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明目冲剂的制备与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张文胜[1](2020)在《羽毛球运动与用眼卫生教育联合干预对治疗初中生假性近视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了解山西师范大学实验中学初中学生视力情况,分析导致近视的主要原因;探讨羽毛球运动+健康视力课程教育联合干预改善假性近视初中生用眼习惯、生活习惯、左右眼视力的效果,找出最佳改善假性近视初中生双眼视力的干预方式并进行推广应用。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了解羽毛球练习干预近视、用眼卫生教育干预近视的研究现状。2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山西师范大学实验中学部分假性近视初中生视力情况和用眼卫生情况。3实验法:选取80名山西师范大学实验中学初中一年级假性近视初中生作为受试对象,采取班级分组法分成羽毛球练习干预组、用眼卫生教育干预组、羽毛球练习与用眼卫生教育联合干预组及对照组等四组。羽毛球练习干预组:进行为期8周的训练,每周三次,每次一个小时。用眼卫生教育干预组:进行为期8周的用眼行为干预,采取教师监督学生、学生组相互监督纠正,每周做一次汇报总结。羽毛球运动与用眼卫生教育联合干预组:进行为期8周的羽毛球训练和用眼卫生教育,其他条件和羽毛球练习干预组、用眼卫生教育相同。对照组除不参加羽毛球练习和用眼卫生教育外,其他条件与三个实验组基本相同。使用灯箱型“E”字形视力表对受试者双眼进行实验前测和实验后测。4.数理统计法:采用SPSS17.0和Excel软件对所收集的数据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和统计处理,对实验前后的数据进行组间、组内的比较。研究结果:在改善假性近视初中生用眼习惯和生活习惯方面:干预前,四组假性近视初中生用眼卫生、生活习惯得分情况组间对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用眼卫生教育干预后,实验组一、实验组四假性近视初中生用眼习惯与生活习惯组内得分情况与实验前相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组二、实验组三假性近视初中生用眼习惯与生活习惯组内得分情况与实验前相比有显着提高(P<0.05)。实验组二、实验组三假性近视初中生用眼习惯、生活习惯组间得分情况与实验组一、实验组四组间得分情况对比有显着性提高(P<0.05),实验组三假性近视初中生用眼习惯、生活习惯组间得分情况与与实验组二组间得分情况对比有显着提高(P<0.05)。在改善假性近视初中生视力方面:干预前实验组、对照组在左右眼视力方面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2.8周实验结束后,羽毛球练习干预组学生组内视力与实验前相比有显着提高(P<0.01),学生左眼平均视力由实验前的4.53提高到4.68,右眼平均视力由实验前的4.51提高到4.63。用眼卫生教育组学生视力与实验前相比有明显提高(P<0.05),学生左眼平均视力由实验前的4,52提高到4.61,右眼平均视力由实验前的4.50提高到4.59。羽毛球练习与用眼卫生教育联合干预组学生视力与实验前相比有显着提高(P<0.01),学生左眼视力由实验前的4.54提高到4.73,右眼视力由实验前的4.53提高到4.70。对照组学生左右眼视力与实验前相比无明显差异且有缓慢下降趋势(P<0.05),左眼平均视力由实验前的4.54下降到4.51,右眼平均视力由实验前的4.52下降到4.48;四组组间比较结果显示三个实验组改善假性近视初中生视力效果均优于对照组,实验组二改善假性初中生左右眼视力效果优于实验组一,实验组三改善假性近视初中生左右眼视力优于实验组二。3.在实验结束后4周三个实验组左右眼平均视力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且实验组二假性近视初中生左右眼视力高于实验组一,实验组三假性近视初中生左右眼视力高于实验组二。研究结论:通过8周的实验干预,我们发现羽毛球练习与用眼卫生教育联合干预改善假性近视初中生用眼习惯、生活习惯、双眼视力的效果要优于单纯的羽毛球练习干预、单纯的用眼卫生教育干预,且在实验结束后维持视力改善效果要优于单纯的羽毛球练习干预、单纯的用眼卫生教育干预。因此假性近视初中生要想真正长期有效提高视力,在选择羽毛球练习和用眼卫生教育联合干预的同时还需长期坚持,否则即使在短期内达到了改善视力的效果,也会随着用眼卫生与羽毛球运动联合干预的停止出现反弹。
吴云霞[2](2014)在《“增视功”对近视大学生视力影响的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增视功”对近视大学生视力的影响。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纳入标准的大学生近视患者60位、随机分为练功组、对照组,每组30人。练功组研究对象运用“增视功”锻炼,每日一次,30天为1个疗程,连续3个疗程,对照组则不采用任何干预措施。两组研究对象入组当天和3个疗程后分别检测近视屈光度、裸眼远视力,以末次近视屈光度及远视力作为判定疗效的依据。再依据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三个疗程后,疗效比较:练功组:好转34例,未愈20例,有效率达63%;对照组:好转4例,未愈54例,有效率达6.9%。2、研究前两组的视力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3个疗程后,练功组左眼近视屈光度研究前后比较P=0.007(P<0.01),练功组右眼近视屈光度研究前后比较P=0.005(P<0.01);练功组左眼远视力研究前后比较P=0.029(P<0.05),练功组右眼远视力研究前后比较P=0.03(P<0.05)。对照组左眼近视屈光度研究前后比较P=0.876(P>0.05),对照组右眼近视屈光度研究前后比较P=0.723(P>0.05);对照组左眼远视力研究前后比较P=0.736(P>0.05),对照组右眼远视力研究前后比较P=0.811(P>0.05)。对照组未采取任何干预措施,观察3个疗程后,视力没有显着提高;练功组在提高近视屈光度、远视力等方面均有显着效果。结论:“增视功”对近视大学生的视力是有影响的,其在提高近视大学生的近视屈光度、远视力方面均有效果。
王瑞玲[3](2007)在《夜明颗粒对视网膜色素变性感光细胞的影响及机理研究》文中指出本文的研究目的主要是探讨夜明颗粒对视网膜色素变性感光细胞的影响及机理研究。采用现代药理与科技方法,从临床与实验研究观察复方浓缩中药夜明颗粒对视网膜色素变性感光细胞的影响与疗效。同时对夜明颗粒探索理论为临床提供科学依据,寻求有效的中医药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本文也对视网膜色素变性的中医理论进行探讨,详细的论述近代中医治疗本病与研究概况,西医治疗前景研究概况以及目前西医实验研究的最新动态。药物:夜明颗粒的组成是由本人的导师丁淑华教授集多年临床经验的基础上开发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的专方,自拟”夜明方”(即夜明颗粒)。夜明颗粒是由由熟地10g,枸杞子10g,黄芪15g,丹参15g,当归10g,制首乌10g,山萸肉10g,灵芝6g,白芍10g,枳壳6g等组成(为江阴天江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单味中药浓缩颗粒配方)。1.临床研究目的:探索夜明颗粒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疗效临床研究方法:研究夜明颗粒治疗组与其他四个对照组进行视网膜色素变性视力、视野疗效比较。治疗组:夜明颗粒剂---52例104只眼;对照组1:明目地黄汤合丹参注射液组---34例68只眼;对照组2:明目地黄汤合针灸注射组---29例58只眼;对照组3:滋阴明目丸组---35例70只眼;对照组4:杞菊地黄丸组---34例68只眼。2.实验研究实验研究1实验研究目的:观察夜明颗粒对50只SD大鼠急性血瘀模型血液流变学的影响。实验研究方法:SD大鼠共50只,随机分成5组,每组10只。这5组是正常组、模型组、小剂量组、中剂量组与对照组杞菊地黄丸浸剂。采用血液粘度检测仪LG-R-80(A)型进行血液流变学检测。实验研究2实验研究目的:观察夜明颗粒对32只ICR小鼠耳廓微循环的影响。实验研究方法:ICR小鼠共32只,随机分成4组,每组8只。这4组是夜明颗粒小剂量组、中剂量组、空白对照组与阳性对照组香丹注射液(即复方丹参注射液)。在显微镜下记录四组小鼠耳廓血流速度及血管口径的变化,然后进行比较。实验研究3实验研究目的:光镜观察夜明颗粒对18只rds小鼠视网膜感光细胞的作用。实验研究方法:18只4周龄rds小鼠,把他们分成两组:早期:rds小鼠4周龄时取9只鼠,随机将小鼠分为3组:①空白组对照组(2只),②杞菊地黄丸组(3只),③夜明颗粒组(4只)。中期:rds小鼠12周龄时取9只鼠,随机将小鼠分为3组:①空白组对照组(2只),②杞菊地黄丸组(3只),③夜明颗粒组(4只)。两组rds小鼠都灌胃4周,然后把小鼠处死,摘取眼球,再用光镜观察夜明颗粒对rds小鼠视网膜外核层数与感光细胞数的增减以及与对照进行比较。结果1.临床研究表明:夜明颗粒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视力有效率达90.38%,视野有效率达86.84%。本研究提示夜明颗粒对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有提高视力,改善视敏度和视电图的作用。研究发现它的视力疗效优于其他四组---明目地黄汤合丹参注射液组、明目地黄汤合针灸注射组、滋阴明目丸组和杞菊地黄丸组。同时它的视野疗效优于滋阴明目丸组和杞菊地黄丸组,但逊于明目地黄汤合丹参注射液组与明目地黄汤合针灸注射组。2.实验研究表明:实验研究1:夜明颗粒能改善急性血瘀模型50只SD大鼠的血液流变学的各项指标。提示夜明颗粒对血液流变学有改善作用。夜明颗粒剂大,中,小剂量组与阳性组杞菊地黄丸比较两者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无显着差异。但是夜明颗粒大、中剂量在改善红细胞聚集性方面优于阳性组。实验研究2:夜明颗粒小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香丹液阳性组均可使32只ICR小鼠耳廓A/V血管口径比扩大,使小鼠血流速度明显加快,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01)。提示:夜明颗粒具有活血化瘀,改善微循环作用。但它与对照组香丹液比较无明显差异。实验研究3:(ⅰ)在18只rds小鼠视网膜外核层层数方面:夜明组在早期和中期与空白组比较均有较显着的差异P<0.01,与杞菊组比较早期和中期也有明显差异P<0.05;图6也提示早期rds小鼠视网膜外核层层数较多,中期较少。(ⅱ)在18只rds小鼠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数方面:夜明组在早期和中期与空白组比较均有较显着的差异P<0.01,与杞菊组比较早期与中期也有明显差异P<0.05。图7也提示早期rds小鼠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数较多,中期较少。研究的总结表明夜明颗粒能延缓rds小鼠视网膜外核层层数与光感受器细胞数的减少。
王国华[4](2007)在《退障凝胶的制剂学研究》文中认为退障凝胶的制剂学研究退障眼膏,原载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第十二册,具有明目退翳之功效,用于治疗初发白内障及角膜斑翳。现代研究表明,退障眼膏通过提高睫关肌舒缩能力,增强晶状体弹性,抑制晶状体混浊发展及兴奋视网膜感光细胞的新陈代谢作用,进而达到提高视力目的。退障眼膏为油膏剂,有油腻感、易糊视且存在生物利用度低、患者依从性差的缺点,为改善眼膏剂的不足,本实验以高分子辅料为基质,制备了透明度好,黏附性好,与眼粘膜具有良好耦合性的凝胶剂,并对其提取工艺、处方组成、制备工艺、质量标准、体外释药特性、眼部刺激性、过敏性、稳定性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和评价,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提取工艺的研究对方药的提取工艺进行了研究,通过正交试验确定其提取工艺为:加水煎煮3次,分别加水12、10、10倍,煎煮时间均为1h,药液浓缩至药材:药液≈1∶2,离心,加三倍乙醇,静置过夜,滤过,回收乙醇至无醇味,浓缩至相对密度1.4(20℃时测)的稠膏,作为原料药。2、基质辅料种类的筛选研究以性状、铺展性、稳定性等为指标,对退障凝胶的基质辅料的种类进行了筛选。结果表明,以阿拉伯胶、明胶、西黄耆胶制备的退障凝胶细腻度差、不透明,以CMC为基质制备的退障凝胶颜色深,几乎不透明,而以CP系列及HPMC制备的退障凝胶性状较佳,为透明的红褐色半固体,气微,其中尤以CP-980制备的凝胶剂清澈透明,载药量大适宜作眼用凝胶剂的基质。3、成型工艺的研究在凝胶制备工艺筛选过程中发现,胶液的配制方法对成品性状影响不大;pH调节剂的选择,以10%NaHCO3作pH调节剂制成的凝胶剂性状较佳;pH调节剂的加入的先后对成品的气味影响较大,后加pH调节剂制成的凝胶剂有皂味,考虑眼用制剂对刺激性的要求,工艺最终定为:CP-980、HPMC-K4M用甘油润湿加水溶胀制备胶液,加10%NaHCO3调pH偏碱性,得凝胶基质,再加入提取物制成凝胶剂。4、处方的优化研究采用CCD-RSM设计对退障凝胶基质处方中基质、增粘剂的比例进行了优化。以黏度、流变学,大黄素、大黄酚的累积释放度为考察指标,利用Statistica 6.0进行回归分析,建立黏度,大黄素、大黄酚的累积释放度数学模型,根据数学模型描绘效应面,通过效应面叠加法处理得到最佳处方比例范围为:CP-980 1.8~2.1%,HPMC-K4M 0.2~0.6%,通过验证实验,发现观察值与预测值的偏差很小,所建立的数学模型预测性能愈好,最终确定2%CP-980、0.5%HPMC-K4M为最佳基质配方。5、体外释药特性的研究采用透析膜扩散法对退障凝胶与退障眼膏进行了体外释药比较研究,结果发现,退障凝胶24h内大黄素,大黄酚的体外释放,均为非Fick扩散(即扩散和骨架溶蚀同时进行)。凝胶在释放介质中的释放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前两小时,这一阶段释药较快,大黄素,大黄酚的累积释放度均在20%左右;第二阶段为稳定的释药阶段,24小时后大黄素,大黄酚的累积释药均达90%以上,而眼膏剂释药度仅在10%左右,凝胶剂体外释药较眼膏剂完全,提高了生物利用度。6、刺激性、过敏试验的研究观察了家兔经眼单次涂抹和多次涂抹退障凝胶对家兔眼睛所产生的刺激反应情况。结果表明:肉眼观察6、24、72小时至七天,各只动物均未见角膜、虹膜及结膜的明显刺激反应,退障凝胶对家兔的眼睛无刺激性反应。退障凝胶经多次涂抹给药,对豚鼠未见皮肤过敏反应。7、质量标准的研究采用液-液萃取法、柱色谱等多种方法分离纯化了被测成分,排出了凝胶基质辅料对被测成分的干扰,从而建立了制剂中羌活、决明子、何首乌、威灵仙的薄层鉴别方法,建立了退障凝胶中大黄素、大黄酚的含量HPLC测定方法,并对其含量作了限定:每1g凝胶以大黄素计不得低于14.4μg,以大黄酚计不得低于54.0μg。8、稳定性的研究对退障凝胶的稳定性进行了考察:以性状(外观、颜色、粘稠度、分层、絮凝等)、pH值、含量测定等为考察指标,对退障凝胶进行了光加速、高温、低温、冷冻、离心等影响因素试验,结果发现退障凝胶对光不稳定,粘性下降,提示需避光保存;在避光材料包装下,对3批样品进行了连续3个月的初步稳定性考察,结果退障凝胶性质稳定。综上所述,在眼用凝胶给药系统已经得到广泛研究的背景下,本文对退障凝胶剂的基质处方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与评价,对中药复方眼用凝胶剂的研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孙熠,严宏[5](2007)在《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中医药治疗》文中研究说明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目前的治疗仍以成熟期手术摘除为主。药物治疗仍然面临挑战。中医药长期被用于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早期治疗,近年来在我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多种内服和外用的中药制剂已应用于临床,其作用机制和有效性还有待于深入的验证。本文对我国十余年来中医药治疗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临床进展及药物的药理研究进行分析、归纳和综合,为临床提供参考资料。
刘俊,司坚,郭海生[6](2006)在《中医药治疗假性近视近况》文中研究说明
孙熠,严宏[7](2005)在《中医药治疗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目前的治疗以手术摘除并人工晶状体植入为主,药物的防治作用仍面临挑战。近10a来,中医中药治疗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研究在我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多种内服和外用的中药制剂已应用于临床,中药药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抗氧化作用和抑止醛糖还原酶作用上,然而,其作用机制和有效性还有待于更科学的研究和验证。本文对我国近年来中医药治疗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临床应用及药理研究进行综述,为临床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李糜糜,黄永健[8](2004)在《明目冲剂的制备与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 明目冲剂的制备及观察临床疗效。方法 应用明目冲剂治疗青少年假性近视 173例。结果 总有效率为 94.5 6%。结论 明目冲剂的制备工艺简单 ,质量稳定 ,临床疗效显着且无不良反应 ,值得推广
朱惠安[9](2003)在《滋阴明目丸对视网膜光损伤大鼠及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治疗作用及其机理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滋阴明目丸对视网膜光损伤大鼠及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治疗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将70只大鼠随机分为7组,除空白组外均采用自制光损伤装置造成视网膜光损伤模型,灌服滋阴明目丸及对照药物15天,取视网膜做病理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检查,观察视网膜超微结构变化,检测自由基及细胞凋亡相关指标。同时对滋阴明目丸治疗肝肾阴虚型ARMD进行临床疗效观察。结果:光镜、电镜观察模型对照组大鼠,视网膜各层结构不清,出现坏死、碎核;光感受器细胞、双极细胞、节细胞出现水肿,核浓缩,线粒体空泡变,视网膜光损伤造模成功。实验结果表明:滋阴明目丸可改善视网膜超微结构,使受损的视细胞逐步得到修复,视网膜形态结构渐趋正常;并可显着提高SOD、GSH-PX活性、降低MDA含量以减少脂质过氧化物的产生,清除氧自由基;并上调细胞生存基因Bcl-2的表达,下调促凋亡基因p53的表达,从而抑制视细胞的凋亡。临床观察表明:滋阴明目丸对ARMD患者的临床症状、视力、视野改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1.4%、67.53%、64.93%。结论:滋阴明目丸可改善视网膜超微结构,清除氧自由基,通过影响凋亡相关基因p53、Bcl-2而减少视细胞凋亡;并可减轻ARMD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视功能。
詹敏[10](2001)在《内障丸防治D-半乳糖性白内障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白内障是我国目前主要的致盲眼病,占视力残疾者的46.07%,而50~89岁年龄段的老年性白内障(Senile Cataract,SC)占了所有白内障盲的93.10%,漫长的病程使患者的生活质量不断降低,可见白内障早期防治之重要。本研究在导师的指导下,在综述中西医防治老年性白内障进展文献,了解国内外防治方法的基础上,通过中药(内障丸)防治实验性白内障的研究,探讨中药对D-半乳糖性白内障生物化学、组织形态学等方面的影响及其疗效机理。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祖国医学对SC的认识 祖国医学对SC病名、病因病机、治法方药等早有记载。历代眼科文献所载与老年性白内障症类同的病名有10余种之多,并总结病因将本病分为肝肾不足、脾肾阳虚、气血两亏、肝虚血少等证。中医眼科学统编教材称之为“圆翳内障”。现代中医药在防治SC临床及实验研究方面提出除了正气虚,本病还与血瘀有关,认为扶正化瘀是延缓衰老,治疗SC的有效途径。认为中药能改善机体微循环,促进组织新陈代谢,增强抗氧化系统活性,降低过氧化产物的含量,补充微量元素的不足,从而达到治疗SC的目的。 2.现代医学对SC的认识 参考国内外文献,综述SC流行病学、发病机理、病理变化等的研究进展。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中药内障丸对D-半乳糖性白内障的防治作用。 方法:将60只3~4周龄SD大鼠分为5组,分别用蒸馏水、维生素E混悬液及中、高剂量内障丸水煎剂灌胃,对照观察腹腔 中文摘要注射55%D-半乳糖后大鼠晶状体混浊的发生时间与程度、血清及晶状体SOD、MDA含量、及透射电镜下形态学改变。 结果:中药组及维生素E组大鼠的白内障发生发展较模型组缓慢(P<0.05),各观察组与对照组血清及晶状体的SOD、MDA含量比较有统计学意义什<o.05h 透射电镜下形态学观察表明,中药组的晶状体上皮细胞及纤维细胞结构较模型组均匀、完整。 结论:内障丸通过改善大鼠体内的抗氧化系统功能,能够延缓大白鼠D-半乳糖性白内障的发生和减轻其白内障发展程度;有保护晶状体细胞的超微结构的作用。
二、明目冲剂的制备与临床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明目冲剂的制备与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羽毛球运动与用眼卫生教育联合干预对治疗初中生假性近视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背景与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假性近视 |
2.1.2 视力 |
2.1.3 用眼卫生教育 |
2.2 青少年近视的发病原因 |
2.2.1 先天性遗传因素的影响 |
2.2.2 后天环境因素 |
2.3 青少年假性近视的预防和治疗 |
2.3.1 关于假性近视的预防 |
2.3.2 关于假性近视的矫治 |
2.4 小结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实验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数据分析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用眼卫生和生活习惯干预前后变化 |
4.1.1 个人用眼卫生习惯变化情况 |
4.1.2 个人生活习惯变化情况 |
4.2 羽毛球练习与用眼卫生教育联合干预对受试对象视力的影响 |
4.2.1 干预前后假性近视初中生视力的组内比较 |
4.2.2 干预前后假性近视初中生视力的组间比较 |
4.2.3 干预前后假性近视初中生视力变化百分比分析 |
5 讨论 |
5.1 羽毛球运动和用眼卫生教育联合干预对假性近视初中生个人用眼卫生习惯的影响 |
5.2 羽毛球运动和用眼卫生教育联合干预对假性近视初中生个人生活习惯的影响 |
5.3 羽毛球运动与用眼卫生教育联合干预对假性近视初中生视力的影响 |
5.4 小结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附录 B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2)“增视功”对近视大学生视力影响的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选择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病例随机分组方法 |
2.2. 研究方法 |
2.3 测量指标 |
2.4. 疗效评定标准 |
2.5. 统计分析方法 |
2.6. 技术路线 |
2.7. 质量控制 |
第二章 研究结果 |
1 研究前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
2 疗效比较 |
3 研究前后各项指标比较 |
第三章 分析与讨论 |
1 中医对近视的认识 |
1.1 定义 |
1.2 病因病机 |
1.3. 治疗方法 |
2 现代医学对近视的认识 |
2.1 定义 |
2.2 影响因素 |
2.3 治疗方法 |
3 疗效分析及意义 |
3.1 疗效比较分析 |
3.2 研究前后近视屈光度、远视力比较 |
4 增视功的作用机理 |
4.1 调和五脏 |
4.2 疏通经络 |
4.3 调节眼肌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3)夜明颗粒对视网膜色素变性感光细胞的影响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第一章 视网膜色素变性的中医理论探讨与治疗概况 |
(1) 辨证论治 |
(2) 分型辨治 |
(3) 专病专方治疗 |
(4) 中药配针灸综合治疗 |
(5) 针灸治疗 |
(6) 中西药结合治疗 |
(7) 穴位注射治疗 |
(8) 其他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视网膜色素变性的西医研究概况 |
第一节 视网膜色素变性生理生化学 |
一、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的视色素 |
二、视色素的光化学过程 |
第二节 视网膜色素变性的组织病理学 |
一、光感受器细胞的改变 |
二、视网膜下腔的改变 |
三、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Brunch's膜及脉络膜丛的改变 |
四、视网膜神经胶质细胞的改变 |
五、视网膜血管的改变 |
六、视网膜色素变性超微结构的研究 |
参考文献 |
第三节 视网膜色素变性的视网膜细胞凋亡的研究 |
一、细胞凋亡的因素 |
二、抗细胞凋亡的药物 |
第四节 视网膜色素变性线立体与细胞调亡的研究 |
一、凋亡过程中线粒体膜电位的变化 |
二、凋亡过程中线粒体膜通透性的改变 |
三、细胞色素C在凋亡中作用 |
参考文献 |
第五节 视网膜色素变性的分子生物学的研究 |
一、有关RP致病基因与基因突变的研究 |
二、RP基因突变研究的新发现 |
三、视锥细胞与视杆细胞营养不良的分子遗传学研究 |
第六节 视网膜色素变性的发病机理研究 |
一、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的血清微量元素与血清性激素催乳素(PRL)的研究 |
二、视网膜色素变性与血管内皮-血小板功能改变关系的研究 |
三、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血清超氧化物岐化酶活性的研究 |
四、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视网膜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的研究 |
参考文献 |
第七节 视网膜色素变性治疗前景的研究 |
一、视网膜移植 |
二、促细胞生成因子的治疗 |
三、基因治疗 |
四、人工视网膜的研究 |
五、干细胞治疗视网膜疾病的研究 |
六、脉络膜再血管化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的研究 |
七、视网膜色素变性实验研究的最新动态 |
第八节 光感受器的拯救 |
一、神经营养因子对即中感光细胞凋亡的神经保护作用 |
二、维生素A、牛磺酸和HDA对即的防治作用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夜明方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的临床和实验研究 |
第一节 夜明方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的临床研究 |
1、临床资料 |
2、用药比较 |
3、诊断标准 |
第二节 夜明方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的实验研究 |
讨论 |
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退障凝胶的制剂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 |
前言 |
文献综述 |
一、白内障的研究进展 |
1 概述 |
2 病因病机 |
2.1 西医认识 |
2.1.1 营养障碍学说 |
2.1.2 氧化学说 |
2.1.3 渗透压学说 |
2.1.4 醌型学说 |
2.2 中医认识 |
3 药物治疗 |
3.1 西药制剂 |
3.2 中草药制剂 |
3.2.1 内治法 |
3.2.2 中医外治 |
4 开发抗白内障中药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二、退障凝胶处方分析及理化性质相关的资料 |
1 处方分析 |
1.1 单味药的性味归经、功能主治 |
1.2 复方配伍关系 |
2 理化性质的文献资料 |
三、药用凝胶的研究进展 |
1 概述 |
2 分类 |
2.1 按剂型分 |
2.2 按给药途径分 |
2.3 按对环境响应分 |
2.3.1 温度敏感型凝胶 |
2.3.2 pH 敏感型凝胶 |
2.3.3 葡萄糖敏感型凝胶 |
2.3.4 电场敏感型凝胶 |
2.3.5 其他敏感型凝胶 |
3 凝胶制剂处方设计 |
3.1 选择适宜的基质 |
3.2 选择适宜的润湿剂 |
3.3 选择适宜的溶剂 |
3.4 选择适宜的 pH 调节剂 |
3.5 选择适宜的渗透压调节剂 |
3.6 选择适宜的促渗剂 |
3.7 选择适宜的表面活性剂 |
3.8 保湿剂、稳定剂、防腐剂及其他 |
4 凝胶制剂的制备工艺 |
5 凝胶制剂的质量评价 |
5.1 性状 |
5.2 含量测定 |
5.3 稳定性研究 |
5.4 其他 |
6 展望 |
参考文献 |
实验研究 |
第一部分 退障凝胶的提取工艺研究 |
1 仪器与试药 |
1.1 仪器 |
1.2 试药 |
2 方法与结果 |
2.1 提取工艺的优化 |
2.1.1 正交实验设计 |
2.1.2 含量测定 |
2.1.2.1 色谱条件及系统适用性试验 |
2.1.2.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2.1.2.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2.1.2.4 测定法 |
2.1.3 结果分析 |
2.1.3.1 直观分析 |
2.1.3.2 方差分析 |
2.2 工艺验证性实验 |
2.3 除杂工艺的优化 |
2.4 制成总量考察 |
3 小结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退障凝胶的成型工艺研究 |
第一节 凝胶基质种类及成型工艺的筛选 |
1 仪器与试药 |
2 方法与结果 |
2.1 基质种类的筛选 |
2.1.1 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 |
2.1.2 羧甲基纤维素(CMC) |
2.1.3 CP 系列 |
2.1.4 明胶、阿拉伯胶、西黄蓍胶 |
2.1.5 筛选结果 |
2.2 制备工艺的优选 |
2.2.1 胶液的配制方法 |
2.2.2 pH 调节剂的种类 |
2.2.3 pH 调节剂的加入顺序 |
3 小结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节 CCD-RSM 优化退障凝胶处方 |
1 仪器与试药 |
2 方法与结果 |
2.1 退障凝胶的制备 |
2.2 粘度测定及流变学考察 |
2.3 释放度测定 |
2.4 星点设计 |
2.4.1 确定试验指标 |
2.4.2 选择因素和水平 |
2.4.3 试验安排及指标测定结果 |
2.4.4 数据处理─三种数学模型拟合和简化 |
2.4.5 模型的选择及统计分析结果 |
2.4.6 最优条件验证 |
3 小结与讨论 |
3.1 粘度 |
3.2 流变学 |
3.3 释放度 |
3.4 星点设计-效应面优化法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退障凝胶的体外释药及安全性评价研究 |
第一章 退障凝胶的体外释药研究 |
1 仪器与试药 |
2 方法与结果 |
2.1 退障凝胶的制备 |
2.2 退障眼膏的制备 |
2.3 大黄素、大黄酚的测定方法 |
2.3.1 标准品溶液的制备 |
2.3.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2.3.3 空白对照溶液的制备 |
2.3.4 色谱条件及系统适用性试验 |
2.3.5 标准曲线的制备 |
2.3.6 精密度试验 |
2.3.7 加样回收率试验 |
2.4 体外释药试验 |
2.5 退障凝胶与退障眼膏的体外释药比较 |
2.5.1 两种剂型中大黄素的释放比较 |
2.5.2 两种剂型大黄酚的释放比较 |
2.5.3 凝胶中大黄素与大黄酚的释放比较 |
2.6 数据拟合处理 |
2.6.1 释放模型及释放机制拟合 |
2.6.2 相似因子拟合 |
3 小结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退障凝胶眼部刺激性实验 |
1 摘要 |
2 试验目的 |
3 试验材料 |
4 试验方法 |
5 试验结果 |
6 结论 |
第三章 退障凝胶过敏性实验 |
1 摘要 |
2 试验目的 |
3 试验材料 |
4 试验方法 |
5 试验结果 |
6 结论 |
第四部分 退障凝胶的质量标准研究 |
1 仪器与试药 |
2 方法与结果 |
2.1 性状 |
2.2 鉴别 |
2.2.1 决明子、何首乌的薄层鉴别 |
2.2.2 羌活的薄层鉴别 |
2.2.3 威灵仙的薄层鉴别 |
2.3 检查 |
2.3.1 pH |
2.3.2 黏度 |
2.3.3 其他 |
2.4 含量测定 |
2.4.1 色谱条件及系统适用性试验 |
2.4.2 溶液的制备 |
2.4.2.1 对照品溶液 |
2.4.2.2 供试品溶液 |
2.4.2.3 空白对照溶液 |
2.4.3 线性关系考察 |
2.4.4 精密度试验 |
2.4.5 重复性试验 |
2.4.6 稳定性试验 |
2.4.7 回收率试验 |
2.4.8 含量测定 |
3 小结与讨论 |
3.1 薄层鉴别 |
3.2 含量测定 |
参考文献 |
第五部分 退障凝胶的稳定性研究 |
1 仪器与试药 |
2 方法与结果 |
2.1 质量控制 |
2.2 影响因素实验 |
2.2.1 光加速试验 |
2.2.2 高湿试验 |
2.2.3 高温试验 |
2.2.4 低温试验 |
2.2.5 冷冻试验 |
2.2.6 离心试验 |
2.3 初步稳定性试验 |
3 小结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图 |
(5)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中医药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中药治疗 |
1.1 外治法 |
1.1.1 麝珠明目散 |
1.1.2 ZYM滴眼液 |
1.1.3 注射用消障素[9] |
1.1.4 障复明滴眼液 |
1.1.5 复方水蛭滴眼液 |
1.1.6 复方中药滴眼液[16] |
1.1.7 祛障灵滴眼液 |
1.1.8 障翳散滴眼液 |
1.1.9 小檗胺滴眼剂 |
1.2 内治法 |
1.2.1 复明片 |
1.2.2 治障丸1号[22] |
1.2.3 固本明目胶囊[23] |
1.2.4 消障冲剂[24] |
1.2.5 复方参果液[25] |
1.2.6 复明冲剂[27] |
1.2.7 蠲翳丸[26] |
1.2.8 活血祛障汤[28] |
1.2.9 祛障明目汤 |
1.2.1 0 消障灵丸 |
1.2.1 1 治障明目冲剂 |
1.2.1 2 消障明目丸[32] |
1.2.1 3 金花明目丸 |
1.2.1 4 单味中药治疗 |
1.2.1 5 芪明颗粒[36] |
1.2.16内障清口服液 |
1.2.17复方糖障明颗粒 |
1.2.18熊胆丸 |
2 针灸疗法 |
2.1体针疗法 |
2.2 耳穴疗法 |
2.3 灸疗法 |
2.3.1 灸疗器灸治法 |
2.3.2 隔核桃壳灸并耳压法 |
2.3.3 祛障穴冷冻疗法 |
3 中药药理研究 |
3.1 抗氧化作用 |
3.2 抑制醛糖还原酶 |
(6)中医药治疗假性近视近况(论文提纲范文)
1 关于定义 |
2 中医治疗方法 |
2.1 针刺 |
2.2 耳穴 |
2.3 中药 |
2.4 按摩 |
2.5 其他疗法 |
3 结论和展望 |
(8)明目冲剂的制备与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制备工艺 |
1.1 处方组成 |
1.2 制法 |
2 质量控制 |
2.1 性状 |
2.2 鉴别 |
2.3 检查 |
3 临床观察 |
3.1 临床资料 |
3.2 疗效标准 |
3.3 治疗方法 |
3.4 治疗结果 |
4 讨论 |
(9)滋阴明目丸对视网膜光损伤大鼠及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治疗作用及其机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重要缩写词 |
前言 |
实验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药物 |
1.3 实验器械与主要设备 |
1.4 实验试剂 |
2. 实验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造模方法 |
2.3 给药方法 |
3. 检测指标及方法 |
3.1 电镜下观察大鼠视网膜超微结构改变 |
3.2 光镜下观察大鼠视网膜形态改变 |
3.3 大鼠视网膜组织自由基相关指标测定 |
3.3.1 大鼠视网膜组织考斯亮蓝蛋白测定 |
3.3.2 大鼠视网膜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测定 |
3.3.3 大鼠视网膜组织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测定 |
3.3.4 大鼠视网膜组织丙二醛(MDA)测定 |
3.4 大鼠视网膜组织凋亡调控基因p53、Bcl-2的表达 |
4. 统计与分析方法 |
5. 结果与分析 |
5.1 滋阴明目丸对大鼠视网膜组织超微结构的影响 |
5.2 滋阴明目丸对大鼠视网膜组织病理形态的影响 |
5.3 滋阴明目丸对大鼠视网膜组织自由基相关指标的影响 |
5.3.1 滋阴明目丸对大鼠视网膜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的影响 |
5.3.2 滋阴明目丸对大鼠视网膜组织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的影响 |
5.3.3 滋阴明目丸对大鼠视网膜组织丙二醛(MDA)的影响 |
5.4 滋阴明目丸对大鼠视网膜组织凋亡调控基因p53、Bcl-2表达的影响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2. 诊断标准 |
2.1 中医辨证标准 |
2.2 疾病诊断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3. 治疗及观察方法 |
4. 统计分析方法 |
5. 结果 |
5.1 疗效判断标准 |
5.1.1 症状疗效标准 |
5.1.2 视力疗效标准 |
5.1.3 视野疗效标准 |
5.2 治疗结果 |
5.2.1 症状疗效 |
5.2.2 视力疗效 |
5.2.3 视野疗效 |
5.3 典型病例报告 |
讨论 |
1. 动物模型的选择 |
2. 中医学对ARMD的认识 |
3. 现代医学对ARMD的认识 |
4. 滋阴明目丸的治疗作用及其机理 |
4.1 保护视网膜的作用 |
4.2 清除自由基的作用 |
4.3 减少视细胞凋亡的作用 |
5.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内障丸防治D-半乳糖性白内障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古代医家对SC的认识 |
2. 现代医学对SC的病因研究 |
3. 中医药防治SC的机理研究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实验观察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致谢 |
四、明目冲剂的制备与临床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羽毛球运动与用眼卫生教育联合干预对治疗初中生假性近视的疗效观察[D]. 张文胜.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2]“增视功”对近视大学生视力影响的观察[D]. 吴云霞.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14(09)
- [3]夜明颗粒对视网膜色素变性感光细胞的影响及机理研究[D]. 王瑞玲.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07(09)
- [4]退障凝胶的制剂学研究[D]. 王国华.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07(05)
- [5]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中医药治疗[J]. 孙熠,严宏. 国际眼科杂志, 2007(01)
- [6]中医药治疗假性近视近况[J]. 刘俊,司坚,郭海生. 国医论坛, 2006(05)
- [7]中医药治疗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研究进展[J]. 孙熠,严宏. 国际眼科杂志, 2005(05)
- [8]明目冲剂的制备与临床疗效观察[J]. 李糜糜,黄永健. 海峡药学, 2004(06)
- [9]滋阴明目丸对视网膜光损伤大鼠及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治疗作用及其机理的研究[D]. 朱惠安. 湖南中医学院, 2003(02)
- [10]内障丸防治D-半乳糖性白内障的实验研究[D]. 詹敏.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