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乳化柴油论文-杨小四,宋晓敏,吴继昌

微乳化柴油论文-杨小四,宋晓敏,吴继昌

导读:本文包含了微乳化柴油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混装炸药,含水微乳化柴油,多孔粒状硝酸铵,铵油炸药

微乳化柴油论文文献综述

杨小四,宋晓敏,吴继昌[1](2019)在《含水微乳化柴油在混装多孔粒状铵油炸药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微乳化技术在国标柴油中引入一定量的水份,形成微乳化柴油,应用于混装多孔粒状铵油炸药生产,可以提高混装多孔粒状铵油炸药的爆速、降低生产和使用成本、节省能源、减少环境污染,以及提高燃料油的安全性能。(本文来源于《煤矿爆破》期刊2019年04期)

张峰,王怀法[2](2018)在《柴油微乳化及其在煤泥浮选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常规捕收剂在矿浆中分散效果差、用量大的缺点,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微乳化柴油的最佳配方,在此基础上进行煤泥浮选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微乳化所得到的乳液的粒径更小,平均粒度为0.065 mm,并且液滴分布较为平均,分散效果、稳定性能更好;在精煤产率相同时,微乳化柴油的用量比柴油用量少,是柴油用量的57.8%;对于与试验煤样性质相同的煤泥,在浮选指标相近的情况下,采用微乳化柴油作为捕收剂时,精煤产率较高,煤泥浮选速度更快,更节省浮选药剂。(本文来源于《矿业研究与开发》期刊2018年10期)

王海峰,李士杰,谢斌,陈昊,李佳豪[3](2018)在《柴油/正戊醇/甲醇叁元微乳化燃料柴油机燃烧与排放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使柴油与甲醇互溶,提高燃料氧含量以控制碳烟排放,以正戊醇作为助溶剂,形成柴油/正戊醇/甲醇叁元微乳化燃料,对叁元燃料在不同温度下的互溶性进行了研究。在一台电控高压共轨柴油机上测试了1 400r/min转速下柴油/正戊醇/甲醇叁元微乳化燃料的燃烧压力和排放特性;计算了瞬时燃烧放热率与燃烧温度,并与柴油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甲醇能够以一定比例与柴油/正戊醇互溶,且互溶比例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与纯柴油相比,随氧含量的增加,混合燃料的滞燃期延长,燃烧持续期缩短,峰值燃烧温度升高;在中低负荷,峰值燃烧放热率上升;在高负荷,叁元微乳化燃料的峰值燃烧放热率下降,但其扩散燃烧强度增加;混合燃料的有效燃油消耗率增加,但是其热值逐渐降低,有效热效率上升;3种含氧燃料的CO排放在低负荷时增加,高负荷时降低;HC及NOx排放升高,NO2在NOx中的比例下降;碳烟排放明显减少。(本文来源于《内燃机工程》期刊2018年05期)

董敬申,刘帅[4](2018)在《柴油的微乳化及其浮选应用效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正丁醇为助乳剂,选用十六烷基叁甲基溴化铵(CTAB)、失水山梨醇单油酸酯(Span80)、油酸进行两两复配得到叁种复配乳化剂。在复配乳化剂的作用下将一定比例的柴油和水搅拌均匀制备出澄清、透明、均一的微乳化柴油,并进行浮选试验,试验证明,由油酸和Span80制得的复配乳化剂制成的微乳化柴油效果最佳,其复配乳化剂比例为:油酸58.14%、氨水17.44%、Span80 6.98%、正丁醇17.44%。复配乳化剂仅占微乳化柴油的5%左右,最高油水比可达1∶2.7,而且此方案浮选完善指标相比纯柴油最高可提升22%左右,在实际生产中有着极其显着的经济效益,且能减少环境污染。(本文来源于《安徽化工》期刊2018年04期)

黄勇,解立峰,张红伟,鲁长波,安高军[5](2019)在《新型微乳化柴油抛撒和云雾爆炸实验及其抑爆性能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掌握新型微乳化柴油的抑爆性能和机理,开展了-10#柴油、普通微乳化柴油和新型微乳化柴油抛撒和云雾爆炸实验。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柴油样品云雾爆炸火球的表面最高温度时的平均温度、高温(高于1 273.15 K)持续时间、火球最大截面积、火球辐射度等特征参数进行定量计算并评估其爆炸威力,又运用液体燃料抛撒和成像系统,研究柴油样品在激波及其高速气流作用下的抛撒雾化现象及其抑爆机理。结果表明:新型微乳化柴油的抛撒云雾径向扩展半径和云雾爆炸火球特征参数均明显小于-10#柴油、普通微乳化柴油,如在含水质量分数为5%的乳化柴油中分别添加质量分数为0.2%和0.4%的高分子聚合物防雾剂,形成的新型微乳化柴油的火球表面最高平均温度比-10#柴油分别低296.90和336.90 K,高温持续时间比-10#柴油分别少94和234 ms;火球最大截面积也分别只有-10#柴油的60.10%、53.53%;新型微乳化柴油的爆炸威力最小,抑爆性能最好,其次是普通微乳化柴油和-10#柴油;微乳化柴油的水分质量分数在15%以下时,多增加10%的水与添加0.2%防雾剂的抑爆效果相当;新型微乳化柴油抑爆性能较好的主要原因是柴油中添加防雾剂使其液滴黏弹性增大,在高速气流剪切作用不易破碎、雾化,液滴分散效果差。(本文来源于《爆炸与冲击》期刊2019年03期)

李佳豪[6](2018)在《柴油—正戊醇—甲醇微乳化燃料燃烧和排放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甲醇的来源丰富,含氧量高达50%,且可以实现清洁燃烧,是最具潜力的柴油替代燃料之一。甲醇的极性很强,很难与柴油互溶。现阶段甲醇在柴油机上主要有两种应用方式:一是采用双燃料系统,二是使用乳化液法。双燃料供给系统的结构复杂,制造和维护成本增加。与双燃料系统相比,乳化燃料可以直接在柴油机上使用。但是乳化燃料自身的稳定性较差,易出现分层。与乳化燃料相比,微乳化燃料更加稳定、均匀、不易分层。本文在不同温度下测试了柴油、正戊醇与甲醇的叁相互溶性,发现在室温条件下,柴油体积比例为70%时,最高可以加入15%体积比例的甲醇,从而得到最大含氧量的微乳化燃料,记为D70P15M15,进而配制了D80P20和D70P20M10微乳化燃料,研究不同醇类和甲醇含量对微乳化燃料燃烧和排放特性的影响。研究表明:(1)随着甲醇含量的增加,甲醇-柴油为避免相分离,所需的正戊醇也增加;柴油-正戊醇-甲醇的叁相互溶性受温度的影响颇大,温度越高,溶进相同甲醇所需的正戊醇量降低;同时随着甲醇的增加,微乳化燃料的粘度、冷凝点、热值、十六烷值均降低。(2)在各个负荷工况下,随着甲醇含量的增加,发动机的燃烧始点推迟,滞燃期延长;燃烧终点提前,燃烧持续期变短;峰值放热率升高;最大燃烧温度升高。随着甲醇含量的增加,在中小负荷工况下,发动机的峰值压力升高;在大负荷工况下,峰值压力降低。(3)微乳化燃料随着甲醇的增加,燃料的有效燃油消耗率增加;微乳化燃料随着甲醇的加入,在平均有效压力为0.16MPa时,燃料的有效热效率较D100的低,在其余各负荷工况下,燃料的有效热效率均比D100的高,微乳化燃料的经济性较D100好。(4)微乳化燃料随着甲醇含量的增加,发动机的碳烟排放降低;相同负荷时改变喷油时刻,在平均有效压力为0.48MPa,喷油提前角为8°CA BTDC时,发动机的碳烟排放最小;在平均有效压力为1.29MPa,喷油提前角为16°CA BTDC时,发动机的碳烟排放最小。(5)微乳化燃料随着甲醇含量的增加,发动机的NOx排放升高;在相同负荷时改变喷油时刻,随着喷油时刻的推迟,发动机的NOx的排放也随之升高。(6)随着甲醇的增加,柴油机燃用微乳化燃料的超细颗粒物总体积浓度和总数浓度随之减少;在相同燃料间,随着负荷的增加,超细颗粒物总体积浓度和总数浓度先减小后升高。(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期刊2018-04-17)

魏翘[7](2018)在《柴油—桐油—乙醇微乳化燃料喷雾特性的试验研究与仿真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石油资源日益枯竭的今天,开发新型清洁可再生能源成为新的研究趋势和热点。而植物油作为一种可被燃烧的物质,其成分决定了植物油对环境的影响远远小于现有的化石燃料,最重要的是,植物油来源于植物,大部分植物都可以通过加工得到植物油,这种来源广泛和可再生的优点让其成为值得被研究的对象。本文选取了桐油这种中国常见的非食用性植物油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微乳化技术配制了不同比例的植物油,柴油和乙醇的混合燃料,并测定其理化特性的差异。通过喷雾试验和数值模拟仿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不同比例的植物油和乙醇与柴油混合后,其喷雾特性的变化规律。通过喷雾特性试验分别测定了配制好的四种微乳化燃料和柴油的贯穿距离,喷雾锥角,索特平均直径和特征直径等雾化效果评价参数,其结果表明微乳化燃料的贯穿距离均大于柴油,喷雾锥角小于柴油。雾化后直径较大的液滴颗粒数量多于柴油,索特平均直径也大于柴油,因此雾化效果不如柴油好,并根据测量结果分析了当微乳化燃料中分别添加不同比例的桐油和乙醇时对雾化效果的影响。仿真部分首先介绍了计算流体力学的基本概念,方法和原理,接着借助多相流模型和湍流模型模拟了喷孔内的流动过程,其结果表明五种燃油在喷孔入口处,压强迅速下降,速度先急剧增加随后慢慢减小并且在流动过程中五种燃油均会发生程度不同的空化现象,分别计算出了五种燃油出口的速度和质量流率等参数作为雾场仿真模拟的初始条件。采用离散相模型模拟了喷雾在空气中的雾化过程,得到了五种燃油的贯穿距离和索特平均直径的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基本吻合,证明了仿真模型建立的准确性,并根据仿真结果分析了五种燃油液滴在雾场中速度的变化情况。本文研究表明:采用微乳化技术可以有效降低植物油作为燃料粘度过高这一缺点,但喷雾特性试验结果和仿真结果均说明,四种微乳化混合燃料的雾化效果均不如柴油雾化效果好,综合宏观和微观喷雾特性评价参数得出结论:TD30E20的雾化效果与柴油最为接近。(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期刊2018-04-17)

张峰,亓欣,吕发奎[8](2017)在《柴油乳化与微乳化及其在煤泥浮选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常规捕收剂在矿浆中分散效果差、用量大的缺点,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拟叁元相图的绘制,确定乳化柴油和微乳化柴油的最佳配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煤泥浮选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微乳化柴油的粒度更小,平均粒度为0.065 mm,且分布均匀,分散效果、稳定性更好;对于与试验煤样性质相同的煤泥,在浮选指标相近的情况下,采用微乳化柴油作为捕收剂时,煤泥浮选速度更快,更节省浮选药剂。(本文来源于《选煤技术》期刊2017年06期)

周海杰[9](2017)在《微乳化柴油的制备及其发动机负荷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能源和环境保护是人类面临的两大问题。微乳化柴油作为一种代用燃料,既可以减少石油燃料消耗又可以改善发动机排放,所以对乳化柴油的研究很有必要。但目前国内对于乳化柴油的研究并不是很成熟,处于理论实验研究阶段,本文主要进行了微乳化柴油的稳定性、蒸发、发动机负荷特性研究。稳定性试验是为了寻求微乳化柴油最稳定的配方,用分层时间作为衡量稳定性的指标参数,通过微乳化柴油的稳定性机理筛选出试验因子,通过设计试验方案、方差分析,因子间交互式作用,优化模型得出最优方案,最后进行最优配方的试验验证。复配乳化剂比例为2.13%,助溶剂比例为1.02%,HLB值为6.45,柴油比例为80.85%,水溶液体积分数为15%,稳定时间为292.6 h,通过试验验证得到的稳定时间为286h,与理论误差为4.7%。本实验使用复配乳化剂通过适当的乳化工艺制备了不同配方的微乳化柴油在热重分析仪器上做蒸发特性试验研究。试验控制变量有溶液质量分数,油膜厚度,加热速率,氮气流速等,结果用Origin8.6对试验结果进行处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100℃之后,蒸发速度呈现出先迅速加快,后减慢的现象;当乳化柴油中的葡萄糖水溶液一定时,适当比例的葡萄糖浓度能加快蒸发速率,降低了蒸发的终点温度;当乳化柴油中的葡萄糖浓度一定时,提高含水量能加快蒸发速率,同时降低了蒸发的终点温度;加热速率和氮气速率增加将加快乳化柴油的蒸发,缩短蒸发时间,降低蒸发终点温度。发动机台架试验是为了研究微乳化柴油在发动机上的经济性能、排放性能等,并用不同配方的微乳化柴油与纯柴油进行对比,为微乳化柴油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通过试验对比,研究发现在额定转速不同负荷下,微乳化柴油的有效热效率都要高于纯柴油。在高负荷时,燃用柴油的废气排放都要高于微乳化柴油,低负荷时,微乳化柴油的HC、C0排放较高。(本文来源于《海南大学》期刊2017-06-01)

张丹[10](2017)在《电控高压共轨直喷柴油机燃用桐油—柴油—乙醇微乳化燃料的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油因其可再生、环保和来源广泛等特点,已被国内外许多国家所应用,被认为是最具有发展潜力的代用燃料之一。针对其粘度大的问题,柴油机燃用植物油简单而又经济的方法是对其进行微乳化。本文首先依据微乳化机理,采用0~#柴油/桐油与乙醇制备不同混合比例的植物油基微乳化燃料,并测定其主要理化特性;然后在电控高压CRDI柴油机上燃用0~#柴油和各微乳化燃料,对比分析发动机性能、排放特性及其燃烧特性的异同;最后得出植物油基微乳化燃料的燃烧与排放规律。本文主要工作和结论如下:(1)基于微乳化机理,试验以0~#柴油/桐油混合液为油相(O),低碳醇(乙醇)为水相(W),在复配乳化剂(油酸/正丁醇)的作用下制备油包水型(W/O)植物油基微乳化燃料。试验制备的微乳化燃料澄清透明,在室温密闭的环境下可稳定存储半年以上。(2)在考虑燃油动力性及其经济性的前提下,试验制备了四种不同混合比例的植物油基微乳化燃料,分别命名为TD30E20、TD30E40、TD50E20、TD50E40。参照国标进行试验,分别测定各燃油的运动粘度、密度及其低热值等。(3)在中、小负荷采用两阶段喷射,即预喷射和主喷射相结合,大负荷采用单次喷射的前提下,研究CRDI柴油机燃用各燃油的经济性及其排放特性。研究结果表明:与0~#柴油相比,燃用微乳化燃料使其有效能耗下降,燃油消耗增加;在小负荷时,其NO_X的比排放降低,HC和CO的比排放较高;在中、大负荷时,其NO_X的比排放增加,HC和CO的比排放则无明显差别;在大负荷时,其碳烟的比排放显着降低。(4)在两阶段喷射策略下,研究CRDI柴油机燃用各燃料时的燃烧特性,包括燃烧压力及其放热规律的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发动机燃用微乳化燃料,峰值压力和峰值瞬时放热率对应的曲轴转角均相对滞后;随着负荷的增加,微乳化燃料所对应的压力及其放热率增大的同时其峰值均大于0~#柴油,并且各燃油的滞燃期均缩短;由于各微乳化燃料的燃烧放热相对集中,导致其燃烧持续期小于0~#柴油。(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期刊2017-04-27)

微乳化柴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常规捕收剂在矿浆中分散效果差、用量大的缺点,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微乳化柴油的最佳配方,在此基础上进行煤泥浮选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微乳化所得到的乳液的粒径更小,平均粒度为0.065 mm,并且液滴分布较为平均,分散效果、稳定性能更好;在精煤产率相同时,微乳化柴油的用量比柴油用量少,是柴油用量的57.8%;对于与试验煤样性质相同的煤泥,在浮选指标相近的情况下,采用微乳化柴油作为捕收剂时,精煤产率较高,煤泥浮选速度更快,更节省浮选药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微乳化柴油论文参考文献

[1].杨小四,宋晓敏,吴继昌.含水微乳化柴油在混装多孔粒状铵油炸药中的应用研究[J].煤矿爆破.2019

[2].张峰,王怀法.柴油微乳化及其在煤泥浮选中的应用[J].矿业研究与开发.2018

[3].王海峰,李士杰,谢斌,陈昊,李佳豪.柴油/正戊醇/甲醇叁元微乳化燃料柴油机燃烧与排放特性研究[J].内燃机工程.2018

[4].董敬申,刘帅.柴油的微乳化及其浮选应用效果研究[J].安徽化工.2018

[5].黄勇,解立峰,张红伟,鲁长波,安高军.新型微乳化柴油抛撒和云雾爆炸实验及其抑爆性能评估[J].爆炸与冲击.2019

[6].李佳豪.柴油—正戊醇—甲醇微乳化燃料燃烧和排放特性研究[D].长安大学.2018

[7].魏翘.柴油—桐油—乙醇微乳化燃料喷雾特性的试验研究与仿真分析[D].长安大学.2018

[8].张峰,亓欣,吕发奎.柴油乳化与微乳化及其在煤泥浮选中的应用[J].选煤技术.2017

[9].周海杰.微乳化柴油的制备及其发动机负荷特性研究[D].海南大学.2017

[10].张丹.电控高压共轨直喷柴油机燃用桐油—柴油—乙醇微乳化燃料的性能研究[D].长安大学.2017

标签:;  ;  ;  ;  

微乳化柴油论文-杨小四,宋晓敏,吴继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