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社会契约基础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公意,正当性,折损,民情基础
社会契约基础论文文献综述
李荣山[1](2017)在《公意的正当性、折损及其民情基础的培育——《社会契约论》的社会理论意涵》一文中研究指出《社会契约论》历来被视为政治学名着,卢梭在其中提出了"人生而自由,却无时不身带枷锁"的着名论断。借助社会契约论,他试图从政治上把每个人"天然的自由"转换成"约定的自由"。"约定的自由"之所以比"天然的自由"更可取,其优势在于公意,以及在公意基础上形成的政治体带来的好处。卢梭从理论上保证了公意的正当性,这种正当性就其本质而言是不会出错的。但是,随着公意在实践中的一步步固化,它的正当性几乎处处面临着折损的危险。为了防止公意损失其正当性,卢梭步步设防,殚精竭虑。最终他认识到,仅靠政治设计不足以保正公意的正当性,还得借助民情,于是他设计了一套与之相应的"公民宗教"。但这种公民宗教的政治痕迹过重,不免有些严苛。后来涂尔干等社会理论家进而在此基础上努力为法国社会的治理寻找新的民情基础。(本文来源于《社会学评论》期刊2017年01期)
杨旭[2](2016)在《警察的定位与警察权的社会基础探析——以“社会契约论”为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社会契约论的产生,以一个新的视角解释了国家的起源和政治权力的来源,给中世纪教会统治下的西欧带来了政治解放的曙光。警察权是政府权力的重要构成部分,从"社会契约论"的视角出发给予警察定位以及探讨警察权的社会基础,对于深刻认识警察权的权力归属,防止警察权异化具有重要意义。以此着眼,权利基础、合法性基础、契约基础、政治权力基础和法律基础是警察权的五项基础权利渊源。(本文来源于《四川警察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5期)
杨仲杰[3](2015)在《企业环境成本管理差异的社会契约基础》一文中研究指出严重的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企业环境成本管理也日益成为环境会计和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本文选择中国、美国和日本各一家公司,对其环境成本信息披露的差异情况进行对比,然后比较叁国以法律法规为标志的社会契约背景,认为社会契约对企业环境成本管理具有重要制约作用。(本文来源于《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论丛》期刊2015年01期)
周结友[4](2013)在《论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的理论基础——基于社会契约论、社会交换理论、公平理论视野的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政府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行动逻辑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全体国民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运用文献、观察、访谈、理论分析等研究方法,首先,界定了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与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概念。然后,探究了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的社会契约论、社会交换理论、公平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浙江体育科学》期刊2013年06期)
严燕超[5](2012)在《卢梭自然状态理论的政治意蕴》一文中研究指出让·雅克·卢梭是法国启蒙运动中伟大的思想家之一,同时也是备受争议的一名思想家。自然状态理论构成了卢梭政治哲学体系的基础,是其政治理论的起点。深入挖掘这一理论的政治深意,对于真实地把握卢梭的思想轮廓、还原卢梭着作的整体性、解决卢梭理论中的矛盾和争议有着重要意义。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卢梭的文本进行细致的解读,系统地梳理和阐释卢梭自然状态理论的政治意蕴,以求对卢梭的政治哲学研究有所裨益。论文第一部分主要探讨卢梭自然状态理论的思想渊源。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自然状态理论有着悠久的传统。格劳秀斯、霍布斯和洛克都是通过从自然状态到公民状态过渡的理论模式来构建其政治理论的。卢梭的自然状态理论从这些人的相关思想中吸收了许多有益成分。论文第二部分系统梳理和阐释卢梭的自然状态理论及其政治意蕴。卢梭在《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中通过对自然状态美好图景的描绘和对文明社会的批判,为其公民培养思想、公意理论、人民主权学说提供了基础和依据,为理想的契约社会的构建提供了参照。其自然状态理论的根本目的就在于要使人们实践美德,建立秩序,亨受自由,建构一种应然的公民社会状态。论文第叁部分是对卢梭自然状态理论的评价。卢梭的自然状态理论为其政治思想提供了基础,其中很多思想都在《社会契约论》中得到了发挥。理解了卢梭自然状态理论的政治意蕴,也就理解了卢梭着作前后的统一性。卢梭的自然状态理论突显了自由与平等的政治价值,并且对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他的自然状态理论为促进人类的哲学思维开辟了一定的空间。(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12-04-01)
姜芳[6](2012)在《从《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到《社会契约论》》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自由为分析线索,通过对《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和《社会契约论》这两个文本的解读,把握卢梭在其中的统一的内在思路,进而重新阐发卢梭的自由思想。为了匡正充满不平等的现代政治社会,卢梭经历了艰苦的探索过程,最后他以自然状态为逻辑起点,以公共意志为实践路径,以实现人的本性——自由为逻辑终点。卢梭关于自由的理解在于,人一方面拥有原初的自然自由,另一方面具有人之尊严所在的道德自由。本论文分叁个部分:第一部分分析了卢梭自由思想产生的理论背景。首先,在《论科学与艺术》中,卢梭对启蒙运动论题的抨击,可理解为是对现代政治的批判。人的自然独立性与社会的对抗,决定着政治问题最佳解决方案的一般性质:就是一个尽可能使人保持自由的社会。只有符合人类本性的公民社会才有希望给人们带来幸福。这种思想引导着卢梭以人是自由行动者的定义取代了人是理性动物的古典定义。其次,霍布斯的人性论及其国家理论也展现了卢梭的问题意识,霍布斯的人性论赋予了人以自由和平等的权利,但出于自我保全的绝对地位,自由和平等只能下降为实现自我保全的手段。建立在自我保全基础上的社会契约论,以保护个人的自然权利为目标,具体地说是保护个人追求私利,作为自由行动者的人不可避免的遭受国家的压制。霍布斯虽然在自由和权威之间不计代价的选择了后者,但不可否认的是,霍布斯开创了以自然状态学说论证自由的形式,自由第一次以权利的形式保存并确定了下来。第二部分对《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进行细致的解读,在此基础上讨论卢梭对自然自由的理解以及对不平等的深刻根源的追溯。卢梭敏感地洞察到现代政治制度中所隐含的危险,卢梭诉诸于自然状态来思考人的真正本性,通过对自然状态的重新考察,他发现真正的自然状态并不像霍布斯所描写的是人对人的战争状态,而是比较和平、相安无事的状态。自然状态中人的自由并不是实现自我保全的手段,而是人类最神圣的属性,是人的本性。自由的建立要求首先建立平等,而现实社会的不平等正愈演愈烈,通过回顾人类由自然状态向社会状态过度的过程,卢梭发现,私有财产的出现和公民社会的建立是造成这种不平等罪恶状态的关键环节。隐含于卢梭整个文本中的核心原则乃是自由原则。通过对自然状态的研究卢梭窥见到了人天然的自由和平等的本性,然而随着公民社会的建立,不平等的进一步加深和扩大,自由也消匿于命令与服从之中。卢梭的分析导致了在公民社会内部对自由和平等的严格的坚持。第叁部分以《社会契约论》为分析对象,承接《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所确立的思路,指出卢梭如何在自然自由的基础上过渡到道德自由。既然人依其本性是自由的,那么惟一的解决办法只能是人自己统治自己。遵从公意就是自由,是人的尊严所在。自由的本质就是自我立法。真正的自由或道德自由在于服从于自己对自己的立法。卢梭社会契约论所内含的必然逻辑就是主权在民。人民的意志是唯一的法律。主权者乃是合法性的唯一源泉,由此可见,主权是不可转让的,并且就其本性而言也是不可分割的。为了建构一个真正的公民社会,立法者必不可少。卢梭的自由观念要求,必须定期地将全部既定的体制诉诸于人民的主权意志,或者将过去各个世代的意志诉诸于活在当下的这一世代的意志。由此立法者的最基本职能必须托付给一种公民宗教。然而即使是所有宗教中最好的宗教也面临着危险的真理。如果那些怀疑公民宗教的根本教义的人们在表面上也不服从它,那么自由社会就无法维系了。卢梭公意学说所遭遇到的问题最终不能得到一劳永逸的解决。公意或人民意志绝对不允许犯错,它必须总是意愿着人民的利益,但人民并不总是能看清自己的利益所在。即使经过启蒙的个人能够看清社会利益之所在,但我们无法保证,当那与他们个别的利益相冲突时,他们还会支持它。自然命令作出政治上发明设计,以达到公民社会的自由和平等。无论终局如何,一旦这些原则成为自明的,对更大自由和平等的渴望就会接踵而来,去挑战所有那些审慎的阻滞环节,或者向任何从另类原则和传统而来的制衡力量发难。(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2-04-01)
赵迅[7](2011)在《弱势群体保护的社会契约基础》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订约语境的不同以及契约传统和价值取向的不同,社会契约可分为同意型社会契约、互惠型社会契约、平等型社会契约和人本型社会契约。社会契约视域下的弱势群体可相应界定为:没有实际参与同意过程而使缔约目的没有充分实现的人群;没有从社会契约中受惠并与契约伙伴同步发展的人群;没有在立约时被平等对待并予倾斜保护致其基本人权受到侵害的人群;没有在契约重大变更时处于有利地位而被作为功利考量牺牲品的人群。弱势群体保护的社会契约责任基础包括:同意型社会契约政府责任之自由基础、互惠型社会契约个人责任之功利基础、平等型社会契约社会责任之正义基础、人本型社会契约动态完善之人道基础。(本文来源于《河北法学》期刊2011年11期)
赵迅[8](2011)在《社会弱势群体保护的理论基础——一种以社会契约论为进路的解说》一文中研究指出2002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关注弱势群体"以后,我国社会弱势群体保护研究渐起热潮。其时学界在"保护谁"和"怎样保护"上着力较多,而"为什么保护"或理论基础的研究则基本被忽视。"为什么保护"命题的价值在于为社会弱势群体保护制度建构提供理念支持,这是社会弱势群体保护的根本性问题。对社会弱势群体保护已成为现代文明社会和正义社会的标志。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的历史语境下,中国已进入以加快社会建(本文来源于《法治湖南与区域治理研究》期刊2011年04期)
李石[9](2010)在《试论“世界元”的政治哲学基础——一种基于社会契约论的论证》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试图为"超主权"的世界货币提供理论基础。根据社会契约论的论证,国家信用货币的基础是"主权",而国家的主权来自于全体成员所订立的契约;与此类似,国际范围内的"共同权力"来自于各成员国主权的部分让渡。另一方面,国际范围内的"共同权力"与"主权"有着本质的区别,是一种"超主权"的权力。因此笔者认为,"超主权"的世界货币成立的基础在于国际范围内的"共同权力",这一权力是建立在各参与国的同意的基础上的。本文还以欧元为例,对形成"超主权"货币的可能性进行了分析。(本文来源于《新金融》期刊2010年11期)
李石[10](2010)在《试论“世界元”的政治哲学基础——一种基于社会契约论的论证》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试图为"超主权"的世界货币提供理论基础。根据社会契约论的论证,国家信用货币的基础是"主权",而国家的主权来自于全体成员所订立的契约;与此类似,国际范围内的"共同权力"来自于各成员国主权的部分让渡。另一方面,国际范围内的"共同权力"与"主权"有着本质的区别,是一种"超主权"的权力。因此笔者认为,"超主权"的世界货币成立的基础在于国际范围内的"共同权力",这一权力是建立在各参与国的同意基础上的。本文还以欧元为例,对形成"超主权"货币的可能性进行了分析。(本文来源于《西南金融》期刊2010年11期)
社会契约基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社会契约论的产生,以一个新的视角解释了国家的起源和政治权力的来源,给中世纪教会统治下的西欧带来了政治解放的曙光。警察权是政府权力的重要构成部分,从"社会契约论"的视角出发给予警察定位以及探讨警察权的社会基础,对于深刻认识警察权的权力归属,防止警察权异化具有重要意义。以此着眼,权利基础、合法性基础、契约基础、政治权力基础和法律基础是警察权的五项基础权利渊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社会契约基础论文参考文献
[1].李荣山.公意的正当性、折损及其民情基础的培育——《社会契约论》的社会理论意涵[J].社会学评论.2017
[2].杨旭.警察的定位与警察权的社会基础探析——以“社会契约论”为视角[J].四川警察学院学报.2016
[3].杨仲杰.企业环境成本管理差异的社会契约基础[J].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论丛.2015
[4].周结友.论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的理论基础——基于社会契约论、社会交换理论、公平理论视野的探究[J].浙江体育科学.2013
[5].严燕超.卢梭自然状态理论的政治意蕴[D].扬州大学.2012
[6].姜芳.从《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到《社会契约论》[D].吉林大学.2012
[7].赵迅.弱势群体保护的社会契约基础[J].河北法学.2011
[8].赵迅.社会弱势群体保护的理论基础——一种以社会契约论为进路的解说[J].法治湖南与区域治理研究.2011
[9].李石.试论“世界元”的政治哲学基础——一种基于社会契约论的论证[J].新金融.2010
[10].李石.试论“世界元”的政治哲学基础——一种基于社会契约论的论证[J].西南金融.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