发吸热反应过程,升温有利于吸附。重复实验表明,以0.5mol/L的NaOH作解吸剂,连续5次吸附/解吸附循环操作后,吸附剂仍能保持较高的吸附容量,表明Fe_3O_4-PEI-SERS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再生性和重复利用性。(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17-05-10)
谢军[4](2017)在《汽爆秸秆半纤维素固态发酵柠檬酸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面对当今社会的化石能源枯竭及环境恶化问题,木质纤维素基化学品是近年来世界各国生物质工程领域研究的热点。目前大多关注于纤维素和木质素的利用,对半纤维素利用的研究较少。半纤维素是植物纤维原料中含量较多的一类碳水化合物,是地球上含量最丰富、价格最廉价的可再生资源之一,具有巨大的利用潜力和市场价值。半纤维素主要由五碳糖组成,相比纤维素来说,更容易被降解,有效利用这部分天然资源将有利于降低发酵工业的成本。目前半纤维素利用的少量研究主要集中在水解液液态发酵各类化学品,尚无固态发酵的相关研究。因此本论文以柠檬酸为目标产品,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半纤维素的利用进行研究,并取得以下主要研究结果:(1)首先研究了汽爆对秸秆半纤维素解离度、单糖溶出等的影响,进一步通过红外光谱和紫外光谱扫描对其结构基团的变化进行表征,优化出汽爆秸秆半纤维素的操作参数,汽爆压力为1.0 MPa,处理时间为5 min或汽爆压力1.3 MPa,处理时间为3 min时,半纤维素水解糖浓度较高。(2)研究了蠕动强化汽爆秸秆半纤维素在低加酶量下高固半纤维素酶解效果。结果证明在添加0.1 FPU/g底物下,25%高固酶解时间为4 h,与静置酶解相比,酶解时间缩短了 6倍,总糖浓度增加了 23.8%。(3)研究了气相双动态汽爆秸秆半纤维素固态发酵柠檬酸工艺,证实了气相双动态技术是一种有效的强化技术,与传统的静置发酵相比,气相动态发酵技术可使柠檬酸产率提高74%。(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期刊2017-05-01)
刘志华[5](2016)在《汽爆秸秆高固酶解发酵过程强化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木质纤维素高固炼制过程具有可发酵糖浓度高,产物浓度高,分离成本低,废水排放少等诸多优势,是实现木质纤维素工业化利用的重要途径。围绕木质纤维素高固炼制过程存在的主要问题,即(1)预处理如何提高可发酵糖得率;(2)如何移除高固酶解发酵“固体效应”提高过程转化效率;(3)如何实现葡萄糖木糖的高效共发酵,以及如何构建各个单元的集成工艺体系来实现高效炼制等,本论文对木质纤维素炼制核心单元操作—预处理、酶解及发酵—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针对常规汽爆预处理聚糖回收率低,降解物多及酶解效率偏低等问题,发明了一种低温维持高压爆破汽爆炼制新方法。最优条件下(160℃,48 min),葡聚糖和木聚糖回收率分别为93.4%和71.6%;葡聚糖和木聚糖转化率分别为82.3%和79.6%,汽爆酶解过程葡萄糖、木糖和总糖得率分别达到77.3%、62.8%和72.3%,均优于常规汽爆(200℃,6 min)。低温维持高压爆破汽爆具有维持温度和处理强度低等优势,是一种高效的预处理新方法。(2)高固酶解体系存在“固体效应”,导致酶解效率降低。基于仿生学原理,模拟瘤胃结构功能特点,发明了汽爆秸秆高固酶解周期蠕动强化新方法;开发了从秸秆中提取原料制备蠕动材料新工艺,即利用秸秆制备木糖和糠醛,通过糠醛合成聚四氢呋喃二醇制备聚四氢呋喃醇聚氨酯弹性体。(3)研究了周期蠕动对高固酶解聚糖转化率、体系粘度、酶失活的影响。相比于摇床振荡,15%-30%固体载荷,周期蠕动酶解葡聚糖和木聚糖转化率分别提高了4.1%-11.2%和2.8%-9.2%。相比于摇床振荡,15%-30%固体载荷,周期蠕动酶解表观粘度降低,固态到泥浆态转变点缩短6-14 h,纤维素酶失活降低3.2%-7.9%。结果表明周期蠕动是一种高效的强化方式,可以显着提高汽爆玉米秸秆高固酶解效率。(4)研究了高固酶解秸秆水分作用规律与酶解效率的关系,发现指数模型能够很好地表示未处理/汽爆玉米秸秆与水分的相互作用。汽爆增加了玉米秸秆葡聚糖含量,结晶度,比表面积,孔体积,平均孔直径,孔隙度,氧碳比,从而强化了玉米秸秆与水分的相互作用。汽爆通过增加玉米秸秆表面的结合水强度和含量,增加了聚糖对水和酶的可及性,其与酶解前36 h束缚水被释放共同作用提高了酶解聚糖转化率。(5)解析了周期蠕动对高固酶解水束缚的影响及其与酶解效率的关系。相比于摇床振动酶解,周期蠕动酶解水池峰高前24 h增加了7.7%-43%,增加峰高的变化趋势与增加葡聚糖转化率的变化趋势一致,说明周期蠕动在酶解初始阶段释放了束缚水,提高了酶解聚糖转化率。研究发现对水束缚的影响按照吐温80,乙醇,木糖,葡萄糖和微晶纤维素顺序增加,亚微观颗粒和大颗粒残渣是影响水束缚的两个主要因素。(6)秸秆异质性与高固酶解效率密切相关,探究了选择性结构功能拆分及应力应变行为对汽爆及高固酶解的作用规律。与汽爆茎节和茎皮相比,汽爆髓芯,叶鞘,叶和整株玉米秸秆硬度较低,消耗总功少,有利于混合效率和酶解聚糖转化率提高。相比于摇床振荡,周期蠕动酶解12h内体系硬度和总功消耗降低,聚糖转化率提高。选择性结构功能拆分可实现不同形态学部位在最佳汽爆和酶解条件转化,周期蠕动改变高固酶解体系的应力应变行为,从而提高聚糖转化率。高固酶解体系应力应变行为及其与酶解效率作用规律的解析,为高固酶解工艺开发和设计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撑。(7)研究了S. cerevisiae IPE003高固酶解发酵,比较了几种不同酶解发酵策略,包括分步糖化发酵,分步糖化共发酵,同步糖化发酵和同步糖化共发酵。S. cerevisiaeIPE003同步糖化共发酵汽爆玉米秸秆96 h后,葡聚糖和木聚糖转化率分别为82.0%和82.1%,乙醇浓度达到60.8 g/L,乙醇得率达到75.3%,乙醇产率为0.63 g L-1h-1。S. cerevisiae IPE003能高效地共发酵葡萄糖和木糖,提高了乙醇的浓度,得率和产率,解决了酶解高糖抑制、发酵乙醇浓度低、木糖难利用及废水排放多等问题。研究结果表明低温维持高压爆破汽爆有效克服木质纤维素生物质抗降解性,提高了炼制效率;新型周期蠕动强化方式能够有效移除高固酶解体系“固体效应”,包括降低体系表观粘度、酶失活、水束缚及机械强度等,从而提高了高固酶解转化率和产率;S. cerevisiae IPE003能高效地共发酵葡萄糖和木糖,预处理酶解发酵的高效集成工艺能够有效提高秸秆高固转化效率。本论文研究为木质纤维素炼制及木质纤维素乙醇工业化莫定了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期刊2016-03-01)
王冠华[6](2015)在《汽爆秸秆木质素分级及其材料的制备》一文中研究指出木质素作为木质纤维素原料叁大组成成分之一,是自然界中含量最丰富的天然芳香族高分子化合物。目前以木质纤维素为原料的产业大多是将木质素作为废弃物排出或燃烧。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分离获得的木质素纯度和活性低,分子量多分散性高。论文研究了汽爆炼制提高木质素纯度和活性的作用机制,建立了木质素新型分级方法降低木质素的多分散性,最后探索了分级木质素制备胶黏剂和酚醛泡沫材料工艺。论文取得了如下主要研究结果:(1)首先解析了汽爆处理前后秸秆木质素的结构变化规律,通过凝胶渗透色谱,红外吸收光谱,C/H二维核磁以及定量碳谱等分析方法证明了秸秆木质素在汽爆高温短时蒸煮过程中主要发生解聚反应。木质素的解聚导致其分子量降低,酚羟基、羰基等活性基团增加,有利于后续木质素的分离及应用。(2)研究了不同汽爆强度与提取木质素纯度的关系,以及汽爆前后木质素提取动力学过程。秸秆汽爆炼制的实验结果表明首先水洗去除秸秆中半纤维素降解物,使木质素在提取液中占固含量70.52%,与未经汽爆相比提高了95.40%。汽爆前后木质素提取动力学分析发现,汽爆提高木质素的提取效率,提取活化能由未经汽爆的19.47kJ/mol降低至汽爆后12.11 kJ/mol,主要原因在于汽爆过程中木质素的解聚,其大分子结构被破坏,酚羟基含量增加,有利于其溶出。(3)系统研究不同分子量木质素在酸析过程中的差异以及在乙醇溶液中溶解度的差异,建立了木质素梯度酸析分级和乙醇溶解分级新方法,获得多分散性低,结构活性均一的木质素级分。梯度酸析分级操作简单,主要用于木质素溶液样品,能够脱除溶液中的碱和可溶性糖;乙醇溶解分级适用于木质素固体样品,所用溶剂只有乙醇和水,分级步骤少,避免了传统有机溶剂的繁琐操作,降低了分级成本。对分级木质素的表征发现小分子木质素含有较多的酚酸类物质以及来自汽爆过程中解聚形成的非共轭羰基结构,大分子木质素愈创木基结构单元含量较高,同时热稳定性高。(4)基于汽爆秸秆木质素提取液中木质素纯度高,研发了直接以提取液为原料,羟甲基化改性部分替代酚醛树脂制备木材胶粘剂的新工艺,在替代50%的酚醛树脂制备的木质素胶粘剂具有较低的游离甲醛和游离苯酚含量,其胶合强度为1.16 MPa,满足Ⅰ类板强度要求。进一步考察木质素的分子量多分散性对胶黏剂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木质素分子量对胶合强度的影响与替代率有关,低替代率下,分子量的降低有利于提高胶合强度;高替代率下分子量差异引起的木质素活性变化对胶合强度的影响不明显。(5)系统研究了汽爆秸秆木质素制备酚醛泡沫材料,首先探索了以木质素提取液浓缩后直接替代苯酚制备酚醛泡沫的工艺路线,其次利用酚化解聚木质素进一步提高泡沫性能;最后针对木质素高含量下酚醛树脂粘度较高影响发泡的问题,开发了二步酸发泡新工艺。实验结果表明,木质素基酚醛泡沫具有均匀的封闭泡孔结构,木质素的加入引起泡沫密度和压缩强度的增加。随着木质素分子量的降低,泡沫材料的密度降低,压缩强度提高,整体性能提高。基于此,采用酚化解聚木质素制备泡沫材料,进一步提高泡沫材料的性能。该法替代率最高为40%,继续提高木质素替代率树脂粘度急剧上升,无法发泡。因此,建立二步酸法发泡工艺,利用对甲苯磺酸中和树脂降低粘度和盐酸固化树脂提高泡沫性能。通过二步酸法发泡工艺,木质素的替代率最高达70%,制备的泡沫结构均一,压缩强度达0.272 MPa,能够满足酚醛泡沫保温材料应用过程中对于其压缩强度的要求。(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期刊2015-05-01)
李德莹,田毅红,龚大春[7](2015)在《金属离子对纤维素酶降解汽爆秸秆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汽爆秸秆为底物,分别考察添加Fe2+、Mg2+、Cu2+和Fe3+四种金属离子对纤维素酶解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金属离子的种类、用量均会影响纤维素的酶解效率。其中Fe2+、Cu2+对纤维素降解有促进作用,当Fe2+浓度为0.6 mg/m L时,对纤维素降解促进作用最明显。Mg2+和Fe3+则会抑制纤维素酶解。考察了纤维素酶在水解过程中的吸附过程,添加Fe2+可加快纤维素酶的吸附,促进纤维素酶与纤维素的有效结合。(本文来源于《湖北农业科学》期刊2015年03期)
李冠华,陈洪章[8](2014)在《汽爆秸秆漆酶协同作用提取木质素》一文中研究指出组分分离是秸秆炼制的关键技术。本文建立了汽爆耦合漆酶协同作用工艺,研究其对秸秆物理形态、化学组成以及木质素碱提取过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汽爆破坏秸秆表面致密结构,提高比表面积,促进漆酶对秸秆木质素的氧化作用;红外分析表明,漆酶破坏了汽爆秸秆中半纤维素酯键,且愈创木基吸收峰减弱,漆酶削弱了木质素与纤维素间相互作用;汽爆漆酶协同作用后的秸秆木质素提取率提高约20%(70℃,120 min)。Nuclei Growth模型分析温和条件下秸秆木质素提取过程,动力学结果表明,汽爆漆酶协同预处理增加了汽爆秸秆木质素碱提过程中反应起始作用位点,并提高了该过程对温度的敏感性。汽爆-漆酶协同预处理是一种有效的分离木质素的方法,将在木质纤维素原料的生物炼制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生物工程学报》期刊2014年06期)
刘杰博[9](2013)在《汽爆秸秆两相法厌氧发酵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化石能源日渐匮乏、能源形势日益紧张的今天,人类寻找替代或辅助能源并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要求显得愈加迫切。目前我国农作物秸秆资源总量丰富但利用水平较低,如能将其用于沼气发酵,不仅能解决当前因焚烧秸秆、滥用化肥而造成的环境污染,也能缓解能源紧张给社会带来的压力。同时,由于秸秆中木质素、纤维素、半纤维素相互缠绕,不利于发酵,需对其进行预处理。汽爆破预处理已经被广大学者证明是一种有效的秸秆预处理方法,但秸秆汽爆预处理后用于厌氧发酵产沼气特性的研究并不多见。本文是在农业部“引进国际先进农业科学技术”项目:秸秆厌氧发酵技术引进、消化与创新(编号2010-s25,2011-s15)的资金扶持下进行。本文对玉米秸秆进行了蒸汽爆破预处理并进行两相厌氧发酵试验,并与单相厌氧发酵试验的结果进行对比,选取了不同原料浓度,对产酸相的pH值、挥发性脂肪酸(VFAs)值的变化特性和其对厌氧发酵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进行了两相厌氧发酵工艺条件的研究,得到了产酸阶段和产甲烷阶段的最适工艺参数。研究得出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对比不同消化液TS浓度对厌氧反应的影响发现,较高浓度的TS,料液pH值下降速度较快,并长时间维持在较低的pH值内,造成料液酸化,不利于发酵的进行,延长了发酵周期;同时,高浓度发酵对于产气量和甲烷含量的影响很大,往往是产气量和甲烷含量随TS升高而降低。(2)通过对3种VFAs在试验过程中含量变化的分析,发现微生物对乙酸和丁酸利用较多,在整个发酵周期里乙酸和丁酸的含量变化较大,但对丙酸利用较少。(3)对不同温度的厌氧发酵研究结果发现,采用中温35℃进行两相厌氧发酵试验最为适宜。(4)两相厌氧发酵试验中采用不同回流量,结果发现,在回流量为120mL时,可以获得较高的产气量和甲烷体积含量,分别为11005mL和68.3%。(5)通过比较两相和单相厌氧反应器运行效果,发现两相厌氧发酵过程中经过产酸相的缓冲之后,两相反应器中产甲烷菌对pH值的适应范围更广,更耐受冲击负荷和环境骤变,单位有机物平均产气量达到660.6mL/gVS,比单相发酵提高52%,发酵周期缩短60%。在处理农作物秸秆废弃物时,两相厌氧发酵工艺显示出极大的优势。(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大学》期刊2013-05-01)
徐琛[10](2010)在《汽爆秸秆中副产物对产乙醇过程影响及生物解毒效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废弃的纤维素类物质生产燃料酒精是解决能源危机的有效途径之一。纤维素乙醇生产中,原料必须经过预处理,但是预处理后产生的某些副产物会抑制酶解或发酵。本文以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蒸汽爆破预处理法为研究对象,考查了玉米秸秆蒸汽爆破预处理后产生的几种有机物和无机物对发酵的影响。并且根据这一结果,研究了本实验室筛选的解毒菌株FLZ10对这些物质的去除作用,并以此对该菌株的生物解毒作用做进一步的研究。首先,利用AFM技术观察预处理前后玉米秸秆表面结构的变化,证明汽爆预处理和酸爆预处理技术可以起到打破纤维素原料紧密结构的作用。根据对汽爆秸秆原料的洗液及醪液分析结果,研究了预处理和发酵副产物对乙醇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无机离子Mg~(2+)和Fe~(2+)对乙醇产量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乙醇产量分别降低34.43%和11.48%;乙醇产量会随着全盐量的增加而降低;有机物甲酸≤2g/L浓度范围内不表现明显的抑制作用而是有轻微的促进作用;乙酸在低浓度时表现对发酵的促进作用,浓度达15g/L时,抑制明显,乙醇产量降低91.69%,并随着乙酸浓度增加抑制增强;糠醛浓度≤1g/L时对乙醇产量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当5-HMF得浓度≥2.0g/L时,对乙醇产量产生抑制,乙醇产量降低54.03%。其次,以副产物的抑制作用为依据,研究FLZ10菌剂对这些物质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无机离子方面,FLZ10对Ca~(2+)、Mg~(2+)、Al~(3+)、Fe~(2+)均有明显的去除效果,培养48h去除率分别为70%、50%、90%、80%。有机物方面,35℃时以葡萄糖为碳源的培养基中,FLZ10对乙酸、丙酸、丁酸于96h的去除率可分别达24.20%、30.92%、27.73%。35℃时以葡萄糖为碳源的培养基中,FLZ10对糠醛和5-HMF的去除率分别为56.52%、69.21。在实际发酵中,FLZ10的生物解毒效果明显,可取得与水洗解毒相同的效果,并且可辅助水洗解毒,乙醇终产量可达50g/L。再次,为了降低生物解毒成本,对FLZ10菌剂培养基进行优化。根据测得几种菌剂的CB酶活和FPA酶活及其对秸秆洗液中抑制物的去除,表明50℃比40℃更利于酶的作用,而40℃比50℃更利于FLZ10对发酵抑制物的代谢。以原培养基做参照,菌剂优化试验培养基中全麸皮培养基的CB酶活和FPA酶活均最高;SBR和EGSB出水培养基对有机酸的去除效果最好;全麸皮培养基对甲酸、糠醛和5-HMF的去除效果均最佳。但是几种培养基在40℃时,对抑制物的去除效果差别并不是很大,经综合评价,确定可以用价格低廉的玉米秸秆粉代替结晶纤维素制作菌剂培养基。最后,讨论了几种微量元素营养物的添加对发酵的贡献。经过单因素分析和正交分析,得到实验结果表明,微量元素营养物可以促进发酵,营养物质中对乙醇产量的影响大小依次为泛酸>钴>VB1>锌>锰>镍>肌醇。七种物质应选的加入量分别为六水氯化镍50μm/L、四水氯化锰25mg/L、七水硫酸锌6mg/L、八水氯化钴30μm/L、肌醇150mg/L、泛酸10ml/L、VB1150mg/L。(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0-06-01)
汽爆秸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用汽爆秸秆改性聚碳酸亚丙酯(PPC),制得全降解PPC/汽爆秸秆复合材料;在非超临界条件下(压力<7.2MPa,温度<31.2℃),通入CO_2对PPC/汽爆秸秆复合材料进行表面处理。结果表明:处理后的PPC/汽爆秸秆复合材料表面光滑平整、均匀细腻,达到木制品表面粗糙度加工要求。经非超临界CO_2处理后,PPC/汽爆秸秆复合材料尺寸稳定性良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汽爆秸秆论文参考文献
[1].符英,占锋.多孔聚碳酸亚丙酯/汽爆秸秆复合材料的高温暴晒尺寸稳定性[J].化工技术与开发.2019
[2].符英,桂轩,李帅兵.非超临界CO_2表面处理PPC/汽爆秸秆复合材料研究[J].塑料科技.2019
[3].王志凯.磁性PEI功能化汽爆秸秆的制备及吸附性能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7
[4].谢军.汽爆秸秆半纤维素固态发酵柠檬酸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2017
[5].刘志华.汽爆秸秆高固酶解发酵过程强化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过程工程研究所).2016
[6].王冠华.汽爆秸秆木质素分级及其材料的制备[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过程工程研究所).2015
[7].李德莹,田毅红,龚大春.金属离子对纤维素酶降解汽爆秸秆的影响[J].湖北农业科学.2015
[8].李冠华,陈洪章.汽爆秸秆漆酶协同作用提取木质素[J].生物工程学报.2014
[9].刘杰博.汽爆秸秆两相法厌氧发酵试验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13
[10].徐琛.汽爆秸秆中副产物对产乙醇过程影响及生物解毒效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