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中国民间陶瓷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民间陶瓷,生态设计,生态陶瓷
中国民间陶瓷论文文献综述
马云祥[1](2017)在《中国民间陶瓷的生态设计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瓷器有上千年的发展历史,是世界瓷器的鼻祖,中国的英文名China又译为瓷器,可见中国瓷器对世界的影响,中国瓷器品种多样,结构多样,装饰和内容也各不相同,是中国文化发展的象征。中国民间陶瓷是中国陶瓷文化的开端,在世界范围内流传甚广。陶瓷产业需要消耗大量能源同时对于环境也会造成影响,所以对于陶瓷的生态设计研究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本文即对中国民间陶瓷的生态设计展开探索,意在开发出环保的陶瓷生产模式。(本文来源于《明日风尚》期刊2017年09期)
孙悦[2](2016)在《中国民间陶瓷的生态设计意义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中国最早的远古彩陶,到景德镇的民间青花,这些植根于民间土壤的陶瓷,他们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群众基础,从过去到未来,它们都始终保有壮观的发展和规模。陶瓷的产生本身就是人与自然的一种和谐碰撞下的产物,然而在陶瓷产业工业化机械化的发展大背景下,陶瓷产业变成一个典型的多耗能,多排放的传统产业。对民间陶瓷的生态设计研究,意在为降低陶瓷生产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提高生态效益,构建更绿色环保的陶瓷产业链作一些启示。(本文来源于《艺术科技》期刊2016年10期)
邱松霞[3](2015)在《中国民间陶瓷的特色和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民间陶瓷是中国陶瓷文化的雏形和鼻祖,可以说它为现代陶瓷的发展提供的最原始有力的基础。它有非常重要的可借鉴的经验和成果,具体表现在造型结构和纹饰,装饰的题材和内容等等。将民间陶瓷的视觉信息和元素运用演绎到现代陶瓷,使其转换成具有更具现实意义的陶艺设计语言,这应是陶瓷从业者不断的研究的课题。(本文来源于《陶瓷研究》期刊2015年04期)
王官旭[4](2015)在《中国民间陶瓷的美学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民间陶瓷因最贴近民众生活而弥漫着亲切与真实的意味,能够直观地折射出当时社会民众生活状态。中国民间陶瓷蕴含了个性鲜明的美学特征,作品来源于民众的生活需要却又高于现实生活。历代从业者们凭借自己高超的技艺和对生活的观察与体会,不断地贴近民众的物质追求和精神需求,逐步形成了独特的审美体系,创造出无数流传千古的民间陶瓷品。研究和学习中国民间陶瓷的美学特征,对于当今陶艺从业者而言,无论是继承发扬传统陶艺还是探索现代陶艺的个性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齐鲁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2期)
孙明洁[5](2013)在《小议中国民间陶瓷的设计意趣》一文中研究指出民间陶瓷是由农民或小手工业者在民间烧造的用于民间日常生活的各类陶瓷制品。它植根于民间,成长于民间,为生活实用需要而创造,并服务于民众。它在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有异于官窑的设计风格,即造型方便实用、功能科学合理。在工艺上善于就近取材,因材施艺,具有浓厚的泥土味和朴实美。在设计情趣上,展现出洒脱肆意、粗犷自然的艺术韵味及旺盛的生命活力,反映出民众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朴素自然的审美意识。(本文来源于《设计艺术(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02期)
刘祥波[6](2011)在《刍议中国民间陶瓷的器用观念》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民间陶瓷与人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几乎存在于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在中国陶瓷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民间陶瓷艺术突出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经济发展与科学技术进步,反映了不同时代背景下的人们的造物观念和审美情趣的嬗变。直到今天,民间陶瓷仍然是民间百姓家家户户的生活用品,它反映着人的生活方式,反映着民俗文化的演进与时代风俗的变迁,它在民间生生不息,长久流传。(本文来源于《齐鲁艺苑》期刊2011年03期)
王洁[7](2009)在《中国民间陶瓷的“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关于民间陶瓷“用”的研究,实际上就是对民间陶瓷使用情况的研究。对生活的基本需要是民间陶瓷生产的出发点,而“用”则是需求得以实现的过程。随着社会生产的不断进步,人们的需求相应增多,“用”得以不断完善,为“用”而造的物也随之增多。本文首先从“用”的不同需求这个角度着手,对中国民间陶瓷进行分类研究,在此基础上分析“用”得以不断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受到工艺技术、生活方式的影响,并总结出民间陶瓷“用”的两个价值尺度:经济、实用。在人们更本质、深入的把握民间陶瓷“用”的同时,对中国现代陶瓷设计产生启示。(本文来源于《景德镇陶瓷学院》期刊2009-05-20)
欧阳昱伶[8](2008)在《简论中国古代民间陶瓷》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古代民间陶瓷的丰厚文化遗存再现了其悠远的历史,它庞大的产量不仅曾服务历代民众而且大额外销,在各个历史时期,民间陶瓷造型、装饰、工艺等的成就卓然。它的传统深植于民众之中,是历史传承积累的智慧和经验,也是现代陶瓷文化民族性的渊源以及发展的原动力。(本文来源于《中国陶瓷》期刊2008年03期)
欧阳昱伶[9](2007)在《中国民间陶瓷艺术的审美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拙、粗、土常指物品样式的俗气以及工艺的糙劣,也是民间陶瓷带给观者的视觉感受,而换个角度理解以上的描述还可以转换为另外层面的意思:如拙是巧拙、粗是自然、土为淳朴等,本文正是从此方面来阐释它们所赋有的美以及同当下人们内心感情的关联:它们表现了存留于人们内心的某种愿想:回归自然、返朴归真。(本文来源于《中国陶瓷工业》期刊2007年04期)
李砚祖[10](2007)在《陶瓷艺术的原点之美——读《中国现代民间陶瓷研究》有感》一文中研究指出邱耿钰的《中国现代民间陶瓷研究》最近由河北美术出版社出版,这既是他的博士学位论文,又是其多年关注民窑、向民窑学习,进行系统研究的成果,代表着当代中国陶瓷学界的学术视野和一名高校陶瓷专业教师的价值取向,是国内第一部通过自己的实际调查研究而成的着作。本文即为此书的书评。(本文来源于《装饰》期刊2007年02期)
中国民间陶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从中国最早的远古彩陶,到景德镇的民间青花,这些植根于民间土壤的陶瓷,他们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群众基础,从过去到未来,它们都始终保有壮观的发展和规模。陶瓷的产生本身就是人与自然的一种和谐碰撞下的产物,然而在陶瓷产业工业化机械化的发展大背景下,陶瓷产业变成一个典型的多耗能,多排放的传统产业。对民间陶瓷的生态设计研究,意在为降低陶瓷生产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提高生态效益,构建更绿色环保的陶瓷产业链作一些启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国民间陶瓷论文参考文献
[1].马云祥.中国民间陶瓷的生态设计初探[J].明日风尚.2017
[2].孙悦.中国民间陶瓷的生态设计意义研究[J].艺术科技.2016
[3].邱松霞.中国民间陶瓷的特色和发展[J].陶瓷研究.2015
[4].王官旭.中国民间陶瓷的美学特征[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5
[5].孙明洁.小议中国民间陶瓷的设计意趣[J].设计艺术(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13
[6].刘祥波.刍议中国民间陶瓷的器用观念[J].齐鲁艺苑.2011
[7].王洁.中国民间陶瓷的“用”研究[D].景德镇陶瓷学院.2009
[8].欧阳昱伶.简论中国古代民间陶瓷[J].中国陶瓷.2008
[9].欧阳昱伶.中国民间陶瓷艺术的审美特征[J].中国陶瓷工业.2007
[10].李砚祖.陶瓷艺术的原点之美——读《中国现代民间陶瓷研究》有感[J].装饰.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