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记》中“喻”教育思想浅析

《学记》中“喻”教育思想浅析

一、浅析《学记》中“喻”的教育思想(论文文献综述)

李三福,李瑞群[1](2021)在《论《学记》中“时”的教学意蕴及实现》文中指出《学记》中的教学之"时"指的是教者把握关键时机进行施教。它蕴含"兴"之时、"发"之时、"答"之"时"的丰富教学意蕴,具有必然性与偶发性、易逝性和重复性、多向性与差异性的本质特征,为现代教学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为此,教者应精心创设施教之"兴"、敏锐捕捉施教之"发"、机智转化施教之"答"来促进《学记》中"时"的有效实现。

朱诗妮[2](2021)在《《学记》的教学原则及对当今语文教育的启示》文中研究指明《学记》是我国第一部体系完整的教育学着作,它总结了先秦儒家的教学经验和理论,归纳了我国古代教育智慧的精华。《学记》中"教学相长""长善救失""藏息相辅""启发诱导"等教学原则,具有长远的影响力,对于目前的教育发展有重要的启示。本文通过对《学记》中教学原则的探讨,进一步论述其对当今语文教学所带来的启示。

刘庆昌[3](2021)在《《学记》文本的知识组织学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于《学记》,我们的学术兴趣既不在于文本的注释,也不在于义理的阐发,而是要从知识组织学的角度分析《学记》作者的文本组织逻辑。由于中国古代基本没有形成知识学的传统,因而承载教育教学道理和法则的《学记》文本也不会有现今意义上的知识组织,但我们还是可以捕捉到四个层面的知识组织信息。第一层面是治乱兴亡的政治思维方式影响下的成败论知识组织方式;第二层面是正反呼应的对立思维方式影响下的辩证法知识组织方式;第三层面是环环相扣的逼近思维方式影响下的递进式知识组织方式;第四层面是征圣宗经的继承思维方式影响下的附会式知识组织方式。挖掘出《学记》的知识组织方式,其最大的价值在于揭示了《学记》总结先秦儒家教育教学经验之"总结"的操作性内涵。

刘兆伟,刘北芦[4](2020)在《中国教育自信的历史渊源——论《学记》教育思想之卓着、深邃与实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学记》是"教记"即"教论",是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最早的(两千多年前)卓有创造性的教育论着,是中国教育自信的历史渊源。其所及之教育观点至今仍有极高的实用价值。诸如,教育要培养"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的大成之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为此,要使学生先立志,尊师重道。师何以令人尊?君子良知,知如涌泉;何以育人?"教学相长";"长善救失",因材施教,因材成就;"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师者语言要"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使学生"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师生互动,心路相通,故"善教者使人继其志"。教育是国之本,教师是教育之本,良知育人是教师之本。

周倩[5](2020)在《元代学记研究》文中提出学记作为一种记体文,是各路府州县的地方政府在新建、重修、改迁学校的过程中,当地士人自己撰文或邀人AI写作的记体文。学记最早出现在唐代,宋代开始蓬勃发展,到了元代,学记的数量达到六百余篇,可谓学记发展的鼎盛时期。然而对于学记的研究,宋代是硕果累累,元代却没有受到应有的关注。本文以元代学记作为研究对象,从文体学、史学、文化学、地理学等方面对元代学记进行详细地分析。首先探讨元代学记着录与流传方式以及创作分布情况,其次深入解析元代学记的文体特征,再次重点探究元代学记独特的价值意义,最后阐释元代学记兴盛的原因。本文主体分为四章:第一章主要阐述元代学记的着录与传播以及创作分布情况。首先分析元代学记的着录方式,即主要以《全元文》为主,辅之以作家别集、地方志、金石志等。其次探讨元代学记的传播途径,即主要以刻石和书文两大方式流传后世。最后,从纵向和横向上分别探析元代学记创作的时空分布情况,寻绎生成差异的主导因素。第二章分析元代学记的文体特征。首先,从“文以释礼”“文以颂赞”“文以示人”三个层面来诠释学记潜在的文体功能,而元代学记在此基础上又呈现出新的发展。其次,元代学记兼用叙事、议论、描写,并结合丰富多彩的修辞手段,尤其是韵文和引文的运用进一步增强了元代学记的文学性,使之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再次,元代学记的创作特征和文体风格在其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产生了不同于宋代的新变。第三章重点研究元代学记的价值。其一是文献价值,它是反映当地建学和教育状况的第一手史料,是补遗作家作品和校对其它文献材料的重要补充。其二是文学价值,元代学记中,渗透着人的真切生命体验的“情”是其精神内核,传达具有动人力量的“采”是其外在形态。其三是文化价值,元代学记对经济发展、政治制度、文化风俗等都具有启发意义。第四章从宏观与微观两种视角考察元代学记兴盛的原因。宏观而言,“大元气象”下,地域辽阔、经济富庶、政治包容、文化多元是元代学记得以兴盛发展的客观因素。微观视之,创作主体的心理、入仕情况、兴学主张则是元代学记兴盛发展的内推助力。

李梦萍[6](2020)在《《学记》中的教育思想对当代师生关系的启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学记》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部专门论述教育的专着,也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研究教育教学的着作。全文共1229个字,但论述的内容包含了多个方面,如教育教学方法、教师的作用,以及师生关系等。其中的"教学相长""博喻""长善救失"等思想,对当代师生关系的建设和改善有着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王韶芳,张广君[7](2019)在《《学记》教学哲学思想体系初论》文中研究表明《学记》不但提出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而且凝练出教学的最高方法论——"喻",形成以"喻"为核心内容的教与学的基本手段和方法,构建了以"喻"为基本要义的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的整体理论体系,使其成为集操作性和思想性为一体的方法论原则,具有人性、身体、自然、文化等的方法论特征。在具体的教学理论与实践中,《学记》形成以人文精神为核心的课程与教学观,其中包括以人文本原为内容的课程观、以人文互动为形式的教学观、以成己成物为核心的学习观、以修己安人为目的的教师观以及以群己关系为中心的评价体系。

胡小婷[8](2019)在《《学记》教育思想对当下语文教学的启示》文中研究指明《学记》出自《礼记》,是世界范围内最早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文献之一。它篇幅很短,全文一千二百二十九字,却较为系统地阐释了教育的目的和作用,教育、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以及师生素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等问题。这些经过时间淘洗、验证的教育思想,积淀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在教育和学习方面的思想智慧,蕴含着历久弥新的启示和借鉴价值。如能沿波讨源,取精用弘,以古老的教育智慧烛照当下存在的问题,无疑会给语文教学的研讨,提供一个背景深远的“地平线”,让我们在教育文化的根本之处,展开对相关问题的深度思考。本文以《学记》涉及的教育思想作为研究对象,试图借鉴传统教学智慧,思考、解决当前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论文分为以下五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包括介绍选题缘由、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简明扼要地申述本论文基本框架;第二部分对《学记》的成书背景和基本特征进行介绍和梳理,先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进行总结,再概括其与众不同的理论标识,廓清其思想的主题脉络;第三部分从多角度入手,分析《学记》在当前语文教学中延续性的价值和意义,注重其现实作用的掘发;第四部分和第五部分通过分析《学记》相关教育思想,从“教”和“学”两个方向出发,以图通过对传统教学智慧的创造性转化,帮助教师拓宽教学思路,丰富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学习语文的方式和方法。

孔令会[9](2019)在《当代《学记》研究史论(1949-2018)》文中研究指明《学记》是对我国先秦教育教学经验的理论总结与概括。其教育思想不仅对我国长期以来的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教学改革有非常高的借鉴价值,同时作为中国传统的教育学元素和符号的《学记》,对近代西方教育学的引入与现今中国教育学建构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建国初期,《学记》研究一方面承续了民国时期的研究传统,受“西学中源”论影响甚深;另一方面受到国际国内形势的影响,原来“上法三代,旁采泰西”的研究范式在此时已不再适用。此时的《学记》研究一方面受到马克思主义史观的深刻影响,善于用“批判继承”的态度来研究《学记》;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教育学”的取向,学者们开始用教育学的框架去研究《学记》。“文革”时期,建国初态势良好的研究在此时步入旁歧,1974年因“批林批孔”和“评法批儒”运动的兴起,多以“儒法斗争”为线索直接对《学记》进行批注或与《劝学篇》来进行对比分析,以突出《学记》是“复辟奴隶制的反动教育纲领”这一阶级属性。建国初被认为是“教育学的雏形”的《学记》在此时被解读为政治学意义上的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的范本,学术领域的一个研究课题变成一场富含政治意义的批判运动。改革开放后,《学记》研究步入到了繁荣期,打破对《学记》研究的教条,重新确立《学记》的地位和思想内容,一洗“文革”时期“反动教育纲领”这一评价。随着思想解放的深入和教育学科的分化与综合,这一时期的《学记》研究趋势良好,学者们开始以多学科的视角去探索这篇教育文献,无论是在《辞海》还是其它教育辞书中,《学记》都成为重要的词条来源,教育学和教育史着作都会各有侧重地对《学记》展开研究。新世纪以来,《学记》研究不仅仅局限于文本研究与理论阐发,还结合当代中国教育改革的背景,挖掘传统教育专着《学记》中的教育理论,为现代教育改革提供理论支撑和价值引导。同时,新世纪以来《学记》研究呈现出新的面貌,一方面研究日益重视与教育实践的结合,显示出明显的“实践性”倾向;另一方面,研究向精细化和纵深化的方向转变。教育学者对《学记》在教育学上的地位有了更加理性的认识,同时从更加广阔和多元的视角去挖掘其现实价值。《学记》的研究史其实是一部中国教育学发展的缩影,当代《学记》研究的起起落落与中国教育学的发展轨迹几乎一致,而且《学记》作为中国传统的教育经典着作,在当今教育学的本土化和建构中国教育学的时代背景下,也将为教育学的理论建构和实践探索提供必要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刘莉萍,孙杰[10](2019)在《论《学记》教育知识的隐喻表征》文中提出《学记》作为《礼记》中重要的教育篇章,是记载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经典文本。中国古代学者主要从教育思想的整体特征、文本诠释和逻辑结构等三个方面,来诠释《学记》及其文本内容的教育思想。隐喻是《学记》文本表达其教育思想的重要言说方式和思维风格,同样也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言说方式和思维风格。《学记》之中以隐喻的言说方式和思维风格所体现的教育知识,需要认识主体借助体验与反思的教育知识生成路径来确证。体验就是从喻体经验到本体认知的教育知识的体认和形成过程,反思就是从思维认知到本体认知的教育知识的修正和求真过程。《学记》所体现的隐喻式的教育言说,就是需要通过体验和反思的思维过程来体认,就是需要从教育思维层面来理解中国古代教育知识。

二、浅析《学记》中“喻”的教育思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析《学记》中“喻”的教育思想(论文提纲范文)

(1)论《学记》中“时”的教学意蕴及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一、《学记》中“时”的教学意蕴
    (一)教学之“时”的内涵
    (二)《学记》中“时”的教学意蕴
        1.“兴”之“时”:唤起学生生命的欲求
        2.“发”之“时”:绽放学生生命的活力
        3.“答”之“时”:引发学生生命的意义
二、《学记》中“时”的特征
    (一)必然性与偶发性
    (二)易逝性和重复性
    (三)多向性与差异性
三、《学记》中“时”的施教路径
    (一)精心创设:施教之“兴”
    (二)敏锐捕捉:施教之“发”
    (三)机智转化:施教之“答”

(2)《学记》的教学原则及对当今语文教育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教学相长原则
二、长善救失原则
三、藏息相辅原则
四、启发诱导原则

(3)《学记》文本的知识组织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学记》文本的内容结构
    第一章国民教化与兴学
        (1)教化与兴学
        (2)治国与教学
        (3)教学相长
        (4)教学的制度及次序
    第二章教育方针及教授法
        (5)教之大伦
        (6)学艺的涵养
        (7)教无成效的原因
        (8)教之所由兴
        (9)教之所由废
    第三章师法及修学法
        (10)修学指导要领
        (11)学生的个人性
        (12)教师的志念
        (13)师法的重要性
        (14)尊师之礼
        (15)进学之道
        (16)记问之学
        (17)自学体得
        (18)比较系统
        (19)师道的本源
    第四章结论
        (20)学众事之本源
二、《学记》的知识组织方式
三、《学记》知识组织方式的哲学阐释

(4)中国教育自信的历史渊源——论《学记》教育思想之卓着、深邃与实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二、自省自强,教学相长
三、知类通达,强立不反
四、敬道逊业,收威游志
五、藏焉修焉,息焉游焉
六、师当爱生,师当业精
七、豫时逊摩,教所由兴
八、启发诱导,因材施教
九、审慎择师,诚敬尊师
十、师生互动,教学高境
十一、因材成就,教无废材
十二、教系国本,师系教本

(5)元代学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意义与方法
第一章 元代学记概述
    第一节 元代学记的着录与流传
        一、元代学记的着录情况
        二、元代学记的流传方式
    第二节 元代学记的创作分布
        一、地域分布
        二、时间分布
第二章 元代学记的文体特征
    第一节 元代学记的文体功能
        一、“文以释礼”——教化美俗之用
        二、“文以颂赞”——褒扬兴学之功
        三、“文以示人”——晓示后人之需
    第二节 元代学记的语体功能
        一、元代学记之“正”与“变”
        二、元代学记之“有意味”的形式
    第三节 元代学记的“新变”
        一、创作特征
        二、文体风格
第三章 元代学记的价值
    第一节 文献价值
        一、对元代碑刻史料与作家作品的保存与补遗
        二、对元代教育状况及教育思想的反映与启示
        三、对元代诏令史实和兴学运动的纪实与补充
        四、对元代学校制度和建学规制的记载与实录
    第二节 文学价值
        一、“缘情”——元代学记的内在“情”味
        二、“绮靡”——元代学记的外在文“采”
    第三节 文化价值
        一、反映元代经济与激发兴学热情
        二、考察科举政治与传播人文内涵
第四章 元代学记兴盛的原因
    第一节 “大元气象”下,特殊的时代背景
        一、地域辽阔
        二、经济富庶
        三、政治包容
        四、文化多元
    第二节 创作主体分析
        一、创作者
        二、创作动因
        三、创作方式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学记》中的教育思想对当代师生关系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教学相长”的教育思想对师生关系的启示
    (一)《学记》中的“教学相长”的内涵
    (二)“教学相长”对师生关系的要求
        1. 在“学”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2. 在“教”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3. 在学与教的互动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三)“教学相长”对当今师生关系的启示
二、“博喻”的教育思想对师生关系的启示
    (一)《学记》中“博喻”的内涵
    (二)“博喻”对师生关系的要求
        1. 在善问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2. 在善喻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三)“博喻”对师生关系的启示
        1. 教师要善于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发问
        2. 学生要善于在自主学习中发问
三、“长善救失”的教育思想对师生关系的启示
    (一)《学记》中“长善救失”的内涵
    (二)“长善救失”对师生关系的要求
        1. 在“长善”中建立相互欣赏的师生关系
        2. 在“救失”中建立双向互动的师生关系
    (三)“长善救失”思想对师生关系的启示
        1. 发挥学生“长善救失”的主体作用,在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建立相互呼应的师生关系
        2. 尊重学生的“善”“失”差异,在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过程中建立多样化的师生关系
        3. 从学生的“长善救失”到教师自身的“长善救失”,在师生共同的“长善救失”中建立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

(8)《学记》教育思想对当下语文教学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学记》的成书背景和理论特征
    第一节 《学记》的成书背景
    第二节 《学记》的理论特征
第二章 《学记》在语文教学中的延展价值
    第一节 尊重文化传统,增强文化自信
    第二节 顺应语文教学改革的时代要求
    第三节 师生双向发展的行动指南
第三章 《学记》给予语文教师的启示
    第一节 存心:培养基本素质
    第二节 修内:掌握教学原则
    第三节 达外:运用教学方法
    第四节 辩证:正确看待《学记》的两个问题
第四章 《学记》给予语文学习主体的启示
    第一节 律己:严格自我学习要求
    第二节 待人:妥善处理人际关系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索引
个人简历

(9)当代《学记》研究史论(1949-2018)(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二、概念界定与研究对象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承续传统,调整范式的《学记》研究:1949-
    第一节 “百家争鸣”的方针政策与《学记》研究初兴
        一、学苏联,批判西方和解放前的教育思想及实践
        二、为建设中国化的社会主义教育学科而努力
        三、挖掘祖国教育遗产与《学记》研究初兴
    第二节 《学记》研究的学术倾向
        一、马克思主义史观的倾向
        二、教育学的倾向
    第三节 《学记》研究着述举隅
        一、沈灌群的《中国古代教育和教育思想》
第二章 全面批判,步入旁歧的《学记》“研究”:1966-1976..
    第一节 “批林批孔”、“评法批儒”运动与《学记》“研究”
        一、两场政治运动掀起《学记》“研究”热潮
        二、“专业性研究”变成“群众化运动”
    第二节 对《学记》重要教育观点的“批判”
        一、对教育目的的批判
        二、对教育原则的批判
        三、对内容方法的批判
        四、对教师论的批判
第三章 重新评价,多元诠释的《学记》研究:1977-
    第一节 对《学记》的重新评价和认识
        一、打破《学记》研究的教条和定见
        二、重新确立《学记》的地位和思想内容
        三、教育学科的分化综合与《学记》研究的深入
    第二节 渐趋深入而多元的《学记》研究
        一、《学记》研究着述中的“多元化”趋势
        二、《辞海》和教育辞书中“学记”词条的沿革
        三、教育学中《学记》定位的论争初起
        四、教育史中《学记》研究视角的多元展开
    第三节 《学记》研究着述举隅
第四章 回应实践,拓展深化的《学记》研究:2000-
    第一节 中国教育改革视野下的《学记》研究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学记》研究
        二、教师专业化与《学记》研究
    第二节 新世纪以来《学记》研究的新面貌
        一、《学记》研究着述中的“实践化”走向
        二、教育学中的《学记》定位的论争深化
        三、教育史中“长盛不衰”的《学记》研究
    第三节 《学记》研究着述举隅
结语
    一、《学记》研究与教育学发展的关系
    二、当代《学记》研究的成就及不足
    三、对未来《学记》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10)论《学记》教育知识的隐喻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一、教育思想:《学记》教育知识的表达
    (一) 学教之理:《学记》教育思想的整体认知
    (二) 训诂义理:《学记》教育思想的文本诠释
    (三) 以学论教:《学记》教育思想的逻辑结构
二、隐喻:《学记》教育思想的思维风格
三、体验和反思:《学记》教育知识的思维确证
    (一) 体验:教育知识从喻体经验到本体认知的思维建构
    (二) 反思:教育知识从思维认知到本体认知的思维纯思

四、浅析《学记》中“喻”的教育思想(论文参考文献)

  • [1]论《学记》中“时”的教学意蕴及实现[J]. 李三福,李瑞群.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5)
  • [2]《学记》的教学原则及对当今语文教育的启示[J]. 朱诗妮. 名作欣赏, 2021(30)
  • [3]《学记》文本的知识组织学分析[J]. 刘庆昌.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05)
  • [4]中国教育自信的历史渊源——论《学记》教育思想之卓着、深邃与实用[J]. 刘兆伟,刘北芦. 理论界, 2020(07)
  • [5]元代学记研究[D]. 周倩.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 [6]《学记》中的教育思想对当代师生关系的启示[J]. 李梦萍. 教育科学论坛, 2020(04)
  • [7]《学记》教学哲学思想体系初论[J]. 王韶芳,张广君. 教育史研究, 2019(03)
  • [8]《学记》教育思想对当下语文教学的启示[D]. 胡小婷.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9]当代《学记》研究史论(1949-2018)[D]. 孔令会.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9)
  • [10]论《学记》教育知识的隐喻表征[J]. 刘莉萍,孙杰. 高教探索, 2019(04)

标签:;  ;  ;  

《学记》中“喻”教育思想浅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