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林分碳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生长模型,碳储量,速生阔叶树种,优化算法
林分碳汇论文文献综述
吴恒,朱丽艳,吴雪琼[1](2018)在《基于生长模型的速生阔叶树种林分碳汇潜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不同立地条件和林分密度下速生阔叶树种的碳汇潜力,旨在为碳汇造林提供决策依据。【方法】采用昆明市第4次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选取桤木(Alnus cremastogyne)、银荆(Acacia dealbata)、蓝桉(Eucalyptus globulus)和直干桉(Eucalyptus maideni)林分作为研究对象,运用优化算法求解林分断面积生长备选模型Richards、Schumacher和Korf参数;将林分断面积生长模型和单木生物量模型与各器官含碳率链接,模拟不同立地条件和林分密度下林分碳储量生长过程;采用林分碳储量平均增长量和连年增长量分析各速生阔叶树种林分碳汇潜力。【结果】桤木、银荆、蓝桉和直干桉林分断面积生长模型拟合决定系数分别为0.94,0.89,0.92和0.84;优化算法求解参数迭代次数从小到大顺序为麦夸特算法、粒子群算法、差分进化算法、模拟退火算法和遗传算法,Schumacher模型和Korf模型拟合参数欧式距离小于Richards模型,但Korf模型和Schumacher模型的拟合参数稳定性优于Richards模型。地位级为Ⅲ级、林分密度指数为800时15年生桤木、银荆、蓝桉和直干桉林分碳储量分别为13.81,20.33,38.89和45.27t/hm~2。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林龄为1~5年时各树种林分间碳储量生长不存在差异(α=0.10),林龄为6~10和11~15年时各树种林分间碳储量生长存在极显着差异(α=0.01);桤木、银荆、蓝桉和直干桉林分碳储量平均增长量最大值分别为1.14,1.76,3.10和3.11t/(hm~2·年),连年增长量最大值分别为1.34,2.18,3.66和3.41t/(hm~2·年)。【结论】建立的速生阔叶树种生长模型可用于林分碳储量生长分析,优化算法能对生长模型更好地进行参数估计,各树种的固碳潜力顺序为直干桉>蓝桉>银荆>桤木。(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8期)
吕晶[2](2016)在《哈尔滨市呼兰区不同林分类型碳汇计量及碳汇价值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将于2017年全面启动碳交易市场,同时,林业碳汇将正式进行碳汇交易。为了在我国碳汇交易中抓住机遇,开发森林碳汇潜在的经济价值,为此对哈尔滨市呼兰区森林碳汇进行计量评价。1试验地区概况哈尔滨市呼兰区有林地面积11 889.5 hm~2,包括红松林、云杉林、樟子松林、落叶松林、椴树(本文来源于《现代农村科技》期刊2016年13期)
周祎[3](2016)在《贵州省马尾松主要林分类型生物量及碳汇功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贵州省马尾松为研究对象,通过搜集历史文献资料及近20年以来课题组研究资料为基础,利用线性混合模型和哑变量模型,根据马尾松自然生物气候带分布规律,分别建立了3个生物气候带与贵州省之间马尾松立木生物量模型;再以中带各产区生物量实测数据为基础,建立了不同林分类型生物量-蓄积量回归模型,基于所建模型和贵州省二类森林资源连续调查(2005~2007年)331418个小班资料,研究了贵州省马尾松不同林分类型生物量、碳储量及其分布格局。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马尾松自然生物气候分布带地上部分总体平均模型为:(?)=0.0959xD~(2.4578)。由哑变量模型拟合结果为:南带为:(?)=0.0865×D~(2.4138);中带为:(?)=0.0952×D~(2.4138);北带为:(?)=0.1030×D~(2.4138);贵州省为:M=0.0928×D~(2.4138)。由线性混合模型拟合结果为:南带为:(?)=0.0903×D~(2.4175);中带为(?)=0.0971×D~(2.4175);北带为:(?)=0.1030×D~(2.4175);贵州省为:(?)=0.0967×D~(2.4175)。通过不同评价指标对两种模型对比分析发现:两模型拟合效果都比较好,相比之下,哑变量模型稍好一点。(2)通过研究叁带与贵州省之间,马尾松生物量差异比较时发现,叁带之间差异比较显着,在相同径阶条件下,生物量北带>中带>南带;但中带与贵州省相差甚微,所以可以说明,因为气候条件的差异,林木的生长会受其影响,在以后研究全国乃至大尺度区域林木生长时,要考虑气候因素对结果的影响。由于中带其它产区马尾松生物量与贵州省相差不大,所以在今后的研究中,中带各产区林木生长模型可以通用。(3)生物量-蓄积量最终选的最优模型结果为:总体林分平均模型为:y=2.209x~(0.919);人工林总体模型为:y=1.476x~(0.858);天然林总体模型为:y=1.619x~(0.892);人工幼龄纯林模型为:y=1.156x~(0.871);人工中龄纯林模型为:y=1.809x~(0.793);人工近熟纯林模型为:y=1.476x~(0.858);人工成熟纯林模型为:y=e(5.756-152.913/x);人工幼龄混交林模型为:y=10.505x~(0.378);人工中龄混交林模型为:y=0.302x+43.01;人工近熟混交林模型为:y=2.216x~(0.774);人工成熟混交林模型为:y=5.576x~(0.641)。(4)由所建模型估算贵州马尾松地上部分生物总量为:68.59百万吨,其中人工林42.81百万吨,天然林25.78百万吨。由总体全林分模型计算的生物量为66.47百万吨,两者之间的误差为3.09%,利用不同林分类型求得的结果比全林分模型估算结果要准确一些。贵州省马尾松碳储量为31.23百万吨,其中人工林20.55百万吨,占62.42%,天然林10.67百万吨,占37.58%,人工林碳储量比天然林要大的多。(5)由贵州省马尾松分布格局来看,黔东南州马尾松生物量最大为26.75百万吨,分布比例占到了全省的39%,黔西南州和六盘水市生物量最少分别为0.11百万吨和0.14百万吨,所占全省比例不到全省的1%,分别为0.15%和0.2%。造成这种分布不均的原因,主要是因黔西南六盘水等地方正是喀斯特地貌比较集中的区域。分密度看,马尾松人工林以黔东南州的中密度近熟纯林最多,生物量为336.10万吨,占全省比例为49‰;天然林以黔东南州中密度中龄纯林,生物量为244.05万吨,占全省生物量总量的35.58‰。总的来看,各行政区域内中密度林分生物量比值表较大。(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期刊2016-04-01)
朱剑霄,胡雪洋,姚辉,刘国华,吉成均[4](2015)在《北京地区温带林是一个显着的碳汇:基于3种林分20年的观测》一文中研究指出已有大量关于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研究,但其主要过程和变化的定量研究仍较为缺乏.采用样地调查和为期3年(2011~2014年)的连续观测以及与20年前(1992~1994年)的对比分析,研究了北京山地3种典型温带森林(白桦林、辽东栎林和油松林)碳循环各组分的大小及其变化.结果表明,近3年白桦林、辽东栎林和油松林的净初级生产力为5.32,4.53和6.73 Mg C ha?1年?1,净碳汇分别为0.12,0.43和3.53 Mg C ha?1年?1.与20年前相比,各样地的主要碳组分显着增加:白桦林、辽东栎林和油松林的生物量分别由20年前的50.0,37.7和54.0 Mg C ha?1增加到现在的101.5,77.3和110.9 Mg C ha?1;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别由207.0,239.1和231.7 Mg C ha?1增加到214.8,241.7和238.4 Mg C ha?1;土壤异养呼吸量分别由2.78,3.49和1.81 Mg C ha?1年?1增加到5.20,4.10和3.20 Mg C ha?1年?1.本研究显示,过去的20年北京山地森林是一个显着的碳汇,所获得的主要组分碳密度和碳通量数据为研究长时间尺度的温带森林碳循环过程提供了重要参数.(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生命科学》期刊2015年11期)
于健,罗春旺,徐倩倩,孟盛旺,李俊清[5](2016)在《长白山原始林红松径向生长及林分碳汇潜力》一文中研究指出长白山地处温带针阔混交林的中心地带,其植物生长对气候变化反映较为敏感。运用树木年代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以该区保存完好的地带性顶级群落阔叶红松林为研究对象,探讨了红松(Pinus koraiensis)径向生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以期揭示全球气候变化对阔叶红松林及红松树木生长的影响。以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北坡为研究地点,建立红松树轮年表,计算年均生物量生长量,与逐月各气候因子进行相关和响应函数分析,以期揭示红松径向生长与气候变化的关系。同时利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分别建立了红松树轮指数、年均生物量生长量与主要气候因子的模拟回归方程。主要结论如下:(1)长白山红松年表特征分析表明其生长对气候变化敏感,适用于进行树轮气候学分析;(2)红松径向生长受当年生长季前期温度影响较大;(3)温度是限制红松径向生长的主要因子,气候变暖将促进红松的径向生长;(4)目前林分单位面积地上生物量为310.88t/hm~2,单位面积林分生物量生长量约为5.077t hm~(-2)a~(-1),即每公顷每年固碳约2.539t,表明该地区老龄阔叶红松林仍具有较强的固碳能力。(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6年09期)
陈婷[6](2015)在《新造毛竹碳汇林发育成林初期林分结构与碳储量变化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毛竹在我国南方地域分布广,经济价值大,固碳能力强,是重要的固碳树种。在新造毛竹碳汇林内,设置80 m×100 m固定标准地,采用固定样地长期连续观测的调查方法,运用EXCEL、SPSS、ARCGIS等软件以及线性回归和相关性分析方法,研究新造毛竹碳汇林在发育成林初期(第1~5年)林分非空间结构和林分碳储量年际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新造毛竹碳汇林在成林过程中,立竹度(N)随造林后年限(y)增加呈线性上升,并满足异速生长方程:N=17.214y2+309.21y-217.4,y∈1-5,R2=0.9811.新竹平均胸径(D)与造林后年限(y)满足异速生长方程为:D=0.015 7y2+0.727 9y+1.598 0, y∈1-5, R2=0.'7565。新竹平均竹高(H)随着造林后年限(y)增加逐渐增高,其拟合方程为:H=0.1085y2+0.429 9y+2.155 3, y∈1-5, R2=0.7232。(2)新造毛竹碳汇林内单株毛竹各器官的含水率、含碳率、有机碳含量均为竹秆>竹枝>竹叶,单株毛竹各器官的生物量和碳储量大小均为竹秆>竹叶>竹枝;随着造林后年限的增加,新竹各器官含水率呈现增加趋势,各器官的含碳率呈减少趋势,各器官地上部分生物量和碳储量均呈现递增趋势。(3)新造毛竹林单株毛竹地上部分生物量(B)与胸径(D)之间满足方程:B=2.04×10-1×D1.61, R=0.901;单株毛竹地上部分生物量与造林后年限满足方程:B=0.0168y2+0.5268y+0.3645, y∈1-5,R2=0.9682;单株地上部分碳储量(C)和各年份新竹平均胸径(D)满足线性方程:C=0.1011D1.5291,R2=0.9039;对单株毛竹地上部分碳储量(C)与造林后年限(y)进行曲线拟合,得到拟合方程:C=0.0024y2+0.2477y+0.179, y∈1-5,R2=0.7275。(4)坡向、坡位均是新造毛竹林非空间结构变化的主效因子,两因子交互作用不显着。随着坡度的增加,新造毛竹林林分平均立竹度、平均胸径及平均竹高均呈减少趋势。影响林分平均胸径和平均树高的坡向顺序为:半阴坡>阴坡>阳坡。坡度和坡向对新竹立竹度、平均胸径、平均竹高之间的影响与造林后年限无关。(本文来源于《浙江农林大学》期刊2015-06-09)
陈婷,施拥军,周国模,郑泽睿,李翀[7](2015)在《毛竹碳汇林营造初期林分非空间结构年际变化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新造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碳汇林内,设置80 m×100 m固定标准地,采用固定样地长期连续观测的调查方法,研究新造毛竹碳汇林在成林前(第1~5年)林分非空间结构动态变化规律及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新造毛竹碳汇林成林初期,立竹度、林分平均胸径及林分平均竹高是林分结构变化的主导因子,且随着造林后年限的增加,立竹度、林分平均胸径及林分平均竹高均在不断增加。2新造毛竹碳汇林在成林过程中,立竹度(N)随造林后年限(y)的增加而增加,并满足异速生长方程:N=17.214y2+309.21y-217.4,R2=0.981 1。3随着造林后年限的增加,新出毛竹的平均胸径逐年增大,新竹平均胸径(DBH)与造林后年限(y)的异速生长方程为:DBH=0.015 7y2+0.727 9y+1.598 0,R2=0.756 5。4每年新出毛竹的平均竹高(H)随着造林后年限(y)的增加而增高,其拟合方程为:H=0.108 5y2+0.429 9y+2.155 3,R2=0.723 2。(本文来源于《浙江农林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02期)
孟祥江,何丙辉,周恺[8](2014)在《森林经营碳汇项目计量研究——以重庆万州马尾松林分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重庆万州马尾松林分为例,对森林经营碳汇项目进行碳汇计量研究。结果表明,项目期30年基线情景下的碳汇量累计为57552 tC,项目情景下的碳汇量累计为180572 tC,是基线情景下的3.13倍;项目净碳汇量为123020 tC,换算成CO2当量为451074tCO2-e,年均碳汇量为2.89t CO2-e/hm2。通过森林经营可有效增加碳储量,增强碳汇能力,对建立碳汇效益补偿机制、完善碳汇交易市场、改善生态环境、应对区域气候变化有着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资源开发与市场》期刊2014年04期)
钟伟煌[9](2014)在《提高林分质量促进广东省碳汇能力的建议》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工业的发展,全球气候变暖逐渐成为当前人类共同面临的一个环境问题,这对人类的生存发起了严峻的挑战,世界各国都在积极采取政策和措施,寻找各种解决方法来应对气候变暖。在这种情况下,森林碳汇逐渐开始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碳汇林项目造林也成为与国计民生相关的一个重大事件。由此,阐述了广东省碳汇现状评估,并重点对林分质量与碳汇能力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和研究。(本文来源于《南方农业》期刊2014年06期)
姚平,陈先刚,周永锋,赵文军,陆梅[10](2014)在《西南地区退耕还林工程主要林分50年碳汇潜力》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评估西南地区退耕还林工程主要林分未来50a碳汇潜力,调查收集该地区2011年以前退耕还林工程主要造林树种及其造林面积等相关数据资料,利用国家森林资源清查资料中人工林历史数据建立生长模型,结合文献调研获得的相关林分碳计量参数,预测出本区域退耕还林工程7种主要林分碳储量和年碳储量未来变化。结果表明:西南地区退耕还林工程主要林分总碳储量在2020、2030、2040、2050和2060年分别为52.98、73.88—80.57、73.62—102.16、88.41—115.17和77.15—123.36TgC,年总碳储量则分别为3.15、-1.11—2.45、-3.92—1.95、2.08—0.96和0.25—0.73TgC,到2060年华山松、马尾松、柳杉、杉木、柏树、杨树和桉树7种林分碳汇潜力在无采伐情景下分别达到:13.01、15.01、13.44、24.13、28.05、15.63和14.09TgC,可对本地区森林碳汇功能产生明显影响。(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4年11期)
林分碳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国将于2017年全面启动碳交易市场,同时,林业碳汇将正式进行碳汇交易。为了在我国碳汇交易中抓住机遇,开发森林碳汇潜在的经济价值,为此对哈尔滨市呼兰区森林碳汇进行计量评价。1试验地区概况哈尔滨市呼兰区有林地面积11 889.5 hm~2,包括红松林、云杉林、樟子松林、落叶松林、椴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林分碳汇论文参考文献
[1].吴恒,朱丽艳,吴雪琼.基于生长模型的速生阔叶树种林分碳汇潜力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2].吕晶.哈尔滨市呼兰区不同林分类型碳汇计量及碳汇价值评价[J].现代农村科技.2016
[3].周祎.贵州省马尾松主要林分类型生物量及碳汇功能研究[D].贵州大学.2016
[4].朱剑霄,胡雪洋,姚辉,刘国华,吉成均.北京地区温带林是一个显着的碳汇:基于3种林分20年的观测[J].中国科学:生命科学.2015
[5].于健,罗春旺,徐倩倩,孟盛旺,李俊清.长白山原始林红松径向生长及林分碳汇潜力[J].生态学报.2016
[6].陈婷.新造毛竹碳汇林发育成林初期林分结构与碳储量变化特征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5
[7].陈婷,施拥军,周国模,郑泽睿,李翀.毛竹碳汇林营造初期林分非空间结构年际变化特征[J].浙江农林大学学报.2015
[8].孟祥江,何丙辉,周恺.森林经营碳汇项目计量研究——以重庆万州马尾松林分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4
[9].钟伟煌.提高林分质量促进广东省碳汇能力的建议[J].南方农业.2014
[10].姚平,陈先刚,周永锋,赵文军,陆梅.西南地区退耕还林工程主要林分50年碳汇潜力[J].生态学报.2014