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氧细菌论文-黄振东,万晴,薛志静,张瑞玲,张忠

厌氧细菌论文-黄振东,万晴,薛志静,张瑞玲,张忠

导读:本文包含了厌氧细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德国小蠊,肠道细菌,产消化酶细菌

厌氧细菌论文文献综述

黄振东,万晴,薛志静,张瑞玲,张忠[1](2019)在《德国小蠊肠道可培养非厌氧细菌的分离、鉴定与产消化酶活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离德国小蠊肠道可培养细菌,并测定其产消化酶活性。方法采用传统分离培养的方法分离纯化德国小蠊肠道细菌,通过16S rRNA序列分析进行分子鉴定;利用平板透明圈法筛选产淀粉酶、纤维素酶、蛋白酶和脂肪酶的细菌,通过水解圈与菌落直径的比值,比较不同细菌的产消化酶活性。利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当方差齐时用S-N-K多重比较方法;方差不齐时用Dunnett’s T3进行显着性分析。结果在德国小蠊肠道中共分离到12属20种细菌,其中肠球菌属4种,芽孢杆菌属和赖氨酸芽孢杆菌属各3种;柠檬酸杆菌属2种;沙雷菌属、根瘤菌属、假单胞菌属、摩根菌属、细杆菌属、肠杆菌属、金黄杆菌属和Ventosimonas属各1种。在所有细菌中,可产蛋白酶活性的细菌有7种,产淀粉酶活性的细菌有3种,未筛选到产纤维素酶和脂肪酶活性的细菌。粘质沙雷菌和Chryseobacterium massiliae的产蛋白酶活性较强,氧化微杆菌、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paramycoides、特基拉芽孢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较弱,7种菌的产蛋白酶活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859,P=0.000),而产淀粉酶细菌的产酶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920,P=0.130)。结论德国小蠊肠道中有产蛋白酶和淀粉酶的细菌,这些细菌可能协助德国小蠊消化和分解食物。(本文来源于《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张雪[2](2018)在《石油烃降解产甲烷过程中的厌氧细菌分离与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原油是我国主要的能源和化工原料,但超过2/3的原油残留在地下无法被有效开采。利用厌氧微生物,将残余原油转变为甲烷进行“生物气”开采,是近年国内外研究的前沿课题。石油烃作为原油的主要组分,其产甲烷降解过程是个多重互营代谢反应(包括石油烃的起始降解、中间代谢产物脂肪酸的氧化等),需要不同功能类型的细菌和产甲烷古菌的参与才能完成。互营代谢是石油烃降解产甲烷过程的限速步骤,由于互营微生物分离培养的难度极大,目前多采用未培养的微生物分子生态学手段,研究石油烃降解产甲烷过程中的功能微生物和产甲烷途径,但是互营烃降解菌等纯培养物的缺失,已经成为限制我们深入了解厌氧烃降解分子机理的“绊脚石”。传统互营菌分离技术的分离通量低,而且采用先富集培养,后分离的策略,难以定向分离。本文提出了先分开后培养的新思路,并据此开发出一种多孔板高通量分离技术。利用课题组多年富集的石油烃降解产甲烷菌系为接种物,分离石油烃降解产甲烷过程中的互营微生物等功能菌。取得的结果如下:(1)证实了不同温度条件下(25-55℃)的石油烃降解产甲烷菌系都具有互营短链脂肪酸(VFAs:甲酸、乙酸、丙酸、丁酸)的降解代谢能力;不同温度和VFA富集获得的优势互营菌群不同,高温条件下获得的优势互营菌群主要有Tepidanaerobacter、Thermosyntropha、Thermotoga和Pelotomaculum,中温条件下获得的已知互营菌群为Tepidanaerobacter,低温条件下获得的优势互营菌群主要为Syntrophomonas。此外,通过VFAs富集培养,还发现了大量未培养微生物。(2)分离获得厌氧菌265株,其中分类地位明确的菌株共142株,分布于12个科13个属,包含具有互营乳酸代谢功能的Thermodesulfovibrio yellowstonii 11株。剩余123株代表潜在新物种18个(16S rRNA基因相似度<97%)。(3)鉴定了一株来源于高温互营烃降解产甲烷菌系SK的厌氧发酵细菌SK-Y3~T,革兰氏阳性,产芽孢的弯杆状细菌。最适生长条件为0%NaCl、50℃和pH 7.0。利用木聚糖时产生木糖。主要的细胞脂肪酸为C_(15:0) iso,C_(15:0) anteiso和C_(17:0) iso;基因组DNA G+C mol%为37.2%。根据生理生化和分子遗传学特征,提出新属新种Petroclostridium xylanilyticum gen.nov.sp.nov。依据SK-Y3~T全基因组测序和分析,将clostrdial cluster III划分为4个新属(Thermoclostridium gen.nov.、Hungateiclostridium gen.nov.、Ruminiclostridium gen.nov.、Pseudoclostridium gen.nov.和Petroclostridium gen.nov.),并与Petroclostridium xylanilyticum gen.nov.一起,被归到一个新科Hungateclostridiaceae fam.nov.。(4)鉴定了一株来源于高温互营烃降解产甲烷菌系SK的产乙酸菌SK-G1~T,革兰氏阴性,单端生鞭毛,呈不规则的短杆状,大小约0.3-0.5μm×1.5-3.0μm;最适生长条件为55℃,pH7.0-7.5;利用碳水化合物生长的主要发酵产物为乙酸;基因组DNA G+C mol%为43.9%;全基因组测序发现其具有完整的互营丁酸代谢途径。根据生理生化和分子遗传学特征,,将SK-G1~T鉴定为新属新种,并命名为Biomaibacter acetigenes gen.nov.sp.nov.。进一步根据全基因组序列特征,提出了一个新科Biomabacteraceae fam.nov.。(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8-03-01)

丰文雯,吴山功,郝耀彤,李文祥,李明[3](2018)在《草鱼肠道黏膜厌氧细菌的分离与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以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为实验对象,运用厌氧培养的方法,研究了饥饿状态下草鱼肠道黏膜固有微生物的类群及其在不同肠段的分布。实验结果显示草鱼前肠、中肠与后肠中细菌的数量分别是3.17×10~3、1.63×10~4和1.79×10~7 cfu/g。研究共分离到274株单菌落,经16S r RNA鉴定,分别属于拟杆菌属(Bacteroides spp.)、鲸杆菌属(Cetobacterium spp.)、梭形杆菌属(Fusobacterium spp.)、气单胞菌属(Aeromonas spp.)、希瓦氏菌属(Shewanella spp.)、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p.)、泛菌属(Pantoea spp.)和柠檬酸杆菌属(Citrobacter spp.)8个种类,其中专性厌氧细菌的数量占9.1%,兼性厌氧细菌的数量占90.9%。进一步分析发现,前肠中只分离到兼性厌氧细菌,中肠与后肠专性厌氧细菌和兼性厌氧细菌都有分布。专性厌氧细菌Bacteroides paurosaccharolyticus和Bacteroides luti在中肠与后肠都有分布,而Cetobacterium somerae和Fusobacterium ulcerans只在后肠有发现。兼性厌氧细菌是草鱼肠道黏膜的优势菌群,其中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占73.7%。草鱼肠道不同部位固有厌氧微生物组成存在差异,细菌数量也明显不同,后肠中具有更高的细菌丰度和多样性。(本文来源于《水生生物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王晓丹,白小燕,曾超,雷安亮,邱树毅[4](2018)在《酱香型白酒酿造过程中厌氧细菌的分离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酱香型白酒窖池酿造过程中的下层酒醅为研究对象,在厌氧工作站中分别进行平板计数,分析厌氧细菌数量和理化指标的动态变化,并对厌氧细菌进行筛选。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鉴定细菌形态,结合生理生化实验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确定酱香型白酒下层酒醅中4株厌氧细菌为:解木聚糖梭菌(Clotridium xylanolyticum)、丁酸梭菌(Clostridium butyricum)、近端梭菌(Clostridium subterminate)、煎盘梭菌(Clostridium sartagoforme)。(本文来源于《食品与发酵工业》期刊2018年02期)

曾超[5](2016)在《酱香白酒酿造过程中厌氧细菌的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酱香型白酒叁个不同年份的车间某窖池(异地茅台旧址车间9班、30年窖龄的老车间2班、新车间23班窖池)的酒醅酿造过程中的上层、中层、下层为研究对象,对酱香型大曲酒酿造过程中酒醅的水分、酸度和还原糖等理化性质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在酿酒过程中,酒醅水分含量较稳定,在45%至55%之间波动;不同窖池各窖层酒醅酸度变化差异显着;酒醅中还原糖的变化与酸度存在一定联系,与酒醅中厌氧菌的数量也存在一定的关系。对不同窖池不同层次的酒醅进行厌氧细菌的计数,发现不同窖池的各层次细菌数量变化趋势相似,研究发现,酒醅中厌氧细菌的数量与酒醅的酸度有一定的关系,对酒醅中还原糖的含量变化也有一定的影响,厌氧细菌数量与窖池的窖龄关系不大,厌氧细菌数均在104-105数量级。在厌氧工作站中,利用平板划线法对各轮次酒醅进行分离筛选,从酒醅中分离出22株厌氧菌。根据微生物学分类,厌氧菌可分为:兼性厌氧菌和严格厌氧菌。其中从酒醅中分离筛选出7株严格厌氧菌,分别命名为FKBL1.01,FKBL1.02,FKBL1.03,FKBL1.04,FKBL1.05,FKBL1.06,FKBL1.07。分离筛选出15株兼性厌氧菌,分别命名为FKBL1.08,FKBL1.09,FKBL1.010,FKBL1.011,FKBL1.012,FKBL1.013,FKBL1.014,FKBL1.015,FKBL1.016,FKBL1.017,FKBL1.018,FKBL1.019,FKBL1.020,FKBL1.021,FKBL1.022。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实验,结合《伯杰氏细菌鉴定手册》第八版及分子生物学对分离菌株鉴定,其中FKBL1.01、FKBL1.07属于解木聚糖梭菌(Clotridium xylanolyticum);FKBL1.02、FKBL1.05、FKBL1.06属于煎盘梭菌(Clostridium sartagoformum);FKBL1.03属于丁酸梭菌(Clostridium butyricum);FKBL1.04属于近端梭菌(Clostridium clostridiiforme)。FKBL1.08属于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FKBL1.09属于环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irculans);FKBL1.10属于霍氏肠杆菌(Enterobacter hormaechei);FKBL1.11、FKBL1.12、FKBL1.14属于阪崎肠杆菌(Enterobacter sakazakii);FKBL1.13、FKBL1.15、FKBL1.17、FKBL1.19、FKBL1.20、FKBL1.21属于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FKBL1.16属于Bacillus novalis;FKBL1.18属于索诺拉沙漠芽孢杆菌(Bacillus sonorensis名);FKBL1.22属于甲基营养型芽孢杆菌(Bacillus methylotrophicus)。通过对严格厌氧菌进行模拟固态发酵,对发酵结果进行感官评定,发现FKBL1.01、FKBL1.05两株严格厌氧菌具有很强的酱香气味,并对FKBL1.01、FKBL1.05进行GC-MS检测分析,结果和对照组相比,较高的吡嗪类化合物是产生酱香的主要物质。(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期刊2016-06-01)

刘义,冯霞,王柱,张蓓蓓,王宪斌[6](2016)在《一株革兰氏阳性厌氧细菌的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形态学鉴定、16S rDNA分子鉴定及生理生化分析结合的方法对1株革兰氏阳性厌氧细菌进行鉴定。结果表明:该菌革兰氏染色为阳性,细胞呈杆状,单个或链状,0.6~1.2×3.0~8.0μm,与丁酸梭菌(Clostridium butyricum)的相似度最大,达到98%。该株细菌鉴定为丁酸梭菌(Clostridium butyricum)。(本文来源于《食品与发酵科技》期刊2016年02期)

杨博,郭斯青,郭荣,陈欢欢,谢博厚[7](2015)在《液相条件下低温常压DBD等离子对厌氧细菌的杀灭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低温常压DBD等离子灭菌技术,研究了不同等离子体放电参数(电压、电流及放电时间等)对液相中乳酸杆菌的杀灭影响规律。研究发现,等离子体杀灭液相中乳酸杆菌的能力与其放电参数线性相关;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检测发现等离子体处理初期细胞蛋白质和DNA已经开始泄漏,细菌活性被有效削减。(本文来源于《广州化工》期刊2015年16期)

朱卓琳,南小宁,王云果,贺虹[8](2015)在《日本弓背蚁消化道厌氧细菌的分离培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采用自行设置的厌氧装置,分离培养日本弓背蚁Camponotus japonicus消化道厌氧细菌。【方法】改进了一种简易的厌氧装置——平皿夹层法,利用4种培养基对日本弓背蚁消化道内厌氧或兼性厌氧菌进行分离培养。【结果】从日本弓背蚁消化道共分离到22个不同的菌株,隶属于厚壁菌门、放线菌门和变形菌门3大类群的17个属;4种培养基分离到的细菌种类存在明显差异,选择性较强,其中从LB和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上分离到的细菌种类较多,分别为10种和8种;从MRS和LBS培养基上分离到的细菌较少,分别为3种和1种;大工蚁和小工蚁的消化道细菌组成也存在差异,可能与其在巢群中担负的功能和职责有关,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分析。【结论】利用平皿夹层法可以成功分离到日本弓背蚁肠道的厌氧细菌,该种方法对于其他昆虫消化道厌氧菌的分离培养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应用昆虫学报》期刊2015年04期)

谢雁景,刘子光,高雅宁,王秀伶,郝庆红[9](2015)在《一株新分离鸡肠道厌氧细菌将染料木素转化为左旋-5-羟基-雌马酚(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从鸡新鲜粪样中分离得到一株能在厌氧条件下将大豆异黄酮染料木素转化为5-羟基-雌马酚的棒状严格厌氧细菌,我们将其命名为AUH-JLC257。通过ESI质谱、核磁共振氢谱和碳谱等对产物5-羟基-雌马酚进行了结构鉴定。通过手性高效液相色谱检测和旋光测定发现生成的5-羟基-雌马酚仅为左旋-5-羟基-雌马酚。菌株AUH-JLC257能高效转化底物染料木素的最大浓度为0.6 mmol/L,平均转化率为83.1%。通过本研究首次发现生成的5-羟基-雌马酚在3.3μmol/L浓度下仍表现出对二苯代苦味酰基自由基(DPPH)的清除能力。通过16S rR NA基因序列比对,菌株AUH-JLC257与菌株Slackia equolifaciens strain DZE相似性最高,相似性为99.27%。(本文来源于《Journal of Chinese Pharmaceutical Sciences》期刊2015年07期)

郑会[10](2015)在《太湖藻浆梭菌鉴定与须白蚁Hospitalitermes sp.肠道内可培养厌氧细菌的多样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圈是一个庞大且复杂的生态系统,在其中繁衍着大量的厌氧细菌,它们种类繁多且分布极为广泛,但迄今为止只有很少的厌氧细菌被分离出来。本论文对来源于太湖蓝藻藻浆和木食性白蚁肠道两个不同生境的厌氧细菌进行了研究,对丰富人们对厌氧菌生理特征和生态作用的认识具有重要的意义。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对从太湖蓝藻藻浆中分离出的叁株梭菌进行了多相分类学鉴定采用多相分类学方法对从太湖蓝藻藻浆中分离出的叁株厌氧细菌MB9-7、MB9-9和MB8-21的表型、细胞组分及系统发育关系等特征进行了鉴定。菌株MB9-7和MB9-9为同种不同株,16S rRNA序列相似性达到99.7%,与酪丁酸梭菌(Clostridium tyrobutyricum)JCM11008T 的相似性最高,为 96.5%。菌株MB9-7和MB9-9均为革兰氏阳性菌,长杆状,1.0~1.2μm×4.0~5.0μm,生长最适盐度为0%,生长温度范围20℃-40℃,生长pH范围为4.0-7.5,均能利用葡萄糖、木糖,能水解酪素并产H_2S,具有酸性磷酸酶等活性,菌体脂肪酸主要组分为C_(16:0)、C_(14:0)等,极性脂组分含有胺脂、磷脂、胺磷脂以及其他六种未知脂类,基因组DNA G+Cmol%含量分别为27.9mol%和28.7mol%,基于以上研究结果,将MB9-7和MB9-9鉴定为梭菌属新种,并命名为Clostridium algifaecis sp.nov.,模式株为 MB9-7~T(=CGMCC1.5188~T=DSM28783~T)。菌株MB8-21的16S rRNA序列与Clotridium leptum的亲缘关系最近,为91%。生长最适盐度为0%,生长温度范围20℃-50℃,生长pH范围为4.0-8.0,能利用葡萄糖、木糖等,能水解酪素并产H_2S,G+Cmol%含量为43.2mol%,菌体脂肪酸成分主要为C_(14:0)、C_(12:0)等。经初步鉴定菌株MB8-21为梭菌属新种。对这叁株梭菌的鉴定丰富了我们对梭菌属细菌的认识,为进一步探讨梭菌与蓝藻水华发生之间的关系奠定了基础。2.对须白蚁Hospitalitermes sp.肠道可培养厌氧细菌进行了研究在厌氧条件下对须白蚁Hospitalitermes sp.肠道内可培养厌氧细菌的多样性进行了分析。选用R2A培养基从该白蚁前中肠分离到48株细菌,这些分离株都是兼性厌氧细菌,分别是肠杆菌属(Enterobacter)、乳球菌属(Lactococcus)、乳酸菌属(Lactobacillus)、沙雷氏菌属(Semratia)细菌,乳酸菌属细菌明显为优势菌,占分离株总数的54.17%。其中得到的分离株R2A-40的16S rRNA基因序列与Lactococcus fujiensis NJ317~T的同源性最高,为94%,初步认定其可能为乳球菌属的新种。选用JM-4培养基从后肠分离到59株细菌,这些分离株主要为严格厌氧菌,如梭菌属(Clostridium)和拟杆菌属(Bacteroides)细菌,也有少部分为兼性厌氧菌,梭菌属细菌占分离菌总数的71.2%,为优势菌。利用稻草培养基从全肠肠液的稻草降解富集菌群中分离得到22株细菌,主要为梭菌属、脱硫肠状菌属(Desulfotomaculum)严格厌氧细菌,梭菌属细菌在数量上占优势。对该白蚁肠道内可培养厌氧及兼性厌氧细菌的多样性分析表明,白蚁肠道菌群的分布与肠道的生态环境是密切相关的,严格厌氧细菌倾向于分布在氧分压很低的后肠。梭菌和拟杆菌是高等木食性白蚁肠道的优势共生菌,本论文的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讨共生细菌与白蚁协同降解木质纤维素的机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5-05-01)

厌氧细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原油是我国主要的能源和化工原料,但超过2/3的原油残留在地下无法被有效开采。利用厌氧微生物,将残余原油转变为甲烷进行“生物气”开采,是近年国内外研究的前沿课题。石油烃作为原油的主要组分,其产甲烷降解过程是个多重互营代谢反应(包括石油烃的起始降解、中间代谢产物脂肪酸的氧化等),需要不同功能类型的细菌和产甲烷古菌的参与才能完成。互营代谢是石油烃降解产甲烷过程的限速步骤,由于互营微生物分离培养的难度极大,目前多采用未培养的微生物分子生态学手段,研究石油烃降解产甲烷过程中的功能微生物和产甲烷途径,但是互营烃降解菌等纯培养物的缺失,已经成为限制我们深入了解厌氧烃降解分子机理的“绊脚石”。传统互营菌分离技术的分离通量低,而且采用先富集培养,后分离的策略,难以定向分离。本文提出了先分开后培养的新思路,并据此开发出一种多孔板高通量分离技术。利用课题组多年富集的石油烃降解产甲烷菌系为接种物,分离石油烃降解产甲烷过程中的互营微生物等功能菌。取得的结果如下:(1)证实了不同温度条件下(25-55℃)的石油烃降解产甲烷菌系都具有互营短链脂肪酸(VFAs:甲酸、乙酸、丙酸、丁酸)的降解代谢能力;不同温度和VFA富集获得的优势互营菌群不同,高温条件下获得的优势互营菌群主要有Tepidanaerobacter、Thermosyntropha、Thermotoga和Pelotomaculum,中温条件下获得的已知互营菌群为Tepidanaerobacter,低温条件下获得的优势互营菌群主要为Syntrophomonas。此外,通过VFAs富集培养,还发现了大量未培养微生物。(2)分离获得厌氧菌265株,其中分类地位明确的菌株共142株,分布于12个科13个属,包含具有互营乳酸代谢功能的Thermodesulfovibrio yellowstonii 11株。剩余123株代表潜在新物种18个(16S rRNA基因相似度<97%)。(3)鉴定了一株来源于高温互营烃降解产甲烷菌系SK的厌氧发酵细菌SK-Y3~T,革兰氏阳性,产芽孢的弯杆状细菌。最适生长条件为0%NaCl、50℃和pH 7.0。利用木聚糖时产生木糖。主要的细胞脂肪酸为C_(15:0) iso,C_(15:0) anteiso和C_(17:0) iso;基因组DNA G+C mol%为37.2%。根据生理生化和分子遗传学特征,提出新属新种Petroclostridium xylanilyticum gen.nov.sp.nov。依据SK-Y3~T全基因组测序和分析,将clostrdial cluster III划分为4个新属(Thermoclostridium gen.nov.、Hungateiclostridium gen.nov.、Ruminiclostridium gen.nov.、Pseudoclostridium gen.nov.和Petroclostridium gen.nov.),并与Petroclostridium xylanilyticum gen.nov.一起,被归到一个新科Hungateclostridiaceae fam.nov.。(4)鉴定了一株来源于高温互营烃降解产甲烷菌系SK的产乙酸菌SK-G1~T,革兰氏阴性,单端生鞭毛,呈不规则的短杆状,大小约0.3-0.5μm×1.5-3.0μm;最适生长条件为55℃,pH7.0-7.5;利用碳水化合物生长的主要发酵产物为乙酸;基因组DNA G+C mol%为43.9%;全基因组测序发现其具有完整的互营丁酸代谢途径。根据生理生化和分子遗传学特征,,将SK-G1~T鉴定为新属新种,并命名为Biomaibacter acetigenes gen.nov.sp.nov.。进一步根据全基因组序列特征,提出了一个新科Biomabacteraceae fam.nov.。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厌氧细菌论文参考文献

[1].黄振东,万晴,薛志静,张瑞玲,张忠.德国小蠊肠道可培养非厌氧细菌的分离、鉴定与产消化酶活性分析[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19

[2].张雪.石油烃降解产甲烷过程中的厌氧细菌分离与鉴定[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8

[3].丰文雯,吴山功,郝耀彤,李文祥,李明.草鱼肠道黏膜厌氧细菌的分离与鉴定[J].水生生物学报.2018

[4].王晓丹,白小燕,曾超,雷安亮,邱树毅.酱香型白酒酿造过程中厌氧细菌的分离鉴定[J].食品与发酵工业.2018

[5].曾超.酱香白酒酿造过程中厌氧细菌的特性研究[D].贵州大学.2016

[6].刘义,冯霞,王柱,张蓓蓓,王宪斌.一株革兰氏阳性厌氧细菌的鉴定[J].食品与发酵科技.2016

[7].杨博,郭斯青,郭荣,陈欢欢,谢博厚.液相条件下低温常压DBD等离子对厌氧细菌的杀灭研究[J].广州化工.2015

[8].朱卓琳,南小宁,王云果,贺虹.日本弓背蚁消化道厌氧细菌的分离培养[J].应用昆虫学报.2015

[9].谢雁景,刘子光,高雅宁,王秀伶,郝庆红.一株新分离鸡肠道厌氧细菌将染料木素转化为左旋-5-羟基-雌马酚(英文)[J].JournalofChinesePharmaceuticalSciences.2015

[10].郑会.太湖藻浆梭菌鉴定与须白蚁Hospitalitermessp.肠道内可培养厌氧细菌的多样性[D].华中师范大学.2015

标签:;  ;  ;  

厌氧细菌论文-黄振东,万晴,薛志静,张瑞玲,张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