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场实验论文-谢宁,魏欣雨,张程武,吐尔迪·吾买尔

电场实验论文-谢宁,魏欣雨,张程武,吐尔迪·吾买尔

导读:本文包含了电场实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导电涂料,静电场描绘,等势线,Origin软件应用

电场实验论文文献综述

谢宁,魏欣雨,张程武,吐尔迪·吾买尔[1](2019)在《静电场描绘实验中导电介质的制备》一文中研究指出模拟法描绘静电场是大学物理实验必修实验项目之一。在实验开设过程中,随着实验仪器的使用,产生稳恒电流场的导电介质不断磨损,介质层均匀性的破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极大。通过配比10wt%的导电炭黑环氧树脂基导电涂料作为静电场描绘仪的导电介质,在满足介质硬度要求和制备成本低廉的前提下,实验结果表明:采用导电涂料作为同轴圆柱面间的导电介质,其电压分布的测量结果和无限长同轴线缆横断面上理论电势分布较为吻合,相对误差在3%以内。(本文来源于《大学物理实验》期刊2019年05期)

张燕,赵颂宁,赫桂丹,刘博群,刘静波[2](2019)在《高压脉冲电场技术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将高压脉冲电场萃取技术应用到食品科学专业课"功能性食品"实验教学中,采用福林酚法测定蓝莓中多酚含量,并结合响应面分析法优选多酚类化合物的最佳提取工艺,确定工艺条件为料液比35∶1、乙醇浓度70%、p H值2. 7、电场场强40 k V/cm、脉冲数6,所得总酚得率为36. 4%。该方法在室温下进行,绿色环保,能有效保护功能成分的活性,且操作简便、有机溶剂使用量少。将该实验用于本科实验教学中,增加了教学实验的开放性、综合性和研究性,有利于开拓学生创新性思维、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提升环保意识。(本文来源于《实验室研究与探索》期刊2019年10期)

廖坤玉,肖湘宁,罗超,陶顺,杨志超[3](2019)在《基于VSC的双馈风电场群宽频带次同步谐振抑制作用分析与实验》一文中研究指出双馈风电场的次同步谐振频率具有宽频时变特性,为其抑制带来了难题。对此,基于并联型电压源换流器(VSC)技术,设计了双馈风电场群宽频带次同步谐振的抑制装置,并将其安装于风电场群的汇集线上,将抑制装置等效为受控源,给出了分析该装置抑制双馈风电场次同步谐振作用的等值电路的一般形式和简化形式,通过次同步电流的响应方程揭示了其抑制次同步谐振的作用。该装置测取汇集线的次同步电流作为馈入信号,采用宽频滤波器并进行相位补偿的方案提取振荡模态,调整其幅值和相位后,向系统中注入次同步阻尼电流,通过增强系统阻尼实现抑制。不同工况下的数字-物理闭环仿真实验结果表明,通过参数优化设计,该装置能快速、准确地动态检测出宽频带次同步谐振信号并实现有效的抑制,可集中解决大型风电场群的时变次同步谐振。(本文来源于《电力自动化设备》期刊2019年10期)

吴涛,王金波,竺江峰[4](2019)在《最小二乘法在测绘静电场实验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测绘静电场实验中,传统的用手绘拟合的圆去测绘等势线的方法得到的结果往往误差较大。为了取得更为精确的实验结果,利用Matlab中ginput函数获取各个等势线上点的坐标,进而通过最小二乘法算法来减小误差,求出坐标上与等势线最为接近的圆,并可由Matlab软件直接得到该圆的半径,其结果更加精确,误差更小。(本文来源于《大学物理实验》期刊2019年04期)

刘建浩[5](2019)在《创设实验情境 激活惰性知识——以电场中的两个实验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创设真实实验情境进行情境化学习,巩固、发展、激活所学的知识,使所学知识具备实践作用;创设真实实验情境进行情境化学习,培养学生通过真实情境建立物理模型的能力,训练学生科学思维,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本文来源于《物理通报》期刊2019年08期)

何小风[6](2019)在《图像识别在静电场描绘实验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静电场描绘实验中,由于实验得到的电势点较多,对实验数据评价较为不便,为此,设计了利用OpenCV的函数获取图中所有电势点的坐标,经过计算即可得到各等势圆半径的测量值,再计算出相对偏差,既可以给出图形的整体评分.(本文来源于《物理实验》期刊2019年06期)

刘红梅,王莉,董守龙,马剑豪,王艺麟[7](2019)在《高压纳秒脉冲电场杀伤化疗抗性肿瘤细胞的实验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肿瘤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和健康,化疗抵抗是当前临床肿瘤治疗所面临的主要屏障之一。为探究高压纳秒脉冲电场是否能够对化疗抵抗的肿瘤细胞具有同等敏感性,以肺癌细胞系A549及顺铂化疗抵抗的A549/R为研究对象,用80个脉冲宽度为200 ns,场强为5~15 kV/cm的纳秒脉冲作用后分析对比其活性情况、致死效应及消融阈值差异。结果表明:当场强为8、10、15 kV/cm纳秒脉冲电场作用下A549/R细胞的存活率分别为5.65%、7.78%、2.80%,显着低于A549(分别为48.31%、26.8%、5.96%);诱导的凋亡和坏死率也显着高于A549(P<0.05);在80个宽度为200 ns,场强为15 kV/cm的脉冲作用下,A549/R单层细胞消融面积是A549的1.59倍;A549/R的消融阈值为~8 kV/cm,显着低于A549(~13 kV/cm)。因此,纳秒脉冲电场为可优先选择杀伤化疗抵抗的A549/R细胞,诱导更高的凋亡率、消融面积,并且有更低的消融阈值。高压纳秒脉冲对化疗抵抗的肿瘤细胞的选择性作用,可望作为一种新型的物理选择方式联合其他肿瘤治疗方法,克服肿瘤治疗临床难点,为化疗抵抗或高恶性度的肿瘤消融提供新策略。(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王达新[8](2019)在《微电场加载厌氧技术处理化工污水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厌氧生物处理技术被认为是目前处理难降解有机废水最经济有效的方法之一,在国内外得到广泛应用。但传统厌氧处理方法受pH值、温度等环境因素影响较大并且难以适应化工废水的特点,COD去除效率低,很难达到废水的排放标准。那么如何提高生物处理效能和改善难降解有机物的生物毒性仍是许多学者研究的重点。因此,提出将零价铁和碳素融合构建的空间多元微电场和厌氧微生物耦合的方法,大幅度提高厌氧微生物活性及其作用范围,强化难降解有机物的生物降解作用,达到简单直接、高效低耗处理难降解有机废水目的,为难降解有机废水的有效生物处理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本研究采用批次实验,研究了pH值、水力停留时间(HRT)、温度、铁碳投加比等因素对厌氧生物降解效能的影响,并确定了最佳的反应条件。研究发现:体系最佳pH范围为6.5-7.0之间,此时最大去除率为84.18%;COD、NH_4~+-N去除率随着HRT的增加均增大,可生化性(BOD_5/COD,即B/C)显着提高,确定体系最优HRT为48 h;当铁碳投加质量比为1:1时,COD、NH_4~+-N及B/C均达到最大值;温度为25℃时,COD、NH_4~+-N的去除率最大,可生化行提高了90.18%;根据单因素实验分析结果,选取温度、HRT、铁碳质量投加比叁个因素进行叁因素叁水平正交试验,实验表明温度和HRT对COD和NH_4~+-N去除效能影响较大。本研究立足于处理大庆兴化园区污水厂的混合工业废水,着眼于解决目前国内工业污水厂处理难度日趋增大的工业废水的难降解问题,将多元微电场、MBBR加载于厌氧生物处理工艺中,将A/O、BAC和MBBR思想加载于好氧生物处理工艺中,强化难降解有机物的生物降解作用,达到简单直接、高效低耗的处理难降解工业废水的目的,为工业废水的有效生物处理开辟新途径。基于对兴化园区水质成分复杂、难降解特点的调研,开展Fe~0/Fe~(2+)耦合厌氧生物处理静态试验研究以及多元微电场耦合厌氧生物处理静态试验研究,通过对比确定最佳方案,以此为中试规模试验提供理论支持和数据支持。开展了加载厌氧/复合好氧工艺对化工废水处理的研究,考察了水力停留时间、进水pH、温度等参数对工艺降解效能的影响,现场工艺稳定运行后出水达标。本文得到主要结论如下:(1)Fe~0/Fe~(2+)耦合厌氧生物处理工艺效能受到温度、HRT、Fe~0/Fe~(2+)投加质量比、pH影响。选取温度、HRT、Fe~(2+)/Fe~0质量投加比叁个因素进行叁因素叁水平正交试验,确定出温度对COD和NH_4~+-N去除效能影响最大,其影响规律是温度>HRT>Fe~(2+)/Fe~0质量投加比。(2)Fe~0/Fe~(2+)耦合厌氧微生物可强化其对难降解有机废水的处理,提高了废水生物处理系统有机物去除率以及废水的可生化性。确定了Fe~0/Fe~(2+)耦合厌氧强化化工废水处理实验研究的最优参数如下:HRT为48h,Fe2+/Fe0质量投加比为0.001:1,混合液初始pH为6.5,温度为25℃,其中温度对去除效能的影响最大。通过对多元微电场耦合厌氧强化生物处理技术的研究,得出了如下结论:(1)实验考察在20℃,铁碳投加比为1:1时厌氧生物体系不同初始pH条件下的生物处理效能,得出体系最佳pH为6.5~7.0,此时去除率达到峰值为84.18%。(2)实验考察在20℃,初始pH值为7.0,铁碳投加比为1:1时不同HRT对厌氧生物降解效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HRT的增加去除率均增大,从实际节省工艺成本角度考虑,确定最优HRT为48 h。(3)实验考察在20℃,初始pH值为7.0,HRT为48h时,考察不同铁碳投加质量比对厌氧处理难降解有机废水效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铁碳投加质量比为1:1时,COD、氨氮及B/C达到最大值。(4)根据单因素实验结果,选取温度、HRT、铁碳质量投加比叁个因素进行叁因素叁水平正交试验,结果证明温度和HRT对COD和氨氮去除效能影响最大。加载厌氧/复合好氧工艺对化工废水处理中试试验中,废水经过厌氧工艺,可生化性提高。在最优工艺参数下该组合工艺稳定运行了一个月,在进水平均COD浓度为1561.87 mg/L,HRT=50 h,厌氧反应装置内温度17~18℃,好氧反应装置在17.7~18.3℃范围内时,COD出水最低达到101.60 mg/L,平均出水COD浓度为148.85 mg/L,COD平均去除率达90.42%,达到二级排放标准,为水厂升级改造提供可靠实验数据支持,为组合工艺稳定运行提供理论支持。(本文来源于《东北石油大学》期刊2019-05-01)

胡传良[9](2019)在《换流阀内冷水系统电场仿真研究与实验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当前的特高压交直流技术已处在世界领先水平,已经建立数量众多的(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换流站作为直流输电工程的枢纽,其担任着能量转换与传递的重要功能。换流阀作为直流输电工程换流站里的核心设备,具有实现交直流变换和功率传递的功能,保障其安全稳定运行具有重要意义。阀冷系统是保障换流阀运行的重要系统之一,从已有的换流站运行数据得知,阀塔内冷水系统会发生漏水的故障,给换流阀安全运行带来极大隐患,为了抑制电解腐蚀在整个水路设置一定数量的均压电极,使水路形成了一个等电位通道,减少泄漏电流造成的腐蚀。本文在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超高压输电公司科技项目的支持下,根据±800kV换流站冷却水管损伤漏水事故,对均压电极以及冷却水回路电势分布进行了研究:1、对换流站关键元器件以及异常处理情况进行介绍,重点对本文的关注对象均压电极外观结构、在冷水水回路中的分布位置以及作用进行了强调,最后说明了与均压电极相关的两起典型事故。2、对换流站阀塔以及冷却水路进行建模,根据相关的电气连接确定两者电场仿真的边界条件,分析了在不同工况下冷却水回路的电势分布情况,并在不同电压下均压电极线对冷却水管的放电情况进行了验证;通过电场仿真分析了均压电极结垢严重的原因。3、分析了均压电极和冷却水管在不同距离下的电场强度,并根据电场仿真边界条件进行了模拟实验,用紫外成像仪观察发现两者距离过近放电强度明显增大,即本文针对换流站损伤原因探讨结论:均压电极线与冷却水管距离过近导致电晕损伤。(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9-04-01)

贾延凯[10](2019)在《交流电场调控复合液滴的融合与释放机理及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微流控技术是近些年发展起来的新兴技术,它将微纳米通道集成到几平方厘米的芯片上,并通过施加外加物理场,对通道中的流体及流体中分散的微纳颗粒进行控制和操纵。由于微机电系统(MEMS,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s)领域的迅速发展,如今人们借助于MEMS加工技术已经能够制备出各种高集成、跨尺度和高可控性的微流控芯片,因此它被广泛用于生物医疗、新型材料和前沿工程等多个领域。液滴微流控作为微流控技术的一个重要分支,在微流控芯片中通过控制互不相溶的两相或者多相流体来制备和操纵独立单分散的液滴单元,主要被用于生化分析、微纳材料合成和精密微反应器等前沿领域,例如单细胞检测、生物大分子分析和纳米颗粒制备等。液滴具有单分散和高可控的特点,因此它为容纳微尺度生化反应提供了绝佳场所。在液滴微反应进行过程中常常需要对液滴单元进行多种形式的操纵,包括液滴输送、筛选、融合、分裂和释放等。其中,液滴的融合和释放对微反应过程起到决定性影响。然而,当前针对复合液滴的可控融合和快速释放还缺乏有效的方法。针对这一现状,本文开展如下研究:从单乳液液滴电动力学出发分析复合液滴在交流电场中的力学行为,基于Maxwell-Wagner界面极化理论建立了复合液滴在电场中的界面变形和电动力学流动行为的二维物理模型,并通过数值仿真研究了液滴变形和流动的物理规律,分析了液滴壳厚、内核及连续相溶液的电导率对界面驰豫现象的影响,为后续实验研究液滴融合与释放奠定了理论基础。从提高液滴微反应的生物兼容性和避免交叉污染的角度出发,提出和实验验证了一种利用交流电场调控复合液滴内核融合的方法。设计了一种叁层管套结构玻璃毛细管微流控芯片和一种电极集成的PDMS(Polydimethylsiloxane)微流控芯片,分别用于单核/多核复合液滴的制备和微通道中不同内核复合液滴的电控融合实验。在双核复合液滴中包裹了两种不同的内核溶液,通过施加交流电场进行液滴内核的可控融合实验,研究了融合电压随溶液电导率的变化规律,确定了不同参数下液滴融合电压范围。根据实际应用中对多种反应物顺序反应的需求,对复合液滴叁个内核的有序融合进行了实验研究。利用毛细管微流控装置制备了包含叁种不同内核的复合液滴,并进行了液滴内核的顺序融合实验。实验发现,内核的体积或者电导率差异可以用于调控液滴的旋转定向和内核的融合顺序。体积较大或者电导率较大的两个内核主导了液滴整体的偶极矩,因此液滴的首次旋转使得它们趋近于电场平行定向,进而首先发生融合。叁核液滴的顺序融合被进一步应用于两步酶催化显色反应中,用于检测溶液中的葡萄糖浓度。微流体系统或者生物环境中常常需要将多种不同的活性物质输送和释放到指定位置,复合液滴因其精巧可控的“核-壳”结构为这种需要提供了可能。为了验证复合液滴可控释放的可行性,对单核、双核和叁核液滴在交流电场中的释放行为进行了实验研究。复合液滴可控释放的前提是具有超薄的外壳结构。为了制备具有超薄外壳的复合液滴,设计了一种特殊的毛细管芯片装置,使得单核复合液滴的外壳厚度小于200nm。对单核、双核和叁核液滴的快速释放进行了系统的参数研究,确定了不同参数下交流信号的释放电压。另外,液滴外壳在破裂后由于表面张力的作用下团聚成小油珠,可以用于快速测量超薄壳液滴的壳厚。最后,进行了纳米颗粒以及酵母菌的包裹和释放实验,进一步证明了这种方法的实际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9-03-01)

电场实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将高压脉冲电场萃取技术应用到食品科学专业课"功能性食品"实验教学中,采用福林酚法测定蓝莓中多酚含量,并结合响应面分析法优选多酚类化合物的最佳提取工艺,确定工艺条件为料液比35∶1、乙醇浓度70%、p H值2. 7、电场场强40 k V/cm、脉冲数6,所得总酚得率为36. 4%。该方法在室温下进行,绿色环保,能有效保护功能成分的活性,且操作简便、有机溶剂使用量少。将该实验用于本科实验教学中,增加了教学实验的开放性、综合性和研究性,有利于开拓学生创新性思维、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提升环保意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电场实验论文参考文献

[1].谢宁,魏欣雨,张程武,吐尔迪·吾买尔.静电场描绘实验中导电介质的制备[J].大学物理实验.2019

[2].张燕,赵颂宁,赫桂丹,刘博群,刘静波.高压脉冲电场技术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9

[3].廖坤玉,肖湘宁,罗超,陶顺,杨志超.基于VSC的双馈风电场群宽频带次同步谐振抑制作用分析与实验[J].电力自动化设备.2019

[4].吴涛,王金波,竺江峰.最小二乘法在测绘静电场实验中的应用[J].大学物理实验.2019

[5].刘建浩.创设实验情境激活惰性知识——以电场中的两个实验为例[J].物理通报.2019

[6].何小风.图像识别在静电场描绘实验中的应用[J].物理实验.2019

[7].刘红梅,王莉,董守龙,马剑豪,王艺麟.高压纳秒脉冲电场杀伤化疗抗性肿瘤细胞的实验机理研究[J].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2019

[8].王达新.微电场加载厌氧技术处理化工污水实验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9

[9].胡传良.换流阀内冷水系统电场仿真研究与实验分析[D].华南理工大学.2019

[10].贾延凯.交流电场调控复合液滴的融合与释放机理及实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

标签:;  ;  ;  ;  

电场实验论文-谢宁,魏欣雨,张程武,吐尔迪·吾买尔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